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現在的美國那麼牛,為什麼歷史上曾經是英國統治下的一個殖民地呢?

騎蝸牛走高速


你也說了是現在牛,現在牛不代表過去牛。並且正是因為他是英國人殖民地,所以現在才牛。對美國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基本上都是白人,而不是當地原住民。

美國為什麼現在這麼牛,先是出了國父華盛頓,統一美國而不獨裁,發展資本主義。

統一半片大陸的美國不會被捲入歐洲的戰爭中,經濟發展不會被戰爭摧殘。還能在戰爭中悶聲發大財,有錢就能幹大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有科學家到美國避難,為美國提供人才基礎。

有錢有人才,就能搞科研,而現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美國現在很牛。


大輝boss


我是明離子,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沒有英國的殖民地哪來的美國?難不成您以為最早的美國人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麼?


美利堅民族的主體是白人,而這些白人的祖先是最早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採納了大臣沃特爾·雷利的美洲建立殖民地得到了女王的批准,在1582年,雷利親自率領船隊前往美洲。


在此之前,雷利的一位從事航海的親戚曾向他推薦弗吉尼亞的羅阿諾克島是個比較適合殖民的地方,於是經過長途跋涉,雷利的船隊到達了那裡。

於是英國人沃特爾•雷利在羅阿諾克島建立起了應該第一個殖民地,約117人英國人在此定居下來。

但早期的羅阿諾克島並不適宜居住,沼澤遍地,開墾難度極大。雪上加霜的是疾病開始在這些殖民者中間蔓延,最終這次移民以所有殖民者“失蹤”而宣佈失敗。

1592年,沃特爾•雷利再次率領一支探險隊來到美洲,可惜的是不久之後再次失敗。

終於在1607年,英國人在切薩皮克灣建立起了詹姆斯敦,這是英國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第一個成功的定居之地。


1620年,承載著87名清教徒的“五月花”號遊輪從英國逃亡到達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船上的41人為建立起一個“決不再受權力壓迫的國家”,於是起草簽署一份名為《普利茅斯聯合協議》的文件,也就是後來大家熟悉的五月花號公約。

這是一份真正意義來自英國普通移民自發締結的契約,後來被普遍作為處理美洲英國殖民事務的綱領文件。它為美洲殖民地後來脫離英國統治建立了思想基礎,標誌著一種全新的政治社會形態的誕生,更被視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最初起源。


綜上所述,美國的起源來自以英國殖民者為主體的民眾,不管它後來有多牛,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


明離子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美國不是英國的殖民地,怎麼會有美國呢?下面我們看看美國是如何誕生的。

美國獨立前,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貿易態度是:對流入英國金銀不利的貿易就禁止,對流入英國金銀有利的貿易就支持。英國對殖民地徵收不合理的關稅,引發殖民地人民的抗稅風暴,並在抗稅中宣佈獨立。

1.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引發殖民潮

發生在歐洲15世紀到17世紀初期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激勵著眾多的人投身於科學、藝術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讀者熟悉的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1-1506)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哥倫布時代,歐洲人消費的絲綢、香料和珠寶等奢侈品主要來自印度、中國,這些貨物由陸路運抵地中海港口,或通過印度洋海路運抵近東地區,然後再由意大利的中間商把這些貨物轉運到歐洲各地。

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這一人類認知宇宙的成果,加之他掌握了精湛的航海術,他相信,從大西洋向西航行就可到達印度和中國。於是,他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51-1504)資助下,帶著女王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船隊於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在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他自己誤認為是印度),這一發現對世界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從此,探險和殖民成為歐洲的主要事務,歐洲殖民者在對殖民地土著進行掠奪的同時,也讓人類文明成果傳遍世界。這正如馬克思所言,殖民者是“文明販子”,將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因素帶給未開化地區,使這些地區從中獲得益處。

