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曹操為什麼到死也沒能統一全國?

非想


曹操勘稱亂世之梟雄,身邊能人異士眾多,荀彧、許攸、賈詡這些心腹謀臣,在當時都可說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但有一位謀士,在他還在曹操身旁時,曹操可說是攻無不克,可惜英年早逝,讓曹操深感惋惜,而這位厲害的謀臣就是郭嘉!他若沒死,曹操可能早就完成統一大業。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若不死,三國局勢有可能因此改變。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郭嘉在三國中的知名度雖沒有很高,但初期曹操得他幫助,總能料敵制勝!早在劉備依附於曹操時,郭嘉就曾提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才使劉備有機會壯大!

劉備劇照

▲郭嘉總能洞燭先機,精準預測敵人想法,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

公元198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無計可施,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必敗呂布,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官渡之戰結束後,郭嘉又預測出袁紹的幾個兒子將爆發內鬥,勸告曹操佯攻劉表,以誘導袁紹的兒子們內鬥。果然袁紹的兒子自相殘殺,曹操趁機奪取了冀州,穩固了在北方的霸權。

官渡之戰

▲郭嘉死後,讓曹操深感惋惜!

郭嘉擅長軍事謀劃,每一次總能洞燭先機,精準預測敵人想法,郭嘉在世的時候,曹操的軍隊幾乎戰無不勝,一統天下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然而在郭嘉去世後,曹操出現了多次戰略失誤,尤其在赤壁之戰慘敗,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讓曹操大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說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心聲。


有史記載


一、親族不給力

曹操對外姓將領的軍權向來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間的兵權主要仍是會集在夏侯氏與曹氏諸將手中。

1、夏侯惇擅軍政,親屯田,但是交兵不僅把自個的雙眼弄瞎了,還變成了三國史上僅有一位被綁票的名將,肉票將軍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對劉備軍沒什麼免疫力,夏侯淵不僅侄女被張飛給收編了,本身的莽撞戰術給了習氣集火的老兵油子劉備一個很好的機會,一炮就給轟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還算是比較給力,曹洪儘管軍事通常,但打打輔佐或許都督一下軍隊仍是沒疑問的,儘管後來由於小氣開罪了丕公子差點丟了性命。

4、長子曹昂由於自個睡了張繡嬸嬸而死於宛城,而其時年歲最大的兒子曹丕才十一歲。

5、滿認為年輕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夠給力一點,沒想到兩位姓曹的儘管才能蠻強,都是在敗仗以後就去報到了,夏侯尚則是由於愛妾被曹丕弄死而鬱鬱而終,真尼瑪多情公子。

二、職工不放權

不能說曹操對外姓將領不信賴,但肯定是沒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統轄範圍內。

1、本來咱們從天主視角來看,好像張遼張郃徐晃等人的實力雖說不能與天人神將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夠跟上夏侯淵的節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點點,但曹操即是沒有盡其所能。

2、比方關於合肥重鎮,但同時讓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外姓名將率七千人守合肥,總讓我有一種曹操真的很窮逼的幻覺。

3、再看三國論題下排名疑問區出現的策士,荀攸賈詡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噹噹智囊,但這兩位以資向來說明顯就能夠變成一名大將。

三、內部不穩定

曹操所謂在征討烏桓以後的一致北方,本來有相當大的水分,這不僅僅是說要康復經濟發展生產之類。

1、西涼有馬騰韓遂亂糟糟的,還有楊秋、李堪、成宜這一大幫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軍閥,但鍾會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馬騰召入京城——夏侯淵田豫牽招在邊境刷的經歷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區的豪強一貫不穩定,儘管曹操形似很信賴臧霸同學,但曹操逝世後青州徐州那兒確實是亂了的,曹丕期間才算正式穩定下來。

3、對自個帶兵過來的外姓將軍或許當地豪族,曹操一貫不是很信賴——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謂朝廷內部更是不穩定,耿紀韋晃之亂,魏諷案,時不時獻帝還整出伏後這麼的么蛾子;另外還有稱公稱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對手太強壯

劉大耳身為東漢末年十萬劉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發家時分簡直毫無資本,一個黑社會靠商人的贊助得以參加平定黃巾起義的活動,以後官位一貫遊走於縣長與縣公安局長的等級。

當年近半百的劉備旅居在劉表下轄下的新野縣時,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嘆壯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僅有與之比肩的人物。

