02.27 一個 10 年老產品人的成長故事

一個 10 年老產品人的成長故事

你好!見字如面,我是四月。

一個不知名產品經理,做產品 10 年,產品經歷橫跨 C 端到 B 端,從電腦小白一路成長為產品負責人。

曾經做過的產品,在蘋果 AppStore 分類榜單排名第一;喜歡閱讀、愛好寫作,今年出版了一本高校教材書。

在此記錄自己的成長,和你分享一下,我在產品路上的幾段小故事。

希望對後來者有一些參考和建議。

自從 2009 年學習需求分析和做項目開始,一直在做產品經理的工作。到現在,剛好過去 10 年。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踩過不少坑,也填了不少坑。

從產品策劃開始、到產品經理、再到公司產品負責人,兼過運營,談過商務,更充當過用戶群裡的客服 MM ,每次都倍感壓力,但每次都收穫滿滿。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多年來,即沒所謂成功的產品代表作,也沒有大廠耀眼的光環, “ 不知名 ” 應該是對我最貼切的描述了。

喜歡看書,也因此對我影響極大。

因為看書,我堅定地踏上產品之路。成長路上,每每有困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因為對產品的熱愛和堅持,有幸出版了高校教材《基於 UML 的面向對象系統分析與設計案例》一書。

喜歡思考,卻懶於記錄,慢慢發現沒有文字的記錄,總少了些有深度、體系化的沉澱。

正如史蒂芬·平克在《風格感覺》書中提到的:寫作是將網狀、樹狀的思維進行線性表達。

思考和講話的思維,更偏向網狀的、發散的,如果能通過寫作記錄下來,還能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

因此,前陣子我參加了唐韌在他的知識星球裡開展的寫作訓練營。

訓練營的課程信息量很大,練手機會多,最重要的是,讓我完成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有機會與你分享。

以此為契機,小試牛刀,記錄一個不知名產品經理這些年幾個關鍵階段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01 折騰出機緣, “ 啃 ” 書與實踐

踏上產品這條 “ 不歸路 ” ,源於大學期間的機緣。

高考時,因專業調劑,被分配到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專業。

這是一個神奇的專業。因其即學計算機的知識,又學經濟管理的知識,感覺大而全、啥也學不精,這是多數人的看法。

今天看來,我應該慶幸被分到這個專業。

專業要學不少計算機的知識,諸如計算機原理、數據庫等,而編程語言更是把 C 、C++ 、 C# 、 JAVA 都學個遍。

因此,大部分作業都要用計算機完成。

那會,我還是電腦小白,為完成作業而買了電腦後,發現操作系統和軟件大多不會用。

好奇心、求知慾作祟,我開始折騰。電腦的系統從 XP、Vista 到 Linux 輪番安裝研究,不懂就上網查,在自己電腦試,常常一折騰就到凌晨。

隨之而來的麻煩是,大家電腦一有問題,就來找我。

有一次,老師電腦出問題了,在班裡問誰對電腦系統比較瞭解,我就這樣被 “ 賣 ” 了。

有這次修電腦的接觸,開始跟老師聊起本專業的課程。她說有個項目,要做需求分析,再把系統 Demo 開發出來。

彼時的我,還不懂什麼是需求分析,開發更不會。

她推薦我去看 UML 相關的書,說 UML 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以後專業課程也會學到,有興趣可以邊學邊做。

這樣難得的機會,我當然不想錯過,便開始看她推薦的書——《大象:Thinking in UML 》。

這樣一本 400 多頁、可拿來當枕頭的專業書,我一般都望而卻步,當時不知為何,居然 兩個月就 “ 啃 ” 完了。

那會項目還沒開始,我在當亞運會前期志願者,每天就揹著這 “ 磚頭 ” 上下班,有時間就拿出來 “ 啃 ” 。

這本書,講的是用 UML 進行需求分析的整個過程,處處是作者對面向對象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我先照葫蘆畫瓢,照著畫用例圖、活動圖、時序圖等,先掌握工具的使用。

