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家長的"我來"思想與孩子的"試錯"行為:與其主導,不如相輔相成

只有當你缺乏理解的時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經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克里希那穆提

家長用"我來"思想控制孩子的"試錯"行為

對於個人而言,想要掌控,是因為缺乏理解,那家長對於孩子的掌控,更多的是出於愛。在生活中,這種掌控多數是通過"我來"的思想表現出來的。

0-1歲,孩子的語言、行為、思想尚在萌芽階段,而1-3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顯現,有了界限之分,4-9歲時,學習興趣濃厚,對未知的事物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慾望。

此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會特別的執著,無時無刻都想去做。在嘗試過程中,一會兒急躁、一會兒開心、一會兒又會侷促不安,這就是他們在試錯。通過這種行為,在一遍又一遍的嘗試中,汲取知識的養分。

家長的

這個過程中,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會不停地用"我來"思想指導孩子

比如:孩子已經表現出吃飽的意願,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硬是追著再喂幾口;孩子已經跑的滿頭大汗了,家長擔心孩子凍著,不允許脫衣服;孩子正在拼喜愛的拼圖,家長擔心孩子不會拼,直接拼好了給孩子。

這些看似關愛的舉動,實則是在控制孩子的"試錯"。

孩子的"試錯"行為反擊家長的"我來"思想

兒子三歲左右,有天晚上,我發現他有點兒反常,曾經溫順可愛的小傢伙愛上了唱反調。

吃完晚飯,我說:"大寶,刷牙時間到了,"小傢伙一轉頭說:"不去,我困了,我想睡覺。"到了睡覺時,我哄他:"大寶,我們是不是該睡覺了?"小傢伙又使勁搖頭:"媽媽,我還沒刷牙呢,牛奶也沒喝。"

我很不解,"前一段時間,孩子每天晚飯後都很自覺地去刷牙、上床睡覺,這幾天怎麼會這樣?"

我轉頭準備回房,等冷靜下來再說,沒走幾步,就聽到孩子大聲喊叫:"我不要你弄,你走開,我自己來,我會弄。"

我扭頭一看,孩子爸正一臉仇視地看著兒子,"你自己能擠牙膏嗎?弄得到處都是,你看,衣服領子上都是的。"孩子爸此話一出,我的疑惑解開了,之前我因為想要幫孩子拼拼圖,也是出現了同樣的反抗情緒。

家長的

相信很多父母,會有和我們相似的經歷,在孩子嘗試一個新事物時,因為擔心,我們想要幫助他,但是,越想幫,越是遭到他們的反抗。

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辨別,孩子的哪些行為是在有意識的"試錯"、哪些行為是無意識的參與,家長或是孩子的親近之人是最瞭解孩子的,可以根據自家實際情況來判別,就不一一贅述了。

"我來"思想與"試錯"行為的撞擊

1、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孩子的"試錯"過程也是能力提升的過程。

  • 學習力的提升

孩子對一事物感興趣後,會不停地探索。在反覆試錯中,逐漸完成一件事情,在玩耍中,琢磨出新的方法,這就是學習力提升的重要標誌。

  • 專注力的提升

成年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會很專注,然後去判斷難易,再根據程度,從易到難。孩子在做一件事時,還不會判斷難易,他們會從最簡單的方法開始嘗試,不停"試錯",慢慢到複雜,越來越專注。

  • 靈敏度的提升

在需要動手的事情中,孩子需要一邊動手,一邊思考,手指會越來越靈活,思維也會越來越敏捷。

舉個生活中孩子常見的"試錯"行為,在孩子拼拼圖時,你在一旁細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一開始拿到拼圖時,會先用小手摸摸拼圖的材質,然後一個個拼接,發現拼不上時,就放下,再試其他的,直到拼接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小手和腦袋忙個不停,靈敏度也就慢慢練出來了。

家長的

2、在不停地"試錯"中,孩子的反抗,是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很多家長,包括我,之前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有時候對於父母的幫助會欣然接受,有時候卻極力反抗。

孩子剛學會走路時,我們去攙扶,不僅不會反抗,還會開心地撲倒我們懷裡,滿心歡喜;而當他可以走的略微穩當時,我們再去攙扶,卻是極力地掙脫我們的雙手和懷抱,想要走向更遠的地方。

孩子嘗試到了會走路的樂趣,他驚奇地發現除了躺下和爬行時看到的事物,走路時還可以看到更多有趣的人和事。而此刻的家長,沉浸在孩子會走路的喜悅中,以為他還是那個時刻需要關注和關愛的小嬰兒。

