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家長引導孩子學習十遍都不及老師引導一遍呢?

小月學堂


唐代韓愈在《師說》裡寫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老師是系統學過本專業的人,同時從事教育還要學教育學、心理學,再加上教學經驗的積累,他們對本學科的重難點把握得更準確,引導起來肯定更加到位。

即便如此,家長也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學校和老師,尤其是習慣、品德方面的教育。試想一下,一個六歲的孩子,為了達到他的目的躺地上撒潑哭鬧,一說識字算數像兔子一樣開溜,玩具垃圾亂放亂扔,開口閉口胡言亂語,等等。這樣一個孩子,你讓小學老師可怎麼教育管理呢?他們畢竟面對著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孩子。

所以,明智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把功夫花在未上小學的那幾年。好習慣養成了,老師的權威樹立起來了,學知識的興趣被激發了,那麼水到渠成,一個優秀的幼兒誕生了!



教育是跳起來摘果子


首先讀沒讀過書的人都知道教師是勤勞的園丁,是一份光榮且神聖不可侵犯的職業。



每個孩子的心裡都對老師充滿了崇敬與敬畏,在每個孩子的童年裡都成幻想有一天能夠成為老師這樣的人。所以對老師也是言聽計從。

在一個就是老師本身教導學生就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理論與經驗,所以老師教導的方法能夠讓孩子更容易懂更容易吸收。

而我們家長沒教育這方便的教學經驗,所用方法也許太過簡單粗暴,讓孩子很難理解我們所講解的是什麼。

老師講一遍己經概括了整個理念和重點,我們也許十遍百遍還未能講解到重點。所以這區別很大。



帝國之城791


生活中的確有這種現象。很多家長對老師說,老師你說話比我頂事。我說了孩子不聽。那為什麼會這樣那?

首先,我認為家長是孩子熟悉的人,從小到大,對家長的脾氣性格比較瞭解,認為可以討價還價,不聽家長的話也不會引起多大的麻煩。而老師代表的學校,有強制的味道,孩子心目中認為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老師講的內容也會具有同樣的威力。所以同樣的事,老師說了,學生會引起注意。

其次,我認為還有溝通形式的問題。家長說話比較隨意,不嚴肅,不講究方法,所以說的內容也沒效力,而老師一般說話都比較嚴肅,注意措辭和說話的技巧,所以孩子更容易接受。

再次,後果不同。同樣的事,家長引導,孩子如果沒有去做,通常不會有什麼後果,大部分是得到家長的叨叨,也就不了了之。而老師佈置的事,通常會檢查,還會有評價,完不成,不僅要補,還會受到批評。

家長和老師的角色和做事方式,造成了孩子更願意接受老師引導的現象。你們認為那?歡迎大家一起探究。




美生活達人


一句話“專業的事情,專業的人來做”,師範類院校培養的人才,是多元化的,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以及各種教育案例,和見習、實習,都是培養合格的教師的必學之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Zoe桃李不言


癥結所在就是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

聽老師的話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慢慢潛移默化的成為孩子需要遵守的規則。孩子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讚賞,都會選擇聽從老師的教誨。甚至在家庭成員也常常說“你要是再不聽話,就告訴你老師。”

為什麼老師一引導,孩子們就會爭先恐後的學習呢?我們這些家長們回憶一下曾經在校園的生活,你會發現很多方面是值得借鑑到家庭教育中的。

一:規矩 入校有規矩(向老師同學門衛問好,身穿校服校褲入校),課堂有規矩(不能隨意走動、交談,回答問題要舉手),吃飯有規矩(飯前飯後洗手,不能浪費糧食)等。詳細的規則讓孩子習慣了聽從老師的引導。

二:以身作則 老師要求認真聽課,同時老師也會認真備課並熱情的上課。而我們家長在生活中卻很少以身作則,比如玩手機我們廢寢忘食,卻要求孩子不能看太久電視,甚至在孩子做功課時,在旁邊玩手機。試問這樣,孩子願意聽從家長的引導嗎?

