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在孩子小時候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經歷,其中是否被父母打過也是人們議論的一個熱點話題。"經常被打"和"從不被打"的孩子,在未來會有很大的差距,家長不能不在意。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很多同學都有被打的經歷,比如我的朋友小鳴,他小時候只要回家晚了一些,或者是考試的成績並不理想,就會被家長"教訓"。

甚至有一次他爸爸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對小鳴拳腳相加。而他也越來越沉默寡言,提及父母眼中並不是溫馨,而是憤恨與不甘。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而有一個人與他恰恰相反,小文從小就沒有被父母打過,做錯了事情,家裡人也是會仔細的告訴他錯在了哪,而不是用暴力解決。小文也從小開朗樂觀,積極向上。

這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歷,那麼他們在後來的生活中又有著什麼樣的差別呢?小鳴在漸漸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鬧得非常僵,在學校經常與人打架。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畢業之後也沒有找到工作,經常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而小文則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工作,懂禮貌能力強,在同事中人緣非常好,領導也很喜歡他。

很多父母覺得打孩子會讓孩子更深刻的記住教訓,但結果往往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這種行為會產生許多不好的影響。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第一,會當孩子的性格變得極端

家長在打孩子的時候,孩子不能力躲避或者反抗這種傷害,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恐懼。這樣會使孩子的心中不斷地壓抑自己,從而在性格上變得更加極端。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第二,用暴力指出的錯誤得不到孩子的認同

家長用錯誤來指出孩子的缺點,讓孩子改正缺點,孩子只能是在武力的逼迫下才強行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心服口服的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只能起到反作用。

第三, 會使孩子不再信任父母

父母應該是孩子最親近和最信任的人,但如果對孩子頻繁的使用暴力,會使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父母,甚至會對父母產生牴觸。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但是還是會有許多人覺得,當孩子犯了錯,就要給孩子一個教訓,讓他以後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而且有的家長在生氣時控制不住的想要動手,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第一, 在想動手的時候考慮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當父母要打孩子的時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為了一個錯誤而親手傷害自己的孩子,真的值得嗎?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第二,思考一下孩子是因為什麼而犯錯

當孩子漸漸成長之後,會有自己的思想,也許孩子的思想與大人的不同,會

犯很多錯誤,不妨多花些時間,耐心的問問孩子犯錯誤的緣由,瞭解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責罵孩子。這樣更能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有利於糾正孩子的錯誤。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父母別不在意

沒有人不會犯錯誤,但是一定沒有人希望自己犯錯誤的時候也被家長用武力管教。

在我看來,孩子的錯誤都是可以糾正和彌補的,如果訴諸暴力,不僅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創傷,還給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使他認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應該從孩子的內心入手,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這個時候不能過分的苛責他,而是要耐心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的成長更加輕鬆愉快,心理更加健康的成長。

看了這麼多,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怎樣的想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