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奇怪了,農村楠竹22塊錢一百斤,村民們為什麼不賣掉換錢,而寧願拿它們當柴火燒?

七星老農


嗯,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有以下,幾點,因為我是農村人我家燒的也是柴火.

1.現在的楠竹,對於目前的市場價來說是一直在降,所以說竹子這方面的價格,現在不是很可觀,有些時候並不是說,我們直接把這個楠竹拿來當柴火燒,而是說我們把可賣的幾節頭部賣點,尾部不值錢,如果是賣的話又得出人工是一方面,而且就是運費也是,一方面這樣的話是不划算的,所以我們如果是說我們有晚上上去的情況下是會把這個,嗯,竹子的尾部砍回來剛才燒。

2,如果說一直燒柴火的情況下,也不是很好的,如果說楠竹現在的尾部能當作柴燒,也是非常好的,你不可能說鄉下的一直都是燒木頭吧,竹子燒火比木頭燒的飯,炒的菜會更好吃一點。而且燒起來,火勢也比較旺,比較適合炒菜。

3,燒完後,會留下一些竹炭,其實這些竹炭的作用也是比較大的,不說拿去賣吧,反正放在家裡面的衛生間啊,或者是說其他異味比較大的地方,他能吸附空氣中當中的一些異味以及淨化空氣的作用。






鄉野輝哥


楠竹22元一百斤,440元一噸,我這邊湖南綏寧,全縣60萬畝竹林,也算是楠竹之鄉,送到廠裡面的價,刨去人工,車運費,到山主手裡是沒幾個錢的。有林道的還好,砍伐、裝車,180元/噸,車運到廠裡150元/噸,平均下來賣個20元/畝一年,沒林道的,請人砍倒貼。自己去砍,賺個工錢,勞心費力,挺辛苦的,很多時候還打白條,沒有現款。稍微有點門路的,還不如做點別的划算。農林產品就是如此,不值錢。現在連路邊上的田都少有人種了,經營林地同樣收入微薄,勞動力都向城市轉移,打工才能維持家庭開支,楠竹愛砍砍,不愛砍,損失也不大,做柴燒,夏天灶上還可以,冬天炕臘肉、烤火都不行,做柴火都是次品!


用戶54187902917


以前毛竹用處挺大的,尤其在江蘇那邊,可以做腳手架,可以做搭大蓬。但是2000年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新型材料替代了竹子,複合塑鋼型材搭蓬,鋼管腳手架等等,買一次用10年。所以我們這邊江浙一帶的毛竹就沒有銷量了,價格從以前的60元一擔到現在的20多元一擔。一般我們這邊現在毛竹都是包給外地人砍伐,費用是15塊左右一擔,所以比如你家毛竹總共10000斤,也就2000多塊錢,再給人工費1500自己到手500多塊錢,呵呵。另外還有人可能想到什麼竹製品什麼的,其實在整個中國,竹製品歷來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就單單我們浙北地區,竹製品加工企業幾乎沒有


心有靈犀144982744


開始一看,還以為是22塊錢一斤,心想哪有這樣的好事?又仔細看了一次,才知道是22塊錢一百斤,那算了,原來是一個這樣的苦差事,那肯定沒人願意去砍著賣了。

且不說這楠竹,就說早幾年前,我家有幾棵很大的水桐樹,開始因樹還不是很大,只有二十多公分的直徑。當時在我們那有個木板廠,如此就在農村大量買這些樹,我家那幾棵水桐樹他們出了60塊錢一棵,一些大的是上一兩百。我父母因此一想,何不等樹再長大一點再賣!

