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好幾次去人民路那邊吃麵都會路過這家次塢打面,別看一直沒來吃,其實早就已經暗暗記在心裡。專門等到中午飯選擇困難症爆發的時候,它就是首當其衝的選擇了,比如今天……這病就發作了。

次塢打面面條非常勁道,配菜又特別豐富,這似乎和諸暨這個西施老家的氣質不太相符。畢竟我們心目中的那個西施,是帶有一點小心機,撫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柔弱小女人的形象。

後來到了諸暨當地才知道,雖然地處浙江中北部,也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但這座有著2500年曆史的老城,卻是四面環山,中間一片河谷盆地的構造。在風水上來說,那就是一塊要山山來,汲水得水的寶地。絕對的人傑地靈,蘊風納氣,這才成為越王勾踐最後的根據地。所以,當你看到漁家女辛苦奔忙,寒冬裡裸露的手腳被冷水凍得通紅時,就絕對會對西施的形象有一個比較大的改觀。小女人?不存在的,她應該和次塢打面一樣,堅韌,勤奮,內外都散發著辛苦勞作的魅力。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次塢打面一向都不便宜,從打面打做蛋卷再到煮麵非常費工夫,所以即便在諸暨,一碗麵也得小二十了。本著吃一次就吃個通透的宗旨,看價目表基本都是在18塊錢以上,乾脆來個狠的,要了一碗38的全家福。

但是說實話,任何具有濃厚當地特色風格的美食,只要一輸出就會改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店家不是做慈善的,活下來才是硬道理。想通這點,也就不會對這碗麵帶有多大的期望,能嚐個鮮足以。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店裡的桌面擺設看的出還是花了點小心思。橙色的主色調給客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會在潛意識中增進食慾,打開味蕾。次塢打面的宣傳頁上詳細記載了打面的起源。趁面還在燒,來聊聊次塢打面的歷史由來。

首先次塢打面發源於諸暨次塢鎮應該是沒有爭議的了。據說是說朱元璋幹掉陳友諒,順江而下兵鋒直指張士誠。到了諸暨次塢鎮已經是晌午,一群人肚子餓的咕咕叫。於是徐達拍開了一家店門,讓老闆給做點吃的。老闆嚇得要死用一根鐵棍把麵糰壓成片,再切成條。老闆娘則戰戰兢兢的用豬油炒了雪菜來煮麵。朱元璋吃了大聲叫好,這面勁道,湯醇厚鮮美,叫什麼名字?老闆也機靈,馬上磕頭求大王(朱元璋那時候是吳王)賜名。朱元璋略沉思便道:大戰將至,你這面又是鐵棍打出來的,對我軍是大大的好兆頭,就叫“打面”吧。打打打,打出一個特孃的太平世界。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店裡吃麵的客人,牆上有次塢打面的簡介

單從這段記載來看,有兩個要點:第一,次塢打面形成於明初之前,朱元璋只是命個名字。第二,最早的次塢打面是豬油雪菜澆頭,而不是現在最常見的三鮮(蛋卷,扁筍,小河蝦)澆頭。那麼次塢打面這種獨特的做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對此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一無所獲,只在明代博物學家張瀾之的《瞥惰園集》找到隻言片語:

“諸暨環山,產蕎,麥,黍,稷等粗麵。土人好之,大棒端系鐵環壓薄片而食。問及,其曰兩晉波斯商賈於此,乃傳……”

諸暨地區的確因為山多的關係生產粗糧,和當地老人聊起時還說以前有小米和蕎麥吃,只是這些年經濟發展了,粗糧這種沒產量的作物也就擯棄了。看來張瀾之的這條記載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次塢打面或許真的是兩晉時中東地區的商人帶進來也說不定呢?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在中國,就有次塢打面,廣式竹升面,貴州屁股面,廣漢的金絲面是這種製作形式。竹升面公認的歷史是清中期,廣漢的大刀金絲面起源於兩湖填四川(清中前期),貴州的屁股面也是廣東客商帶過去的,年代更晚。所以,諸暨應該是“坐槓壓面”這種獨特技藝的最早踐行地,距今已經1500多年了。

考完古,坐下來吃麵。面燒還是很不錯的。但是隻需要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碗次塢打面和諸暨當地的有很大區別的。關鍵點在哪裡?

首先蛋卷的做法,其次就是湯汁太多了。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諸暨當地傳統次塢打面是三鮮澆頭的,它用的是當地的土三鮮,即鴨蛋,鮮扁筍和小河蝦,這其中的蛋卷可不是像這種直接切成條的。而是捲了肉,切成厚片,如梅花一般綻放的非常有特點的蛋包肉,絕對不是這樣折一下切成條就算完了。我放一張在當地吃麵的圖大家就明白了。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看看這個肉蛋卷差距有多大,中間的肉是多麼的實在?我曾近距離看過當地面館做這個蛋卷,非常麻煩。首先要用很重的單柄鑄鐵鍋,這樣受熱才會均勻。先刷一層薄薄的油,然後在爐火上烤熱。烤的時候一定要像打太極拳那樣不停的扭動腰肢,使其整個鍋底都處於同樣的溫度下。

