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你認為真的文如其人嗎?

褚逸飛


當然!“其人”二字實指“心”呀或者叫做“我”,由與生俱來、成長所學、累積的經驗教訓等等組成,在某一個當下這一秒,這個“心”這個“我”無意識地觀察、解釋這個“非我”的世界,並得出自認為絕對結論。緊接著,“心”、“我”必須將這結論表達出去,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即可以將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思”字換為“表達”,無論是說話、寫文章、演奏、繪畫等等哪一種表達方式,都是在表達當下這個瞬間的“心”“我”!所以,“文如其人”,或者說是“表達如其人”。


凡影文思


     個人認為:總的來講,文如其人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 。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人"

      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神經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突出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差異。

      ”人"與‘文"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淺論“文如其人”

    所謂 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當然這一定是有道理可講的。首先對於文學作品的全面理解,自然是要先知人論世,從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性格特點等入手,然後才能瞭解作品的內容、言外之意、表現手法、語言特色。那麼,文就一定是如其人嗎?毫無疑問,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是絕對的,文如其人應該是相對而言的現象。

     最早出現“文如其人”之說,是在宋朝蘇軾《答張文潛書》中:“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這裡講的是蘇轍的文是勝於蘇軾的,只不過蘇轍為人較為深沉而不願別人知道,他的文章就像他的為人一樣。文與人密切相關,不拘一格的文人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豪放曠達的居多,比如唐代豪放派詩人李白就是如此;多愁善感的文人寫出來的作品總是悽風苦雨的居多;比如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超然物外的文人寫出來的總是心如止水的居多;探其原因不外乎是作家的生存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情感氣質等不同,但不論如何文總是能夠或多或少的表現出人的性格特點。反之,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徵又形成了不同的文風,所以也易於理解,有時候,即使在不知道作家的情況下,讀其文也能知其人。這有點類似於“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即便是還沒有見到人,聽見了他的聲音,多半也知道來者何人。

“文如其人”顧名思義,是可通過文來展現其人。孔子也曾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觀點,“文如其人”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是片面的。不能一味地以文觀人,這就好比生活,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現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況。文人的創作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人的性格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生活的變遷而改變,文與人是否能對上號是因人而異的。

總之:對於文是否如其人,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將文是否如其人客觀地進行分析,對於文確有如其人的現象,我們可以根據人來分析他的文學創作,也可以通過文學創作這樣途徑來了解人的性格特徵等,對於文與人相悖的情況,則應該適當的把握文與人這一關係,將文與人之間的聯繫剖開而論,以防對作家作品的理解或以文知人進入一個誤區。





肖雙柒


以前聽說過字如其人的說法,說通過一個人的字跡便可大致看出這人的性格品質,後來又聽到文如其人的這一說法,即文品大可等同於人品,一個人若書讀得多,文章寫得好,其做人的標準也會在無形中得以提高。所謂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說你心裡想的是什麼,便會把你所想的東西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說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談到文風這一問題上,所謂的文風就是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或者文章寫作中某種傾向性的社會風氣以及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在我認為,文風分有剛勁有力與綿柔感性兩種,書面語說即豪放派與婉約派。豪放派比如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說文如其人的話,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似乎更具說服力。李煜因國破家亡這一悲慘的人生經歷,在後期的詞風多以悽楚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遠逝,內心悲苦不已,寫出“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他們內心是同樣的悲傷難過,所以寫出的詞便也傳達給人這樣的憂愁。而豪放派的蘇軾,站在江邊仰天長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與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撓的與世俗奮戰的品性不是遙相呼應嗎?而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證文如其人這一觀點嗎?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麼,想要寫好一篇文章,想要擁有好的文采與為世人折服的文筆,是不是就意味著你的人生經歷要出彩呢?不管文風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各有各的可取之處,古往今來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賞膜拜,只是文風與文品文如其人