在項目過程中,慢慢學會了用面向對象的思維去思考。這對我日後做產品、理解技術與業務都幫助極大。

這個項目,我們按照規範的做法,都實踐了一遍。

需求調研方面,需求方涉及幾個政府部委,我們就白天跟著政府領導,挨個部委走訪、溝通、收集需求、整理材料。

晚上回來,用書上學的 UML 進行分析。比如採用業務用例圖、活動圖把業務現狀描述出來。

需求分析和文檔撰寫方面,則反覆溝通、修改、確認,前後大的修訂版本有 8 個之多。得益於這個項目,我算是需求分析入門了,還發現自己蠻喜歡這個事情的。

有了這個經驗,我用另一個項目做的畢業論文,順利被評為校優秀畢業論文。

後來,這個項目的系統分析與設計文檔,也成了我們專業課的案例教材,用於專業課程教學。

時間一晃而過,10 年過去,今年有幸出版成《基於 UML 的面向對象系統分析與設計案例》一書。

從折騰電腦操作系統,到學習需求分析。我感受到:我們也許不知道我們會遇到什麼,但當我們發現不懂就去琢磨、研究,或許一切就會自然而然發生。

02 初心定方向,霸面自學求入行

大四求職時,有項目經驗,起初還信心滿滿,想找需求分析師的工作。

2010 年,國內的互聯網發展勢頭正悄然轉向移動互聯網。那時,新浪微博剛火起來,微信還沒出來。

彼時,國內互聯網的大咖們開始吹捧產品經理。在看了李開復等大咖的演講後,我對產品經理感到疑惑又好奇,這與需求分析師有什麼區別?

於是,我在蘇傑的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中尋找答案。

這才發現,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遠不止需求分析,也更加符合我內心的追求。

產品經理做產品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且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正是這,吸引了我。

回想自己做項目的過程,當自己通過努力,創造出一個系統或產品,幫用戶解決了問題,就很有成就感。

因此,我決定往這個方向發展,從此踏上了產品這條 “ 不歸路 ” 。

當時,很嚮往業內以產品實力稱強的騰訊。騰訊校招的簡歷關沒過,聽說騰訊很開放,可以霸面。

我抱著學習的心態,在網上尋找同伴,一起前去騰訊深圳總部嘗試。

一去發現,真是人才濟濟,全是全國各地名校的優秀畢業生,瞬間自愧不如。

後來,聽說騰訊不怎麼看學校,好多名校的也沒過,心理平衡了好多。

到深圳時,正值 “ 3Q 大戰 ” ,我體驗了一面的群面、二面的壓力面試。

雖止步於二面,卻讓我對互聯網產品經理有了更深的認知。比如互聯網公司是怎麼挑選產品經理的,面試官會問什麼問題。

我反覆思考,發現自己還是缺乏互聯網思維,在學校做的很多項目,看起來跟互聯網關係並不大。

發現不足,我開始瘋狂地泡在網上,研究各種產品。

先從剛剛火起來的新浪微博入手,我整天泡在微博上,研究各種功能,嘗試自己運營個校園小V(畢竟粉絲不特別多)。

還不夠錢買智能手機,就整天跑去朋友宿舍藉手機玩,體驗各類 APP。

後來,自己拿了獎學金,果斷花 2 千塊,買了一部摩托羅拉 Defy 。然後又開始了手機的折騰,各種版本安卓系統換著刷,研究各自的功能、體驗。

由此,還在網上認識了一些互聯網業內的人,通過跟他們的聊天、接觸,加深了對互聯網、產品、運營的瞭解。

同時,還參與一些公益類項目的運營。這也是我後面做產品,能有運營思維的原因之一。

後來,確實因為自己的互聯網經驗相對少,就先選擇了一份項目協調的工作。

可一做才發現,實際工作內容是 CTO 秘書做的事。

做了一個月,我跟領導反饋,我不想做這個,我想做產品,即是喜歡,也有需求分析、運營的經驗。

幸運的是,領導同意了,把我調到產品部,讓我先試試做運營工作。

悲催的是,沒過幾個月,團隊解散了。

我被調到公司剛成立不久的移動產品部。

我一心想要做互聯網產品,沒想到,機緣巧合讓我有機會開始做移動產品,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