孫十萬儘管說軍事渣,十八歲掌握江東,知人善任,江東之士族儘管對孫氏有所不滿,但也沒誰對孫權的才能有所置疑。

個人認為,第二點和第四點是最主要的。

第二點,曹操對有才能的外姓將領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這些他肯定信賴的將領卻大多數體現並沒有到達希望。

第四點,當對手與自個都是人中英傑且不犯致命過錯的時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讓魏蜀吳全國三分了。


多爾袞愛新覺羅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可謂是一代梟雄,他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這個人能文能武,不僅是個軍事家,也是個政治家,他一生對東漢末年造成的亂世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深惡痛絕,在他的詩裡有這樣對時代的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可以看出曹操在自己的作品裡對這個時代的真實觀點。對於這個雄才大略的梟雄來說,沒有統一全國是不是有點遺憾。曹操到死之所以不能統一全國,有以下幾點可能。

《第一點》就是曹聰這個人的性情問題,曹操是個特別愛惜人才的人,但是此人非常的多疑,又非常的貪戀女色,反覆無常,這個人特別愛走極端,對人好的時候特別好,不好的時候恨不得殺了別人,他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充分顯示出曹操這個人的極端與跋扈的一面。

《第二點》之所以沒有統一全國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曹操窮兵黷武,發動了赤壁之戰,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敗仗,以至於曹魏好幾年沒有緩過勁來,曹操的有生力量在這場戰鬥中幾乎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時也使得孫權和劉備走到了一起,這是曹操統一全國,所不願看到的。

《第三點》還有就是曹操心腹智囊郭嘉的英年早逝,對於曹魏來說可謂是一個不小的損失,郭嘉可謂是曹操身邊的頭號智囊,因為他的出謀劃策,使得曹操順利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而且戰勝了幾百年來都沒有戰勝過的北方的遊牧民族。郭嘉的作用居功至偉。如果有郭嘉的存在,赤壁之戰也不會打得一塌糊塗。

《第四點》就是曹操沒有很好的運用好人心所向,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敗筆,因為槍打出頭鳥,正是因為曹操控制了漢獻帝,才使得曹操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奸臣,曹操這步棋走得很差,過於張揚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第五點》就是曹操身邊人才的流失,正是因為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天下的謀士棄他而去,三國時期一些著名的謀士能人,紛紛倒戈,投靠了孫權,劉備的手下,再加上孫權和劉備都很有威望,而且很得民心,又都精於社稷,所以曹操顧不過來,這兩家的崛起,只能使天下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穩定格局。

要是當時曹操統一了全國,現在會怎麼樣。那就不了了知了。


小海盤點


應該是開局太晚,曹操是35歲的年紀,從中原腹地的兗州開局的,這是個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顧,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開創事業。而歷史上能順利統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劉邦劉秀李淵,無不是先控制邊角,無後顧之憂後,才去爭奪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選的就不是太好,不時需要遠交近攻多線作戰。

此外曹操因為出生閹宦家庭,初始人才不足,爭霸實力也偏弱,除了宗親和有識之士,大多數人都不看好曹操,等他把漢獻帝弄到手裡後,局面才得以改善,這樣曹操已經40多歲了。然後陸續消滅了北方的勢力,遠征烏桓穩定局勢,等到跨馬長江時,曹操已經50多歲,所剩的精力歲月都已經不多了。

而南方沒有經歷太多的戰事,相對發展穩定,相比於北方的百廢待興,南方則是生氣勃勃,用遊戲比喻就是曹操氪血瓶通了關卡後發現,南方那些玩家已經氪金建完了設施,這玩的就是二種路線。

另外以秦漢的慣例統一北方的曹操,只需要學習始皇和劉邦那樣,出兵南征傳告天下國家就能一統,而且曹操的優勢是代表了漢庭,南方勢力本來應該擁護中央,表示歸順,至少劉璋劉琮是如此做的。但曹操沒想到劉備孫權居然不服,聯合反抗曹操的統一,又逢疫病爆發,曹操南征失敗。後來孫劉繼續聯合,吞併南方北抗曹操,等到曹操與劉備孫權打了一圈車輪戰後,他已經60多歲了,身體心境都可以說,很難再和南方二大勢力,繼續幹耗了。

最後要說的曹操勢力的內部也不很穩定,漢帝就多次密謀除掉曹操,奪回他皇帝的權利,200年有國舅董承之亂,209年又有國丈伏完之亂,還有楊彪孔融金瑋魏諷等,前後數次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也就是說曹操勢力,在內有皇帝與士族集團這二大勢力的掣肘,這些都極大的牽制了曹操的精力,讓他無法全力南征。


唐明國亮


第一,天命,命運這東西天註定,沒人敢和天作對!曹丞相也是順天而為!

