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春秋後期,宋國有一個左師官叫向戍的,他是個和平愛好者,

他不僅愛好和平,而且身體力行。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在他的倡議和張羅

下,14個諸侯國代表在末國舉行了一次盟會,議定彼此間不再交

戰,歷史上稱之為"向戍弭兵"。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那是公元前546年的夏天,原來向戍和晉楚兩國的當權者

要好,他就先到晉國。趙文子和大臣們商議向成倡議停正戰爭到

來意,韓宜子說:"戰爭是勞民傷財,給小國帶來的災害更大。不

過,想要完全消除它。恐怕不可能,儘管這樣,我們也得答應包

否則,楚國卻先答應了,並利用這點來號召諸侯,我們就會喪失裡

主的地位。"


商議結果,就贊同了向戍的倡議。向戍又去楚國,果然楚國也

同意了。他又去齊國、秦國,也都答應了。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當時這四大侯國操縱一切,他們同意了,其他一些中小侯國沒

有不同意的,小國是希望不打仗的。

向戍很高興,感覺看到和平的曙光,和平鴿在頭上盤旋。

五月至七月間,盟會在末國舉行。晉國最先到會,接著鄭、魯、

齊,陳、衛、鬱、楚、藤、蔡、曹、許和東道主末國等13個侯國的卿、大

夫和小國國君都先後到會,秦國僻處西方,同意餌兵,但沒有出席。

楚國首先提出一個"晉楚之從,交相見"的要求,就是說,原先分別

從屬晉國或楚國的中小國家,現在都要負擔同時向晉楚兩國朝貢

的義務,等於給他們增加了一倍朝貢財禮的負擔。原來從屬晉國

的候國佔多數,這樣,晉國就吃了虧。晉國的趙文子說:"這些小國

固是好動辦,而晉、楚、齊、秦都是大國,我們不能強求齊國去朝貢楚

國,正像你楚國也不能強求秦國來朝貢咱們晉國是一樣的。

最後商定把齊,、秦兩國除外,其他國家都要"交相見"。這一

點,晉國又讓了步。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會前,晉人就發覺楚國人心懷不軌,氣氛很不對頭。趙文子

說:"不要緊,有事咱們馬上跑進未國都城去。"他又把這事告訴叔

向,保守的叔向也是同樣的打算。在宋國西門外開會的時候,果然

些國人都在衣服裡面藏著兵器,企圖乘機襲擊晉人。這樣做,很不

講信義,連楚國人自己也勸他的當政人物不要這樣,太對不起諸侯

國。但令尹子木公然講:"咱們從來就互不相信,只要能達到爭得

額主的目的就成。"在會上,晉楚爭當盟主,吵得更加激烈。晉國人

又是自己動自己,努力行德,不要爭這個先後,結果,楚國當了盟

主,晉國又讓了步。會盟拖拖拉拉開到七月才結束。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事後,向戍自許有功,請求國君的貨賜,宋公封給他60個邑。

他沾沾自喜,向司城子罕顯示一番。不料子罕不僅不讚揚他,而且

著實地批評他一頓。


子罕說:"軍事從來就是存在著的,它是威懾不法行為,伸張正

義的工具,怎麼能廢除它呢?沒有這個威力,就會有人肆無忌憚,

一定出亂子,國家必定滅亡。你卻努力去廢除它,不是欺騙人嗎?

用謊言去矇蔽諸侯,罪責是很重大的。不懲罰你算是便宜了你,你

還要求賞賜,是最不知滿足的人!"

要知道的中國歷史:最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說完,他把那束封邑的冊命竹簡砍掉,丟在地下。向戍在這番

義正詞嚴地訓斥下,啞口無言,只好辭去賞邑,還說子罕的話對他

幫助很大。

這個事件,的確很有戲劇性。事情非常明顯,大國是不願意放

棄武力的,而是藉機沽名釣譽,特別是晉國、楚國,赤裸裸地爭奪盟

主地位,繼續勒索小國。

但是,"弭兵"的會盟畢竟召開了,此後在與會國之間,也畢竟

十幾年沒有交戰。"餌兵"事件發生在春秋後期。在政權結構變化

上,出現了大夫取代諸侯,家臣取代大夫的局面.奴隸、平民的反抗

鬥爭和各侯國的變革活動,也更多地集中在這一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