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同是三國英雄,為什麼感覺世人常說曹操,而不常提劉備?

天上人間148540475


曹操最大的錯誤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漢獻帝一點也不恭敬,沒有做到一個人臣的責任,不管按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以下犯上。所以給世人留下了不好的映像。若只看他的脾性而言,你看他對關羽,趙雲,猶能放過,實乃性情中人,說到底劉備也是他的婦人之仁,他既然早就發現劉備有野心,𨚫沒有當機立斷殺了劉備,足見其愛才之心,實為有胸懷的大氣之人。並非小肚雞腸之輩。卻給自已留下了強大的隱患。既是司馬懿也是如此,其實他早就發現其有野心,仍然留著不殺。其結果都是仁心害了自己。在當時而言,他的羽翼早也豐滿,殺了這些人,對他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也是他最終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身份證原名叫潘雲忠


其實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搞笑

到不如換一種提問 改為 :三國時期 曹操 劉備 孫權 三個人誰厲害 誰 人們比較認可 人們提及那一段歷史先會想到誰?😊😊😊

首先說並不是人們就說曹操說的多 而說劉備說的少 而是三個人都有人在說 有人提及 可能會有人各有喜好 而想當然的說說誰的人多而已 但是要說起三國的歷史 群雄中厲害的得首先從曹操說起 這到是真的!但是三個人的名聲應該是齊名的

三國時期 董卓造逆 禍亂宮廷 曹操發矯召 也就是號召 群雄討伐董卓失敗之後 曹操看到群雄各懷異心(其實當時如果群雄中大家都響應曹操的號召 在呂布戰敗給三英之後 持續追擊董卓殘部 可能大漢天下 後續或者也就發展起來了 也就不可能有後面的三足鼎立了 往往也是事與願違) 無奈 回去後發展自己的實力 董卓內部自亂後 曹操抓住機會 控制了天子 也就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後來曹操經過那一時期的第一大戰役“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之後一戰成名,後逐漸統一北方全國的半壁江山。

在說劉備 與各路反叛朝廷的人戰到幾近全軍覆沒 敗至荊州 南陽地區直至遇到諸葛孔明(也就是武侯)逐漸發展壯大 最後與孫權聯合抵禦曹操與赤壁 也就是三國時期的第二大戰役“赤壁之戰”曹操戰敗三國既就行成。劉皇叔 在荊州站住腳後,進軍四川統一四川后 ,這一段時間裡 三國之間 劉皇叔 坐擁 荊州 四川成都及陝西的漢中 成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勢力。三國之間 相互利用 相互挑撥離間 相互之間征伐不斷 鎮守荊州的關公和此時已經魏王的曹操(這兒要做一個解釋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帝國的時候 國家內部是不允許分封異姓王侯的 這也就可以理解曹操所控制的漢獻帝是經常遭到曹操以及曹操手下的人的打壓與欺凌的 也正因為這樣 魏武曹氏被後世忠義之人罵為白臉奸臣的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攢漢稱帝 更是讓後世很多人對於曹魏的痛恨)在繼續說劉皇叔部 ,因為關公鎮守荊州,被曹魏和孫權相互聯合打敗最後戰死。惹惱了因為曹丕篡漢後建立了蜀漢政權的昭烈皇帝劉備,因為劉備與關羽張飛有桃園三結義的佳話,兄弟情深,昭烈皇帝起傾國之兵前去為兄弟報仇,也就引發了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大戰役“夷陵之戰”

當然結局是以昭烈皇帝戰敗而告終。(這裡說一下昭烈皇帝為什麼不先去攻打曹魏 而是去先攻打在孫權手裡的荊州 事實是因為從戰略角度來說 對於昭烈皇帝的統一全國建立新的大漢王朝 荊州不能丟 為兄弟報仇也是一個方面 戰爭爭地盤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荊州不能丟……)

在說孫權 孫權父兄統一江東全境 建立江東基業 孫策病故之後 把政權交給孫權時 正值赤壁大戰前期 時孫權只年方弱冠 二十歲左右的一個小夥子 孫權在最短時間內號令安撫江東俊傑群賢 全力以赴抵禦外敵侵略 直至後來稱帝,充分顯示了孫權的才華和謀略。史稱——吳大帝

在回過頭來說這三個人都有什麼特點 曹操 劉備 孫權 三個人最聰明的應該是劉備劉皇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備劉皇叔可以讓一個普通人的才華發揮到極致。我們知道三將軍張飛,一開始,只是一個什麼?對,屠戶!怎麼了,張將軍,據水斷橋 喝退曹操。進軍四川 義釋嚴顏 大敗魏將張郃 不是因為劉皇叔 張將軍可能不會有那麼大的能力與魄力。