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正確的。筆者在喀麥隆工作時,結識了西北大區巴釐部落酋長甘永格三世,他是留學德國的社會學博士。我在與他交談中,看不出他對德國殖民者有憎恨之意,相反,他大力讚揚德國殖民者為喀麥隆帶來的文明。他說,德國人在這一地區建起了第一所學校,第一個教堂,第一條公路,第一座橋樑,並幫他們發明了拼音字母書寫Mungaka部落語言,話裡話外充滿了對德國殖民者的感激。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挪威航海家利夫·埃裡克森先於哥倫布幾個世紀發現新大陸,但他的發現當時並未引起關注,對世界面貌的改變未造成任何影響。

2.《“五月花”號公約》勾勒出北美殖民地制度框架

哥倫布第一次美洲探險時,把古巴的雪茄煙帶回西班牙獻給女王。很快,吸食菸草在歐洲流行起來,並取代香料佔據了貿易的很大份額,菸草被譽為“植物黃金”,成為一種貨幣形式。1619年移民到美洲的人可以用120磅菸草購買一個老婆,而當時西班牙幾乎壟斷了所有的菸草貿易。西班牙從殖民地貿易中獲得巨大利益,從而建成世界最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貿易。

由此可見,開拓殖民地是與貿易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貿易與殖民互相促進。只有通過貿易才能在殖民地獲得財富;從殖民地獲得了財富,又有能力開拓更多的殖民地。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開拓,便是這個邏輯。

1620年9月16日,“五月花”號移民船載著102名移民從英國普利茅斯啟航,前往北美洲創建殖民地。當年11月11日,“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主持制定了《“五月花”號公約》,41名自由成年男子在公約上簽字,然後船繼續航行,於12月21日抵達殖民定居點,也就是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這批殖民者依據《“五月花”號公約》組建“公民自治體”,規定:“為了更好地管理、維護和發展這個自治體,將來,為公共利益隨時制定的公正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條例,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從此,北美洲的一塊塊殖民地便按照《“五月花”號公約》組建社會組織,也就是根據大多數人民的意志而不是少數統治者或強權的意志來管理社會。很多學者認為,《“五月花”號公約》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可比肩1215年英國《大憲章》、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

北美殖民地(下文簡稱“殖民地”)的創建雖然比中美洲和南美洲殖民地要晚,但它的管理制度讓殖民者懷著滿腔熱忱積極建設這塊殖民地,經濟、貿易快速崛起,並很快超越了它的殖民宗主國英國,成為世界上的頭號強國。

捷克作曲家安東尼·德沃夏克(1811-1904)在美國紐約任國家音樂學院院長期間,創作了著名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即《自新大陸》,這首四樂章交響曲熱情歌頌了歐洲移民背井離鄉來到這塊新大陸,通過辛苦勞作和不懈的奮鬥,把這塊荒野建設成一個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同時表達了自己和這塊土地上的其他移民一樣的思鄉之情。德沃夏克的學生威廉·費希爾根據第二樂章英國管(一種樂器)的旋律改編填詞的《思故鄉》,讓演唱者和聽眾潸然淚下。

3.美國獨立前的貿易情況

在美國獨立前的18世紀中葉,殖民地人民已建立起龐大的貿易體系。以新英格蘭(美國獨立前13塊殖民地中的一塊)的出口貨物為例,出口到英國的貨物,殖民地商人的份額佔到了85%;出口到南部歐洲貨物,殖民地商人的份額則佔到了93%;而出口到西印度群島的貨物,殖民地商人的份額佔到了96%。

在新英格蘭進口的貨物中,來自英國的貨物,殖民地商人的份額佔到了68%;來自南部歐洲的貨物,殖民地商人的份額佔到了84%;而來自西印度群島的貨物,殖民地商人的份額佔到了96%。

在13塊殖民地之間的貿易更是如此,新英格蘭、紐約和費城的商人一直壟斷著殖民地沿海貿易。

當然,英國商人之所以在上述航線上不佔有貿易優勢,也是出於自由貿易利益考慮的。英國商人對這些航線的貿易信息獲得滯後於殖民地商人;再有就是英國商船的用工成本高,經營這些航線與殖民地商人比較不具有價格優勢。