這段經歷,讓我感受到:這個時代,獲取知識非常容易,知識不夠可以學,經驗不足也可以自己創造條件去積累。

只要我們明確方向,勇於嘗試,總能試出最適合自己的。

03 打基礎,從 0 到 1 做產品

起步難,難在沒做過、沒有頭緒,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

幸好,作為新手,我能跟著領導邊學邊做,先是負責第一款嘗試性的產品——「 路圖 」APP 。

這是一款基於微博的 LBS 圖片社交應用,讓你發現附近圖片及世界上任意位置的微博照片。我們希望結合地理位置,讓用戶通過圖片來交友。

這個產品已經停止維護了。但那段經歷是我真正開始做產品的起點,讓人甚是懷念。

通過這個產品,我學會了從整體去構思、明確產品的定位、怎麼去解決產品內容數據來源、怎樣設計合理的交互原型、研究開放平臺的文檔等等。

這讓我得到了第一次做產品的挑戰和鍛鍊。

與此同時,我還負責一個 iPad 上的 APP ,叫「 攝影部落 HD 」。

這是一款給用戶欣賞攝影作品的 APP ,能欣賞圖片、查看拍攝參數、關注攝影師等。

與「 路圖 」這種嘗試性產品不同,這個 APP 是公司的業務產品之一,需要按運營的規劃來做產品。

其中,光反覆確認需求,修改的原型就多達 20 個版本。

在這個過程中,我除了要研究攝影愛好者用戶的需求,還得搞清楚運營方的述求、瞭解他們的想法和規劃。

最好的辦法,就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問題。於是,我嘗試把自己變成攝影愛好者,嘗試多瞭解運營方面的工作都有哪些,逐步找到感覺。

產品上線後,曾多次被蘋果推薦為 App Store 攝影類熱門 APP ,多次排名 iPad 免費攝影榜第一。

那會,可以借鑑的好產品並不多,就是不斷地體驗國內外各類產品、看書、聽國內牛人大咖的演講、與行業內朋友交流探討。

打基礎的過程,經常會遇到困難而不知所措,每每只要自己勇於提出問題,主動與身邊的人討論,總能擴寬思路,有所啟發,找到辦法。

04 搭平臺,轉變產品思維

2012 到 2013 年,是我從做 C 端產品,轉到做 B 端產品的關鍵階段。

公司的 APP 越來越多,對數據統計的需求越來越大。

在用友盟時,發現很多需求沒法實現。

公司希望自己做一個類似友盟的移動數據統計平臺,為內部的 APP 服務,也許做得好,還能開放給外部使用。

我有幸負責這個平臺,從 APP 產品,到平臺產品,這是個跨越。從產品形態,到思考方式,都有些不同。

幸好,當時平臺的技術負責人是公司的首席架構師,他給了我很多關於平臺、技術方面的指導,讓我擴寬了自己的認知,慢慢轉變了思維方式。

平臺產品要考慮的事情,比 APP 的要更多,且更深遠。

平臺用戶更會提需求,甚至實現不了就不用,我們不能因著急而妥協,而要儘可能全面收集需求後,進行分析提煉、挖掘底層的共性需求。

再結合平臺的定位,提供相對統一的方案,去幫他們解決問題。有這樣的經歷,讓我在後面的產品路上,能考慮的更全面。

平臺的定位是為移動開發者服務的,提供數據統計與開發工具。那麼,就得深知開發者有哪些痛點,開發、運營一個 APP 需要哪些數據。

於前者,我剛好已經做了兩款 APP ,我們團隊本身也是移動開發團隊。

在深有體會的同時,也加強與外部開發者的溝通,找其他公司的研發團隊去聊。

而後者,我嘗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能拿到的數據,與產品、開發、運營交流,研究競爭對手的數據有哪些。

