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當心血管疾病(第一殺手)遭遇腫瘤(第二殺手),應該怎麼辦?

張之瀛大夫


目前,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是人類排行前兩位的死亡原因,可以說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殺手。據統計,全球每年約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880萬人死於惡性腫瘤。與此同時,隨著人類醫學的進步,抗腫瘤治療手段不斷進步,腫瘤患者生存期逐漸延長,倖存者群體越來越大。這些現實情況,都在催生著一個客觀問題,那就是與腫瘤相關的心血管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這其中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抗腫瘤藥物帶來的心臟毒副作用,另外一方面是腫瘤患者自身存在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臟腫瘤。今天張大夫就來說一說相關的問題。

1、化療相關的心臟毒性

這裡所說的化療相關的心臟毒性包括I型和II型化療相關毒性。應該說I型心臟毒性是指經過治療後心肌細胞壞死和不可逆的損傷,有的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這類毒性常見於蒽環類抗腫瘤藥物。而II行心臟毒性,主要見於分子靶向藥物,一般是可逆的,停藥後心功能很多可以恢復。

這裡要給大家簡單解釋幾句,蒽環類藥物是人類最早發現並使用的抗腫瘤藥物,其心臟毒性呈劑量依賴性。除了蒽環類藥物,其他化療藥也存在心臟毒性,比如說大劑量環磷酰胺可以導致心臟結構永久損傷;鉑類藥物可以導致心電圖異常、高血壓、心衰等疾病;氟尿嘧啶可以導致冠脈痙攣和血栓形成;紫杉醇可以導致房室傳導阻滯和室性心動過速。而對於以曲妥珠單抗和絡氨酸激酶抑制劑為敵阿標的心臟靶向藥物,在臨床上帶來心臟毒性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2、放療相關的心臟毒性

放療是抗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心血管損傷在放療中和放療後都可能出現。具體臨床中可以表現為急性和慢性,而慢性損傷更為常見。有研究顯示,放療後其潛在的心血管損傷可能在數年到數十年後才能顯現。

總體說來,免疫治療帶來的相關毒性的發生率不足1%,但是臨床表現多樣,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衰等等。但是有些研究顯示,這種免疫治療帶來的心臟損傷如果發生,往往後果比較嚴重,致死率高。

二、腫瘤合併心血管疾病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同時罹患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腫瘤和很多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素,比如說吸菸、肥胖等等。另外一方面,兩個疾病可能有共同的發病基礎,比如說腫瘤導致血液粘稠、炎症反應等等。

三、心臟腫瘤

有人會問,怎麼心臟還有腫瘤啊?沒聽說過啊!其實,大家沒聽說過不代表沒有,只不過心臟腫瘤發生率比較低,不想其他心臟疾病那麼常見罷了。

那麼,面對這第一殺手和第二殺手的聯合,我們人類應該怎麼辦?

1、抗腫瘤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監測心臟功能。

除了以上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外,還要注意監測傳統的危險因素,比如說肥胖、吸菸、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相關危險因素。

同時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人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多,這需要醫生們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以便於讓他們能夠得到最好的治療。


張之瀛大夫


標本兼治,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決定治療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