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建築行業以後會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的情況?

上坡的馬車


不僅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情況,恰恰農民工在未來也是稀缺崗位。下面我會結合農民工的現狀、前景,行業的未來走向給大家仔細分析分析,願給廣大農民工朋友及從事建築行業的朋友們帶來一些思考。

一、農民工未來的稀缺性

農民工多指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所從事的行業很多關於建築行業的基建工作,所屬行業從業人員年齡基本在40歲-60歲左右,我國目前農民工總數每年有4000萬人,其中建築行業佔比18%-20%左右;現在農村在外務工人員青年人群較少,這也是行業細分的緣故,比如年輕人體力及學習能力較強一般會選擇在沿海城市從事工廠內崗位工作,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會出現新型用工需求,因此,年輕人不願做基建行業,中年人年齡會增大,如此對比,農民工人員會減少,減少並不意味著不出現或消失,面對因為年齡原因的斷層,反而背後反映出農民工會更加緊缺,越少越值錢,越稀缺。

二、未來建築行業市場前景廣闊

判斷一個行業的人力資源供需關係,一方面需要考量工作人員意向因素,另一方面可看行業的發展。我國建築行業萌芽發展期是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距離現在不到50年,未來發展空間及市場需求仍然很大,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顯示,在2015-2020年,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要從2%提升到50%。行業由傳統建築向新形建築的發展過渡期對所屬從業人員缺口也是相當巨大的。

三、建築行業農民工未來發展

未來的建築行業一定是操作規範化、建築生態化,供應鏈多元化,行業的進步勢必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會提高,當然薪資報酬也會大幅提高。

1、行業發展倒逼農民工進步成長

現在在工地從事基建行業的農民工,崗位一般是基礎崗和技術崗,基礎崗做的比如抬、趴類的輔助工作,技術類的一般會針對圖紙、建築材料的應用把控,未來建築行業有可能會向工程機械代替人力的方法,當然這不意味著不用人工了,恰恰相反,比如機械的操作肯定是要用到人的,這就要求農民工不要停滯雜固有的工作方法上,是要學習如何掌控操作及如何把機械工具應用到最優化,說的簡單點就是逐漸向工程師類型的高級技工邁進,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農民工朋友不斷學習成長來適應崗位變化。

2、薪酬提高或薪酬模式發生變化

首先,大家都知道國外藍領,如在德國一個熟練的鉗工收入遠比坐辦公室的白領收入高,隨著未來的發展,農民工地位也更受人尊重,薪酬提高這是必然;也有地方想把農民工崗位由日工資向月工資模式發展,給農民工兄弟按照正常企業員工一樣享受到同樣的福利及待遇;

其次,未來農民工不會消失,反而小包公頭可能會消失。很多農民工欠薪事件並非是建築方甲方欠薪,而是建築方會把項目或者項目中的某個環節下發給包攬工程的私人包工頭,甲方把錢給包工頭,包工頭再把錢轉發給農民工,在這個環節就易出現信薪資糾紛問題,一旦取消包工頭制,等於省去中間商,讓農民工兄弟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總結:社會畢竟有分工,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只要行業前景廣闊,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就不會不出現,反而隨著未來發展,行業從業人員無論從工作屬性到薪資模式,都會大幅度提高,農民工朋友加油!


三農記事本


不會,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地做小工當學徒,一年後成為泥瓦工師傅,去過北京,哈爾濱,及內蒙古,在工地上幹了三年,分享一下個人觀點:

工資待遇方面,我記得很清楚,2006年左右,在工地幹小工一天30元,師傅一天50元,真的很累,也比較髒,我是84年生,只有初中二年級文化,在農村其實有很多80後,只有初中文化。當時工地主力軍,都是40-50歲,像我這麼大的很少,工地上年輕人沒幾個,來了幾個也是做幾個月,幾天,就走了。基本上都是跟著當地小包工頭工作,當時在工地上幹,每個月就發一些生活費,逢學生開學,或者家急需用錢的師傅,工頭才開支一些錢,年底再結賬,下半年工程完工後,我們都要在工地上等錢,等甲方或承包商給錢,第一年在北京等了半個月,工頭叫上我們去項目部鬧,回家前工頭給一部分,餘下承諾過年付清,讓人灰心。第二年開始工頭找我們,說出門前先給一千壓金,可能是不好找工人,當時就在想,年輕人入行少,學個泥瓦工,水電工,木工,沒有兩年左右,就不能成為師傅,我當時有人帶,覺得很認真學,也花了一年時間,其實在工地,這些工種要做好也有很高的技術要求。等十年之後,這些老師傅也幹不了這些體力活,建築工人工資待遇必須大幅度提高,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去年回家遇到早年在工地上幹活的哥們,跟他交流得知,現在好一點的抹灰工日工資有300-500元,一年毛收入十萬左右,沒有五險一金之類,個人覺得十年之後必定還會大幅度提高,參考澳洲,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他們的建築工人收入與白領相當,甚至超過白領,個人覺得這是正常的,也是大勢所趨。

想象一下,這些工種累,髒,其實有很高的技術要求,發達國家都有專門培訓學校和認證,這些工種是高技術工種,甚至可以申請高技術工種移民。

綜上所述,中國的建築工人待遇,會向發達國家看齊,只是時間問題。

個人判斷,會有一部分農民工人從事建築業。


地球村小李子


不會的,現在咱們是發展中國家,很多基建、房地產、地標性建築都還在發展中階段,就像一些超級大國現在還有很多農民工在建築工地施工,所以短期的幾十年內農民工的職業是不會消失的,畢竟農民工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除非自閉不前,不發展了,否則這個農民工是會一直存在的。

小農人在05年的時候因為剛輟學,起初幹服務生一個月就給500元,後來經過家裡人介紹,跟一個木匠師傅學習建築木匠活,起初給的工資一天就20元,幹了一個月之後每天給到了30元,之後由於我年輕,那時候也肯幹,幹了半年之後每天的工資可以達到100元,當時的100元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從08年開始,全國的建築行業就開始走上升路線了,所有的工種整體薪資上調,記得當時的小工每天都要給到120元左右一天,還得是供吃供住,像瓦匠也就240一天,木匠就260一天左右,其薪資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了。

一個建築行業需要很多種農民工、瓦匠、木匠、力工、鋼筋工、電工、水暖工,這些工種雖然出現了一些自動化機械,但其操作還是人為的,而且有很多機器在實際使用中還是缺乏很多靈活性和實用性,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農民工還是建築行業的主力,不會出現沒有農名工的情況。


布衣小農人


現在因受疫情影響,農民都待在家裡,實行自我隔離,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如果不是疫情影響,每年過完大年初五,各地的農民工都紛紛離開了老家,趕赴所在地的工作崗位。其實,我們在城市所需的崗位上看到,在農村的村街上聽到,大多數農民外出務工,選擇的工作都是從事建築業,這與這個行業所需的工種和要求存在密切的關係。鄉村關中肯定地說,建築行業以後,絕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的現象。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建築行業崗位要求適合農民工。

我們走到各大建築工地,基本所有的施工崗位都是農民工,從來沒有發現有一個城裡人在揮汗如雨般的工作中。這是因為,建築行業的崗位特點,本身需求的是體力活,不要求文化有多高、不要求技術有多紮實,只要有力氣,頭腦靈活,身板硬朗,幾乎都不受年齡限制,都可以從事這個行業;這些要求,與農民工的自身特點非常吻合,農民工本身缺乏文化,也沒有什麼技能,上到工地,就是幹出力活。所以說,建築行業的這些特性,是非常適合農民工的。

第二,建築行業永遠是農民工的首要選擇。

我們實事求是地說,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用工需求,而建築行業的自身特點,就確定了農民工的需求。有人可能擔心,因為農民工的數量以後變會變得越來越少,一些農村的孩子學到職業技能,不再從事建築行業,這樣的想法和看法是大錯特錯的,因為農村的孩子所學到的技術,大多還是與建築行業相關的,只是加速了機械化代替人力勞動可能。可以說,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農民外出務工首要選擇的工作,還是建築行業,這是肯定的。