此時,殖民地是英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殖民地出口貨物中有56%運往英國,主要是原材料;英國出口的貨物中有80%銷往殖民地,主要是工業製成品。但殖民地與英國存在著巨大逆差,每年貿易赤字在147萬英鎊左右(當時1英鎊購買力相當於2019年的125英鎊);而與南部歐洲和非洲則產生貿易順差,順差額分別是34萬英鎊和2萬英鎊;與西印度群島貿易赤字有1萬英鎊。綜上,殖民每年與世界各地的貿易赤字大約為112萬英鎊。

由於當時殖民的金銀礦產量並未增加,貿易赤字無法用金銀支付,只有短期信貸融資,殖民地商人只好從英國商人那裡賒賬購買貨物,在貨款里加5%的利息作為延遲支付貨款的成本。

殖民地的貿易逆差主要是英國的《航海條例》造成的,按照該法律,運往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經過英國港口轉運,這樣,在英國本土就可以對這些貨物徵收關稅。關稅屬於間接稅,它最終要加進商品的價格裡,再加上轉運運輸成本也加進商品的價格裡,在殖民地銷售這些從英國轉運來的貨物價格必然就高,物價高自然抑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購買力。就這樣,英國通過關稅和貿易順差,從殖民地人民那裡攫走了大量金銀。

當然,殖民地也通過船運、保險和勞務服務等獲得一些外匯收入,這些外匯收入可以抵消60%的貿易赤字。另外,英國在殖民地的駐軍和管理機構開支也沖銷部分貿易赤字,因為這些開支大都花在殖民地上。總體算來,殖民地每年經常賬戶赤字大約有4萬英鎊。

4.貿易讓殖民地繁榮起來

英國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在他的名著《國富論》中寫道:“沒有哪塊殖民地的進步比得上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北美殖民地繁榮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那裡有肥沃的土地;另一個是那裡的人們有用自己的方式管理自己事務的自由。”

說明一下,漢譯《國富論》書名並不準確,準確地講,書名應該是《民富論》,因為斯密書中“nations”用的是複數,是“眾民”的意思,該書開篇就提出:“社會大多數人境況的改善,對社會只有利,沒有弊。社會大多數人陷於貧困,絕不是一個繁榮幸福的社會。”

其實,殖民地的繁榮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貿易。如果沒有貿易,土地再肥沃,生產出再多的物品,產品賣不出去,換不來貨幣或其他物品,社會也很難繁榮。從貿易中獲得了利益,才能促進殖民地在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發展。當時,殖民地出口貨物主要有菸草、麵粉、大米、魚、小麥、靛青、玉米、松木板、天花板、馬匹等;進口貨物主要包括布匹、銅鐵製品、傢俱、酒、食糖等。

為應對殖民地龐大的貿易運輸,到18世紀初,新英格蘭的商業船隊已超過2000艘;同時,殖民地也為英國建造商船,英國商船有三分之一是殖民地建造的。

貿易互通有無,它讓宗主國和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提高。在美國獨立前夕,殖民地已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富裕地區,其富裕程度恐怕現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未必能及。

英國對殖民地既愛又恨。愛的是可以從殖民地獲得巨大利益;恨的是殖民地已發展到與母國分庭抗禮的地步。於是,英國便頒佈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殖民地製造業的發展。

1699年頒佈的法律規定,禁止殖民地生產的羊毛及羊毛製品出口到任何外國或在各塊殖民地之間流通。這一禁令後來又增加了海狸毛皮及其製品。1750年頒佈法律,禁止殖民地生產鐵製品,但生鐵可以免稅輸入英國,由英國生產出鐵製品,再出口到殖民地。從這些法律可以看出,英國對與殖民地的貿易態度是,對英國金銀流入不利的就禁止,對英國金銀流入有利的就支持。

5.“沒有代表權不納稅”是美國大革命的口號

美國大革命的起因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問題。具體地說,是貿易問題;再具體地說,是關稅問題。

上文已述,殖民地的崛起讓英國感到不安。既然殖民地因貿易繁榮起來,英國便限制殖民地的貿易,要求殖民地必須從英國進口工業製成品,通過關稅抑制殖民地人民的購買力,為英國增加財政收入。

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的貿易政策感到憤怒。貿易只有在平等、自由的情況下才能讓貿易參與方均受益,如果是單向的、強制的和有附加條件的不平等貿易,此時的貿易就是“零和遊戲”,一方受益,另一方必然受損。

