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舉起探照燈,挑戰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燈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舉起探照燈,挑戰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燈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評·寫作課

舉起探照燈,挑戰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燈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評·寫作課

有文學期刊編輯說,如今收到的來稿,“沒想到還有那麼多小說作者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大量的來稿作者,不乏城市中長大的年輕人,寫的小說卻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語境裡,農耕時代的社會關係,人物不是叫二丫就是叫狗順。”

太多的寫作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其內裡卻是陳舊的,該如何理解與突破?下面這篇來自文學期刊編輯視角的“寫作課”,闡明瞭“探照燈寫作”的含義,在這種寫作觀念中,“新人是在現實生活之爐裡錘鍊出來的,他有最滾燙的體溫,他有最新鮮的呼吸,他有最明亮的視野,更主要的是,他有一個最貼近當下現實的靈魂,一個既激盪當下風雲又叩問未來時代的靈魂,一個既打動當下讀者又引起未來讀者共鳴的靈魂。”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因為職業關係,作為編輯的我常把自己比成一位漁夫,坐在稿件河流的岸邊苦苦垂釣,希望能夠尋覓到一尾尾令人心動的小說之魚。好的小說自身就是最美味的魚兒,會一路誘惑著編輯的釣鉤,令編輯欲罷不能,愛不釋手。只是垂釣久了,我發現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我們不少作家好像偏愛寫回憶,愛寫過去,愛寫歷史,愛懷舊式的寫作。我說的懷舊大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筆下的題材和人物都是過去式的,是對消逝歲月的重新打量和回顧。這是顯性的懷舊寫作。還有一種是題材看上去是當下的,人物也是當下的,但在作品裡呈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審美追求和藝術趣味,卻是一種過去式的。這是隱性的懷舊寫作。這種懷舊式寫作在當下很有市場,可以說,當下性寫作在很多作家身上是被遮蓋的,是不討喜的。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在與朱又可的對談中說道:“就說鄉村題材,1990年代末期好多人那樣寫,確實有那樣的狀況。但今天確實有變化,你不能在家憋出來一箇舊故事,以‘現實題材新作’的名義給我們。”《上海文學》副主編崔欣也談道:“2019年了,沒想到還有那麼多小說作者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大量的來稿作者,不乏城市中長大的年輕人,寫的小說卻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語境裡,農耕時代的社會關係,人物不是叫二丫就是叫狗順。”這是編輯的視角,作家的視角也有同樣的困惑。作家楊遙在《讓經典成為經典》一文中說:“讀當前的許多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作者寫的現實完全不是當下的現實,但自認為很貼近現實,製作了一些偽現實主義作品。”我之所以引用這麼一大段內容在於,顯然這不是個案,不是孤例,而是一種正在蔓延的普遍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下。

評論家張檸提出一個觀點,他將寫作區分成兩種:“後視鏡寫作”和“探照燈寫作”。他並沒有細談,但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觀點。後視鏡寫作,就是一直往回頭看,往歷史挖,往過往挖。作家是司機,坐在人生的車輛上,一直回首凝望那些不被沙塵遮蔽、不被風霜拂去、不被雨雪覆蓋的經驗轍痕。作家之所以習慣於寫過往,熱衷於寫過往,就在於時間沉澱之後,有價值的素材會如同退潮後的礁石一樣凸顯出來。因而後視鏡寫作的難度,往往不在於題材和人物的選擇,而在於如何以個人的經驗寫出歷史感,如何讓作者敘寫的舊時代連通讀者當下所處的新時代,如何讓筆下的人物跨越時間的洪流引起讀者的共鳴。探照燈寫作則不同,它面對的是當下性,是現時性。在我看來,探照燈寫作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聚光作用,聚焦當下現實中本質性的、有價值的題材與人物;二是探照作用,作品要有前瞻性和長遠性。問題在於,當下的現實題材如同過江之鯽,在沒有經過時間之網的淘洗之前,是那麼的繁蕪、龐大和瑣碎。作家似乎寫什麼都可以,但往往一提起筆來,又感覺力有不逮,不知從哪下手。因而對於歷史寫作,作家們喜歡寫,也擅長寫,而對於當下寫作,則是躲著寫,冷處理著寫。這兩種寫作當然沒有優劣之分,問題在於,今天的作家過多地迷戀於後視鏡寫作,而忽視了探照燈寫作。