可這一等,那木板廠第二年就拆了,以後有來收的也只出得起三十塊錢的價格。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後來我和我哥哥是直接將這幾棵樹砍倒,直接堆在地裡任由他風吹雨淋,直至讓蟲鑽爛變成灰,也沒拿去賣了。要知道,想將樹砍倒抬出來,可是連工錢都不夠的。


再說這22塊錢一百斤的楠竹,其實質也是差不多。一棵楠竹大概多重,當時可從沒稱過,只知道一次背四五根楠竹還是可以的,如此看來每根楠竹不過是二十多斤。而一百斤楠竹就得砍四五根。算起來,一天能砍多少根楠竹?且還得全部削枝砍葉,又還得全部背出山來。這樣全算下來,可能一天砍不過一千斤而已。

而這一千斤楠竹能值多少錢!以22塊錢一百斤算,只值220塊錢,要是再算上工錢,這楠竹可說是全部白生長了。可見,不是農民不想賣,而是這樣的價格太低了,低到買楠竹的錢還不如工資值錢。

且楠竹砍完了又得兩三年才能長起來,而很多農民家的楠竹有多少!可能一噸楠竹就得將農民家的楠竹去了一大半,要是像楠竹小的地方,可能一個村的楠竹都不夠一噸。而既便是楠竹很多的地方,這價格也是不值得農民去大砍竹林的。當然,如果是買楠竹的自己上山去砍,這還是可以考慮一翻的!


可見,農民既便是將楠竹用來當柴火燒掉也不願拿去賣錢,就顯得有多明智了。且用來燒是慢慢的來的,如果是拿去賣,總得一次性就砍掉大部分已成林的楠竹林!


湘村小之草


其實這並不奇怪!

在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房子周圍都有楠竹。把楠竹種在房子周圍,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夏天的時候能夠遮陰,同時也取一些柴火,方便家裡日常生活。

楠竹賣22元一百斤,說實話,對農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很多人還是不願意把竹子賣出去,為什麼?因為楠竹的生長期很長。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家就賣過一次,一蓬蓬楠竹被砍了個精光,等了五六年才長出來!

楠竹賣了以後,那幾個夏天非常的熱,家裡想要編個揹簍也沒有竹子,去山上捆柴也不方便。現在,農村對綠化管得非常嚴,樹不能亂砍,農民要燒火做飯還得靠楠竹取柴。

所以,現在即使22元一百斤的價格也很少看見有農民賣楠竹了。


巴蜀農小二


我家就是鄉下的,家裡大概加起來大概半畝的竹子,包括毛竹、楠竹等幾個品種。以前我家收過幾次,兩塊錢一根,他們自己砍,自己運輸。想要什麼隨他們砍。離市區比較近,所以估計運輸低點,單價高點。

如果像她們還要自己砍,還要運輸。估計我們這裡沒人會搞。隨便搞點土特產(像春天的水芹、椿、蕨、筍子)又輕價格又高。

而且以前的春筍我們都會留著,除了屋簷下的挖出來賣或送人,現在屋簷20米之內的都會扳掉。

而且竹子是很好燒的,那蓬蓬的感覺,火力十足。兩三跟就能炒個小菜。引火也好,一下就起來了。

以我們那裡為例子,鄉下一般都有點手藝。現在油漆工、泥工、瓦工、木工他們沒個300一天,情願在家打麻將也不出去,就是這麼高傲!而且五點要準時下班,如果他能搞到5點半到6點就要意思下,包頓飯或者給包煙了。

總結下,是現在的生活水平高了,不在乎這百把塊錢去賣資源還受苦受累又錢不多的事情。反正竹子長在山上又不要餵飯。留著以後當建築材料。




雲淡風飄的小睿睿


可能是因為數量太少的原因,我以前都不知道楠竹可以賣錢的!我們家鄉的楠竹從來都沒有賣過錢,都不是用來賣錢的,而且就只有那麼一兩家才有!我們家雖然有,但也就那麼幾顆,自己有時候都不夠用呢,所以就更不可能賣錢了!

