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NBA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應該看常規賽數據還是季後賽數據?

資訊星球大爆炸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認為,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要對不同等級的球員,採用不同的標準。

如果是一隻球隊的替補球員,判斷成績時,一般不會說區分是常規賽的數據還是季後賽的數據,都是看他整個賽季的平均數據。球隊決定是否與這些球員簽約,也是主要看這些球員過去幾個賽季的平均數據,來決定是否和這些球員簽約。所以,對於這些球員來說,還是看他們總的平均數據。

如果是一隻球隊的主力球員,但不是當家球星。對於這類球員,常規賽的成績和季後賽的成績都會看,但是主要還是看常規賽的成績,季後賽的成績佔比不會那麼大。畢竟到了季後賽,防守的等級和常規賽是不一樣的,主要還是看球隊當家球星的發揮,一般的主力球員的發揮肯定會受到比較大的限制。所以,對於這些球員來說,主要還是看他們常規賽的成績,因為球隊需要他們在常規賽做出比較大的貢獻。

最後就是哪些球隊的當家球星,全明星級別的球員了。這種球員,人們對他們的要求可是很高的,不僅需要他們在常規賽打出好的成績,季後賽更是要帶隊取得好的成績。除此之外,這些球星為了追求更高的歷史地位,也需要常規賽和季後賽都打好。常規賽和常規賽MVP,最佳防守球員,得分王這些榮譽有關,季後賽和總冠軍,FMVP這些榮譽有關。

綜上所述,評價不同等級的球員,要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比較好的評判一名球員所取得的成績。

【以上僅是個人粗淺的觀點,歡迎廣大球友留言交流,謝謝閱讀!】


閩球說


我認為NBA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應該同時看重常規賽數據和季後賽數據,為什麼?

一、常規賽數據體現了一個球員的基本水平。NBA常規賽82場每賽季,從常規賽的數據完全可以看出一個球員的競技狀態、身體素質、穩定性等等方方面面。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取數量更多場次更多的常規賽的數據,來判斷一個球員水平顯然更加科學。

二、季後賽數據反應了一個球員的最大潛力。喬丹曾說,季後賽和常規賽是完全不一樣的比賽,主要原因是:一是季後賽是系列淘汰制;二季後賽比賽強度十分高。這就促使球員必須再季後賽拿出百分百的實力,拼盡全力。所以季後賽體現了一個球員的應急和關鍵能力,通俗點講,就是打硬仗的能力。

三、這是個辯證的命題,常規賽成績好的季後賽不一定能發揮的好,季後賽很出色的球員可能常規賽一直在坐冷板凳。打個比方,常規賽就好比是學生平時單元考,季後賽是期末好,你說一名學生成績好不好,到底要看重哪個?

另外,我認為NBA作為全球最成熟的職聯賽之一,它的數據系統、分析系統肯定也是世界級的,特別是對一位球員的分析和評價也是多方面和多元化的,所以實際當中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不僅要看常規賽和季後賽的成績,還要結合其他方面比如效率值、助攻失誤比等等去綜合評價。






奧特曼愛籃球


如何判斷一個球員的能力,眾說紛紜,但本人認為季後賽才是檢驗一位球員的真正舞臺,季後賽更能考驗一個球員的決心,更加考驗一位球員的能力和心理素質,特別是一球定勝負階段。

要想檢驗一位球員的能力,只有在季後賽才讓我們看清楚。有些球員在常規賽經常打出漂亮數據,但一到季後賽就出現下滑,因為常規賽和季後賽不是一個級別的。季後賽中球員基本面對都是高強度的防守,更大的壓力,球員都被重點照顧,在這種狀態下打出數據才是真正的巨星,換句話說就是巨星才是季後賽的舞臺。縱觀NBA整個季後賽,基本都是一些擁有超強個人能力的球員的球隊走到最後。

很多巨星就是為季後賽而生。像現役球星倫納德,在常規賽表現中規中矩,但一到季後賽,效率大大提升,攻防兩端就都展現出巨大實力,擁有他的球隊在季後賽實力明顯提升。還有詹姆斯,最近幾個賽季都是常規賽都是划水,但一到季後賽明顯換一個人,每年季後賽都聽說誰誰防住了詹姆斯,但沒人能防住詹姆斯,他是總決賽史上第一個1-3落後逆轉贏取總冠軍的球員,他是現役第一個總決賽場均三雙的球員,可以說詹姆斯就是季後賽巨星。

因此,季後賽才是檢驗一位球員成績的舞臺,只有在季後賽折服我們的才是巨星。



從業者


我是大鵬侃籃球,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認為如果來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看的不僅僅是他在常規賽或季後賽的數據,而是他所獲得的榮譽;如果來判斷一個球員的成色,是一個什麼性質水平的球員、球員自己的偏好和特色等,是需要用數據來判斷的。

