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麼看待陳勝吳廣起義?

細陽痴漢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舉全國之力修建長城、豪華宮殿、皇陵等勞財傷民的大工程,施行殘暴的懲處刑法和繁重的徭役賦稅。使得民不聊生,百姓猶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位後的胡亥不僅沿襲了秦始皇暴政,變本加厲地繼續大興土木,施行暴政。為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國家加重了禍患。

公元前209年七月,身為屯長的陳勝和吳廣受命負責帶領900多名新兵從陽城(今河南登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去戍守邊疆,當他們行至蘄縣大澤鄉(位於今安徽宿州)時,因遇到大暴雨誤了行程,已不能在規定期內達漁陽。

此時,陳勝和吳廣對大家說:"今因遇大雨耽誤行期,已經不能按期到達漁陽,失期,按法當斬,既然我們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不如反了"。在陳勝吳廣的鼓動下,幾百名農民新兵跟著陳勝吳廣就地起義。史稱"大澤鄉農民起義"。

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這次起義在當時或後來的歷史上說意義是非凡的:

1.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這次起義揭開了數千年來農民起義的序幕。

3.給予了暴政下長期忍受壓迫的人民和後來者極大的鼓舞,為後來者鋪開了道路。

4.在農民起義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育,警醒後世國君輕徭薄賦,施行開明的統治。喜歡的朋友歡迎留言,關注!






王大娃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因為被暴雨擔誤了行程而要被殺頭,因為被暴秦逼的走投無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時,斬殺了兩名隨行的官員,正式拉大旗起義。結果陳勝和吳廣帶領一群拿著竹竿、舉著木棒,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看似毫無章法的隊伍,卻勢如破竹地先後攻下了大澤鄉、蘄縣兩座城池。取得革命階段性成功後,這支隊伍才得以改善手中的武器,丟掉了打狗棒、鋤頭,拿起了“金箍棒”、大刀、長矛,戰鬥力自然也同步提高,很快又拿下了大片地區。

在革命精神的感染下,一些豪傑之士也不甘寂寞,紛紛加入革命隊伍。但革命形勢一片大好時,陳勝吳廣卻犯了五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政治定位的錯誤。

革命形勢煥發出勃勃生機時,陳勝本著趁熱打鐵的原則,馬上在陳縣主持召開了一次三老豪傑會議。結果會上,陳勝不聽張耳、陳餘提出的“緩稱王”建議和勸阻,自立為王,定國號為“張楚”。

剛一起義就稱王,陳勝吳廣的政治定位錯誤,把他們的革命軍推向了風浪尖口,成了秦朝重點鎮壓的對象,這也為其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錯誤:政治根基的錯誤。陳勝在稱王的同時,建都於陳郡。陳郡雖然地處交通要道,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但從軍事上來看,此地趨於平川,易攻難守,一旦秦軍派兵圍攻,守不能守,棄又不能棄,相當危險。

都城是根基,一旦根基不穩,又何談生存與發展?單從這一點看,陳勝雖然贏在了起跑線上,但同時也輸在了起跑線上,可謂時也,命也。

第三個錯誤:政治覺悟的錯誤。

當陳勝稱王的消息傳遍五湖四海時,他以前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朋友,都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往陳縣跑。

“苟富貴,無相忘”,陳勝遵守自己的諾言,將投奔自己的親友視作貴賓,不僅免費提供吃穿用度,還組織大家旅遊採風。

而這些貴賓都是貧苦出身,哪會料想到陳勝發達後竟如此風光。進入陳王宏偉磅礴的宮殿後,他們說話也口無遮攔起來。於是,陳勝當年的好事、壞事、糗事、雞毛蒜皮的事、不堪回首的事……統統都被他們說了出來。

很快,陳勝的陳年舊事就被傳得沸沸揚揚。陳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那個當年和他一起耕田的夥伴,因為直言不諱地評價他“夥涉為王”而被處死了。很快,陳勝的親友團就變成過眼雲煙,一去不復返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許在陳勝的親友團全部離開時,他的悲劇命運便已註定。

