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什麼錢鍾書說中國沒有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

思考與見解


什麼是哲學?

瞭解事物發現和發展的本源。

也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追尋,就叫哲學。

什麼是哲學家?

研究追尋事物規律和解釋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的人叫哲學家。

錢鍾書很有才情。但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的產物。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缺乏瞭解。才在《圍城》中寫了這句話。

老子,《道德經》中國哲學思想的鼻祖。

孔子,中國傳統哲學的集大成者。孟子,哲學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毛澤東,西方哲學和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創立毛澤東思想的一代天驕。

真正能解釋和說明事物發展本源的哲學在中國。

道德經,黃帝內經,易經,都是哲學著作。


豫西懶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沒有哲學家,只有研究哲學家的人,拾人牙慧。這句話不對。這是以西方文化中心論為觀點說的話。

為什麼西方不承認中國有哲學?

黑格爾當年看了解了孔子和《論語》之後,就說了孔子及《論語》根本不是哲學,中國根本沒有哲學,因為中國這些思想家的理論根本沒有思辨精神。錢鍾書在《圍城裡》寫了題主所的那句話。因為那個時代中國被西方一直欺辱,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原因就在於中國文化不行,文化的最高領域就是哲學,所以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被西方文化中心論深深的影響。但是事實真的如此麼?不是的。

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

中國最主流的思想流派就是儒家思想,一般認為孔子儒家思想在《論語》中,但是儒家思想的思辨和主張主要在“五經”,五經都經過孔子的編撰,他的各方面思想在五經上都可以見到。哲學按西方標準有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主要研究方式就是邏輯思辨。但是中西方哲學各有優劣。西方的邏輯思辨讓西方的自然科技得以發展,但是讓他們的人脫離了宗教之後無所適從,要麼是純粹理性的激進,要麼就是自由到虛無。但是中國更注重方法論,讓一個人更像個人,所以中國也有很多朝代更替,但是幾乎從不侵略,並且文明一直得以傳承。西方的本體論認識論比較優秀,但是方法論就太爛了。中國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較差,但是方法論優秀。


盛京楊員外


這是因為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哲學本來就是研究物質和意識或存在與思維的學科。而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維,東方人注重形象思維。所以,當今流行的三大哲學流派解釋學、分析學、後現代都是西方哲學。而我們東方本來有人要做哲學家,可社會不需要就改行了。如北大己故林庚就是例子:

永遠時間標誌著事物的開始

時間標誌著事物的開始

在萬象之先

時間像一把尺子

量出了三維空間

一維是線

二維是面

三維是空間

零維是點

點的突破面向無限

打開窗子的是詩人們

打開門來的是思想家

走出門去又是一條線

真與美相期在剎那間地離開了。


叢林一棵樹


哲學是研究形而上的,務虛的,是追問本源的學問,是對這個世界或這個世界以外更廣闊的時間的思考。

中國的思想家們大多是務實的,探討的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如何相處的問題。

只有老子的道德經中,道的論述才算哲學。其餘的思想家們鮮有探討這類虛無縹緲話題的。

所以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家基本成立。

至於近現代,確實如錢老所言,有的都是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者,就是每家每派的哲學思路搞的門清,可沒有自己的想法,那也不能叫哲學家。

所以錢老說的話可能乍一聽有點掉自家面子,細想想卻是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犀利。


麥斯威爾大爺


先對哲學做一個分類。 哲學,philosophy,是“愛(phileo)智(sophia)”的意思。

在錢鍾書看來,真正的哲學家是研究狹義的哲學,哲學是極度的虛無。所以,錢鍾書先生提出“中國沒有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哲學家學家,就是研究哲學家的專家,比如研究尼采,康德等。

平常使用的哲學是廣義哲學,任何種族、民族、人都有,廣義哲學十分普泛。

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是古希臘哲學思脈,然後在近代被複興,稱之為狹義的哲學。西方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是同樣出身,在西方,哲學是精密邏輯,只有在自然科學中才能鋪展開來。

在西方,不討論人際關係,在面向自然的過程中,全部精力就是調動智慧,這就叫“愛智”,然後展開純抽象的邏輯,使智慧不斷地縱深,所以用“愛智”表達西方哲學是非常準確的表述。

在中國,哲學家都是搞文學出身。從哲學角度來講,沒有任何知識是確定的,沒有任何知識很確定。中國自古以來只有算數,沒有數論,就是因為僅僅限於使用,並不構成系統性的精密邏輯大觀。我們中國人講究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南山雲朵


這句話是錢鍾書在《圍城》中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中國從來沒有過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意思是說中國只有研究康德的專家,研究尼采的專家,卻沒有一個自成一派的哲學家。