把筆頭瞄準探照燈寫作,意味著作家需要高擎小說之燈,來照亮腳下這塊當下的現實土地,並穿透時間的迷霧,抵達一種具備長遠性的寫作品質。其難度在於,第一,如何在繁蕪、龐大而且瑣碎的現實裡,提煉出一個具有經典底色的小說晶體。誠然或許每一個素材都可以成為小說,但以什麼樣的結構、以什麼樣的角度、以什麼樣的聲音來呈現這個小說,卻是有本質的區別,因為不是每一種表達,都具備成為經典的底色。再者,如何在這些素材中寫出自己具有真實性、當下性、獨特性的發現和思考,是每個作家都必須重視的。小說要有自己活在當下的聲音,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新瓶裝舊酒,不是回鍋肉重炒。第三,作品是否擁有超出當下性的文學品質和藝術審美,按伍爾夫的說法,就是“有一種終極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脫離了故事,超出了變化的範圍”,而這一點,或許正是探照燈寫作最難的地方。但我想,小說是否具備“探照”效果,才更能體現出一個優秀作家對於當下題材的處理能力,對於現實世界的洞察能力,對於普遍人性的表達能力,以及自身的美學追求。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蘇童短篇小說集《十八相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蘇童有個短篇小說《食指是有用的》,發表於《鐘山》1996年第5期。23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讀到它時依然感到震撼。這個小說寫的是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問題,這個題材今天早已被作家寫得大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然是時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材,依然有不少作家在這塊園地裡辛勤耕耘,希望能夠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收穫。可在1996年,蘇童面對的正是中國城鎮化進程剛剛高速發展的階段,是一股撲面而來,令人窒息的打工大浪潮。在那股浪潮剛剛洶湧而起的時候,所有的作家都是被裹挾在其中的小樹葉,作家能做的,只是在浪潮中觀察、體悟、思考,順著水流的紋路而不能超脫於浪尖之上。

在這個小說裡,主人公小滿是一個外來打工的泥瓦匠,在異鄉的漂泊感、孤獨感、不安全感如空氣般包圍著他;他被上司欺壓時有各種不滿又不敢直言,想奮起抗爭又自認吃虧;他被汙衊為小偷時無比憤怒又軟弱如蝦,只能用打賭自殘的方式來自證清白。他所有的成就感,不是建立在對上司的反抗,而是建立在對同伴顧金水所取得的勝利上,因為在小滿看來,顧金水是一個比他更弱的弱者,被上司戴了“綠帽子”還不敢反抗。蘇童筆下的小滿,他的泥瓦匠身份會過時,他的砍食指故事在今天也不再驚悚,但他給我的觸動卻像電流一樣,隔著20多年的時光依然震撼到了我。在我看來,蘇童遠不止是塑造了小滿這麼一個農民工的形象,他塑造了一個弱者,他人生的成就感、勝利感不是建立在對於強權的反抗,而是建立在對於更弱者的比拼上。我們生活裡有太多像小滿和顧金水這樣,作為被侮辱者和被迫害者,無力反抗現實,卻只能彼此傾軋的弱者形象了。蘇童之所以成為一個優秀作家,就在於他在當時的現實裡,寫出了一種超出於他所處時代的長遠影響,具備被時間稱重衡量並且經得住時代考驗的共通人性。

當下有一種寫作,表面上看是探照燈,實質是在開倒車,即我之前提到的隱性式懷舊寫作。

作家筆下的題材是當下性的,關注的也是反映當下現實裡的問題,但他的精神內核卻是陳舊的,是以新瓶裝舊酒的形式。這種情況一點也不少見。23年後的今天,我們很多作家還在寫農民工進城,儘管題材看上去更新穎些,故事的可讀性更強些,可是從文學的質地上,作品的精神性上看,很多人寫的仍然是老路子,仍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精神圈地中。如果一個作家的寫作,一直是踩著前人作家的創作腳印在寫,一直是循著前人作家的探索之路在寫,一直是模仿著前人作家的精神塑像在寫,而沒有提供新的思考和新的審美,那今天的讀者為什麼不直接去讀經典作品呢?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孫犁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鐵木前傳》花城出版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蘇童的小滿形象,不禁讓我聯想起了當代文學史上還有一個著名的小滿形象,那就是孫犁的《鐵木前傳》。《鐵木前傳》的背景是農村合作化運動年代,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無疑對孫犁的創作提出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孫犁在《文藝學習》裡說:“作家要認識時代的生活和人物,用高度的熱情和堅強的理智去認識。作家更要有遠見和勇氣,永遠望在時代的前面。”“他一定要比別人更關心那時代、社會、人。”