第四個錯誤:政治廉潔的錯誤。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陳勝的用人,那就是“重小人,輕賢人”。

他不徵用張耳、陳餘、孔鮒這樣的超級人才,反而任用胡武為“紀檢部長”,專管革命隊伍中違紀違法的人員。結果他們假公濟私,排除異己,殘害忠良,任人唯親,導致革命隊伍烏煙瘴氣。

對此,陳勝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長遠來看,他的這種做法寒了革命將士的心,為後面的眾叛親離埋下了伏筆。

第五個錯誤:政治路線的錯誤。

起義兵馬壯大後,此時,陳勝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他不失時機地從義軍中選拔了一批人才做將領,任命吳廣為假王(意思是僅次於自己或者相當於自己的大王),任命蔡賜為上柱國(相當於丞相),任命武臣(陳縣豪族裡的大哥大級人物)、周巿、周文等人為將軍,建立了政治和軍事領導機構。然後,他又以消滅秦國為己任,兵分四路,對暴秦採取了強有力的軍事行動。兵分多路,而沒有集中兵力去攻打秦朝的都城所在地咸陽,這個政治路線的錯誤是致命的。

因為犯了以上五大錯誤,最終陳勝吳廣的起義被秦軍鎮壓下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不少,有的甚至還有實力改朝換代,比如早期的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後來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此外著名的農民起義還有李自成起義,甚至宋江一夥賊寇聚眾起事也在施耐庵的筆下廣為流傳,然而說到這歷史上最早的農民起義,大家都知道是屬於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都知道他們舉事之初也曾轟轟烈烈,但後來的走勢卻如同股市崩盤的走勢一樣,迅速從輝煌走向死亡,人們不禁要問,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很小的時候我們都從書本里、課堂上知道他們起義的事情,陳勝早年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僱工,就曾對小夥伴說過,如果大家哪一天有了本事,千萬不要忘記了咱們這群受苦受難的朋友啊!當時的人們對他的這番言論不可理解,認為他純屬痴人說夢,由此還引發了他關於燕雀和鴻鵠不同志向的感慨,可以看出他從小就是懷有很大的志向的。後來歷史果然給他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華和志向的平臺,就是安排他去戍邊。

當時的情況是天降大雨,他和近千名農民兄弟一起被趕往漁陽,這個時候因雨誤了行程。按照秦朝時候的嚴苛律法,他們去了也是受死,而不去在這裡也要受死。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屯長的他,為了這群弟兄的前途和命運,就偷偷地和另一個屯長吳廣商量,殺死了押送他們的兩個秦朝軍吏,毅然舉起了農民起義的旗幟。以他們為起點,各地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在秦朝統治之下的原山東六國的諸侯勢力也紛紛起兵,最終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人們在說到他們成功的因素時,總是說到了當時的暴政統治、民不聊生等社會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自己有著超出常人的素質。他能夠在當時的危急情況之下,以一個普通農民的眼光,對天下大勢進行正確的分析研判,使得素有遠大抱負的他,認識到這正是上天賜予自己的絕佳機會,才會喊出那振奮人心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換作其他人是絕對不敢率先做出這樣的舉動的,因為這秦滅六國才短短几十年間,人們沒有想到憑藉自己的雙手,也能夠推翻暴秦。

不得不說他還真是一個天才的農民起義領袖,當初他不光提出了自己的口號聚攏了人心,而且還藉著贏政的大兒子,也就是公子扶蘇的名義,使得更多的人投到了他的名下。再就是他與吳廣一起上演所謂的神鬼傳說,使得普通民眾更加相信"陳勝王",就是上天派下來拯救黎民蒼生的人,然而即使他做了這麼多的動作,我們看到他們的起義只是存活了六個月就失敗了,在此後秦朝末年群雄逐鹿的戰場上,人們看到的是項梁以及後來的項羽,還有劉邦以及他們的小弟。至使他們失敗的原因,其實不外乎兩個:

首先是秦朝整體實力依舊強大。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秦朝的軍隊完全還是虎狼之師,他們的農民起義軍在戰力上是完全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首當其衝的他們是註定難以笑到最後的武裝力量。最可悲的是,他們的運氣十分不好,遇到了秦朝的最後一個名將,也就是章邯。此時的秦王朝李期尚在丞相之位,國家機器運行良好,義軍被阻隔在函谷關外難以前進,使得他們迅速推翻秦朝的夢想就此破滅。

當然更值得深究的,就是陳勝自身的原因了。我們知道他早年的時候就教育小夥伴們"有了錢大家花",但他起事以後,竟然把舊時的夥伴給殺死了,這樣使得一干小夥伴們的心裡是瓦涼瓦涼滴,大家後來紛紛選擇離開了他。此外他還賞罰不清、功過不明,攻破城池以後不是論功行賞,而是藉此機會清除異己、黨同伐異。他甚至還像後世的朱元璋一樣,任用朱房和胡武等人,成立了一個特務機構,整天是抓諸位將領的小辮子,在這種情況下,當初聚眾的激情一旦消退,他的屬下都會自作打算,不願意再為他作無謂的犧牲。

不得不說還有一點就是,他過早地暴露了自己想要稱王的野心,還建立了張楚這樣不倫不類的政權,使得原先楚地的百姓不再願意效力於他。他還廣建宮殿,急不可待地設置了百官對自己進行朝拜,最後天下離心,留在他身邊的只有那些貪圖富貴和趨炎附勢的小人,最後他也死在了自己的車伕手裡。後來的朱元璋汲取了他的教訓,就當上了皇帝。而走了他老路的李自成、洪秀全,卻也和他一樣落得了悲慘的下場。


劉大媽說三農


陳勝、吳廣的起義,更應該算是一場值得慶賀、破天荒的大事予以膜拜,而不是當做一方勢力要求他們能建功立業。


以歷史演變的漸進程度看,陳勝吳廣實在太突兀,可以作為開場白,不能作為結局,更何況他們的視野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君王的級別,也就是侷限性太強,很難撐到最後。

在秦以前,歷史都是上層人士自導自演的老劇本,夏商周三代,無不是一方諸侯、天生的君主集一國之力互相攻伐而建立的。

而單單這三朝便耗去了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的兩千年,這兩千年亙古不變的制度,週而復始的劇本輪番上演。直到春秋戰國,終於開始了不一樣的情節,最終由秦國結束一切。


即使這樣,這些東西也都是上層人士用不一樣的畫面演繹一樣的故事。

於是,當陳勝、吳廣以破天荒的姿態闖入歷史劇本後,歷史應該是大吃一驚,竟然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了,作為導演,對於這種突發狀況,難道不應該讓他們一集死?直接領盒飯回家了事嗎?

可畢竟劇情一出,實在太吸引人了,這種意外的收穫,讓歷史不得不重新物色一個合適的人物來完成後續的情節。

於是項羽這個承上啟下具備英雄特色的人物出場了,緊接著萬眾希望的,和陳勝吳廣一樣具備草根特質但又沒有那麼屌絲的劉邦也跟著出世,而他也成了不斷過渡不斷升級的劇情收割者,最終成為成功者。

歷史在歷代發展過程,一般是以漸進的形式逐步發展,斷崖式的變革似乎很難出現,或者說很容易胎死腹中,但往往是這種突變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從經驗上看,第一個變革的一定會成功,但接下來的繼任者人成為成功者的機會要大的多,這大概是拋磚引玉的效果。如同是衛國人的吳起和商鞅,前者吳起敗而後者商鞅成;王莽新朝死得快;宋代王安石變法立馬死等。

所以,對待陳勝吳廣的起義,我們只需追念他們的首事之功,不必為其後來的失敗惋惜和追討,這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立足圭海,一記八閩古今,二記半山半水,三記其人夷惠,四記奇文雜論。