在英國不公平貿易制度下,為避開關稅,走私盛行。走私讓英國減少了關稅收入,這必然要加重守法商人的稅負,以彌補走私帶來的稅收損失。同時,英國也在殖民地增加駐軍和海關稅務人員,而英國派往殖民地包括總督在內的所有公職人員的薪水均由殖民地支付,這更加重了殖民地居民的稅賦負擔。

英國國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七年戰爭”(1754-1763)是殖民地爭奪戰,英國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支付了鉅額軍費開支,導致英國居民稅負加重,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稅負最高的國家,相比之下,殖民地居民稅負只是英國本土居民稅負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樣子。

到1764年,英國外債高達1.4億英鎊。為償還鉅額外債,英國便出臺了《稅收法案》,對殖民地增加進口關稅,徵收關稅的商品包括食糖、紡織品、咖啡等生活用品。

戰後,英國又向殖民地增派1萬名駐軍,每年駐軍軍費增加35萬英鎊,英國已無力籌措這些經費。在1765年3月22日通過《印花稅法》,明確要求殖民地支付這筆軍費開支。

《印花稅法案》要求殖民地居民在購買印刷品的時候交納印花稅,包括書籍、報刊、雜誌、各種公文、合同、海關文件和結婚證書,等等,只要紙張上印有文字,就要交這個稅,連撲克牌也不能倖免,印花稅章上註明“所有稅款用於殖民地防禦”字樣,稅率為半便士到幾英鎊不等。

1765年6月,殖民地代表在紐約集會,聯合抵制關稅和印花稅,並向英王請願,要求撤銷對殖民地的徵稅法案。《請願書》中有一條提到:“未經本人或其代表同意,政府不得徵稅。”當時,殖民地在英國下議院並沒有代表席位,於是,“沒有代表權不納稅”成為美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個響亮口號。

6.英國用關稅替代印花稅的詭計被殖民地人民識破

為抵制《印花稅法案》,殖民地成立了“不進口協會”,組織協調殖民地抵制英國貨物,從碼頭到倉庫,甚至商店,到處積壓著賣不出去的英國貨物。在殖民地人民的抗議浪潮中,英國不得不撤銷《印花稅法案》。

聰明的英國人知道,印花稅是直接稅,居民購買印刷品時親自掏腰包交這個稅,當然所有居民都會抵制印花稅。而關稅是間接稅,是對商人徵收,商人不太在乎關稅,因為要把關稅加進商品的價格裡轉嫁給消費者,最終掏錢交關稅的是消費者,而消費者自己卻感覺不到在交這個稅。於是,英國在1767年5月出臺了《唐申德關稅法》替代《印花稅法案》,對殖民地徵收的進口關稅擴大到茶葉、玻璃、油漆、紙張、鉛等日用品和工業用品。

可英國人沒想到的是,殖民地人民早已受過啟蒙,知道關稅是間接稅,它會轉嫁給消費者個人。於是,殖民地人民再次掀起了抵制英國貨的浪潮,並伴隨著集體暴力。

1768年到1769年,英國在殖民地的貿易損失高達100萬英鎊。英國在殖民地聲勢浩大的抗稅運動面前退縮了,除保留茶葉關稅外,其他關稅一律廢除,這才讓英國與殖民地的貿易到1771年恢復到正常水平。

但好景不長,1773年英國通過了《茶葉法案》,允許陷入財務危機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把茶葉運往殖民地銷售,而其他商人則必須經過英國港口轉運。這就意味著,東印度公司只在殖民地交一次關稅;而殖民地商人則要交兩次關稅,一次交在英國,一次交在殖民地。交兩次關稅的茶葉價格必然比交一次關稅的茶葉價格高,這無疑是要把殖民地商人從茶葉貿易中趕出去。

