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點右上角“關注”,知道更多


疫情肆虐之下,衝在前線的是醫生和護士。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不在前線,卻也堅守一線;他們不面對患者,但卻直接暴露於病毒之下;他們所在之地比隔離病區更加危險……他們,是這場戰役的真正的“幕後英雄”。


從1月23號開始至今王成彬教授每天都過得無比忙碌且充實。2003年經歷過SRAS的戰“疫”後,讓他一開始就對這個“未知”傳染性疾病有了更多的敏感性。疫情初期,他最早想到的問題便是檢驗科面對成千上萬血、尿、便等標本處理、檢測過程中所形成氣溶膠傳播病毒的威脅,年輕檢驗人員特別是中、小醫院檢驗科人員生物安全防護認識的不足,很多醫院在制定疫情防護措施中將檢驗人員列入一般人員而造成防護裝備不到位。特別是這一次疫情中很多檢驗科承擔新冠病毒檢測工作,生物安全防護是否都能做到位,更是令人揪心。


為了保證科室人員不被新冠病毒感染,他根據自己2003年SARS期間在香港威爾斯醫院積累的一些經驗,及時組織科室骨幹擬定針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8項注意《醫學檢驗中心生物安全防護方案》,包括春節放假七天在內,他每天親自到各工作組一線督查每一名工作人員的執行落實情況。


他利用春節放假期間,組織以分會微生物學組專家為主包括很多全國知名微生物、生物安全專家一起編寫《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防護專家共識》


針對一些專家提出和媒體報道的病毒核酸檢測假陰性“事件”,有專家提出用CT影像替代病毒核酸檢測作為新冠病毒肺炎確診標準的建議,他積極聯繫臨床呼吸病學專家、臨床影像醫學專家、臨床分子診斷學專家、檢驗醫學專家進行研討,撰寫了一篇題為“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率低的一點看法”的專業解讀報告。


該報告從核酸檢測方法學原理、標本採集、標本處理、檢測試劑、檢測設備進行了科學、客觀的分析,得到相關學科專業人員的廣泛好評,中央電視臺《今日關注》欄目特邀其做現場訪談,為新冠病毒假陰性率問題的正確認識,為提高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檢出率提供更專業的參考。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王成彬教授參加央視《今日關注》

視頻鏈接:

近日,《醫師報》記者獨家連線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醫學檢驗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他為我們詳細解讀關於核酸檢測的“是非之爭”和作為檢驗人的使命與擔當。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病毒獵手”為何遭受質疑?

疫情蔓延之際,曾在天津、福建等出現多次核酸檢測才呈陽性的確診病例,給當地疫情防控帶來不小挑戰,也導致了病例確診信任危機。近日,中日友好醫院一名患者,在接受咽試子檢測時多次呈現陰性結果,但是由於其臨床症狀明顯(包含CT影像)收治入院,搶救過程中,最終從獲取的肺泡灌洗液中檢測為陽性病例,導致大量的患者和醫護人員需隔離觀察,給醫院的疫情防控帶來巨大的挑戰。


2月5日,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的訪談,更讓公眾對核酸檢測的價值進一步產生質疑。他表示,核酸檢測的陽性率只有30%~50%,通過(採集疑似病患)咽拭子的辦法,還是有很多假陰性的病例。”至此,核酸檢測作為病毒檢測的金標準,由於其敏感性和特異性等問題受到社會各界質疑。為此,當時武漢地區有專家建議使用CT影像學報告代替核酸檢測的言論一度成為熱點話題。


王成彬認為,截至目前醫學對新型病毒認知遠遠不夠,但核酸檢測作為病原學的診斷依據早已毋庸置疑,他舉例說:“患者得了肺炎,到底是是細菌性肺炎還是病毒性肺炎,病原學診斷肯定是金標準,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就是針對其基因序列中某些特定核酸片段的檢測,確定了這些特定核酸片段的存在就相當於驗明瞭新冠病毒的正身。”


他告訴記者,短短一個月,新冠病毒確診的患者多達7萬餘人,疑似患者更是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清零”。在疫情初期,藥監部門應急審批之前,流入市場的各廠家核酸檢測試劑性能良莠不齊,這也為早期檢測結果的精確性增添了隱憂。

開展2019-nCoV檢測試劑研發生產的廠家已超過百家,由於本次疫情的特殊性,時間的緊迫性,所研發試劑來不及完成正常流程,特別是無法得到一定數量臨床患者標本的驗證。


王成彬指出,由於不同廠家試劑研發是根據2019-nCoV核酸Orf1ab、N、E、S等基因的特異性序列設計的擴增探針(不同廠家的擴增試劑可分為1個、2個或3個靶標基因位點檢測試劑),試劑中酶、金屬離子等成分與質量的差異,都可能影響擴增效率和最後檢測結果的靈敏度。

但王成彬教授給出的結論是,儘管有上述因素的存在,但實驗室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總體上是值得信賴的。


因為目前核酸檢測大多在三級醫院二級以上實驗室開展,這些實驗室的管理水平、技術人員素質、檢驗設備的先進程度、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措施等方面可以說大都是處於比較高的水平,而各實驗室也在通過工作開展中的回顧總結或通過實驗室之間的經驗交流,對不同廠家試劑進行評價、選擇和優化,儘管核酸檢測試劑生產廠家很多,但目前在實驗室應用的還是那些性能可靠的產品。


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五版)顯示,核酸檢測方法主要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中開放讀碼框1a/b(ORF1ab)和核殼蛋白(N)。“所以,實驗室要確認一個病例為陽性,需同一份標本中兩個靶標(ORF1ab、N)結果均為陽性或兩次採集標本均出現單個靶標陽性。”