我們拿喬丹來舉例

喬丹的常規賽生涯場均30.1分、6.2籃板、5.25助攻、2.35搶斷、0.83蓋帽

季後賽表現為生涯場均33.4分、6.4籃板、5.71助攻、2.1搶斷、0.88蓋帽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喬丹的得分能力是非常具有爆炸性的,但僅僅從數據中,我們是看不出喬丹作為歷史第一人的統治力和榮譽,比如張伯倫生涯場均30.1分22.8籃板4.37助攻,看似不必喬丹差,但是倆人在歷史地位上的排名或者所達到的高度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我們如果把喬丹獲得的榮譽列舉一下:

6次總冠軍 6次總決賽MVP

5次常規賽MVP

10次得分王 3次搶斷王 1次最佳防守球員

10次一陣 9次一防

14次全明星 3次全明星MVP 2次扣籃大賽冠軍等等

如上所述,喬丹所獲得的榮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極致,這樣才使得他的數據有了意義,如果只看數據沒有榮譽,就有了僅僅是個數據刷子的可能性,並不能真正的反映出一個球員所達到的成績。

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那麼數據是否是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

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就拿喬丹舉例,場均得分30+,反應出了他是一個歷史最強得分手;6+籃板、5+助攻,反應出了他具有極強的全面性,不光是一名完美的得分手,也是一名相當出色的團隊球員;2+搶斷、0.8+蓋帽,更加反應出了他除了擁有逆天的進攻能力,同樣更是一名偉大的出色的防守者。

不僅如此,我們可以看出,喬丹在季後賽的數據中,除去搶斷略降,其他數據比起常規賽基本都有了不小的提升,那麼這就意味著:

1、擁有超強的抗壓能力和不可思議的潛力

眾所周知,季後賽的強度比起常規賽不知道要高出幾個層級,大家都是刺刀見紅拼個你死我活。在這樣的情況下,數據能保持不變已經是有著超強的抗壓能力了,而能有著更好的提升則意味著,有著更加不可思議的潛力,而且還是已經在常規賽打出了驚人數據的前提下。

2、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和洞察比賽的能力

不同於常規賽,季後賽是一輪一輪的打,那麼就可能面對同樣一隻隊伍打3-7場的比賽(以前有過5場3勝賽制),那麼在對面瘋狂針對並連續幾場交手的時候,學習能力和閱讀比賽的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沒有這些能力,數據則一定會有著大幅下滑,甚至被鎖死。

3、對榮譽的極度渴望

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季後賽衝擊更大的舞臺上,如果沒有超強的心臟和對榮譽的極度渴望,都不一定能維持住自己在常規賽打出的數據,更何談更進一步了,心中若沒有了那一份執念和渴望,就只能如浮萍般隨波逐流,但若是想成為弄潮兒,果敢進取的精神必不可少,對榮譽偏執的渴望更是要“嗜血成性”。

總結

綜上所述,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榮譽為主,數據為輔;如果來判斷一個球員的成色、水平、偏好等,數據能給出不錯的反映。季後賽是更高的舞臺,也是離每個球員心中的終極目標——總冠軍更進了一步,如何在季後賽中完美或者超常的發揮出個人能力,比起常規賽的數據來說則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我是大鵬侃籃球,每日更新籃球資訊,解析實時熱點,講述籃球故事,回味經典歷史!如果你也喜歡籃球,請關注我,歡迎各位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追夢籃球!


大鵬侃籃球


NBA的球員歷史總得分不算季後賽的得分,。

因為有的球員所在的球隊戰績差,進不了季後賽,如果算入季後賽的得分的話顯得不公平。

NBA歷史得分榜包含NBA賽場上球員所獲得的所有得分,包括常規賽的得分,但不包括季前賽、季後賽、夏季聯賽和全明星賽的得分。


愛跳舞的姬霓太美


NBA作為一個籃球聯盟,對每個球隊,每位球員,每場比賽都有著詳細的官方數據記錄分析。然而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是綜合考評,分析如下。

常規賽

眾所周知,NBA常規賽季正常有82場(

個別也存在縮水賽季)。時間跨度基本在10月份到來年4月份,如此漫長的賽季也註定球員的得分,助攻,籃板等等數據在職業球員的生涯中佔據比較大的比重。

常規賽結束後聯盟會評選出得分王,籃板王,助攻王等等,最具有份量的當屬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它是對球員賽季的肯定,不僅僅個人數據要精彩,更要考慮到帶領球隊取得的戰績。

季後賽

說起季後賽,其實它也是對常規賽球隊和球員的一種肯定。只有表現最好的東西部八支球隊才有機會進入季後賽!