同時,殖民地商人也意識到,如果《茶葉法案》得以實施,那其他貨物類似的法案必然相繼出臺,如此這般,殖民地人民就失去了所有貨物的貿易機會。於是,殖民地又發起了抵制東印度公司茶葉的運動,禁止東印度公司茶船進港卸貨,已經卸貨的封存不得銷售。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的幾十名抗議者在塞繆爾·亞當斯(1722-1803,約翰·亞當斯的堂兄)的領導下登上了停靠在港口的東印度公司茶船“達特茅斯”號,把滿船的茶葉全部倒入大海,這就是永載史冊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國隨即通過了4個法案並修改了1個法案,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結束殖民地的自治權。由於這5個法案剝奪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殖民地人民把這5個法案叫“不可容忍法案”。美國著名演講家、政治家伯特利克·亨利(1736-1799)在號召獨立的演講中大聲疾呼:“不自由,毋寧死!”

7.美國在抗稅風暴中誕生

我們已經知道,英國強加給殖民地的進口關稅引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該事件成為美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最終引爆了美國獨立戰爭。

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殖民地代表在費城舉行第一屆大陸會議(45名代表中有24名律師),會議上發佈了約翰·亞當斯(1735-1826)起草的《權利宣言》,重申未經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徵稅,停止進口和消費英國貨物,並要求殖民地人民獲得完全自治權,讓英國從殖民地撤走駐軍,革命浪潮已勢不可擋。

1775年4月18日深夜,750名英國士兵在弗朗西斯·史密斯中校指揮下,離開波士頓的營房,到18公里外的康科德收繳抗議者私藏的武器。4月19日黎明,英軍在列剋星敦遭到殖民地民兵的攔截,交涉中,不知是英軍還是民兵開了一槍,這震驚世界的一槍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6月15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56名代表中有26名律師),與英國駐軍作戰成為會議主要議題。會議決定組建大陸軍,任命喬治·華盛頓(1732-1799)為大陸軍總司令,並於8月23日宣佈13塊殖民地“公開叛亂”,美國獨立戰爭全面打響。

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主要由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起草的《獨立宣言》,一個嶄新的共和國在新大陸誕生了!

《獨立宣言》告訴世人,13塊殖民地之所以要獨立,是因為英國“在這些殖民地上建立絕對暴政”,其中的兩條罪狀就是“切斷我們與世界各地的貿易”,“未經過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徵稅”。為此,殖民地人民提出自己的主張:“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主造出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並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捍衛這些權利,人們建立政府,而政府權力的合法性均來自人民授權;當任何形式的政府有損於上述之目的時,人民有權改造它或推翻它,建立新政府。”

馬克思高度評價《獨立宣言》,稱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

從美國由殖民地走向獨立的歷程看,殖民地初期的自由貿易促進了殖民地的繁榮,但後來英國巧立名目對殖民地徵收進口貨物關稅,阻礙了貿易自由,讓殖民地人民失去了貿易機會,限制了殖民的經濟發展,這必然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抗。


鐵塔-劉植榮


北美被殖民的時候還沒有美國的存在,那個時候也沒有產生美利堅民族,是因為北美被殖民才有美國的產生。

美國所在的北美大陸以前的主人是土著印第安。

15世紀末歐洲人抵達美洲時,美洲究竟生活著多少印第安人,迄今尚無定論。印第安人僅僅是一個統稱,在今天美國這片土地上,土著印第安人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共同體,分成600多個不同的部族;講著200多種不同的語言;其身材、外形、膚色、語言、信仰各異;文明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但其整體文明程度很低是不容置疑的,許多處在原始社會般的部落狀態,甚至沒有文字,也沒有國家的存在。美洲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陸續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的殖民區。在17世紀和18世紀裡,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殖民者剛到北美時甚至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幫助,傳說感恩節就來源此。當殖民者站穩腳跟後,為了掠奪土地,對印第安人進行了殘酷的種族滅絕,具體有多少印第安人被美國的先人屠殺就只有天知道了,反正南美洲有數千萬被屠殺,而北美在整個美洲中情況是最糟的,印第安人被趕入印第安保留地後,其在當地人口所佔比例小於5%。在美國,印第安人僅佔總人口的1%左右,而以前印第安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 。在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美國誕生於北美被殖民後,根本不可能存在美國被英國殖民的歷史,是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滿英國的政策而謀求獨立,才有了今日之美國。而美利堅民族也是英國殖民後逐步產生的,根本和原有的土著沒有任何關係。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湧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總之最初的美國人來源於歐洲移民。

