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1北宋·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 絹本墨筆,126.3×104.9cm,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蕭疏空寂蒼涼氣 煙林清曠北方景

——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範美俊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此圖為雙拼絹繪大幅山水,表現在冷寂的冬日田野上,一位頭戴斗笠的騎騾老人,在書僮陪伴下,正停駐在一座巨大古碑前凝望的場景。原野近處的斜陂,生長著木葉盡脫的寒樹,蕭疏曠遠,寒風瑟瑟,窠石顯露,遠景為起伏迷濛的小山丘,小山丘後面似乎是空曠綿延無際的原野。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評李成之畫:“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范寬《讀李成〈讀碑窠石圖〉》,則說:

蟹爪高垂碑石殘,蕭疏空寂蒼涼氣。

滄桑萬事隔雲端。回首何堪夕照山。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李成畫樹堪稱一絕,枝幹作蟹爪狀,縱橫交錯小枝以細線勾勒再用墨染,挺拔奇崛,硬如屈鐵,森然可怖。窠石,即有許多澗孔凹凸不平的石頭,俗稱鬼臉石,為側筆皴擦,並以勾勒上顯示層次,墨色輕靈,筆勢向內捲動,也被稱為“捲雲皴”。蒼勁荒寒的枯樹、斑駁漫漶古碑、奇怪的窠石、形影相弔的一老一小,有著幽悽慘澹的氣氛。似乎,在暗示著遙遠歷史、輝煌繁華往事的某種追憶,清曠荒寂、寥落凝重的畫境也就出來了。有美術史家認為,此作品描繪的東漢學者蔡邕觀讀曹娥碑的情境,或為曹操、楊修訪求曹娥碑的故事內容。

此為李成、王曉合作的作品,圖中殘碑上應有小字二行:“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但現存此圖中已無字,可能是摹本。遺憾的是,王曉所作的人物與衣紋等,用筆與李成的風格不盡一致,有些細弱無力。但是,也與李成的用筆互為補充映襯,相得益彰。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李成(919-967),原為唐朝宗室,後周時避亂山東營丘,後世稱“李營丘”,有較高文學修養,畫法上吸收荊浩、關仝的雄偉豪放,而又卓然獨立,創造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善寫平遠景色,富有縱深變化,又常作寒村雪景,意境荒寒蕭索。

王曉,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泗水(今屬山東)人,一作泗州(今安徽盱眙東北)人。劉道醇《宋朝名畫評》介紹:“王曉,泗水人。善畫翎毛,酷好郭權輝鷂子,卒至於妙,而精神筋骨尤近於郭。”郭權輝為北海營丘人,五代南唐畫家。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載:“初師天台鍾隱,攻畫飛走像。權輝亦常於別墅特構一第,止畜禽鳥等。權輝每澄思滌慮,縱玩於其間,故凡舉意肆筆,率得其真。”曾經畫架上鷂子二軸精妙入神,故稱“郭權輝鷂子”。王曉也兼善人馬,極古拙。惜其所畫多散佚,傳世僅有此作。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範美俊:美術理論家,美術評論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史與藝術理論,兼及書畫批評。

範美俊讀名畫(九):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