圭海四記


古代有很多大大小小農民起義的歷史故事,想必不少人都知道陳勝吳廣起義這段歷史吧,這段歷史講述的是當年在秦二世的統治下,朝廷徵調幾百人去守漁陽,但在路經大澤鄉的時候突遇大雨無法正常出發前進,按照當時法令,延期到達是要被斬頭的。抱著縮頭是一刀,伸頭可能還有一線保命生機的鬥爭思想,於是陳勝吳廣帶頭起義,爆發了我們所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雖然這次起義最終失敗了,但是這次鬥爭有力打擊了秦王朝的黑暗統治。

“苟富貴,勿相忘”,是陳勝被僱傭耕地時候對當下生活的一次感嘆,就是類似於今天我們說的有福同享。而當他的耕地同伴對此不以為然時,陳勝又嘆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放到今天就是你們都沒有胸懷大志,道不同不相為謀,我還是不和你們說了吧。從這不難看出陳勝具有難得的時代思想,渴望有一番闖蕩。後來和吳廣的緣分到了,遇到了和他同樣有鬥爭思想的吳廣,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與吳廣一起帶頭揭竿起義與秦統治下的王朝相鬥爭。

大家也都知道起義的最終結局是失敗了,因為沒有各路的支持,陳勝最後失敗了,被車伕莊賈殺害。

但相較於陳勝,吳廣的下場比他還要悽慘,為什麼這麼說呢?

吳廣的死因有兩種較為可靠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陳王指示所致。歷史總是相似的,明朝朱元璋當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上位後一直擔心曾經的同伴們會推翻他,於是上演了歷史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解除了自己的後患之憂。而陳勝上位稱王后,與曾經一起上陣殺敵的吳廣關係也更加複雜了,裡面摻加了陳勝的政治意圖以及他的部分私心。還能證實這一種說法的是田臧將吳廣的首級俸給陳勝後,田臧還得到了升職,吳廣可能到死都沒有想到為什麼陳勝會要殺害他。

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第二種說法是田臧謀權篡位,想當老大。在當時戰亂紛多,靠武力爭奪權位,群雄湧起的時代。田臧野心較大,不甘願在吳廣手下做事,為了自己能夠超越他,身位於他上,人的慾望能使人變得膽大勇敢,所以假借陳勝指令殺了他的上級吳廣,他自己後來確實也得到了晉升。

回想陳勝在帶頭起義中,吳廣作為第二領頭人,對起義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起義前到樹林裡模仿狐狸喊叫聲喊“大楚興,陳勝王”,在軍隊中起到了籠絡人心作用;他向來愛護別人,受到很多戍卒的歡迎和追捧,人氣不比陳勝差。他故意在負責押送的人前揚言要逃走,被人侮辱並抽打,小不忍則亂大謀,吳廣做到了忍讓,這正是些難得的品質和犧牲換來了起義的最初成功。

當初和陳勝共同商討揭竿起義時,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會落得被陳勝下令處死的結果。他並沒有像陳勝那樣取得一些戰績之後驕傲自大,而是為人親近,起義鬥爭還沒有完全勝利就被含冤殺害。起義鬥爭少了一個得力干將。相較於陳勝後面對將領們的疑心,越來越膨脹自大,最後死在跟隨自己數月的馬車伕手上,吳廣有能力卻犧牲在此次農民鬥爭中,雖是將領,但將沒有盡其用,比沒有被伯樂相識的千里馬還讓人感到可惜,所以我們說他最後的犧牲比陳勝的死還讓我們感到悽慘。


歷史雲頂


後世都說秦始皇是暴君,所施行的治國方針是暴政,然而事實真相真是如此嗎?不可否認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的功績是卓越的,他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其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也是在秦朝時發生的,按史書的記載,這次的起義是有重要意義的,這次的起義發動了人們反抗暴政的決心,隨著大澤鄉起義後,各地紛紛發動了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那麼此時秦朝真的是苛政嗎?史書上說的陳勝吳廣的起義是被迫無奈,而事實真相是不是這樣呢?是不是他早有預謀呢?