總之,我們在建築工地上所見到,所看到的,施工的人員都是農民工,這在當前和今後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為農民工吃苦耐勞,因為農民工任勞任怨,試想,哪一個城市人肯進入工地幹建築活呢?既然城裡人都沒有人願意幹,那總有一個群體去幹,那這個群體就非農民工莫屬了。


鄉村關中


大家好,我是李哥,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建築行業以後會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從現在發展的情形看以後缺口會很大,建築行業比較髒,累,環境差,年齡大的幹不動了,時間長的也有了一定積蓄不願幹了,年輕的希望體面的更不願幹,只有中年的較多以後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國內基建類內部發展快,相對比較飽和,近年往國外或邊遠地區發展。
在房建類方面可能著手向新型材料方面發展,減少成本,縮斷週期,培養一批新的農民工出現。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3159c80bb1234083bc1143f335847bc5\

洞庭漁歌vlog


建築行業,在每個國家都是存在的,以後會不會出現沒農民工的情況?這個問題我只能告訴你,農民工在建築業只能是減少,而不會消失。

一,現在建築行業,還沒有全部機械化,很多工作都需要農民工去做,例如,澆灌水泥這個環節,砼車來了,是不是需人去安裝泵管,而機械人,也就是人工智能目前還不能做到這點。以前沒有機械,全是人工打泵,現在釆用機械打泵,人員確實減少了,但是效率也是明顯的,比人工更高效,節約了勞動力。減少了農民工的數量,但並沒有讓農民工消失。

二,建築行業有些部分工程確實在減少農民工,例如,砌磚這塊,有的大公司已經開始使用智能砌牆,這點也是一種突破,但也是農民工的體力勞動轉移到使用機械勞動,同樣也需要農民工,只是現在的農民工不叫農民工,改變了稱呼,叫操作人員。人員是減少了,但也沒有消失。

三,建築行業中的鋼筋綁紮這部分,我分為三個環節。<1﹥柱子的綁紮<2>梁綁紮<3﹥板綁紮,這三個部分必須得使用農民工,做過這方面的農民工都知道,這個活就是一種組合式的,先柱,梁,再到板的綁紮,使用機械人的話不太可能,所以這塊的農民工是不會消失。

科學技朮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是能讓某些局部工種的人員減少,而不會消失。希望大家能喜歡我,關注我,謝謝!





鄉村有權哥


農民工是一個是特定時代產生的詞語,時代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內涵,讓他持續地為人民服務。

為什麼說農民工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農民工是建築行業市場化的產物。在八十年代末期,城市建築日新月異,建築的規模大大增加,原有的建築企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建築行業開始社會化,包工頭走上歷史舞臺。建築工人和建築管理人員極度匱乏,建築業也開始摸索改革之路,大量採用項目管理制,項目承包制,雖然極大地提高了建築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但是還是遠遠趕不上建築規模的增加速度,所以,勞動力的缺口產生了。

農村包產到戶後由於生產的積極性提高,產生了大量剩餘勞動力,而這部分勞動力的就只有去城裡做臨時性的工作。

而建築業是最簡單的工作,和其它行業不一樣,建築行業不需要長時間的培訓即可上班,而且還有大量不需要任何技術的小工,況且很多人在農村就是修房蓋屋的好手,他們一到城裡,尤如魚入大海,馬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大顯身手。

所以,建築業吸收了80%以上的農民剩餘勞動力。

他們雖然在建築行業開始工作了,但是他們是不象建築企業裡那些固定工人一樣,可以有退休工資的,所以,相對於企業裡的固定工,他們的名字叫臨時工,但是,他們大多數基本上都是農民,所以,也叫他們農民工。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叫法的這個行業就慢慢沉澱下來,並影響到其它行業,以至於到現在把凡是做臨時工的都叫農民工,哪怕這種叫法不那麼準確,但是大家約定俗成了。