關公更不必說 千古忠義武關公 被後世很多人所敬仰。要知道,在跟隨劉皇叔之前 關公可只是一個有命案在身的流浪漢。還有武侯的事蹟自不必說,大家都清楚。皆因劉皇叔宅心仁厚,跟隨劉皇叔的人,完全全身心的投入到匡扶漢室的事業當中去了,都是英勇無畏的死士。

曹操呢 是這三個人當中 最為奸詐之人 也算是最有才華的 曹先生的很多文章被人們傳為千古絕唱。為什麼說曹操奸詐,主要是因為,曹操用人也防人,有聰明與才華的人,曹操用的時候永遠都會防一手,從司馬懿之事上就有顯示,司馬懿服務於曹魏政權,曹操時期不得志,曹丕之時不得志,皆因曹操對自己的兒子曹丕交代的一句話,司馬懿要用,但是必須得防著。直至 曹睿時期 司馬懿 逐漸得志,但是還是屢次被罷官,又提起來 ,曹氏宗族又屢屢打壓,最後造成三分最終歸晉,的局面 。一切皆因曹操的防,造成司馬族系的反叛。

在說孫權 孫權只能說是他們三個人當中,最會來事兒的一個人。期中緣由自也不必說,只看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率領江東群傑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人在孫權執政期間造反孫權,一直到孫權稱帝,最後自然死亡,就是明顯的例證。(話說的有點長 文章有自己的觀點 也有書上看到的別人的觀點 若有侵權敬請告知 )(以上文字純手工打字 語言可能不是很流暢 只是個人觀點 希望大家 不喜勿噴)🙏🙏🙏


畫安話安


翻了翻其他回答,很遺憾,大多在描述歷史,沒有深入思考到底為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仔細想來,這個現象確實存在,而核心原因,我認為是因為曹操的人物性格和事蹟更有話題性,也映射了當下人們追求個性張揚的追求。

曹操的人物性格和事蹟更有話題性,映射了當下人們追求個性張揚的追求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為一個軍事家,能寫出這樣的詩詞,心生敬佩。

才華橫溢中吐露著霸氣;運籌帷幄中透著精明;不墨守成規、唯才是舉、寬宏大度。詩人、政客、軍事家,哪個角色都是那麼優秀,對於別人的評價不去攥改歷史,這種超越帝王級的大度又有幾人能做出?一種一萬年後公道在人心的灑脫就夠我們所敬佩的了。

萬古今人中最獨特的一位。霸氣、才氣、孩子氣、痞氣、大氣……


核桃班長


《三國英雄》是一本農村讀物書籍,內容中講述著三國是歷史上激動人心的時代,《三國演義》是舉世矚目的名著。波譎雲詭的時代,錯綜變幻的形勢,就是本書中諸位統帥,謀臣、武將、名士盡展英雄本色、譜寫英雄篇章的舞臺。那麼世人為啥常說曹操,而不說劉備呢!——俗話說得好,說曹操曹操到嘛! [互粉][互粉]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曹操到底是何方神聖…… [玫瑰][玫瑰]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家亮✍……♚


第一,說曹操,曹操到。這句俗語,廣為流傳。大家對此俗語特別熟悉。

第二,壞人容易讓人記住。好人一下子就被遺忘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描繪成壞人,這個壞人與劉備這個好人是相對的。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尊劉貶曹。(大家往往容易記住做壞事的人,而做好事的人往往會被忽略。這裡的做壞事的人指曹操,做好事的人指劉備。)這種尊劉貶曹的思想,從宋代以來就出現了,也就成為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調,作者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羅貫中之所以“尊劉”,並非簡單地的只是單純的指劉備姓劉,而是劉備等人打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口號,為恢復漢室一統為己任,為宋元以來具有民族思想的廣大群眾所推崇。另外,蜀漢集團的仁義智,符合作者的思想。因此,作者極為推崇劉備。有好人就得有壞人,所以作者就看中了曹操,讓他來當壞人,來襯托好人。作者根據史書和大的政治環境就發揮了自己才華,描寫了一些曹操壞的方面,甚至放大,誇大。雖然,曹操的歷史功績也耀眼,但是隻要一做對比,人們就會注意到壞的地方,甚至無形之中會再次放大環的地方。另外人這種動物,總是記住別人的壞,好的地方永遠記不住。人,只要有一次對他不好,就會永遠的記住這次壞,以前的千般好都會蕩然無存。就因為人的這種性質,所以人類更容易記住壞的事情,不好的方面。還是有意無意的誇大,放大。隨著時間的流逝,真的可謂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所以,人流芳百世太難了,遺臭萬年特容易。(曹操統一北方的巨大功績,討董卓、擒呂布、掃袁術、滅袁紹、擊烏桓等重大戰役中所表現的非凡膽略和智謀。)