以前聽說過字如其人的說法,說通過一個人的字跡便可大致看出這人的性格品質,後來又聽到文如其人的這一說法,即文品大可等同於人品,一個人若書讀得多,文章寫得好,其做人的標準也會在無形中得以提高。所謂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說你心裡想的是什麼,便會把你所想的東西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說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談到文風這一問題上,所謂的文風就是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或者文章寫作中某種傾向性的社會風氣以及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在我認為,文風分有剛勁有力與綿柔感性兩種,書面語說即豪放派與婉約派。豪放派比如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說文如其人的話,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似乎更具說服力。李煜因國破家亡這一悲慘的人生經歷,在後期的詞風多以悽楚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遠逝,內心悲苦不已,寫出“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他們內心是同樣的悲傷難過,所以寫出的詞便也傳達給人這樣的憂愁。而豪放派的蘇軾,站在江邊仰天長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與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撓的與世俗奮戰的品性不是遙相呼應嗎?而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證文如其人這一觀點嗎?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麼,想要寫好一篇文章,想要擁有好的文采與為世人折服的文筆,是不是就意味著你的人生經歷要出彩呢?不管文風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各有各的可取之處,古往今來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賞膜拜,只是文風與文品







武夷山小滿


我自己覺得是有這麼一回事,文如其人。

就像一句古語所說的一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一個人的文采,一個人的文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這個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而且很多文采優秀的人,他們的思維,他們的邏輯都是非常清晰的,他們的形式風格都是非常流利,非常利索。

而且一般喜歡文字的人,一般寫作的人,他們都做得不差,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他們懂得反思自己,沉澱自己,成長自己。

所以我覺得文如其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文化頻道



彭先生的雜貨鋪


就好比這個理性而冰冷的人,給人有距離感。讓人想親近又不敢親近。不是一個符合大眾標準,那種人見人愛,活潑開朗的人,而是一個孤傲,清冷,特立獨行的與眾不同的,一直也比較古怪。這是一類人。

同時還有一類是心情開朗,活潑可愛。與誰都談得來,比較自來熟的一種。在和別人見面的時候沒有距離感。使人很容易親近的一種。在聊天兒談話的過程中,感覺兩個人是很熟的朋友。其實也不過剛剛見面一個來小時。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什麼類型的,什麼性格的人都有。

所以說是真的文如其人嘛。我認為是的。





水靈兒芳芳


文是否能如其人,要分情況而定。

首先舉兩個文並不如其人的例子。一個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另一個是元朝著名書法家趙孟頫。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我們很多人小學起就讀過他寫的詞,他開創了一代詞風。但是歷史上真實的辛棄疾,卻殺人如草芥、貪汙成性、好色納妾等等,可謂劣跡斑斑。

而趙孟頫的書法在元朝號稱為“元朝第一”,創造了圓轉遒麗的‘趙書’,為改變日趨頹廢的南宗書風,重振書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他作為宋宗嫡裔而仕奉元朝,違背了“忠臣不事二君”的儒家氣節倫理,人品操守卻欠佳。

這兩則只是反例。而文如其人的例子當然也是有的。比如偉大詩人杜甫。

其實,文並不能和其人相等同,就好比藝人所塑造的光鮮亮麗形象和藝人本人的真實狀況不能相等同一個道理。理解了這一點,當再看到某些明星涉黑販毒的新聞,就不會過於驚訝。

說到底,文能否如其人的關鍵在於,人是否能如真正地按照其文所承載的理想、道德去實踐。二者相符合,就是文如其人,反之亦然。

再引申一點講一講,一個人如果用生命去實踐自己的理想往往是偉大的。而不論這個人是否平凡。


胖胖讀書


文如其人,是對一個人讚美,同時更是一種態度。那麼為什麼呢?所以我說談一下自己的個人看法。

古人歐陽修的的文章可是讓世人充滿熱情和恬淡的。讀起歐陽修的文章總是讓人忘情於世俗,又留戀美景之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在於心而寓於酒也。作為北宋的大文學家的他,獨作新五代史,主修新唐書。由於其筆墨政史,詩詞歌賦都是相得益彰,高雅雯美。被稱為四大家之一。看他的文章一種怡然幸福的感覺,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文時的思想波折。

那麼我們在談談文如其人是一種態度的觀點。每一個人所處的地位,環境,思想。都決定了他的文章的軟硬柔潤。宋徽宗的文字可算是一絕,文章,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作為一個俘虜皇帝的內心是崩潰的。人前不敢分明說,不敢抬頭,羞見舊時月。這時徽宗的文章盡顯他人生的感慨和悽慘。作為曾經的皇帝,昔日的奢華成了不敢回憶的痛處。如今的奴役生活,真是讓世人感慨萬千!