第二,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就是三足鼎立,互相牽制,唇齒相依,只有明爭暗鬥,還是不分勝負!所以無法統一天下!

第三,劉備,孫權也不是等閒之輩,都有稱帝的政治野心,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或許還有機會,不殺華佗估計也會統一天下,很多的就是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負我!導致了失去民心,就連荀彧都反對他稱帝!何談統一天下



love9999


曹操不但沒有統一全國,就連北方的部分地區他也未能收復。奸雄曹操稱霸一生,之所以未能夠統一北方或者全國,筆者認為有以下3點原因。

首先,赤壁之戰的失誤,讓曹操的優勢大減。這從司馬懿和曹操的對話也能夠看出來。有一個論點,赤壁之戰是三國的轉折點,筆者認為該論點有一定道理。因為曹操的這一次失敗,造成其只能蜷縮在北方,之後南下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小。當時司馬懿給他的建議就是,休戰養息,而後來的曹操確實是這樣做的。這場戰爭之後,蜀漢的實力逐漸崛起,此時曹操的死對頭由東吳變成了東吳和西蜀。所以,赤壁之後,曹操統一全國的難度大了很多。

其次,“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但是給曹操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小。曹操想借漢天子的名義來收整個帝國諸侯的心,這一點未免太難了。況且當時很多士大夫是不看好曹操的,其中劉備的西蜀集團,自始至終都將曹操看成是篡漢的奸臣。而且,從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就已經是主流了,士大夫階層的忠君愛國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磨滅的,在士大夫的心中,曹操永遠是邪惡的象徵,而劉備代表的是正統。這通過《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也能夠看出來,作者羅貫中到了明清時期,在寫小說的時候,依舊是尊劉貶曹的。所以,士大夫給曹操不一條心,這是曹操統一全國的最大難題,筆者認為這也是曹操未能統一全國的主因。

最後,就是曹操的年齡了。無論是東吳的孫權,還是西蜀的諸葛亮,都比曹操年輕,而且前兩者還都是他們國家的中堅,而曹操呢,作為曹魏的中堅,他在年齡上和前兩者相比,存在先天劣勢。曹操死後,劉備稱帝,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將蜀國擊敗,也是如日中天。而曹操死後呢?始終不把司馬家族當自己人看,而且曹魏的接班人是一代比一代弱,可以說沒一個能夠比得過曹操。綜上,曹操未能統一全國,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赤壁之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弊端及曹操自身年齡的劣勢等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曹操未能創建一個統一的國家。最後,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取代,繼秦漢之後才出現了統一的晉帝國。





鳴史


曹操不能統一中國主要是因為吃了赤壁敗戰,如若赤壁之戰打敗東吳,那統一就指日可待了,無奈天意弄人,曹操在關鍵的最後一次戰役一敗塗地,非但無法一統,還奠定了三國,讓當時的百姓活在戰爭的苦日子幾十年,如果曹操讓天下提前一統那勢必也會出現大魏帝國繁華景象,也就不可能有司馬家族篡國出現五胡亂華的慘劇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組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與對方隔江對峙。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淘寶店網上為你好


辛棄疾《南鄉子》有句詞: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個時代,是個人才輩出,列國紛爭的時代。曹操求賢若渴,劉備何嘗不是三顧茅廬,孫家更是盤踞江東,已經經歷三世。所以大家虎踞龍盤,誰也不能把誰怎麼樣。

2

而且當時孫劉聯盟,對抗曹操,赤壁一戰,曹操戰敗,錯過了最好的統一機會,元氣大損,後面一段時間其實也無力南征。後來劉備在諸葛亮輔佐下入川自立,統一就更加困難了。

3

加上曹操年紀大了,又有頭疾,進取心也日退,所以將大一統的希望留給自己的兒孫。

事實上,孫劉聯盟一瓦解,西晉很快一統,


顧西洲


曹公自公元210年到220年十年時間,基本都待在河北鄴城,從外因上看,季漢從赤壁之後,鯨吞兩川,曹公漢中之戰無功而返,已經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攻取的可能性了。孫吳已歷三世,又有三江之險。孫劉雖然相互傷害,但也從戰略上互為犄角之勢,不可卒破。從內因上講,兩漢人口平均壽命很低,曹公的最後十年,一直都是在為接班人和曹氏宗族做謀劃,從遠離漢天子常居鄴城就能看出來。所以在曹公最後的十年裡,統一天下已經不是他的主要任務了。後面的事情畢竟要交給後人去做。