為此,王成彬表示在臨床一線操作中,通過不同採樣方式或連續多次採樣可以提高核酸檢測確診新冠肺炎的陽性率。在疫情防控早期,試劑盒產能一度極為緊缺,無法滿足一線要求。在此情況下,通過CT檢查來發現肺炎患者,能起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治的作用。對於減少輕症患者發展為重症的情況出現,以及降低死亡率也有重要作用。


2月13日,湖北省衛健委正式將各地市的臨床診斷病例列入新冠肺炎病例總數。然而,武漢市公佈的1萬多名臨床診斷患者,仍需等待核酸檢測進行確診。

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

除外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隱患,我們還要面臨另外一大考驗,那就是在檢測過程中遇到的客觀問題。如,疾病發展過程、標本採集、標本保存與運輸、人員操作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最後檢測結果的假陰性或假陽性。


不過,他認為“假陰性”的最主要原因,還在於“新冠”疾病本身的特點。


“患者從感染後無症狀,到輕度症狀出現,再到嚴重症狀出現的過程。不同病程、不同病情患者機體中的病毒存在量可能不同,也就是說患者體內已有病毒感染,但由於檢測人員在相關部位採集(咽試子、鼻咽試子)不到病毒或採集到的病毒量太少,後期核酸檢測不到病毒,導致結果出現假陰性報告。”王成彬介紹,無論是臨床實驗室還是疾病控制中心(CDC)普遍採用熒光RT-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此檢測方法成熟可靠。但由於傳染性疾病存在“窗口期”,這個特點帶來了“假陰性”的問題,可能導致一些疑似病例得不到確診。


專家從實踐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認為,鼻咽拭子標本檢測陽性率高於口咽拭子,下呼吸道採集的痰、肺泡灌洗液標本陽性率高於上呼吸道的口、鼻咽拭子採集的標本。也就是說,採集的位置越接近肺部,那麼所得到的標本陽性率可能就會更高。


從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已將標本採集“咽拭子”更新為“鼻咽拭子”。為了提高檢測陽性率,建議採集同一病人多部位標本,合併進行檢測。比如,用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同時採集標本,然後放到同一採集管中送檢。對於有消化道症狀的疑似患者,同時採集糞便或肛拭子進行檢測。


疫情發生之前,很多醫護人員操作口咽拭子、鼻咽拭子採集的機會可能不多,如果他們未來得及接受正規培訓就上崗操作,就可能會導致獲取的標本不合格。“如果平時醫護人員咽拭子取樣不多,刮取標本時患者的反應又比較大,往往導致刮取標本的位置不對,或力度和時間不夠,沒有刮取到帶病毒的標本或刮取到的帶病毒標本量少,最後導致核酸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


另外,還有新冠病毒為RNA病毒,很容易被外源性或細胞破壞後所釋放的RNA酶降解,而影響最後的檢測效率。王成彬建議標本採集後及時送檢,及時檢測(4 h)。如因某些原因標本採集後不能及時送檢或及時檢測,應將其置於4℃保存(24 h)。24 h內不能檢測的標本,建議於-70℃以下保存並避免反覆凍融。


“所以,任何檢查方式,都不能保證100%可靠,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而普遍懷疑、甚至否定目前實驗室核酸檢測金標準的地位。核酸檢測就是檢測新冠病毒基因中某些特定核酸序列的存在,因此從方法學層面考慮其作為實驗室診斷金標準沒有任何疑問,而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作為臨床影像學篩查指標具有重要價值,但無論從早期診斷、鑑別診斷、排除診斷還是最終確診等方面都還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更無法替代病原學診斷。”

“我為他們感到自豪和驕傲”

疫情發生短短一個月,近千名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讓同在一線的王成彬非常痛心。


這一個月,王成彬帶領醫院檢驗科的同志晝夜不停,連續奮戰。他們每天除了完成單位送檢標本檢測外,還要承擔其它醫療機構協調送檢的標本,從標本處理,核酸提取到上機擴增與檢測,整個過程耗時約4~6小時,穿著嚴密厚重的的防護服,結束工作後還要嚴格進行長時間消毒,真的很辛苦。


而當他從電視、微信等不同渠道瞭解到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檢驗人員所承擔的檢測任務更重,壓力更大,有些人由於雙手長時間捂在橡膠手套裡,導致雙手發炎、紅腫、長滿溼疹,有些地方甚至還裂開了口子,但他們在密閉實驗室裡辛勤工作的場景臨床醫護人員看不到,廣大患者看不到,但正是通過他們勤奮而無所畏懼的努力工作,才有廣大醫護人員、廣大患者在焦急的等待中得到最後可靠的檢測結果,這份檢測結果早一分鐘發出,不同類型的患者就能得到早一分鐘的及時處置,就能少一分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他們也是勇往直前的“偵察兵”。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長時間在操作檯,雙手發炎、紅腫、長滿溼疹

王成彬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正值春節,很多同事都是主動放棄和家人團圓的機會,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無怨無悔。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一直以來,檢驗科醫生都被稱為“幕後英雄”,在一般人看不見的戰線上忙碌,面對患者的體液、血液和糞便以及可能產生的氣溶膠等職業暴露的危險,面對醫療防護資源的緊缺,很多檢驗科工作人員在簡單防護裝備的條件下,他們仍然團結一致,堅守在檢驗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檢驗人始終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為早日贏得抗“疫”勝利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歡迎合作與投稿,我們的工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核酸檢測陽性率僅30%~50%,假陰性究竟是誰“惹的禍”?離病毒最近的人——檢驗科醫生到底肩負著怎樣的重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