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滄浪之水》:一個知識分子的淨化之路

《滄浪之水》:一個知識分子的淨化之路

大約在21世紀的開端,中國有一本很火的官場小說《滄浪之水》,講的是一個省的衛生體系官場的故事。

主人公池大為是上個世紀末80年代畢業的中醫研究生,一個通過考學從山村黃土地裡走出來的高材生。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正直清貧的父親教導他要做一個高尚的知識分子,不為名利,只為濟世萬民。

池大為讀過很多書,知曉很多入世的大道理。他知道古希臘人把“瞭解你自己”刻在廟簷上,他看透了所處環境的遊戲規則,他不屑於與身邊人一樣同流合汙、醜陋不堪。他要保持知識分子的高貴與優雅,哪怕風餐露宿,食不知味。

進入單位之後,池大為高昂頭顱,對不符合他所認知的原則的人和事一概痛斥,更不買領導的帳,與油滑的官場格格不入,分房子、評職稱、年終獎等什麼實際的好處統統輪不到他,最後落得妻子整日抱怨,兒子生了急病還得腆著臉去親戚那借錢救急。

被現實生活嚴重打擊之後,他痛定思痛,開始扭轉自己的生存哲學。

原來的他仰慕古代的很多聖賢、大家,卻在現實的泥淖中悟到了:人不可能是神話、是傳奇、是聖賢,這些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幻覺;活著的人,終究只是平凡的俗人,他只能追求現世的回報。

作為想幹點實事、實現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池大為認識到“人只有在社會中才成為人,仰望星空的人只是宇宙間的一粒塵埃,毫無意義,即便一直髮著光,卻什麼也不能改變”,於是他決定重新做人,融入社會的現實中,將雙手伸向了黃泥土裡。

即便是閱讀,也會有一些不適的體驗。書裡所描述的一些角色的語言和行為實在是太low了,想著人怎麼可以為了生存下去變得如此醜陋嘔心,他們的良心能夠安息嗎?可是,主人公池大為做到了,書中有一段講到他為了偷聽門外的人講話,“急的趴在地上,撅起腚,耳朵使勁貼在門縫裡,生怕漏了一個字”,真是很醜陋又很現實。

書中寫到池大為的自省:如果你連現實都面對不了,還談什麼改變現實?逃避現實的人只有兩個出路,宗教和藝術,而這兩條出路在以現實主義為大潮流的背景下,毫無生存的可能。如果你不想逃避,想做一個人,一個有良心的人,你只能往前衝,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衝到了頂峰,有改變的能力之後,就做多大的事情。

這就是真實的人性,而不是道德虛構的人性。

後來他打破了很多自己最初設定的原則和界限,做了很多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犯了很多原來的自己會譴責良心的錯誤。他阿諛奉承、搬弄是非、八面玲瓏、忘恩負義、兩面三刀,最終他背叛了一手提攜他上去的老廳長,取而代之,臨了還落井下石,簡直禽獸不如。

因為他想真正做點兒事情,為老百姓謀點真福利。而他當上了衛生廳長之後,確實做成了幾件事。

最後他回到出生的大山裡,在一輩子清貧而死的父親墳頭哭泣,將《古代文化人物素描》這本象徵著仰望星空者的書用點菸的打火機點了,看著脆弱易脆的理想主義在猙獰強悍的現實主義囂張的火焰中漸漸消亡,以此祭奠那個死去的從大山中走出來的窮學生。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人,是有“和光同塵”智慧的人,他們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不是同流合汙的認同,而是高深微妙的玄同,才可能受到大眾的重視和認同,反過來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我想這不是理想主義對現實主義的投降,而是主人公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望星空太久了,就喪失了低下頭看清路況拔腿走路的能力了。


我想我終究是一個俗人,

因為我不是也不可能是聖賢與傳奇。


------------------

影識集:一切只關於電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眾號:yingshiji-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