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小麥現在正該第一次追肥,下了雨後把尿素直接撒麥地裡行嗎?

田園金子


小麥現在正是田間管理的時候。鋤草管理。現在又是雨水了嗎?熟話說得好,春雨貴如油。 現在也是管理小麥的時候。可以尿素。增加小麥的產量。。下完雨可以撒點尿素,因為見水就化。很容易被小麥吸收。現在管理小麥也是最佳的時候。前期小麥田間管理非常重要,因為現在農村的都有一句話清明結小麥拔節的時候。意思是說過了清明小麥就長了三節,所以長勢特別快。所以前期的小麥管你特別重要。才能有後期的穩產高產。還有如果雨水不夠充足的話還要灌溉一次,這次給小澆澆水,為以後的小麥打包,灌漿非常重要。 是是小麥後期高產,穩產。提供了充足的保障。看到田裡金燦燦的小麥。別提有多開心。才能使小麥有個大豐收。






菊子的日常生活


春天是小麥的返青期,三月份要是有春雨下是最好的,這個季節正好是給小麥追肥的好季節。

應該在下雨後給小麥撒尿素。用尿素追施小麥時應該做的“三忌”。

三忌:

(1)忌和鹼性肥料混合施用:用尿素追施小麥時,不能和氨水、碳酸氫銨、草木灰等鹼性肥料混合施用。

(2)忌施於地表:尿素易溶於水,撒施地表不覆土,養分溶於雨水而流失,還會黏在葉面上造成小麥燒傷。

(3)忌施後大水澆灌:尿素在土壤中以分子狀態溶於水中,雖能被土壤吸附保存,但施後大水澆灌、串灌,尿素未被吸附就會被衝失掉。應於細水浸調為佳。





阿杜在港城


你好,我是陽信大鴨梨,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進入3月之後,氣溫回暖,冬小麥進入生長的旺盛期,這個時候就要追施返青氮肥。這次施肥對於小麥的增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很多農民朋友都用錯了!今天就講一下小麥春季追肥的注意事項。

春季追肥以尿素或者碳銨為主,其中尿素含氮46%,每畝用量在15~25公斤,碳胺含氮17%,每畝用量可用到50~75公斤。但由於碳銨的含氮量較低加上有刺鼻的氣味,農民朋友習慣用尿素。

碳酸氫銨為無色或淺粒狀,是無(硫)酸根氮肥,其三個組分都是作物的養分,不含有害的中間產物和最終分解產物,長期使用不影響土質,是最安全的氮肥品種之一。

而尿素屬於有機態氮肥,在土壤中尿素細菌分解的脲酶作用下,水解成碳酸銨或碳酸氫銨後,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到來之前提前使用,轉化的時間與氣溫有關,氣溫越高分解越快,一般提前4~8天施用。

農民朋友在追肥的時候以撒施為主,但為了加快肥料的吸收,一般選擇在下雨的時候進行撒施尿素,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由於碳銨能夠直接被作物吸收,趁雨撒施自然效果非常的不錯。而尿素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轉化之後才能被作物吸收,下雨的時候撒施尿素,容易讓尿素隨水流失造成肥料的浪費,甚至富集在低窪的地方,導致局部尿素濃度過大產生肥害如果麥田整體生長旺盛,需要適當控制旺長,這類麥田應將追肥時間向後推,當麥苗長到倒二葉時,即麥穗分化到四分體時進行追肥。過早追肥不好,過晚也不利於產量形成。

對於晚播的瘦弱小麥,應在3月上旬追肥,此時小麥植株主莖第一節間長度已長定,第二節間正在起身伸長時施肥,這樣不會造成莖部節間太長


陽信大鴨梨


大家好我是呂紹民,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小麥現在正在第一次追肥,雨後直接把尿素撒在地裡,這樣是不行的。尿素極具有易揮發性,沒有等到小麥吸收肥郊就揮發完了,起不到施肥的作用,小麥的產量還是上不去。

小麥追肥最好是雨前,而不是雨後。雨前直接把尿素撒在麥的裡,尿素遇到雨水就融化。尿素肥液藉助雨水滲入土壤,土壤極時索住了肥液,為小麥吸收肥郊提供了保障,減少肥郊流失,真正起到追肥郊果,小麥才能穩產增產。

所以小麥第一次追肥,應該在雨前而不是雨後!