美國宣佈建國時,領地僅限於大西洋沿岸的13塊殖民地,共80.56萬平方公里,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張,從大西洋沿岸一直擴張到太平洋沿岸,橫亙整個北美洲,領土達到930餘萬平方公里,奠定了成為世界大國與強國的堅實基礎。

1783年9月3日英美簽訂美英《巴黎條約》,並先後把13個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劃歸美國,美國領土達到230萬平方公里。

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剛剛成立的美國乘英國為首的歐洲列強在歐洲同法國大打出手的時機,很快就走上了領土擴張的道路。

803年4月,美法簽訂和約,美國以8000萬法郎(當時約合1500萬美元)從拿破崙手中購得26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路易斯安娜。

其時,拿破崙正在歐洲同反法同盟鏖戰,拿破崙缺錢。

而且拿破崙對北美洲也鞭長莫及,與其讓路易斯安娜落入英國人之手,不如賣給美國。

1819年,美國迫使衰落的西班牙帝國簽訂不平等《佛羅里達條約》,美國以500萬美元獲佛羅里達地區。

1846年美國發動美墨戰爭,墨西哥戰敗。1848年2月2日,美國與墨西哥簽訂條約,美國象徵性的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免除325萬美元債務,獲得了包括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地區在內的近140萬平方公里土地。

接著又在1853年,美國駐墨西哥公使又以1000萬美元購得美墨邊境近10萬平方公里土地。

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從沙俄政府購買了面積約151.88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及周邊的阿留申群島,摺合每平方公里4.7美元。

1917年,美國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從丹麥政府手中購得包括聖托馬斯、聖約翰和聖克羅伊3個主島在內的50餘個島嶼的維爾京群島。

美國在1894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大國,當年超過了英國。







雁77


這個要從美國的民族構成來講。

當時美洲只是個落後的部族社會,只有當地的土著人生活。

後來英國經過多年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制度大幅提升。迫切的需要物質來滿足本國人民的生活需要。

無奈英國只是個彈丸之地,跟北京的面積差不多。物質水平有限,怎麼辦呢,對外殖民。

於是在中世紀,五月花號來到了美洲大地。開始了殖民統治。

後來經過多年的人口繁衍生息,文明也發展了起來。恰巧美國西部發現了金子,開始了世界各地的人蜂擁淘金。

越來越多的帶著夢想的人來這裡安家落戶,將自己國家或民族的優越性都帶了過來。慢慢地開始壯大。

經過華盛頓的獨立戰爭和林肯的南北斗爭,美國開始成立並飛速發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徹底激發了美國各族人民的創造性。因為美國基本上彙集了全球各地的人。

生活習慣,文化水平造就了美國不可能受限於某種日久年長的集體習慣,自由成了這個國家的性格。

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且這兩次全球戰爭都沒在美國本土進行,美國得以發戰爭財。

率先在全球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雖然美國的歷史很短,但是它從一出生就集結了具有長久發展的各國人民,底蘊可以說與生俱來就很深厚。

於是短短几百年就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一直保持到現在。是現在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

幸運且努力,是他成功的標書。


古今中外多少事


美國是怎麼產生的?是先有殖民地,後有美國這個國家。當時殖民地不光有英國的,還有法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殖民地。美國是在英國十三州殖民地基礎上產生的。

1、殖民地以前的文明形態。北美大陸的主人原是印第安人,他們創造了印第安文明,但沒有走向國家形態。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不為歐洲人所知的地方,稱為新大陸,其實印第安人早就在那裡生活居住。不過印第安人之間差異很大,可能是在遠古時代從亞歐遷移的不同種族聚族生活群體。

2、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歐洲人追逐財富,到世界各地掠奪擴張。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當時是以公司推動的。永久性的概念,是離開母國,把新的地方當作新的安居和生產生活用地,繁衍生息。後來在150多年曆史中,除了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也來殖民,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佔領土地,建立眾多殖民地。但這些殖民地以英國人開闢的最多,就是後來的十三個殖民地。