首先要說陳勝這個是本身就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並不是一個甘心一輩子做農民長工的人,這一點從他的人生名言中就可以看出。有一次他跟他的農民兄弟說“苟富貴,勿相忘”,而他的朋友就說像我們這樣的農民,除了種田還有什麼富貴可言,而陳勝卻回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還有他為了起義所說的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些都兩句話也就說明了他心中的志向,他認為自身是能夠成為王侯將相的。

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被任命為帶隊的屯長,並各兩名秦吏共同押送900多名農民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由於期限過短,大夥日夜兼程趕往漁陽,按原計劃是可經按時到達的,可沒想到一連幾天的大雨,阻礙了他們的進程,使得他們的無法按時到達。陳勝吳廣一商議,就打算反抗暴秦,揭竿而起。說是因為按照秦的酷律規定,凡所征戍邊兵丁,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是要一律處斬的。

然而秦朝法真的如此規定的嗎?史記的記載是“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從史記的記載來看,事實卻實是如此,但在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中我們可以發現,按裡面的記載來看,可能事實真相併非如此。

據《睡虎地秦簡》中記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遲到幾天只不過是挨一頓責罵,遲到十天也只是罰造一件盔甲,就算不去也就是罰造兩件盔甲而已,如何會說有殺頭之罪呢?

如果《睡虎地秦簡》所記載為秦朝真實的法律體的話,那陳勝吳廣的起義就不是被迫而很可能是早有預謀。從他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甘心做一個普通人的人。從他起義後所採取的把“陳勝王”寫在白綢塞在魚肚子裡,又學狐狸的叫聲大喊道:“楚國將會興盛,陳勝將會為王”的一些手段裡,也可看出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所以說這場起義或話是他早就計劃好了的。

根據《睡虎地秦簡》中的記載來看,秦朝的法律並不苛刻,而且還是一個十分合理的法制。裡面記載了秦律十八種:共202簡,位於墓主身體右側,簡長27.5釐米,寬0.6釐米。包括《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軍爵律》、《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等18種,律名或其簡稱寫於每條律文尾端,內容涉及農業、倉庫、貨幣、貿易、徭役、置吏、軍爵、手工業等方面。為秦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根據《睡虎地秦目竹簡》的記載,秦帝國的徭役政策,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黑暗無道,老百姓服徭役並不是當牛做馬,誒打受罵,秦國的徭役是發工錢的。

《秦律·戍律》規定,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徭役。主管此事的縣嗇夫、縣尉以及士吏,如果不按照律法規定同時徵調兩人服徭役,罰款二甲。從這也可看出,秦朝的徵兵並不苛刻。

當然也有人說到了秦二世時,秦朝早已不是秦始皇時的時那樣,秦二世的昏庸,還有在趙高的一手遮天下,秦朝的律在當時可能早就成了一紙空文,但事實到底如何還是有待考證的。不過從秦朝律法來看,秦國並不是暴政,而且還是一個政法相當合理的法治社會。


鷹志


關於陳勝吳廣起義,大多數人腦海裡想到的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最經典的名言一直在耳邊縈繞。本來我的觀點和大家沒有什麼區別,秦朝殘暴不忍,秦法苛刻無情,陳勝吳廣被逼得忍無可忍,才帶領大家為了生存而奮力一搏,進而引發了秦末的群雄崛起,最終導致秦帝國的滅亡。

但是如果現在讓我說的話,我會說陳勝吳廣是十足的陰謀家,他們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秦法中根本沒有延誤工期當斬的說法,他們利用了百姓的怕死心理,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這句話是陳勝在農田中工作被別人議論時說出的話,其實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陳鳳根本不是個農民,如果他只是貧苦農民出身,壓根就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怎麼可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這種話呢。因此他接受過教育,而在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人,要麼出於名門望族,要麼就是商賈大家,從陳勝和吳廣造反的表現來講,他很有可能是六國貴族的後裔之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最有煽動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過的更好,突破自己的階級侷限,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打破階級固化。而陳勝的這句話在告訴大家,王侯將相併不是天生的,可以靠自己的手來創造,而方式就是造反,造天下之反,成個人之功。