曹操,當為三國第一英雄。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遭屠,土地荒蕪,倖存者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方。曹操在政治上,懲治地方豪強,穩定朝堂局面。選用官吏唯才是舉,任人唯賢,不論出身,網絡中下層的能人,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法制上,崇尚禮法。軍事上統一北方,平定黃巾起義,討伐董卓,滅袁紹,擊匈奴,滅烏桓等。曹操精通兵法,治軍嚴明,惜才愛將,邊地屯田,興修水利,改革戶籍,提倡廉潔。

有語評價曹操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個人認為,奸雄欠妥,當為漢末第一英雄。(此處只看好的方面,不要過於關注壞的方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夏亦有心


曹劉都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都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按照一個人的成長來看,這兩人都是走到權力的頂峰,也是大家所追求的一種高度。

從小聽三國故事長大的我們,對於曹劉的評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成熟發生變動,小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劉備更應該是無敵的存在,是我們心目中的“主角”,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長大後覺得曹操的“光環”會佔據我們內心。

曹操的故事比劉備更有味道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歷史史書記載,曹操的故事似乎要比劉備豐富的多,而且是有愛又恨,跌宕起伏,讓後人覺得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軌跡,有苦有甜,愛恨交加,有多了那麼一點爾虞我詐的真實感。

對於劉備來說,一切都是正面的,劉備就像一個完美主義者一樣,做得事情都是符合世間仁義道德,這給人們帶來一種不真實,太完美的感覺,試問,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順利的。

曹操是“平民”劉備是皇族

大家都喜歡看窮小子逆襲的故事,在身世方面,曹操沒有辦法和劉備相比,曹操就是一個窮小子,光腳不拍穿鞋的,為了讓自己能夠走得更遠,用盡手段,而劉備則依仗著皇族省份,到處蹭“熱度”,遇到事情先是哭來博得同情,解決問題的手段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家子弟的做派,自然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無法深得民心。


滋溜一下


古人留名後世有幾種正面方式比較突出,1,開國君主類,秦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他們們有的統一中國,有的推翻前朝建立新政權。2,著書立說類:老子著道德經,孔子著春秋,司馬遷著史記,他們憑藉自己的學識和思想成為各個學派創始人,影響後世。3,文人騷客類:李白,杜甫。他們寫詩寫文,為後人吟誦。

然而,有另外一種人物同樣具有話題性,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又有古人說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當然這樣形容曹操過分了點,雖然三國演義把曹操寫成一位反面人物。至少曹操貢獻還是很大的,我認為曹操被提到的更多有如下原因

1:詩文寫的好,觀滄海寫的心胸如何遼闊,求賢如此若渴,後世曹家父子被稱為建安風格,自成一派

2:雷人名言較多:如,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論當世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3:個人胸襟寬廣,有時候意氣用事,有時候老謀深算,見到豪傑即想為我所用,碰到敵人不失敬佩之情,這樣的性格更有話題性

而劉備,給人的印象最深的無非是一邊哭,一邊跑,是三國時期的長跑冠軍,這樣比較起來,自然沒有曹操有話題性




小人物誌


因為曹操更具有爭議,而且也是被《三國演義》黑得比較厲害的梟雄。

與史料記載《三國志》,以及歷史上作為文學家、政治家等的曹操相比,這個人物有更多探討的空間,至少某種程度上顯示了人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如果說曹操是某種圓形人物的代表,劉備可能就是某種扁平人物吧。



愛笑的蠟筆醬


一部三國演義,黑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然而問題是,如此高難度的動作,羅貫中是怎麼做到的。

關於曹操,羅貫中動的筆墨很多,很難一一例舉,就說兩件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

第一件,關於對曹操的評價,最有名的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是誰說的,三國演義裡明明白白的說,這人不是別人,漢末名士許劭。

因為漢朝做官,主要施行的是推舉制,但該怎麼推舉呢,只能選擇有德行或有學問的人,這樣的人當然自己說了不算,他得有個大家都承認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由誰制定呢,自然是社會上德高望重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看人看的很準,評判人評判的很到位的人便由此而生,這種做法到了曹魏,便因此而產生九品中正制,相對於漢朝,自然是更細化,更規範,當然,這是後話, 暫且不提。