哪為什麼西方哲學家一抓一大把,中國卻不出哲學家呢?關於這個問題,著名哲學學者王東嶽認為這個原因是由於中西方的文化基因所決定的。

因為哲學有三個特徵:第一個是“追究終極”,第二個是“邏輯反思”,第三個是“科學前瞻”而中國的文化基因卻正好和哲學的這三個特徵相反。

首先是“追究終極”。什麼是“追究終極”,舉個例子比如說牛頓,現在人們都認為牛頓是科學家,其實牛頓自己才不這樣認為呢。他認為自己是哲學家,你看牛頓的代表作,名字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因為牛頓研究的問題是,世界不停運動的終極動力究竟從哪來,這就是個哲學問題。牛頓建立了“摩擦力”這個重要的力學概念後,他還不滿意,因為這還是沒有回答“世界上第一個力是從哪兒來的?”這個終極問題。最後牛頓給這個終極問題的解釋是:上帝是第一推動力。這個解釋在我們看來也許很可笑,但這卻標誌著牛頓是地地道道的哲學家,他的目標是追求終極。

反過來看我們中國,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不追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只追述前人的東西,絕不創新和創作。你看中國人遇到問題都是查查史料,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處理的,然後按照老祖宗的辦法去解決。比如,漢朝的時候人們推崇“春秋斷獄”,就是說用孔子的《春秋》來判斷人有沒有犯罪。中國人追究問題本源的時候,喜歡往前人那裡追究,不喜歡往後看。但時代在進步,前人的東西一定很淺,總用前人的眼光看問題,很難考慮深刻的終極問題,這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

哲學的第二個特徵是“邏輯反思”。而什麼叫邏輯反思呢?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比如說,我們都不懷疑自己看到的東西,所謂眼見為實嘛,我們相信能看到的東西,證明它客觀存在,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本來不存在顏色,也不存在聲音。整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都是我們的主觀想象出來的?能提出這個問題,就說明我們在進行邏輯反思了。

你可能覺得匪夷所思,其實這個問題完全站得住腳。你想,什麼是顏色呢?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所謂的顏色,只不過是可見光譜中的不同波長。而且,我們人類的眼睛只能接收400-700納米之間的光波。400納米以下是紫外線,700納米以上是紅外線,我們都看不到。那什麼又是聲音呢?聲音不過是16~20000赫茲的機械振動波刺激聽覺器官所引起的“錯覺”。也就是說,這世界上本來也並不存在聲音這種東西,聽覺只不過是我們人的一種主觀感知。我們一般人都對自己感官獲得的信息深信不疑,但是經過邏輯反思之後,才發現感官原來是在誤導我們。

而在中國的文化基因裡,就缺乏這種邏輯反思的精神,一本《道德經》只有5000字,一本《孫子兵法》也只有5000字,中國的先賢們從來不在邏輯上仔細的推敲。這也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

哲學的最後一個特點是“科學前瞻”。也就是說,哲學是科學的媽媽。比如說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留基伯,他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假象,萬物一定是由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組成的。在這之後,19世紀的盧瑟福在原子核中發現了質子,當時人們認為質子就是組成萬物最基本的粒子了。後來科學家又發現,質子還可以再分,上個世紀,美國的科學家蓋爾曼發現了更小的“夸克”,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夸克還能不能再分呢?沒人知道。你看,留基伯在2400年前提出的問題,其實到現在也沒有解決。這就是哲學比科學更有前瞻性的地方。

反過來看中國的文化,中國曆來都是追求學以致用,比如說《中庸》就主張我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後篤行之。你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歸根結底是為了用。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從來都不講究實用,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最一開始根本就不是為了造原子彈而發現的。

所以說,中國不出哲學家,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和現代哲學的特質背道而馳。所以中國只有研究外國哲學學家的學者,沒有自己的哲學家。

【以上觀念內容均來源於哲學學者王東嶽的西方哲學講義】


園主子洪


中國怎麼沒有哲學。

其實佛學也是一門高級思想哲學,需要運用極強的邏輯思維以及實踐付出才可悟得。

包括我們的國學,老子的無為,孔子的中庸之道,等等,都是一門門高級哲學。只是時代的不同,文化形式發展不同,精而簡,也使得現代人大多不能透悟。

西方的哲學這門學科才成立多久?哲學家的歷史淵源又有多久?而國學文化又有多少年代。

因文化斷層的文化自信,何時可復?!嗚呼哀哉!

不懂就不要以一概全,理智的槓精可以,但不可以偏激。

東方文化喜歡用歸納法,西方文化喜歡用推演法。

但其實,兩種算法的終極可能都是同一個果,可能歸納法還更甚,但為什麼歸納法接受度不如推演法?