孫犁的遠見和勇氣,指的正是小說的“探照燈”寫作。有遠見的聚光才叫探照,並且小說家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邁出探照這一步。作家在當下打下的這一束聚光,其對準的題材和人物一定要具備熠熠閃光的“點”,這個“點”要值得被書寫,被表達;同時,這個“點”要經得住時光之塵的摩擦,它既立足於當下又超越於當下,它既表達著當下又探照著未來。怎麼把握這個“點”,是作家能否成為一個優秀作家的根本性籌碼。作家要有足夠的勇氣去挑戰那些你沒有把握寫好的新人,同時要有足夠的勇氣把你的新人寫在時代的前面,寫出所處當下時代的超越性。探照的意義,不僅在於預見前方的亮度,更在於光線亮度所能抵達的邊界。寫作,就是讓作家在前方的光線明暗邊界,不斷地進行探索、嘗試和突破。寫作,就是在向未知的明暗邊界發起一次次地挑戰,而不甘於走前人已經照亮的老路。作家要始終帶著“問題意識”來進行寫作:這束探照燈別人是不是已經照過了?是不是可以照得更遠?或者光會不會太刺眼?……那麼作家該如何關心時代、社會和人,如何望在時代的前面?孫犁把重點落在了最後一個字——“人”身上。孫犁認為,一個作家的任務在於:“他要把新的人表現出來,把新時代新人的形象創造出來”,“大浪潮先鼓動著人。因為人是這個時代精神和行動的執行者和表現者。它波動著這些人的生活,五光十色。這便是我們的新現實。”60多年過去了,孫犁的觀點還是像剛端出的煨湯一樣,燙得令人動容。孫犁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的小說就是他理論的最好踐行。

《鐵木前傳》裡的小滿形象是體現出難度的,難度既在於她的新,更在於她的不完美性。當作家面對一個新人形象時候,尤其是一個帶有粗糙毛邊、頗具爭議的形象的時候,孫犁的做法是值得我們深入借鑑的。這不僅對作家在技術處理、敘事手法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應該具備的眼界和格局,他的創作精神和藝術態度。孫犁的做法是,他沒有粗暴地給人物下定義,而是真誠地對待、尊重和理解每一個人物。每個人的選擇,都有其獨特性,作家要做的,是真誠地呈現這個世界的多元及變化。社會變化發展太快,我們有太多跟不上、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事物。面對新時代、新氣象、新人物,一個作家當然要保持對時代的高度敏感性,要把握住現實生活的本質性東西,問題在於,固有的思想和概念會不自覺地壟斷作家的想象和創造,這就要求作家不要輕易地下定論,下評判。如果說新時代、新人物是一個謎,我們作家要做的,是考慮如何更真誠、更有效、更本質地去理解這個謎,去揭示它,去呈現它,去感受它,而不是直接寫一個謎面出來。

小滿形象象徵一種美,這種美是自由、奔放、熱烈的,同時又帶有迷惘、悵然和彷徨,但這種美的總體指向卻是未來性的,生長性的,充滿強烈期待性的。在小滿身上,我們讀到了一種共有的普遍性,每個人的人生中誰沒有一段如此的光陰呢?而時代的趨勢又何嘗不是指向未來性、生長性呢?所以當我們讀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是一個類似多稜鏡的形象,多面而複雜,矛盾而斑斕。這個多稜鏡,實際上正是孫犁通過對當時社會年輕人群的觀察、思考、體驗而生髮出來的,同時映射著當時的時代特徵和精神風貌。文學新人,既是人之新,也是社會之新,時代之新。

文學不是心靈美的選美大賽。文學的力量來自於你在扮演另外一個角色時的說服力和冒險精神,觀者相信與否才是衡量的標準。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菲利普·羅斯

兩個不同時代的小滿,分屬於兩個不同優秀作家的創造,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敢於挑戰新的現實,新的人物,都把關注點落在了新人的塑造上。蘇童在與譚嘉的對談中也說道:“我仍然願意關注人的主題。但是我現在似乎更加熱衷那當下的、現實的,關注現實其實就是關注人。”

