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這是西南地區博物館中最大的下沉式微縮立體場景沙盤,它重現了上個世紀40年代北碚鄉村建設運動後的城市風貌,此時的北碚街道整齊,是國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但在1927年,北碚還是位於江、巴、壁、合四縣交界的一個小鄉場,由於處於四不管地帶,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此地盜匪橫行、民不聊生,當地鄉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舉步維艱。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來到北碚後,盧作孚不僅掃清匪盜,同時還在北碚開始了他的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以建設一個現代化鄉村模板為目標,來推行其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理想。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在四川省政府的批准下,北碚成為了鄉村建設實驗區署,並在盧作孚先生及其四弟盧子英先生的規劃實施下,建設實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便是盧作孚與盧子英兄弟二人的雕像。

盧作孚被譽為北碚的開拓者,而盧子英秉承其二哥盧作孚的鄉建理念,治理北碚多年,成效顯著,成為北碚現代化發展的奠基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盧作孚上任後,很快消滅了匪患。

圖上所展示的是峽防團務局為防範土匪而修建的碉堡,旁邊是峽防局的士兵正在進行軍事訓練。

在強化武裝能力的同時,盧作孚提出了“寓兵於工”的口號,讓軍隊士兵積極投入到地方建設中去。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圖上所展示的便是士兵們正在紡紗及鋪路的場景。

我們說盧作孚的鄉村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交通建設為先行,以鄉村城鎮化為帶動,以文化教育為重點來實施的。

交通是城鄉發展的命脈。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25年盧作孚排除萬難創辦了以航運為主的民生公司

1927年民生公司在上海建造完成了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輪船民生號,這艘船開闢了重慶至合川的定期客運航線,為交通閉塞的北碚,開啟了水路通道。

嘉陵江上來來往往的大小船隻都需要煤來進行發動,但那個時期的北碚挖煤運煤都需要人力來運作,效率十分低下,為了保障民生公司的輪船運作以及北碚煤礦業的發展。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28年,盧作孚發起修建了四川省的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照片中所展現的是北川鐵路的總工程師,來自丹麥的守爾慈先生。

北川鐵路是一條以運煤為主、客運為輔的鐵路,它的建成通車為北碚的資源開發和礦區的交通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國民政府統計,抗戰期間,重慶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都是靠北川鐵路完成供應的,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次是經濟建設。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為發展北碚經濟,1930年,盧作孚從上海購置了新式紡織機器,創辦了四川第一家機器織布廠——三峽紡織染廠。三峽紡織廠所生產的三峽布行銷各地,三峽布一時之間成為了民族紡織工業中的馳名品牌。(指沙盤—大明紡染織廠,而三峽廠便是大明染織廠的前身。)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38年發起重組了天府煤礦,除此以外,盧作孚還鼓勵其他士紳

辦起了洪濟冰廠、嘉陵煤球廠、利民水泥廠、觀音岩石灰窯廠等等。

同時,盧作孚還興辦了農業銀行、西山坪農場、苗圃等一系列產業。

蓬勃興起的工業為北碚地區工農業及科學、文教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經濟基礎。

文化教育是北碚建設中的重點工作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30年9月,盧作孚創辦兼善中學。為給學校取名,盧作孚翻了三天的書,最後取了《孟子.盡心上》中的名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兼善二字,以表達盧作孚終身的教育理想情懷。

1928年為開拓北碚的新聞事業,盧作孚創辦了嘉陵江報社,親任社長兼主編。旁邊展示的是嘉陵江報的創刊號。這份以現代國防、交通、經濟、文化四大問題為中心的小報紙,當時被免費發放到民眾手裡,還被張貼到讀報欄中。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30年,盧作孚開闢北碚城中的火焰山為平民公園,該公園保存至今,是現在北碚老城的北碚公園。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33年盧作孚還在溫泉公園籌辦了中國科學社第十八次年會,邀請了全國各個科學精英會聚北碚,並由民生公司的民貴輪進行接送。此次盛會影響深遠,為中國西部科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此外,盧作孚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民眾身體健康是城市得以良好發展的前提,於是他創辦了峽區地方醫院,為民眾看病,改善地方醫療衛生條件,並且還修建了運動場,舉辦了運動會、健康兒童比賽等,提倡全民運動,強身健體。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1932年,盧作孚邀請了當時中國佛教學會會長太虛大師來到北碚,在縉雲山縉雲寺創辦了世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這座佛學院辦學近20年,培育了一大批極為優秀的佛教人才。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面對國家豐富的資源,盧作孚意識到科學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在這裡所展現的就是1929年盧子英帶領的20餘名少年義勇隊成員跟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在四川涼山採集植物標本時的場景。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學習和考察的積累,使得盧作孚於1930年正式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辦科學院—中國西部科學院,4年後,在軍閥楊森部科學博物館的捐贈下修建了科學院的主樓——惠宇樓,1944年,在其基礎上更是發起創辦了中國西,並將惠宇樓作為展覽陳列的場地。

在城區建設上,盧作孚按照青島城市花園的式樣來建設北碚,還派人將從上海帶回來的梧桐樹苗栽種在行道兩側,短短十年,北碚綠茵蔥蘢、環境優美,就像是平地中湧現出來的一座現代化市鎮,成為了一座具有現代化雛形的美麗城市。

正是因為盧作孚的鄉建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抗戰時期,許多鄉村建設的傑出人物也相繼來到北碚。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在1927年於南京郊區創辦了曉莊師範,創新教育思路,形成了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最早的發源地。193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來到北碚,盧作孚先生將位於北碚平民公園中的清涼亭交予陶行知,陶行知在此處創辦了曉莊研究所,來研究兵役制度以及籌辦育才學校以培養人才。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梁漱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同時也是中國鄉村建設運動中的代表人物。與其他三位不同,梁漱溟並非出生於農村,而是一個妥妥的城二代,但他放棄了體面而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投入了鄉村建設運動中去,這是因為他認為,鄉村建設並非建設鄉村,而是在建設國家。來到北碚後,在盧作孚先生的幫助下,梁漱溟在北碚創辦了勉仁文學院。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這位是晏陽初博士,他與盧作孚先生是至交好友,同時也是我國鄉建運動的先驅者,一位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平民教育家。早在1926年,他便在河北定縣開展了鄉村建設實驗,主張平民公眾教育。抗戰爆發後,定縣實驗無法繼續,晏陽初博士來到北碚,在盧作孚的支持下,於1940年,在北碚磨灘河畔創辦了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在北碚開展起了他的平民教育和鄉建試驗。

他們來到北碚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鄉建人才,晏陽初與盧作孚後來一同創辦了巴壁試驗區,也就是後來的華西試驗區,共同為鄉建實驗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這一時期北碚不僅成為聞名遐邇鄉建模範城鎮,同時北碚一時間薈聚的諸多鄉建精英們,在這裡繼續延續百年鄉建的文脈,從而讓北碚成為中國近代鄉村建設的大成之地。而如今的北碚仍然還保留著當年鄉建時期的重要遺址,並先後建立起了專題博物館,是目前全國鄉村建設遺址中保留最完好、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對加快推進當今鄉村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


歷史之聲丨《北碚往事·百年鄉建》

出 品 | 劉懿鋒

排 版 | 狙擊哥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