回到題主所說的問題,以後建築行業會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的情況?
我說,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的情況,不管時代如何變化,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總要找出路,如上所說,只有建築業可以“放下鋤頭,拿起磚頭”這麼簡單,建築業永遠是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黃金行業。

所以,建築業不會出現沒有農民工的情況,但是,這種稱呼可能會改。


純叔無聊


提到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房子的壽命上考慮,一套商品房的壽命也就50年左右,房產證的期限雖說為70年,但考慮到房屋的質量,很難能讓房子成為百年老房。就算是農村的民房,過了三四十年也就要考慮重新動工了。只要房子還在建,大廈還在規劃,那對農民工的需求就會一直增加。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都是機械化操作了,未來科技再發展是否不需要人了?其實這顯然是錯誤的認識,就拿發達國家來看,他們在房子的建造上依舊需要請上人工,儘管他們的用工成本更高一些,但也是不可避免要用到工人的。

從我們國家來看,其實我國的基建技術在全球是排上名的,畢竟我國一直有著基建大國的稱號,難道我國對建築工人的需求減少了嗎?並沒有,建築工程每年都會吸納大量的農民工。

可能也有人會說,農民工沒什麼技術,今後的建築行業從業人員都是科班出身了,真的會嗎?實際上國家在2019年就出臺了實名制政策,明確的指出,建築工人需要經過技能培訓才能上崗。響應這個政策,目前各大城市也組建了培訓學校,為的就是讓農民工可以得到免費的培訓。

在2020年的一號文件中,指出對於那些下崗農民工,也會提供技能培訓工作,讓其可以勝任現代化的建築要求,讓更專業的農民工走上施工場地。

也就是說,今後的建築行業,技術工人會成為主流,而農民工依舊是主體,不然國家也不會動用社會資源,進行農民工的技能培訓。

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率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基建的需求依舊非常高,因此今後這個行業還是會有更多的專業化的農民工。


惠農圈


現建築行業早已經開始出現老年化嚴重的情形,主要原因是建築行業太苦太累太髒,還經常發生拖欠工資,而現在的年輕人又吃不了太多的苦,寧願去工廠找工資比較低的活,上班有空調,環境又好,工作又簡單,不像工地,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每天都是風吹雨打的,就算是工資會比工廠高,但很多也不願去掙這個錢,



石馬小哥


建築行業最起碼在十年以內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國的建築行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基本都是農民工在大展身手!為什麼出現這個情況?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縱觀各大城市的就業現狀,城鎮人寧可少掙錢,也不會去建築工地用力氣掙錢!前些年,農民在家種地,地少人多,傳統種植方式產量又少,造成經濟收入低,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而結婚,蓋房這些剛需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收入做後盾才行。所以,農民紛紛結伴而行,從偏僻的山村湧入了現代化都市,形成了建築行業的農民工大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近些年,農業隨著科學種田意識的不斷髮展提高,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程度的高速發展,現在的農民在田間勞作的時間也大幅減少了,農閒多餘農忙。二十年前種地,一個十畝地的農戶,麥收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收完種完。而現在有一天的時間,最多也就兩天的時間就可以結束收割和種植,並且可以及時的把收穫的小麥轉化成現金!

既然農民種地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勞動強度也減輕了,那麼閒下來的時間幹什麼去呢?農村人目前還沒有坐享其成的條件和習慣,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仍是社會的主流。所以,一般是家庭主婦,老年人會各自湊在一起打打麻將,消遣時間。有一小部分人會利用農閒去做點小生意,而剩餘的大部分中年勞動力,也是農村的主力軍,就會利用閒散空閒時間,進入建築業,參與城市建設工作,成為農民工!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建築業的科技含量也會迅猛發展,城鎮人口受地域和文化傳統影響,會有更多的機遇投身參與到高科技行業發展。而建築行業也會因城鎮人口就業選擇的忽略,而面向農村招工,所以說,建築業不僅需要農民工,而且農民工仍然會是建築業的主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