蛋液需要用鴨蛋,因為相較於雞蛋,鴨蛋的蛋液粘度和韌度都要高得多,攤成的蛋皮既能厚薄一致,又不容易破損。當蛋液舀入滾燙的鍋中後,師傅還要繼續的打太極,直到攤勻和凝固。這時,師傅會猛吸一口氣,對著鍋邊一吹,整張蛋皮就脫鍋了。

接下來,需要把肥瘦各半的五花肉餡加鹽,黃酒,胡椒粉,薑末調味。再平鋪在蛋皮上捲成卷。外面再用厚紗布包好。看到這裡朋友可能會問,這種做法我也知道,但這樣蒸出來的是圓的,怎麼會有這種花瓣一樣的凹陷呢?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諸暨當地的四瓣花蛋卷

其實很簡單,為了讓蛋卷進一步不散不碎而且造型美觀。師傅會在紗布外面再每隔90度夾一根筷子,然後用粗麻繩牢牢扎死,這樣筷子固定的地方自然也就凹陷下去。蒸熟之後切成片,自然也就成了梅花型了。

也許是為了節省材料和人力的雙重成本,次塢打面一個閃光點就這樣被店家拋棄了,的確很可惜。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打面裡的牛肉,有滷香味。照片沒拍好,其實很看出五顏六色的反光,是真牛肉。這個就和外面熟食店的牛肉是一樣的,應該是老闆拿的成品貨。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其他的配料也很多,豬肉片(還挺多,但有點像橡皮筋,咬不動),蘑菇,黃豆芽,番茄,青菜。這時候竹筍難見,用的茭白代替,可以理解。次塢打面因為燒的時候用了番茄,所以吃第一口面的感覺是鮮甜,並帶有番茄的清酸,其次才會有各種味道一起湧上來。

又因為面是手工的,相比傳統的蘇式江南面它不會很快糊掉,爛掉,可以悠悠哉哉的慢慢吃。吃點澆頭,吃點面,吹吹牛。十分鐘後面條一樣勁道,而且因為吸收了湯汁,會更入味一點。

左下角那個是炸響鈴,這就是炸腐皮。也算是一個特色,還好沒被老闆再給PASS掉。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麵條真的很滑爽勁道,以至於夾起來它會因為重力的原因哧溜溜往下掉。也可以看出麵條的粗細度有一定差異,的確是手工的。為什麼有這麼個疑問呢?因為你現在去買麵條的商鋪,也能買到所謂的手擀麵。口感也蠻勁道。但因為是機器壓製和切出來的,它的每一根麵條的厚薄粗細都是一致的,成本也就低多了。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第二個改良點就是湯多了。次塢打面絕對是不會有那麼多湯的,在當地吃,說是湯麵,其實吃完就只有碗底那一口湯。但是在太倉,為了迎合本地人的飲食習慣,這點改良無可厚非。畢竟蘇式面講究湯環鯽魚背,面挑在碗裡,湯最好是隻把面的最高點漏出來就行了。

燒次塢打面往往需要兩口鍋,因為手工面難熟,必須一鍋下面,一鍋現炒澆頭。當澆頭炒好後,倒入高湯燒開。這是才把煮到8成熟的麵條倒進去燒,燒到湯汁無多,即可出鍋。因為麵條表面的澱粉都已經在湯鍋中煮掉了,所以就算傳統的打麵湯汁不多,依然不會有黏答答,稠乎乎的感覺。這點店家還是做的不錯的。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吃了幾口覺得有點淡了,自作主張放了點辣醬。也算是江浙合璧。帶有微微辣味的次塢打面這下更合我胃口了。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炸響鈴和小河蝦的特寫。小河蝦也是三鮮澆頭必不可少的配料。以前燒次塢打面沒有味精放,全靠小河蝦和扁筍提鮮。這一碗有小二十隻,肉清甜彈牙,很新鮮。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這種小河蝦在崑山買15塊錢一盆,大概有個小一斤。鮮是沒得問題的,最大的問題是這貨殼比較硬,特別是蝦鬚和蝦槍不剪的話它扎嘴。前兩天在家裡燒年糕湯也是用的這種硬殼小青蝦,自己燒比較講究,全給它剪掉了。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38塊一碗著實不便宜,而且面量適中,我吃了剛剛飽。碰到大肚漢可能會差一點。所以如果你胃口比較大,去吃的時候還是提前關照一下老闆多給你下點面吧。至於地址,就在人民路上,比較靠弇山路了,自己導個航很好找。斜對面好像還有家胖師傅羊肉面,他家面我也吃了,我這麼口重的吃他家面都鹹,另外比較摳,羊肉給的少,還是更偏愛阿許和和記。


想想也算不錯了,畢竟不用去諸暨當地就能吃到還原度70%的次塢打面,還有什麼怨言呢?知足者,常樂也。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不太正宗卻挺好吃,太倉這家次塢打面夠勁道配菜夠豐富,值得一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