3、殖民地建國的思想淵源。1620年11月,一批在英國受迫害的清教徒,繞道荷蘭,歷盡艱辛,到達新英格蘭普利茅斯港。中途死了一名,但又有一個新生命誕生,共有102名人員。他們被載入史冊,是創立了一個不同於歐洲的公民自治社會,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這是美國建國的思想基礎。

4、殖民地建國的政治經濟訴求。儘管英國十三個殖民地差異很大,但和母國英格蘭在政治經濟來往中,產生巨大的矛盾,逐漸聯合起來。1773年,英格蘭的貿易政策,導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來自十三個殖民地的發表在費城展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和平解決問題。但英國立場強硬,1775年馬塞諸塞的萊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5、獨立戰爭勝利以美國建國告終。1776年4月4日,費城第二次大陸會議,組成軍隊,華盛頓任總司令,並通過《獨立宣言》。這一天成為美國國慶日。在建國的過程中,一批著名人士設計了建國原則,1789年華盛頓充任美國第一屆政府總統。

6、美國的內戰和領土擴張奠定了美國國土的版圖。建國後,美國南北差異很大,導致1861—1865年的內戰。林肯能位居美國總統第一位,超越華盛頓和羅斯福等人,說明美國統一的重要性。之後美國發起西進運動,開發西部。又通過贖買政策,從各國收購殖民土地,形成了美國的領土版圖。

7、美國的崛起,有很多因素。政治上,比歐洲大陸很多還沒有近代化的國家有制度優勢,經濟上迅速城市化,又趕上工業革命的機遇,文化上,集成創新,文化創新,人才源源不斷。但最大的機遇是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遇。

這兩次大戰,是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大洗牌,美國是最大的贏家。大量人才湧進美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發展優勢。通過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重構,建立一些合約條約協定能法律框架,保證美國優先地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等等超一流強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9674251829547225"}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在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前,北美洲也是有文明的,那就是著名的瑪雅文明。

瑪雅文明不但有自己的文字、曆法,還有著名的瑪雅預言。看上去也是很厲害的樣子,但是比起發現他們的西歐來,文明的差別就如同地球與能夠到達地球的外星文明的差距一樣。

16世紀至18世紀,西歐一發現這片神奇、富饒的土地,西歐各國就如蒼蠅逐臭一般,紛紛跑到北美大陸搶地盤、淘金,整個美洲大陸的文明逐漸消亡,淪為了西歐列強的殖民地。

眾所周知,18世紀那是英國人的天下,所以英國在北美成為主要的殖民大國,但是隨著利益的不均衡,英國與殖民地的農場主們發生了裂痕,隨後爆發激烈衝突,北美十三州相繼獨立,在一個叫做華盛頓的牛仔帶領下發表了獨立宣言,宣佈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雛形。

然後這些獨立了的西歐牛仔們不滿足於僅僅擁有北美十三州,要解放南方的奴隸們,後來發生了北方解放南方的南北戰爭。南北統一後,歷代美國總統們絞盡腦汁,東並西吞,巧取豪奪,明搶強買,就有了現在的美國。

從這段歷史看來,美國現在確實很牛,但是在哥倫布發現他之前,根本就沒有美國這個國家的存在。他只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其輝煌的瑪雅文明也不過就是一個叢林文明而已。相對西歐的現代文明,那就是具有先進文化的原始社會。

這樣的叢林王國,部落文明怎麼能夠跟更牛的已經開始使用大炮火槍的日不落帝國相提並論?

當然,今天的美國之所以牛,那不是因為美洲部落文明爆發,而是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了西歐資本主義社會,此後在美國當家的階層也是具有現代思想的西歐人而已。



他們有效的開發利用了北美大陸豐富的物質資源和西方現代科學,並在世界性的戰爭中玩平衡策略,關鍵時刻掠奪利益,後來更是開發出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剪全世界的羊毛,這才有了今日強大的美國。