在我看來,這和現在的傳銷沒有什麼區別,就是給人洗腦,讓大家變成亡命之徒,為了保命,為了獲得王侯將相之位去拼死而戰。孰不知真正成王的只有陳勝,而其他的人不過是炮灰。

滅秦先鋒興漢功臣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但秦末的群雄崛起了,經過了楚漢之爭,劉邦一統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這不得不說是陳勝吳廣之功。因此劉邦奪得天下後,才安排專人為陳勝守墓。

但是由於陳勝吳廣起義,導致秦末天下大亂,百姓飽受刀兵戰火之苦,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土崩瓦解,這也不得不說是他們的罪過。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陳勝吳廣起義根本就是一個野心家,經過一次完美策劃的造反鬧劇。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整個起義過程中充滿了很多的疑惑點,根本就不像是一次臨時的行動。

陳勝欺騙了跟隨他的那些900個百姓。利用這些百姓不懂秦律的弱點,讓他們跟隨自己一同造反,來滿足自己的野心。

在秦國的法律中,根本就沒有誤期砍頭的罪名。恰恰相反,秦國的法律對於誤期是十分的人性化的。比如說如果遲到3到5天的話,只是當面罵一頓,也就是現代的你檢查做做檢討之類的處罰。而如果是因為下雨天的話,甚至可以不做勞役處理。而呈現根本沒有把這一點告訴那些跟隨他的百姓。

陳勝採取了哪些裝神弄鬼的手段,以及他打出了旗幟和砍出的口號,都是經過前期精心策劃的。

陳勝這個人志大才疏,而且對待人十分的吝嗇和刻薄,所以他最後是被自己的司機給殺掉了。

他死不要緊,不過就是因為他的野心卻毀掉了秦朝。讓中國失去了一次壯大的機會。中國經此一段,元氣大傷,也要經過百年才恢復過來。


歷史麻辣鍋


我的看法不一樣,大秦帝國是按商鞅變法逐漸建立起來的,核心是隻要肯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當時按軍功得賞賜,建國後這樣的制度就沒有了,不打仗了嘛。

但是生活在底層的人中,有很多是不安於現狀的,又沒有途徑發展,都憋著不服氣在心裡。秦國的法律又重,劓鼻割耳斷手斷足,斬腰車裂,等許多酷刑。徭役也重。說白了就是四面高壓,無路可走。假如說法律重,但是放開一條可以讓心高的人有晉升富貴的路,造反就不會形成氣候。

陳勝吳廣利用秦法苛刻來說事,說反正過了期限都是死路一條,不如造反!朝廷實際上過期未必就一定死,等著用人,殺了豈不浪費?

但是那個時代,通訊差,加上對未知情況的恐懼,只能由著陳勝吳廣忽悠,跟現在傳銷應該是一樣的。

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發表一下自己也能當上王侯將相,只不過被朝廷把路給堵死了。從側面揭示了秦朝沒有給底下有能力的人一條退路,結果促成了他們造反。


乙丙丁6


正當中國社會在秦王朝暴政統治下無法解脫的時候,一場驚天動地的農民戰爭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使社會解脫了危機。最初點燃烽火的兩個人物是陳勝和吳廣。