把諸如 APP 的數據需要哪些、每個字段有什麼用、哪些數據可以一起分析等研究出個所以然,慢慢克服了數據這一關。

平臺數據越多,運營的問題也越多,每天指導運營看數據,討論數據是否有問題,分析數據背後的原因等,讓我對用數據指導運營有了更深的感受。

在負責這個產品的那 2 年,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平臺的數據,養成了對數據的敏感性。

這個過程也為我日後,做產品能帶數據思維去考慮,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平臺本就定位為公司內部的產品,公司沒有投入運營和商務的資源推廣,為了把平臺做好、能推出去,我即做產品、也兼商務,即當技術客服、也運營用戶 QQ 群。

最終,沒能跟友盟一樣,作為一個移動開發平臺為人所知悉。而讓人欣慰的是,騰訊、盛大的投資人多次主動聯繫,希望投資。

有些產品的發展瓶頸,一早就定了,這並不妨礙我們竭盡所能把它做得更好。每個產品都有其價值,不一定要廣為人知,只要能解決目標用戶的問題。

平臺產品這一關,擴寬了我的認知,優化了我的思維方式。

05 結果導向,探尋增長

到 2014 年, C 端和 B 端的產品都做過了,開始有些困惑,產品再繼續往下應該怎麼做。

正在這時,公司對我們的盈利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不斷思考如何提高產品的盈利能力。

我們反覆思考,不斷跟用戶交流,挖掘用戶真正想要的,結合我們的商業模式,探尋產品提高盈利的可能。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可用性測試等作了一系列研究。

我們研究了微信的特性,結合我們做的汽車資訊,做了一個微信服務號,設計一些更有吸引力的功能,留住用戶,刺激轉化。

用戶在買車和用車兩個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

買車方面,利用微信支付,做購車優惠的團購券等營銷活動;用車方面,結合微信模板消息,推出違章提醒,保養提醒等實用功能。

今天的用戶對這些功能早已習以為常,在當時都是第一批服務號做出來的。微信有新功能內測,就立馬跟上研究。

也得益於此,我們開拓了一個新的獲取用戶訂單的渠道——微信服務號,量級也不斷增加。

後來,我又負責一款不起眼的 APP ,為買車用戶提供選車工具。

這一次,更加全面地進行梳理,並明確目標是為公司提高訂單量。

結合數據分析,剖析現有產品的問題,然後制定計劃,分階段進行迭代,從產品定位、功能設計、用戶體驗多方面入手優化。

沒想到,僅過 2 個月,訂單量提高了一倍。雖然當時基數還不夠大,但至少知道方向對了。

以結果為導向,不拘泥於產品形態,用開放的心態,主動研究最新領域,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做出符合當下用戶習慣、有用、有商業價值的產品。

06 結語

一路走來,發現自己真的很幸運。

從電腦小白,到產品經理,每個階段都能碰上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自己也碰巧遇上喜歡的事情,全情投入去學習研究,得以抓住每次快速成長的機會。

這好比人在跑步前進,碰巧遇上輛車,捎帶你一段。

從學需求分析、做項目,到 “ 沉迷 ” 網絡專研產品;從 C 端產品,到 B 端產品;從探尋產品商業化,到現在做的大數據。

十年看似漫長,卻常常深感時間不夠,稍縱即逝。

有句話說,結果並不重要,過程更重要。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覺得,很有道理。

雖然,這個過程,我不像別人一樣通過頻繁跳槽,或做一些現象級的產品,給自己鍍金。

但是,在做好每一個當下的本分後,我都會發現自己收穫頗豐。

也許,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把當下的本分做好,一步一個腳印,也許真有機會來臨,才能把握住。

智能時代,一定會有更多有趣的、美妙的事情等待著我們。願我們一起努力,迎接美好的未來。感謝閱讀!


本文由作者@產品四月 在PMCAFF社區發佈,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