曹操被人稱為一代梟雄,但他的文章同樣是清雲電閃。意境深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既說出來他凱旋歸來的豪情壯志,又道出自己人生的未來。看著他的詩句就讓人們覺得他宏偉的抱負與志向。如果說紅樓夢是曹雪芹最高的成就,那麼我更認為那是他的一生寫照。一生倆次修稿的他,在淒涼中離開。寶玉與寶釵的無奈,黛玉葬花吟,燒盡了傾訴的文字,一地的相思,很多時候我都一直以為那是曹雪芹的真實感受。他用柔美而又憂鬱的愛情字節表達了他一生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對文如其人的一種個人看法。不知是否中意?最後我想說,理想的文字就是對自己,對社會的態度。如果你可以,寫出來。


艾純偉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

首先要把文和人分開來看。一篇文章之所以精彩或打動人心。取決於它的觀點相對聚神聚焦。鞭韃人性,批判時事,感嘆光陽,歌訟美好,皆是在某一點上深度呈現,立場鮮明。

其次是人,即作者本身。所有的創作者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於世,也是每日三餐,也有兒女情長,在精神領域更甚於常人。畢加索,齊白石,張大千,到了晚年都愛愫綿綿,甚至換個角度,愛情是創作的火花。

最後,我們再來回歸文如其人。可知,文代表了創作人的精神個體,這是真實不虛的,越是大家越是堅持個體精神意志。而肉體上的個體,則更多尊遁本性,與文又怎能混之一談呢?

例如,魯迅先生,筆法犀利,直指人性,但同時先生也是一位美食家,即使剛剛因吃糖使牙齒撥掉,手術之後,第一時間還是想著吃糖。

好好享受每篇文字之妙處,心中怡然自得即可,便是讀書之樂,又何必過於關注“他們”背後的“凡夫之相”




雨谷七分春


文如其人這個成語,它最早的出處是在蘇軾的《答張文潛書》中提到的“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原指寫作者的性格與其文章的風格相似,現也指作者的文章必然會反映其思想、立場與世界觀。對於這個問題,我不完全同意。

首先,文如其人與否,是有限定條件的。

歷史條件的影響和個人的選擇,是文如其人與否的關鍵因素。人們常說,你的文章裡,隱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與見過的人。你可以把它們直白地分享給讀者,也可以選擇珍藏內心。毋庸置疑,從小的歷史條件,諸如環境、親身經歷的事件,是可以影響某一個人的性格與筆下的風格,因為那是下筆說話的緣由。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清代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驅避之”,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這是他們在特殊的歷史條件與個人選擇相結合下,對文如其人的一次崇高的踐行。

其次,拋開因人而異說文如其人,本身就是個謬論。這就相當於否認了那些擅長虛構的反諷者,同時也抹掉了這個社會的複雜性、人性的醜陋。同樣是著文,有為流氓歌功頌德,有為亡靈請命,也可能是一時之醒而成文。在真相未解開之時,道貌岸然的人會說冠冕堂皇的話,早已屢見不鮮。

明朝末年阮大鋮就是一個例子,早年依附於魏忠賢閹黨,南明時又依附於奸臣馬士英,《明史》將其列在《佞臣傳》裡。讓人可笑的是奸滑的阮大鋮有許多模仿陶淵明詩詞的作品,現實中了無節操的人品卻與詩詞中淡泊明志,正直清高大相徑庭。他這種欲博清名以遮穢形的行徑,終究逃不過歷史的審視。

因此,客觀地講,用一刀切的方式去支持或者否定是否真的是文如其人,是不恰當的。我也並不完全認同文如其人的說法,是否是真的文如其人是因人而異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持有辯證的思想去理解,正如孔子曾說過的:“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復活的人


就寫作而言文如其人確實有,現代作家,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就有文如其人的特點。魯迅的一生政治、性格剛強,原則性強,有正義感。他寫的文章敢於揭露舊時代的黑暗、政府的腐敗和無能。筆鋒銳利,直接針對事實,不藏不掖,他寫的《狂人日記》就體現了魯迅文如其人的特點。但多數文人寫出的文章與本人的劃不上等號,只是所寫的東西是他的閱歷和看法所在。既使他寫的文章具有時代的正義之聲,有納喊的情調,有促進社會進步的推動的作用,但作者本人卻沒有具有這種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甚至與自已所寫調子背道而馳,名不符實,也就是說人不如其文,德不配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