另外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如果你有時間又有精力,小麥追肥最好不要直接撒在麥地裡,藉助農用施肥工具效果最佳。

歡迎大家留言和評論。✍🏼✍🏼✍🏼🙏🙏🙏


呂紹民自媒體


雨雪過後,因為小麥太厚化肥耬深施推不動,就直接把化肥撒地裡了行嗎?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現在正是冬小麥追施化肥的時候,而撒化肥是廣大農民朋友普遍採用的一種追肥方式。

經過多年實踐,直接撒地裡是可以的,但是使用效果沒有化肥耬深施的好,可以適當加大化肥用量。

小麥現在正處於年後的返青期,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季使麥苗自身比較虛弱,需要補充適量的養分和水分來滿足它的快速生長和發育。所以現在是給小麥追肥澆水的最佳時期。 這場雨雪來的正是時候,我們河南這裡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加雪。農村道路上和麥地有很多積水,出門很不方便,更別說去地施肥了。雨後去地裡撒化肥非常不方便,還會因為土壤虛軟踩傷麥根,影響到它以後的生長。地裡腳印太多,幹了以後高低不平,使肥料不能被麥根均勻吸收,對肥效也有影響,同時對後期的澆水也不利。

撒化肥是在農村非常常見的一種施肥方法,簡單省事效率高,其實這種方法並不科學,它會造成一部分肥力的浪費。因為化肥撒在地面上遇到雨雪之後就會融化,肥料轉化分解成分子狀才能被麥根吸收。一部分肥力會隨著地面上的水分蒸發到空氣中去。有可能撒了十斤化肥,真正被有效利用的只有八斤,所以追肥的效果不好。

我認為比較科學的施肥方式是用化肥耬深施的方法,深度在3-5cm最佳。這樣化肥的肥效利用率比較高,能快速的被小麥吸收到,從而達到增產的功效。

總結:小麥追肥應當等到雨雪融化後隔三四天,地面沒那麼溼的時候再去用化肥耬去追肥。題主提到的麥苗太稠推不動的問題,可以在化肥耬上綁一根繩子,一個人在前面拉,這樣就解決了。如果實際條件決定非要撒施的話,那就適當加大化肥的用量,用來彌補被揮發浪費掉的部分。撒過之後再用腳趟一遍,抖掉麥葉上的肥料,防止麥葉上的化肥燒傷麥苗。題主可以過幾天觀察一下麥苗生長情況,如果發育不好的話可以再適當補撒一點。

在這裡也提醒大家播種小麥不能密度太高,並不是稠了產量就高。太稠的話會使麥間通風透光效果不好,造成麥杆細弱,不抗倒伏。對後期的澆水、追肥、套種花生玉米造成困難。

科技興農,科學種植。喜歡的朋友關注我一下,一起學習交流進步!


豫見豫美


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首先一點,雖然現在溫度已經達到小麥開始生長的條件,平均溫度在3度以上小麥就開始生長根和葉,但是因白雪已經覆蓋了整個麥田,撒施的尿素顆粒並不能直接落到土壤表面,而是粘附在麥葉之上。

針對下雪撒施肥料利用率低的問題,那位農戶是這樣回答的,他們知道這樣使用尿素利用率低,平時澆水的時候一畝地使用的是30斤尿素,現在撒施直接用了40斤尿素來彌補利用率低的問題。

這就是農戶忽略的另外一個問題,小麥追施返青肥來提升小麥長勢,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麥田都適合追施返青肥的。