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在欣喜之餘,思維一時難以轉變,想讓他們快點長大,又不想放手太早,內心無法接受,而孩子的反抗,恰恰是他們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家長的

3、家長的"我來"思想與孩子的"試錯'行為,也可以撞擊出火花

孩子可以獨立思考一件事,我們是不是就無需過多幹涉呢?在孩子"試錯"的三個階段,我們可以適當地參與進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獲取知識。

第一階段:按直覺做事

直覺判斷力,是孩子出色的能力之一,父母不要隨意地干擾孩子的思維過程,更不要一開始就急著把做事的方法教給孩子,要相信他的直覺。

這個過程會很長,也很折磨人,孩子會因為失去耐心而發脾氣,大人也會因為孩子的“笨”而心急如焚,忍不住直接動手去做。

這個階段,對於孩子的"試錯"效果至關重要,家長只可遠觀,不可近視。可以站在一旁,保持距離,默默地觀察並記下孩子的做事步驟;距離孩子太近,你會忍不住衝上去幫他做好。

第二階段:找到一定的做事規律

在孩子經過第一階段的摸索後,已經掌握了一套做事規律,並且經過實踐後,發現切實可行。

我當時給兒子買的拼圖,是進階版的,拼圖數量從幾塊到十幾塊,再到幾十塊,拼圖的面積也是越來越小。在拼幾塊的大面積拼圖時,他只要嘗試幾次,就可以完成。

而到了進階版後,數量變多,面積變小,他還是用原來的方法,不停地一塊一塊的試,雖然最後可以拼完整,但是花費了不少時間。

家長的

這時候,我們可以參與進來,提供一些思路,讓孩子在不同方法之下,進行不同的嘗試。

在反覆嘗試成功後,這種刺激感會給孩子帶來快樂,但因為耗時過長,方法單一,孩子接觸幾次後,會失去興趣,這時候,我們可以提供快速解決問題的思路。

比如,通過詢問的方式,問問孩子,"這個拼圖的盒子裡是否有說明書?"、"在拼的時候,第一步你是先把拼圖正面朝上放好,還是直接去拿拼圖呢?"給他們提供思路,不是直接告訴答案。

當我發出這些疑問後,兒子先去查看是否有說明書,看了一會兒後,把所有背面朝上的翻過來,發現一些拼圖疊加在一起後,又把它們攤開,一個接著一個擺好,然後才開始拼。

第三階段:熟練地使用規律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掌握了好幾種方法,並且可以把幾種方法柔和在一起使用,有時還會創新。

在拼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一會兒看說明書,一會兒自己嘗試去拼,越來越熟練。有時候還拉我過去,讓我拿他指定的拼圖給他,他自己則歪著小腦袋一邊看拼圖,一邊看正在拼的圖。

在經過他自己的嘗試和不斷創新後,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方法,並學會了利用我,來幫助他更快速完成拼圖。

這時候,我們只要安靜地看著孩子做事,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些許幫助。

第四階段:成功後的小心思

孩子在經過漫長的"試錯"之後,會感到滿足和成就感,收穫"我能行"的自信,並開始變得積極努力。

這時,請彆著急立刻表揚,讓孩子充分享受喜悅,當他目光看向你時,再熱情稱讚,有了父母的鼓勵,孩子會更願意接受你挑戰,這份熱情,才是孩子學習的出發點。

家長的

有的人會說,並不是孩子的每一次“試錯”都是積極探索,也有可能是一時興起,搗亂而已。

我們可以用"遊戲式",檢驗孩子的"試錯"效果。

當孩子掌握了做事的規律和方法後,我們可以升級難度,考察"試錯"的效果,這也可以稱之為"試錯"的升級版。

還是以拼圖為例,拼圖數量和麵積不變,但設定完成時間,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拼圖。

在我和兒子說出這一玩法時,他不僅沒有拒絕,反而向我發出了挑戰,讓我和他一起玩。

當時,我就知道,他肯定是胸有成竹,果然,結果是我輸了。

如果是孩子的穿衣服"試錯"、疊被子"試錯",或是其他的一些"試錯"行為,我們都可以使用類試增加難度的方法,檢驗孩子的"試錯"效果。

孩子就像我們手中的風箏,一開始努力想要他飛起來,但真的飛起來後,發現越飛越遠,於是想要極力控制,事事包辦包攬,時刻想要用"我來"思想控制孩子"試錯"行為。

而當我們不再用力控制手中的線時,他又會回到我們身邊,家長的"我來"思想用的恰當,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試錯",兩者相輔相成。

最後,用武志紅老師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越控制,越失序"。

我是 ,喜歡從孩子身上學習的職場媽媽,育兒路上,我們一起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