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金庸、倪匡、黃霑、蔡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四人皆文采非凡,著作終身。


金庸以武俠小說聞名於世,倪匡擅長科幻故事,黃霑精於詞曲,蔡瀾則以包羅萬象見長。


黃霑與金庸已於2004年、2018年駕鶴西去。倪、蔡二人年事已高,亦很少參與外界活動。

然而他們在臺前幕後,對香港電影的推動和貢獻是值得一書的。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金庸的電影故事——


四人中年紀最長,生於1924年的金庸,在寫出第一部小說之前,曾在報刊撰寫影評。


為了做好這份工作,他閱讀了大量書籍,觀摩了很多中外電影。


直到五十年代,他加入長城電影公司,開始了編劇生涯。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期間他寫下了《絕代佳人》、《小鴿子姑娘》等多部劇本。


並於1958年前後,執導了兩部票房與口碑皆佳的電影。金庸之後的小說創作也受到了很多電影技法的影響。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他曾在《射鵰英雄傳·後記》提到:寫《射鵰》時,我正在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六十年代,金庸創辦他一生的事業——《明報》。


雖然退出了電影公司,但他的小說開始成為了電影界的關注對象。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半個多世紀以來,金庸小說以引人入勝的情節,花樣迭出的功夫,俠氣縱橫的意境和韻味悠遠的思想,深受喜愛。


他的作品都被拍成了電影。從黑白片時代到邵氏的“彩色武俠新世紀”,數以百計的武打片都是源於金庸小說。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僅是大導演張徹,就有《射鵰》、《飛狐外傳》、《碧血劍》、《神鵰俠侶》、《俠客行》等作品。


這個時期的電影忠於原著,打鬥注重拳拳到肉,給人真實感。但受限於技術,在傳達小說意境方面,略有不足。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影技術進步,導演們對金庸小說的改編也變得天馬行空。


如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除了第一部尚能保留原著架構,其餘兩部續作都成了別的故事。


而元奎的《九一神鵰俠侶》,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劉鎮偉的《東成西就》都是借小說和人物之名,意圖達到或抒懷或調侃目的。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但無論再怎麼“魔改”,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都為我們編織了一場絕倫的武俠夢。


這也是他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電影編劇倪匡——


倪匡比金庸小九歲,1958年開始武俠創作,在《明報》刊載。


他的作品以武俠和科幻為主,構思精巧,非常能吸引眼球。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早在1961年,由倪匡小說改編的《仙笛神魔》就被搬上銀幕。


而觀眾對倪匡作品的熟悉,基本源自八九十年代。如1993年再度翻拍,由林青霞主演的《六指琴魔》。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這個時期,倪匡最知名的“衛斯理”系列被改編成了電影。


1986《原振俠與衛斯理》和1987年《衛斯理傳奇》票房皆破千萬。


2002年投資四千萬的《衛斯理之藍血人》三日內就票房稱霸。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而出演“衛斯理”角色的演員從許冠傑、周潤發到羅嘉良、黎明、劉德華......足有十代之多。


這個有著超強的構思能力、令人捉摸不透的衛斯理,彷彿就是倪匡本人。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倪匡一生以兩件事為傲:替張徹寫劇本,代金庸寫小說。


他落筆極快,三天即可出爐一個劇本。六十年代後期曾為邵氏編寫了200多個電影劇本,其中多數給了張徹。


1967年,倪匡以金庸筆下楊過形象為靈感,創作出了《獨臂刀》。本片將張徹推上了“百萬級導演”的寶座。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之後的《刺馬》、《方世玉與洪熙官》、《少林五祖》等邵氏名作,都是出自倪匡手筆。


他為六七十年代「邵氏武俠」的成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黃霑與電影音樂——


黃霑出生於1941年,是香港樂壇公認的鬼才填詞人,縱橫樂壇接近三十年,寫下2000多首歌曲。


可以說他憑一己之力,帶動了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1987年,他為《倩女幽魂》創作了《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道》三首歌。其中《黎明不要來》獲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


1990年,他為《笑傲江湖》創作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再度獲得金像獎。


1993年,黃霑為徐克的《青蛇》擔任電影配樂,寫下了《流光飛舞》。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黃霑運用傳統的琴箏笛簫等樂器,譜就濃郁的“中國風”。


他與徐克合作無間,用旋律傳達出徐氏武俠片的精髓——奇詭、飄逸、灑脫。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方文山曾說:我如果能寫出這樣的詞句,死而無憾。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黃霑還寫下了《獅子山下》、《男兒當自強》、《我的中國心》等“主旋律”歌曲。


他沒有將它們寫得上綱上線。這些作品氣勢與情感並重,文采與詩意並存。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在電影中,他出演的角色以惡搞為主,與周星馳多次合作。譬如《唐伯虎點秋香》的華太師,出場雖然不多,但盡顯搞笑功底。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黃霑的影響早已超脫了流行音樂的範疇,成為了香港一個時代的傳奇。


電影監製蔡瀾——


蔡瀾,一般人會叫他“玩家”,他有數不清的頭銜:電影人、作家、美食家、旅行家、電視節目主持人。


他卻笑著自我評價:我作為電影人,是一個很不稱職的電影人。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蔡瀾是“影二代”,其父早年在東南亞鋪排邵氏公司的院線。蔡瀾生在劇院長在劇院,經常在那一待就是一天。


他年少時開始撰寫影評,18歲留學日本,獲得邵逸夫賞識成為了邵氏駐日本的分區經理。


當年張徹赴日拍攝《金燕子》,即由蔡瀾統籌日本方面的工作。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之後的日子,蔡瀾成為邵氏的製片經理,往返於臺灣和東亞各地。


作為多面手,他還曾於1976年編劇了《香港奇案》等多部影片。


不久後蔡瀾與邵逸夫出現了分歧:蔡瀾想的是邵氏拍四十部電影,三十九部賺錢,一部拿來搞藝術、放思考。


而邵逸夫的考慮是,既然能拍四十部賺錢的電影,為什麼要拍三十九部賺錢,餘下的一部不賺?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1982年,蔡瀾轉投嘉禾電影公司,出任副總裁。


蔡瀾說製作電影的任務是“交貨”,拿了老闆的錢,就要按時按質把貨交全。剩下的時間裡,電影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玩具”。


他沒有拍四十部電影,四十部都要賺錢的決意,更不想一部都不賺錢。他說這個“瀾”字真是附錯了人,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大波瀾。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在嘉禾期間,由於通曉多國語言和常年遊蕩國外,蔡瀾為嘉禾跨埠製作電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成龍在海外拍的戲,多由蔡瀾監製——《快餐車》於西班牙,《龍兄虎弟》於南斯拉夫,《霹靂火》於日本,《一個好人》於澳洲......


香港“四大才子”的電影情緣


蔡瀾做監製,多少有點水到渠成的宿命感,他在片場這裡走走,那裡看看,什麼都要學。


入行五十年,為了生存得長久,就什麼都要拍,什麼都要拍得賺錢。蔡瀾做到了,因為愛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