接地氣的拆解是個高級營銷術,在行為實踐中會用到經濟學和心理學,最終大道至簡。


嬌子的無為境


哲學家這世界上沒有幾個,人類史上能出三幾個卓越哲學家己經是人類的大幸,錢先生說中國沒有哲學家,從某種角度看可能是。

哲學是人類觀察宇宙觀察自身社會而獲得意識及思想的智慧工具,其辯證法則是被哲學家英明發現的,就此而言,中國只有列子一人可稱為“哲學家”,就其說:宇宙萬物源於“氣”便是科學認知的,其“哲學思想”更明確指出萬物成因之“道”的主體物質意識,相信隨著對太空星雲現象探索深入,對列子講的“氣”認識會更深刻。


遠方亮劍


您好,我來回答您這問題。

王東嶽先生在他的講座中提及過,這句話意思是說中國只有研究哲學家的專家,卻沒有一個自成一派的哲學家。我引用王東嶽先生講座中的一句話:這是中西方的文化基因決定的。我總結一下王東嶽先生對於為什麼不出哲學家這一問題做個總結,詳細您再翻看其講座,解釋很明白清楚。

哲學有三個特徵,第一個是“追究終極”,第二個是“邏輯反思”,第三個是“科學前瞻”。而中國的文化基因卻正好和哲學的這三個特徵相反。

第一個是“追究終極”。

以感冒為例,尋找病因,在實驗室一個一個找因素但這種方法不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為什麼呢?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了,而且,因素和因素會相互影響。不同的因素之間做一個排列組合,結果是無窮無盡,實驗永遠也到不了頭。而哲學家們的任務就是追究事情的終極原因,找到這件事情的最根本的、唯一的因素。

反過來看我們中國,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不追究事物的根本原因,中國人遇到問題都是查查史料,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處理的,然後按照老祖宗的辦法去解決。總用前人的眼光看問題,很難考慮深刻的終極問題,這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

哲學的第二個特徵“邏輯反思”。

什麼叫邏輯反思呢?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比如說,我們都不懷疑自己看到的東西,所謂眼見為實嘛,我們相信能看到的東西,證明它客觀存在,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本來不存在顏色,也不存在聲音。整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都是我們的主觀想象出來的?能提出這個問題,就說明我們在進行邏輯反思了。

你可能覺得匪夷所思,其實這個問題完全站得住腳。你想,什麼是顏色呢?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所謂的顏色,只不過是可見光譜中的不同波長。而且,我們人類的眼睛只能接收400-700納米之間的光波。400納米以下是紫外線,700納米以上是紅外線,我們都看不到。那什麼又是聲音呢?聲音不過是16~20000赫茲的機械振動波刺激聽覺器官所引起的“錯覺”。也就是說,這世界上本來也並不存在聲音這種東西,聽覺只不過是我們人的一種主觀感知。我們一般人都對自己感官獲得的信息深信不疑,但是經過邏輯反思之後,才發現感官原來是在誤導我們。

中國的文化基因裡,就缺乏這種邏輯反思的精神,一本《道德經》只有5000字,一本《孫子兵法》也只有5000字,中國的先賢們從來不在邏輯上仔細的推敲。這也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

哲學的最後一個特點是“科學前瞻”。

也就是說,哲學是科學的媽媽。比如說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留基伯,他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假象,萬物一定是由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組成的。在這之後,19世紀的盧瑟福在原子核中發現了質子,當時人們認為質子就是組成萬物最基本的粒子了。後來科學家又發現,質子還可以再分,上個世紀,美國的科學家蓋爾曼發現了更小的“夸克”,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夸克還能不能再分呢?沒人知道。你看,留基伯在2400年前提出的問題,其實到現在也沒有解決。這就是哲學比科學更有前瞻性的地方。反過來看中國的文化,中國曆來都是追求學以致用,比如說《中庸》就主張我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後篤行之。你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歸根結底是為了用。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從來都不講究實用,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最一開始根本就不是為了造原子彈而發現的。

所以說,中國不出哲學家,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和現代哲學的特質背道而馳。

引用的此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經轉流年正業


如果硬要給哲學劃上標準線,那哲學就變得不再是哲學了,虛無的哲學存乎於人類思考命運之時,當行動力強大並無往而不利的時候,哲學就會變得偏激,反之亦然。所以說,哲學不是一個學術,把哲學當做學術的哲學,本身來說就已經執拗的失去了哲學的本質意義,均衡存乎萬物之間,你可以說,我熱愛生活,也可以說我的生活糟糕透了,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才是最本質的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