謝金澎


1丶美國現在牛,不等於過去牛和未來牛,更不等於永遠牛。

2丶現在的美國最初是當年在英國不受待見的少數新教徒,坐船移民到美洲,驅逐丶屠殺原居民印第安人,搶佔了人家的土地。隨著歐洲白人移民的不斷增多,發展成為英國的13塊殖民地。由於不堪宗主國英國的剝削和壓迫,通過獨立戰爭,於1776年建立了美國。

3丶第1丶2次世界大戰期間,英丶法丶德等傳統歐洲大國彼此相互打殘。美國本土沒有受到戰爭波及,大發戰爭財(人才丶財富大規模流入美國),2戰後,美國與前蘇聯成為世界2霸。

4丶上世紀90年代,前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1霸,至今牛了僅30多年。如今,美國已顯露衰落趨勢。歷史上葡萄牙丶西班牙丶荷蘭丶英國等霸權國都牛了100—200多年。美國能牛多久?能不能牛過上面列舉的國家?有待歷史檢驗。


趙凡丁201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經過不斷殖拓,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經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十三殖民地的生產是農作物、工業原料、小手工業等低級的原料產區,其高端工業被限制;十三殖民地的貿易受英國管控,其商業受限制;十三殖民地的日用品大量來源於來自英國本土生產,被迫消費英國產品。

2,要問英國人為什麼要移民到北美,其實問題就是英國人的殖民地為什麼在北美。當時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地是五片:1,加勒比諸島,這個地方適合種植園但是不能規模移民,而且大部分是被西班牙、葡萄牙玩廢了的;2,拉丁美洲,這個地方是新大陸最發達的地區,被新航路的先鋒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英國雖然和西班牙幹了幾架,而且取得了滅亡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成績,但還是輸了,因為西班牙沒幾年就又能造出一支無敵艦隊,所以拉美是英國人不能碰的;3,非洲,準確來說這隻有奴隸點,是殖民地,但不能移民;4,東印度地區,準確來說這裡也只有貿易點,僅是進行轉手貿易罷了,對東印度的大規模成片殖民是19世紀的事,談論十三殖民地是17、18世紀初中期的事,不僅如此,這是葡萄牙和荷蘭的地盤,英國人插手已經是很晚的時候了;5,北美,這是片氣候不錯的荒地,適合移民來住,但是收益很低,是兩牙玩剩下不稀罕要的,反正就剩下這麼一塊地能殖民了,就問你英國要不要。

北美的印第安人對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大多是很友好的,因為他們沒見過,而且北美那麼大的地兒,能遇到人還是很親切的。也有一些部落很敵視這些殖民者,不過這樣的不多。當然,這是開始,等英國人開始搶奪他們的土地、財產,不管誰都不會樂意的。

非洲奴隸對殖民地大多是深惡痛絕的,這些大部分是被捕獲的自由黑人。不過還有些奴隸本身就是奴隸或者下等人之類的,只不過被賣到了這裡,在北美的種植園裡,至少還能活著不是,所以他們的反抗意識要差很多。




大黃墅帝國自媒體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美國形成的大致過程。

1.北美洲的發現。北美洲於1492.10.12日被哥倫布發現,歐洲國家開始對北美洲進行殖民統治和爭奪。

2.英國統治下的北美洲。在爭奪的過程中,英國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統治,英國對北美洲採取高壓統治政策,導致了後來的獨立戰爭。

3.美國獨立。從1775年開始到1783年,在長達八年的戰爭中,在華盛頓,富蘭克林等人的領導下,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可一個獨立的國家,從那是候起,美國誕生了。

4.南北戰爭。因在對待黑人種族問題上的矛盾,美國南北開始了戰爭,戰爭從1861年到1865年,最終以林肯領導下的北方政府獲勝,維護了美國的統一,並且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美國開始走上正軌。

5.兩次世界大戰。在一戰和二戰中,美國本土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失,反而在戰爭中通過販賣軍火資源,經濟迅速發展,到了二戰結束後,美國已經成為了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其實大部分美國人的祖先都是歐洲人,都是通過殖民統治移民到北美洲的,北美洲的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為歐洲人帶去的天花等病毒,人口直線下降了。

從美國的發展之路我們可以學到,要抓住發展的機遇,牢牢把握機會,哪怕再窮也會有翻身的機會。

以上,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