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功效如此之大,“心地”這塊鏡子擦得一片光明


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功效如此之大,“心地”這塊鏡子擦得一片光明

司馬光留下的“傳家寶”

宋朝司馬光在民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臨終的時候,兒孫後輩們跪地圍繞,求他給留下一句話,作為傳家寶,也可以說是“家訓”。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在生命盡頭,他肯定會給後代子孫留下最有價值的人生體悟,更何況司馬光還是當之無愧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此時說的話絕對24K。

司馬光想了一想說:“最緊要是要做到一個‘誠’字。”兒孫中有聰明的,接著問:“誠’字太抽像,落實到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司馬光就說:“從不妄語下手。”

唐宋時期佛法已經是很主流的思想,這從唐宋八大家的詩詞文章中就可以看出,王維參禪、白居易唸佛、蘇軾誦經這都廣為人知,而“不妄語”又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戒,可見“不妄語”已很好融入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


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功效如此之大,“心地”這塊鏡子擦得一片光明

一體多用的佛道儒

《論語》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說一個人花言巧語,處處取悅於人,他心中必存有不可告人的自私目的。如“巧言令色”是流俗,是小人做派,如何避免,就要在“誠”上下功夫。要“不妄語”,就要“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通過持續不斷的“自省”,在內心生出規正自己言行的力量,從而做到心地光明,言誠心敬。

老子說要“守靜篤,致虛極”,莊子提出“心齋”,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言“靜以修身”,通過這樣的做法,自然銷盡心中妄想,“誠”的目的自然實現。

佛法思想更把“不妄語”給進一步具體化,“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做到這三點,也就做到了“不妄語”。許多學佛人都是修“閉口禪”,也就是在規定時間內不說話,修這個,進境很迅速。

做到“誠”字,就會把“心地”這塊鏡子擦得一片光明


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功效如此之大,“心地”這塊鏡子擦得一片光明

下面的話,主要是依據懺雲老和尚的開示來言了:

這個誠,要緊在至誠懇切。不妄語能把我們不生不滅、不一不二的本覺理體,好比鏡子的玻璃擦乾淨,依體起用,這時候才能合乎佛法。心裡要是不誠,那個體不是純淨的體,起的作用也就是不純淨的作用。

這個誠是我們民族的聖賢傳留下來的,要在佛法說,就是十大願王的“一者禮敬諸佛”。敬到極處就是誠到極處,達到本有的心源、心地。依這個心源發揮的,都是自利利他,都好。

懺雲老和尚更進一步說,無論做事、修身,都需要從“誠”字下手。印光法師也說,“一分恭敬,一分收穫”,“竭誠盡敬,妙妙妙妙!”要竭盡這個誠,至誠恭敬到極點了,妙不可思議的佛法都從這裡發揮出來。

還有,禪宗祖師說,要是一直參到本來面目、不生不滅的心,以至於沒有能不生不滅、所不生不滅的那個心,而心又在不生不滅中。就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最初從反聞聞自性下手,下手到極處了,就是耳根圓通,得果、證道了。

打禪七,要是七天,心都在話頭上、無生上、本來面目上。

本來面目、話頭、無生、參個“無”字,都一樣的意思。從不目,生不滅的心開始,那是純善的根,從那兒啟發,再多修些福德,也可說是在誠字下功夫,那麼七天這個運氣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