季後賽是殘酷的淘汰賽,最終的目標都是爭奪總冠軍!對於球員來說,季後賽沒有常規賽評選那麼多獎項,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是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這是隻有進入季後賽並通過殘酷的淘汰賽最終奪冠並且個人要有精彩數據才能擁有的無上榮耀!

名人堂

評價NBA球員最直觀的是數據,最終的成就當屬名人堂!

翻開名人堂的賬簿我們可以看到,入選的不僅僅有超級球星,不僅僅是球員有華麗數據就一定入選,對NBA作出巨大貢獻的球員和個人也會入選,比如中國長城—姚明!姚明也是中國乃至亞洲籃球的驕傲,姚明的數據相比名人堂其他球星可能不算華麗,職業生涯季後賽也只突破首輪,季後賽總得分,籃板等數據也不華麗,但是這不影響姚明成為一名偉大的球員!


費德勒與三國


籃球是一項講求數據分析的遊戲,其實當中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用實打實的數學分析來判斷,而不僅僅是根據觀賽的印象流。

而所謂的數據分析可不僅僅是那些基礎的統計數據比較,比如場均得分、場均助攻之類的簡單比較,而是要用到一些數學模型獲取比較高階的數據分析,一次來隊球員的能力和表現進行更為準確的判斷。

通常來說,季後賽的比賽比常規賽強度更大,更加考驗一個球星的真實水平,所以能在季後賽抗住壓力、甚至表現更好的人才是頂尖的球星。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球星在季後賽會表現更好呢?現在我們就用到了三個高階數據。

1、PER:由現孟菲斯灰熊隊副總裁、前ESPN的專欄作家John Hollinger發明的,根據當賽季所有球員表現,來綜合評定某一位球員賽季表現的進階數據。根據Hollinger的設定,每年NBA所有球員的平均PER為15。

2、WS/48:每48分鐘的勝利貢獻值。

3、SPM:球員在每100回合內高於平均水平的正負值淨分。

通過大量數據的觀察,可以發現球星們整個生涯的季後賽相比常規賽,在這三項數據上難免都要有所下滑,但是下滑的多少就決定了他們是否保持了自己慣有的水準。

平均的達標變化值是:PER(-1.1),WS/48(-.028),SPM(-1.1)。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規定,那就是“能夠同時在三項數值的變化差都低於平均水準”,就代表這名球星在季後賽裡保持住了他們自己在常規賽的水準。

在這樣一個評判標準下,超達標的球星就只有六個人:邁克爾-喬丹、勒布朗-詹姆斯、蒂姆-鄧肯、“魔術師”約翰遜、查爾斯-巴克利和傑裡-韋斯特。

通過這個圖表可以看到,相較常規賽,在季後賽下滑水平明顯的球星是斯蒂芬-庫裡、凱文-杜蘭特和卡爾-馬龍。

庫裡的per值是-4.1,ws/48值是-.074,SPM值是-2.9,三項數據都明顯超出了平均達標值。

而其他超出平均達標值也下滑厲害的球星有:大衛-羅賓遜、拉里-伯德、沙奎爾-奧尼爾和維爾特-張伯倫,不過下滑幅度不算太大。

德克-諾維茨基和克里斯-保羅屬於差值不算很厲害的球星,但也沒有進入達標值內。

當然咯,說到底,籃球比賽還是要靠真人來打,再怎麼高階的數據分析都無法完全還原一個球員的真實表現,還是要看比賽。但是巨星就要禁得起各種數據分析的考驗,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嘛!

舉報/反饋


沖天炮82699693


判斷一個球員的成績主要看季後賽數據。

NBA統計出來的球員數據包括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常規賽數據,另一部分就是季後賽的數據了。

由於季後賽的比賽強度要比常規賽高出一個等級,所以球員在季後賽的數據就顯得更有價值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好多球員在常規賽會悠著打,到了季後賽就忽然爆發讓人眼前一亮了。而且季後賽打出亮眼數據之後,更容易匹配到一份高薪合同。更容易受到球隊的注意跟重視。

快船隊的倫納德就是在季後賽打出來的。馬刺“GDP”(鄧肯,帕克,吉努比利)時期,倫納德還是“GDP”身邊的小弟弟,跟著哥哥們打季後賽,由於他在季後賽中對位科比和詹姆斯時,出色的表現讓人們記住了他,慢慢的成長為今天的巨星。


時如金


常規賽只能看出基本的優勢,季後賽是鑑定巨星的唯一方法,只有打得起硬仗,打得贏關鍵賽,贏得了總決賽的球員,才會記入史冊


薄荷糖Mint


有些球員是無法用數據提現的,比如當年的巴蒂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