不動堂


他之所以沒統一中國,在兩件事上是犯了嚴重的錯誤的。這裡不說赤壁之戰的失敗吧。。因為當你聽了下面的話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兩見錯誤的事加大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困難的。 一、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錯誤一:挾天子以令諸侯。 諸葛亮曾經在“隆中對”裡曾經用“曹操挾天子一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風也”告誡劉備,看似曹操有了很豐厚的政治資本,好象挾了天子就是所向無敵,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曹操挾了天子實際上成了他後來政治生涯的嚴重包袱,就像諸葛亮說的“光復漢室”成了他一生中沉重的政治包袱一樣。 挾了天子,對後來曹操的事業有兩個影響,一是以中央的名義可以吸引各地的很多人才來為中央效力,這招確實不錯,命令是以國家的名義發出去的,可是人才卻是自己的。二是當時是諸侯割據的時候,很多人都不那漢室當回事,曹操挾了天子後,很多原來與曹操無瓜葛的諸侯甚至想到可能後來大家會想當初對待董卓一樣討伐曹操,因此想趁機大撈一筆,所以曹操反而是樹敵眾多;曹操挾了天子,但那是實力說話的年代,很多和曹操實力相當的或者是比曹操更強的人都拿“奸臣、漢賊、偽相”等等辱罵曹操,周瑜後來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孫權說“老賊欺人太甚,吳與老賊勢不兩立”。 這樣一來,“挾天子以令諸侯”非但沒使曹操得到很多的政治優勢,反而化成了其他諸侯的政治優勢。曹操後來能統一北方,完全是歸於他自己的自力更生,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和戰略計謀而得的。如果當時曹操和袁紹換個位,相信曹操能迅速的統一北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看似高明,但是曹操過高的估計了漢室、漢朝、漢獻帝這塊牌子的號召力,皇帝、大臣的生活起居嚴重的增加了曹操的負擔。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後,其實是很有實力再次反撲的,可能是他已經失去了南征的雄心了,你又不敢稱帝,打了天下也不是你自己的,所以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後來不起兵南下。——意志消沉,無心戀戰。(也可能是曹操過高的看了孫權,很多歷史學家都說,赤壁之戰使曹操遇到了平生唯一真正的對手——孫權;也可能是想用當年公孫康殺袁尚、袁熙的策略,看孫權和劉備窩裡鬥,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可人家孫權把荊州都借給了劉備,梟雄有了底盤地盤,這下可難辦,青梅煮酒論英雄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難怪曹操聽了此事後,筆都拿不住了) (根據博弈的原理,一弱兩強最脆弱,一強兩弱最牢固,這也應該是曹操難於統一中國的一個內在規律。) 三國實力可以說是1、2、7分的,蜀漢為1,孫吳為二,曹魏為7。赤壁之戰結束後,曹軍還佔領著荊州,當時孫權從南面的合肥著手要進攻曹操,曹操寫信警告孫權,大致意思是:你不要亂來,我完全有能力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聽這口氣確實有點像現在的美國。不過,曹魏確實相對其他兩國來說是實力要高出許多。 二、北征烏桓。 或許是曹操太相信“大事不謀於眾”了,當他提出北征烏桓的時候,大部分手下幕僚都提出反對,大家都認為應該宜早的南下搞顛劉表的荊州,只有郭嘉提出了要北征烏桓,而且還就此提出了劍走偏鋒的蓋世奇謀。結果曹操聽了郭嘉。(這兩人都是有智慧但是很喜歡鋌而走險的)雖然成功了,但是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徵烏桓是的得不償失的,曹操徵烏桓的時候正是孫權劉備在南方還站的不穩定的時候,要是當時曹操能率兵南下,很有可能像後來這麼艱難。按照烏桓的局勢,派一支偏鋒去完全就能應付局面,不說是征服,起碼能穩住事態的,等你收拾完了南方再北上,那不是易如反掌嗎?而且徵烏桓還使曹操失去了他的首席謀士——郭嘉。後來兵敗赤壁,可以說沒了郭嘉也是很重要原因,難怪曹操竟然感嘆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