三:情緒 老師一般情緒都比較穩定,會耐心的去化解孩子的不滿,同時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放棄規則。但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就像暴風雪,愛的時候掏心掏肺,什麼規則統統拋掉,生氣的時候破口大罵,甚至揍孩子,這樣頻繁波動太大的情緒也讓家長引導孩子變得無效。

四:征服 征服孩子是大部分老師的必備技能,老師會想盡辦法變成新花樣,新本領,讓孩子長久的崇拜、仰慕。而家長是很少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也不在意學習新本領來征服孩子。

所以,一位合格的家庭老師,那家庭對孩子的引導就沒有太大問題了。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是合格的家庭老師,只要你願意向校園老師那樣有必須遵守的規則,有不能妥協的規則。

其實在教育階段,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做人和做事。

在引導做人方面,父母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尊敬長輩、文明有禮、誠實守信等。父母還要教會孩子一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去應對學校,工作單位,社會這些集體生活,引導孩子學習協調雙方的需求,既不是放棄自己的需求迎合對,也不要求對方放棄需求迎合自己。

在引導做事方面:堅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包要自己背。如果實在背不動,可以請求幫助:“媽媽,我的包太重了,背不動,你能讓它幫忙嗎?”遇到困難請求幫助也是一種做事的能力。

家庭引導沒有晚的時候,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只要家長願意有堅守的規則。


琴子愛教育


因為孩子在家長身邊太親近了!孩子會撒嬌賣萌,不聽父母的話,然而老師的話就是聖旨!老師是孩子們既陌生又崇拜的人,老師的話就得乖乖的聽咯!





尚閣婁花園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一部分家長呢,確實是因為文化層次的原因,很多問題都是要現學現賣,但是這時候他們往往“賣”的是他的理解,很少會考慮到各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學習習慣,接受能力,以及知識基礎。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都上過學,學生們的很多課本知識,尤其是小學的知識家長們一看都會,感覺太容易了,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知識基礎去講授給孩子,比如一個問題用方程解決會非常簡單,我們都學過,所以認為一看就會,但是你講給一個還沒有學習過方程的孩子來聽,就算給他講破天,他也不見得理解了多少。

學習的好壞是由多個方面來決定,不是我們想象的只需要告訴你“1+1=”幾就可以了。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是蓋樓,我們要從地基開始一層層的往上蓋。學校老師會根據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特徵,根據教育的一般規律,根絕國家各個教育專家總結出來的經驗, 什麼年紀學什麼知識。

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其實輔導學生的時候,往往進行的都是“超綱”教學,就是用超前的知識來講他們現學的知識。這是出現家長怎麼講都不如老師講一遍的主要原因。


橋上的小河


個人覺得大致有兩方面最主要的問題,第一,是老師和家長兩個人的角色不同,學生對老師總是心生敬畏,言聽計從,認真接收老師傳達的知識內容,不敢馬虎,而學生對著自己的家長總抱著一些自我放鬆的心理,相對來說說話的分量就不像老師這麼重了。第二,方法的問題。老師教課教知識都有系統的教學方法,知道怎樣去教可以讓孩子們快速理解,而家長們即使知道知識如何解答題目怎麼做,也沒有辦法把問題說清楚,無法讓孩子理解透徹。


季老師美國小學英語


現在的家長基本上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欠缺的,我就是一個例子,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去完成,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去老師的教育當夠系統和專業。

再一個我們不能把教育孩子當成一個唯一的事情來做,這也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f97e0e52d43433c893ecb90c50ce2f4\

冰城春小生


大家好,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關於孩子學習,可分兩個方面,一,我們從小都要去學習的,孩子們到校後,對老師是十分尊敬的,有言必從,因為老師有教育方法,說得有層次,有道理,孩子們一聽就懂。第二,作為家長,知識淺薄,沒有教育經驗,說不出道理,就用粗暴的方法,是孩子的思想錯亂,就不能安心學習了。總而言之,人人都知道,教師是孩子們勤勞園丁,是一份光榮的職業,大家都不可否認的。所以說家長說十遍,都不如老師說一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1eb59081c0d4f458db9cc02a57b4bb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