白天溫度上升以後,白雪與尿素顆粒是逐步融化的,這樣會形成極高的尿素水溶液,這些溶液中極高的縮二脲會容易燒燬麥葉影響光合作用以及阻礙了小麥的返青。

再一個撒施在白雪表層的尿素融化速度非常緩慢,致使還沒有進入土壤就揮發掉很多,本來尿素的利用率就很低,而這樣撒施尿素利用率會更加低影響肥效。

比如說生長健壯,分櫱強勁的小麥田,如果在返青期追施肥料,很容易造成小麥貪青旺長,造成後期小麥出現倒伏的風險。

這類小麥田就建議種植戶,應該把小麥追肥適當的後移,放到小麥起身拔節期追施,這樣的追肥時期才能促進小麥高產。

如果是年前生長弱,分櫱差,播種晚的小麥田,農戶可以在小麥返青期追施尿素,來促進小麥春季進行二次分櫱,並且能達到有效分櫱,提升小麥畝穗數。

這幾年在立春前後,經常性的會下雪,真心建議小麥種植戶不要趁著下雪撒施肥料,這樣做弊大於利,並不能實現小麥高產,如果春季不太旱,追肥可以適當的延後使用,只要在拔節期之前使用,對小麥產量提升都會很明顯。

有些地方撒施尿素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很多年,農民一下子難以改過來,其實,科學施肥就是讓肥料的效果得到最好的發揮。撒施尿素雖然不科學,但是,也沒有絕對不可以,只不過肥料的利用率下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罷了。

圖三才是正確滴







毛哥三農


田園金子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平原小震子。小麥現在正該第一次追肥,下了雨學後把化肥撒到麥地裡可以的。下面說一下我的觀點。

(一)小麥立春過後進入返青期,需要大量氮肥,在這個期間給小麥追氮肥尿素是最好的,一般15-20斤/畝尿素。隨著雨水的融化,氮肥也會滲透到小麥根部,促進小麥快速生長。不過耬深施肥效果會更好,氮肥不易蒸發,可以減少氮肥與空氣的接觸。

(二)小麥在進入灌漿期,還需要追肥一次。每年5月初左右,小麥進入灌漿期,需要給小麥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促進小麥灌漿,提高產量,顆粒圓潤飽滿。

所以雨後在麥地裡撒尿素是可行的。

以上是我多年種小麥的經驗和觀點,僅供大家參考,我短視頻裡也有我撒尿素的視頻,大家喜歡的可以幫我點個贊[贊][贊][贊]謝謝大家。





平原小震子


1.下雨過後可以撒尿素到小麥地裡,最好是看天氣預報下雨前撒,這樣能減少揮發浪費

2.畝用量不要太大,10到15公斤就行

3.多肽或者鋅腐酸效果更好一點




專注農業


下雨的時候施肥是最好的,吸收效果好,

第一點,應該是在下雨前或者下雨中施肥,不能在雨後,雨後效果沒有雨前雨中好。

第二點,下雨的時候撒了尿素,雨水可以直接讓尿素融化,進而吸收。

第三點,也要防止雨水過大,春季一般不會有太大的雨水,


大西北阿文


隨著春季氣溫的升高,小麥準備返青撥節,需要施入一定量的尿素,為後面的小麥生長高產做充分的準備。

這次的施肥叫“有鋼用在刀刃上“,考慮底肥量的多少,建議5公斤至12公斤左右,用尿素超量成熟時貧青,起不到好的效果,底肥足時可考慮施與不施的問題。一般撒施最好耬施為宜。

施入尿素後,及時澆水,沒有灌溉條件的麥田,一場“春雨貴如油“。

農作物對肥料的吸收靠地下水分的運送(氮,磷,鉀離子移動),有人下雨天往莊稼地裡撒尿素,只要葉莖上沒有肥液就好,效果非常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