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發自心底的深情呼喚

發自心底的深情呼喚

在當今人物畫領域,陳鈺銘屬於一個探索型的畫家。他的作品貼近生活,往往通過一些意味深長的畫面,抒發實中感人肺腑的情感,進而挖掘現實生活的真相,記錄人們的心路歷程。所以他的作品看起來總是很真切,很感人,好像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我們從他入木三分的刻畫中,漸漸悟出畫面表象下蟄伏的深刻寓意。這樣的內涵,使人們對陳鈺銘的作品平添了幾分敬重的意味,因為他已從對現實生活的審視角度,上升到對人性的剖析和關懷。這份仁愛之心,是足以令人感動和敬佩的。

陳鈺銘創作的這幅《守望家園》,表現農村留守題材的人物作品,從一個極小的“解剖”面反映了目前社會存在的問題,再現了當代農村的生活狀態。畫面中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和一位尚未成年的孩童,佇立在村口一齊向遠方張望著,那樣的目光和神態,分明是一種等待、盼望和思念,由此道出渴望出外打工的親人早日歸家的心聲。在這個人口遷移的年代,很多鄉村已近乎空巢,村裡的年輕男女都出外打工了,只留下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村莊。他們只能在聊以度日的寂寥中,懷著期待和焦灼的心情期盼家人的歸來。或許一年兩年,或許十年八年,這樣的守望是最牽腸掛肚的,但總有美好的希望貯藏心間,所以才如此執著堅守,如此殷殷期盼。當然,鏈接這份情感的是生生不息的血脈親情,是發自心底最深情的呼喚。它們慢慢盤踞為生命的根系,靈魂的依託,令所有的遊子浪跡天涯,也要回歸故土。

發自心底的深情呼喚

儘管如今的村莊和外面的世界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鉅變,但唯一不變的是綿延不斷的骨肉親情。或許飛速發展的現代文明,已經讓鄉土文化的原貌流失殆盡,但最核心的精神還是保留在人們心中。那是中國人固有的家園情懷,融入了千百年來形成的家庭倫理觀念,成為在文化碰撞中難以替代的人生信條。陳鈺銘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刻畫了如此真實生動的一幕,體現了對社會民生和大眾生活的高度關注。同時,作品深蘊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思考,應歸為畫家的憂患意識和慈悲情懷。那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對質樸真情的謳歌和吶喊,善意提醒大家不要被物質的繁華所迷惑,提倡人性美好本性的迴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陳鈺銘是在用畫筆肩負著社會的道義和責任,最終成為了尋常百姓的代言人。

發自心底的深情呼喚

在創作中,陳鈺銘將人物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下,既渲染了畫面氣氛,又強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既注意整體結構的和諧統一,也側重局部細節的細緻變化。特別是對兩位老人的刻畫,更是具生動傳神的審美效果。老人飄逸的白髮,滄桑的面容,枯乾的雙手,渴望的眼神,彷彿是一種無言的訴說,將心中堆積的情感通過神情和動作表達出來,令人為之動容。畫家通過敏銳的觀察、多重的感受,不加矯飾地描繪出人物的面貌情態,深入到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人物氣質情感上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容。那些具象造型的細緻刻畫,以及線條的熟練運用,使人物的神態面貌更加鮮明突出,故而達到了形神俱佳的審美境界。另外,在墨色處理方面,畫家摒棄了過多的色彩,通過不同面積的黑白交織,濃淡之間的合理過渡,渲染了畫面氛圍,彰顯出畫家樸素凝重的審美趣味。

發自心底的深情呼喚

陳鈺銘的眼光應該是很犀利的,因為他總能看到現實生活中較為敏感尖銳的部分,又通過個性化的審美表達,將隱匿的現象和情緒釋放出來,引發一定的思索和啟迪。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是藝術社會性、真實性、向上性的多樣統一。而作為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人物,陳鈺銘的作品本質上體現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藝術要求,彰顯出反映時代、追蹤現實的美學精神。正如著名畫家馮法祀先生所說,“現實主義和時代是同步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現實主義,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精神,現實主義永遠不會過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