其實我們家的楠竹就是給我用來系吊床的,因為用不著,就算家裡要編些東西也是用那種水竹!有時候就算有人要的話,一兩顆都是直接讓需要的人去砍,都不用付錢的!別說楠竹了就那種很粗的樹,居然還有人想白要嘞,想要又不給錢,想的可真美,這種事情可是真的有的!

我奶奶以前跟我說過,有一次有人來跟我奶奶商量,想砍老家的樹,但是那人想要樹,又不給錢!就被我奶奶拒絕了,再開價也開的很低,其實我們家鄉買樹的人更多,而且都是別的地方來的!買楠竹的很少,反正我幾乎沒有聽過!





葉子菌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算賣竹子賺的錢除了運費和人工外,基本沒錢賺。一百斤22塊,一根竹子平均有50斤,也就是10多塊錢。

通常來說,竹林由於竹子密度大,砍伐起來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楠竹,更是本身竹子硬度也高。在一些環境比較複雜的地方,如有坡度的竹林,砍伐起來的難度更大,就是把竹子砍下來,把它扯下來都不容易。

通常,平均每砍一棵竹子,並把竹子修理好,捆紮好,放上車,需要十多分鐘。也就是說,一個小時,就能賺50多到60塊。像一般家庭,多數是夫妻兩人一起砍著賣的,因為賺得不多,很少會請人幫忙。

一般賣竹子,除非是一個村子所有人都賣,才可能會有商人開車上門收購。當然了,商人上門收購的話,價格是沒有一百斤22塊那麼貴的。

像一般家庭,自己請車拉去賣的話,各地方的運輸成本是不同的,通常一噸竹子要一百塊左右吧,有些地方道路難走的,甚至兩百多塊。


賣竹子,一噸才賺440塊,光運費就去了四分之一,算起來,一對夫妻一個小時,才賺40塊左右。

砍竹子是很辛苦的體力勞動,一個小時,一對夫妻才賺40多塊,還不如花這時間做點其他的,賺得都比這多。

像我們村子,今年要建設文明村,上面下答通知,要把整個村子的竹子砍掉。說實話,建設文明村和砍竹子,到底有啥關係?

就前段時間,村裡人都忙著砍竹子,收購價格是兩毛一斤,要自己運去收購站的。結果,就只有一兩戶人家把竹子運去賣了。大部分人都是留著自己燒柴的。


理由很簡單,我們那邊都是用拖拉機運的,裝的量不多,有人算了一下運費,要150左右一噸,而一噸竹子才賣400塊,於是,就沒人願意拉去賣了。

像題主說的,老百姓寧願把竹子當柴燒也不賣,主要就是因為砍竹子賣不賺錢,還很辛苦。那自然就沒人願意砍去賣了。


村哥小凡


楠竹其實22一百斤,就是440一噸,我們老家是有專門看竹子的人,他們幾人形成團隊,給農戶談好價格,砍伐工人砍竹子,一般算下來,農戶一百斤基本就是十塊錢左右,砍伐工人賣出去的差價就是他們工錢。




松哥96682


估計:

一是人工貴。楠竹生長的地方,大型機械一般都上不去,只能用人工。農民工一天的工資差不多200-300元,最低都得請兩個工人才能抬得動竹子啊。一天算六百塊。得砍多少竹子才夠請的工人的工資啦?

二是運輸貴。楠竹一般生長在偏遠的山區,長途運輸出來,貨物上下車的費用、貨車的費用,普通農民能承擔嗎?

所以,除非就近有人收購(價格又低了),就近有紙廠,否則漫山楠竹看著是錢,卻變不成錢。

像四川樂山沐川縣的山區,有名的竹海,偏偏很多貧困戶。房前屋後都是竹子啊,為什麼不砍了賣錢?你想想看呢?

認識的人,去對口扶貧慰問的,去過了回來講,那裡面的農家,稍微有點辦法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

剩下的老弱病殘,怎麼去砍?怎麼去搬?

還有那個山路,全是之字拐,他們開著小車上去,嚇得要命。

所以,脫貧致富之路,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