問題在於,我們當下很多小說也在努力寫現實題材,努力塑造新人,可為什麼我們總是不那麼容易滿意,不那麼容易相信他筆下的人物?我想,原因就在於,所謂的新人很多時候是舊人,猶如套著一層嶄新保鮮膜的隔夜飯。有些作家就躲在書閣裡,要麼用自己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經驗體會,或者把從新聞或影視獲取的間接收穫,直接當成小說的骨架,再穿上新時代的故事外衣,就以為自己是一位十足的新人,殊不知蹩腳的化妝、虛浮的美顏,是怎麼也遮蔽不住舊式的腔調和精神的。菲利普·羅斯說:“文學不是心靈美的選美大賽。文學的力量來自於你在扮演另外一個角色時的說服力和冒險精神,觀者相信與否才是衡量的標準。”說服力不是來源於“想當然”的經驗,不是來源於新聞影視報道的簡單變體,也不是來源於對社會現象表層的複製和摹刻。新人是在現實生活之爐裡錘鍊出來的,他有最滾燙的體溫,他有最新鮮的呼吸,他有最明亮的視野,更主要的是,他有一個最貼近當下現實的靈魂,一個既激盪當下風雲又叩問未來時代的靈魂,一個既打動當下讀者又引起未來讀者共鳴的靈魂。我想,這才是新人應該有的風貌。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新人是在現實生活之爐裡錘鍊出來的,他有最滾燙的體溫,他有最新鮮的呼吸,他有最明亮的視野,更主要的是,他有一個最貼近當下現實的靈魂,一個既激盪當下風雲又叩問未來時代的靈魂,一個既打動當下讀者又引起未來讀者共鳴的靈魂。我想,這才是新人應該有的風貌。

探照燈寫作,照的是當下現實的素材和人物,探的是文學的未來與方向。如果從更長一點的文學河流來要求探照燈寫作的話,我們應該有更高的期許,在我看來,探照燈寫作可以有三個維度:第一是,小說文體內部的寫作。這是我上面提到的,聚焦當下現實具有價值性的素材和人物,並穿透時間的迷霧,抵達一種具備長遠性的寫作品質。這個是探照燈寫作的一般概念,也可以說是狹義上的概念。第二是,作家內部的創作。這是作家對自我的不斷要求和進步,對自我寫作的探照超越。探照燈的意義在於,不僅為自己的寫作探照一條方向,同時它提醒了你周圍還有很多暗處是值得你去照亮,去摸索的。菲利普·羅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叫“爆破式寫作”:“我似乎是一路爆破,炸出一條通往那本我寫不出來的小說的隧道。這些書每一本的確都是一次爆破,為下一本書掃清障礙。不過其實你從頭到尾寫的就是一本書。”前一本書都是後一本書的“爆破物”,它們之間既有關聯,又彼此區分;既相互連通,又遞進前行,從而構成了作家的“整體創作”這一本大書。一個優秀的作家,不會因為自己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就只滿足於在這條路上不斷搗鼓、翻新、修飾,卻從未想著再去探照一條新的道路。甘於重複自己的道路,樂於複製自己的成功,並美名其曰為“風格”,這種“似曾相識”“始終如一”的風格並不是值得驕傲的旗幟,更像是把自己囚困的藩籬。風格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給作家提供一種獨特的標籤,但當這個標籤過於成熟,完全取代了作者的個性,那麼風格化也就有淪為套路的危險。所以,優秀的作家在強調自己風格的同時,得努力突破自己的風格。也就是說,風格要獨特的同時,還要多樣化。第三是,作家外部的創作,即作家對其他作家的探照超越,在其他作家探照未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抑或在其他作家已經豎立路標的道路上探照出自己的道路,從而貼上自己的路標,我想,這是探照燈寫作的更大意義。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卡夫卡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卡爾維諾

小說的邊界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明暗分區,它是隨著作家的探索而不斷拓展、變化的。每一個偉大作家,無不是對其他偉大作家的探照超越。正如卡佛受益於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又走出了自己的極簡主義道路;卡爾維諾受益於博爾赫斯的迷宮風格,又走出了自己的寓言敘事。這是更廣義的探照燈寫作。寫作不是為了成為經典而寫,但作家應該有一顆想成為經典的心,正如每一個登峰的人不見得必須登上山峰,但應該有一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這是十分必要的,唯其如此,探照燈寫作的前景和道路才能更為開闊和廣大。

正文配圖:攝圖網;封面圖:賈樟柯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新年文創季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举起探照灯,挑战的是作家能否看清灯光外那片沉默之海 | 新批评·写作课

郵發代號: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