很明顯,許劭就是這樣的人,曹操通過橋玄、許子將,繞了七八道彎才找到他,這段內容三國演義裡也說過,跟歷史也比較吻合,然而到了很實際的內容時,羅貫中就悄沒聲息的做了個手腳,因為原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這一看,不但調換了順序,很有幾個關鍵詞也做了變化,許劭的願義是,曹操這個人頭腦靈活,做事不循常規,在太平盛世,會成為為世俗所不容的能臣,到了亂世, 他的這種優點便更有用武之處,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英雄 ,然而, 經羅貫中這麼一調換,曹操一個食漢祿,卻成為漢賊的形象便由此埋下伏筆,以至於今後怎麼變壞,那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而且經這麼一調換,也就把許劭這個適合做人事工作的幹部硬生生變成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棍。文人的筆法就能有這麼厲害。

第二件就是,那句大家都知道,並飽為後人詬病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了,關於這一點,演義的出處跟史實是差不多的,都是殺了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之後所說,不過在出場人物上,羅貫中硬給加進去一個捉放曹之後又跟曹操分道揚鑣的陳宮,事實上 ,陳宮這會根本不在曹操身邊,他後來是反對了曹操,但並不是為了呂伯奢 ,而是好友邊讓。

而曹操的原話根本不是那句,而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難道只是我對不起他們,他們就沒有對不起我嗎。曹操是風聲鶴唳的逃犯,你出門大酒半天不回,半夜殺豬也不給人家說一聲,這種情況下還不起疑,那不成傻子了嗎。

您瞅瞅,兩句話就給篡改成這樣 ,曹操還能是好人嗎。

關於劉備,啥也 不說了,演義中說他愛哭,事實上,劉備愛哭嗎?很狂妄的,怎麼跟曹操煮酒論英雄,怎麼上廁所之後跟劉表耍點小情緒咱暫不多說,單說他一句著名的話,什麼話:使汝 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

這句話是對曹操麾下的將軍,還東遊西逛的時候,對曹操麾下將軍說的,意思很簡單,我就怕曹操一人,其餘,湊一塊也不是對手,白給啊。這還是個老實巴交的,只會哭鼻子的人說的話嗎。

事實上,他也很有本事,演義裡諸葛亮剛出山,火燒博望坡,打敗夏侯惇等人的那一仗其實是他打得,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也不知什麼原因,羅貫中就給硬加到諸葛亮身上。

小事如此,大事更不用說,總之呢,曹操、劉備,一個盡力抹黑,一個盡力美化,為此還有點乾坤挪移,不擇手段,然後就給後人留下壞曹操,好劉備的印象,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個人認為,也是兩條。

1,出身。曹操的父親曹嵩,失敗了宦官曹騰做乾爹,但之前什麼來頭, 三國志當中也只能說:莫審其出身,沒人知道什麼來歷,沒有來歷,還當了宦官的孫子,在講究門第的古代,這種人能有大出息嗎,如果有,讓那些根紅苗正的人怎麼辦?而劉備呢,的的確確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這是一份很清晰的傳承,血統如此高貴的人,一般都會奉天命而生,那麼,他自然只能當好人,而且還是大好人了。也就是說,從出身上看,兩人玩官兵捉賊的遊戲,誰是官兵,誰是賊,那時早就訂好劇本。而且還不容更改的。

2,作為。曹操在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屠過城,尤其是打徐州,為父親報仇的時候,在江蘇睢寧、安徽泗縣一帶“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來雖經謀士勸說有所收斂,但這已成他人生中的一大敗筆;而劉備呢,仁義,一個勁兒的仁義,仁義到陳壽也不得不誇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事逼事威而言不失道。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自律,堅持,名聲就這麼流傳下來,簡單點說,曹操行霸道,劉備行王道,比較下來,老百姓似乎更喜歡王道,如此一來,劉備名聲想不好都不行了。

這就是同是三國英雄,為什麼感覺世人常說曹操,而不常提劉備的道理,如果回答的還有幾分道理,請點贊關注。


斯文卿相


你們單位有兩位領導,a和b, a是憑藉著自己的實力,一步一個腳印,幹上去的,上級信任,下級信服。

b是靠著他爹的關係,一到單位,就混吃混喝,沒幾年就上升到了和a相當的地位,上級礙於關係,下級心裡咒罵。

你說,你會覺得b有本事呢?還是a有本事呢?你更看得起b呢,還是更看得起a呢?

曹操和劉備就是你們單位裡的a和b,劉備一個關係戶,憑藉著一招,吾乃中山王靖王以後,吃遍天下,吃了一輩子。

諸葛亮也是看上了他這張王牌,他要不是關係戶,諸葛亮肯定懶得搭理他,估計關羽張飛也會棄他而去。

事實就是這麼一個事實,劉備不僅是一個關係戶,還是一個沒有能力得靠著諸葛亮發家致富的關係戶。

而曹操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手下謀士眾多,而他從未完全依靠誰,所以世人評價他多疑,其實,他只是有能力,有主見而已,他更相信他自己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