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的閭左戍卒900人,在兩個縣尉的押送下,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不能按期抵達。按照秦律,延誤時間將被判處死刑,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他們舉起了反秦大旗,揭開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陳勝,陽城人,吳廣,陽夏人,他倆在這九百成卒中任屯長。在生死攸關之時,二人決意聯合舉兵,在經過簡單籌劃之後,以公子扶蘇、項燕為口號,發動了起義。據《史記》記載,陳勝早懷鴻鵠之志,且對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觀察,這在最初起義的籌劃中可以看出。然而就起義的口號而言不免漏洞叢生。二人均為楚人,起義亦爆發在楚地,以戰國時楚國將領項燕為口號固然甚合時宜,項燕在秦國滅楚過程中,一直抵抗到最後,直至戰死,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楚國境內一直廣為流傳;然而同時抬出了毫不相干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則未免牽強,因為這對楚地居民無任何號召力可言。在起義前夕假扮狐狸悲鳴“大楚興,陳勝王”,也顯示當時人所具有的強烈的鬼神觀念。

起義軍很快佔領了大澤鄉,進而攻佔了蘄縣,鞏固了根據地,然後向東展開攻勢,在陳勝部將葛嬰的帶領下很快佔領了今河南、安徽境內的大片土地。在行軍過程中起義不斷得到壯大,隨即北向進攻陳縣。在這裡他們的影響空前擴大,六國時期的很多舊貴族如張耳、陳餘、魏咎、周文也紛紛依附,一時之間陳縣成為起義者的中心,一切反對秦朝的舊貴族和不堪朝廷重負的平民都在向這裡靠攏。起義軍在這裡開始建立政權,陳勝自稱張楚王以房君蔡為上柱國,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軍政權在這裡草草創建,儘管極為粗略。起義軍在陳縣的勝利,使大澤鄉燃起的烽火,飛速蔓延到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從空間分佈而言,這些地區基本都屬於原關東六國的統治區域,故這次起義亦可被看成六國境內居民共同反秦的舉動。原本散佈在各地的零散力量,很快以陳縣為中心,匯合成一支巨大的洪流,成長為一支秦王朝不得不重視的力量。

隨後起義軍開始向西、北、南三面出擊:南路鄧宗率軍攻九江郡,北路武臣、張耳、陳餘率軍渡過黃河向國舊地挺進,主力軍則向西對秦王朝的統治中心關中進攻。西路軍具體又分為三路:一路由假王吳廣率領進攻滎陽,以打開通往秦都咸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領,從南陽直叩武關,以突破進入關中的另一通道;最後一路主力軍由周文率領,直搗咸陽。這樣,在全國的廣大地區,形成了起義軍對秦王朝腹地圍攻的形勢。

農民起義固有的弱點很快隨著高奏的凱歌逐步暴露,經歷了最初的勝利以後,起義軍內部出現分裂。北路軍武臣在舊貴族張耳陳餘鼓動下自立為趙王,脫離了起義軍。周文軍隊在進入關中後孤立無援被章邯擊敗,隨後吳廣軍隊也被章邯擊敗,其他各路多擁立舊貴族自立,爭權奪利導致各支軍隊紛紛脫離陳勝,或自立為王或擁立舊貴族為王,將已取得的戰果拱手讓人。這時的起義軍都城——陳縣則完全被孤立,很快也被擊破,陳勝被殺,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起義在高歌猛進中轟然崩塌。

這次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首創之功是不可磨滅的,隨後在全國各地引發的起義數不勝數,秦王朝正是在之後的浪潮中結束了統治,正是陳勝的起義引起的破冰效應,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陳勝起義雖然很快失敗,但它引起的全國範圍內的起義卻一直在持續,秦王朝在關東的統治已基本宣告結束。它的意義更在於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之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起義最初即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向一直以來的貴族血統制度發出挑戰,揭開了中國古代平民階層對王侯將相位置從豔羨到問鼎的過程,是下層社會首次有意識地試圖對等級制度重新洗牌的舉動。從這一角度上說,這一口號並非所謂反對皇權與貴族制,它的含義在很長時間內被誤解。事實上它指的是,要當王侯將相不一定靠祖傳,像陳勝這樣傭耕的人,只要有決心,也可以染指王侯將相的地位。所以這是一次試圖推翻舊的等級制度,以自身為核心建立新等級制度的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