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縱觀世界文學史,托爾斯泰和曹雪芹是否是“全知視角”運用最嫻熟的作家?如果兩人比較的話,誰更出色?

流淚谷


無論是托爾斯泰還是曹雪芹,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會生活的瑣事,並帶一些酒後的瘋話。都是陳詞老調的流水賬。用來哄騙孩子睡覺的。

而詩人則不同。所展示的。靈魂之光,心智之果。預示的是人性的發展方向。是美好向上的,揭示的是人類的偉大志向。

他們和詩人沒有可比性。


英皇騎士


各有千秋

“生於繁華,終於淪落“。曹雪芹的家世從鮮花著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同時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新意識,全部熔鑄到《紅樓夢》裡。

熱愛生活又有夢幻之感,入世又出世,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並不是厭世主義者,他並不真正認為人間萬事皆空,也並未真正勘破紅塵,真要勸人從所謂的塵夢中醒來,否則,他就不會那樣痛苦地為塵世之悲灑辛酸之淚,就不會在感情上那樣執著於現實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種深摯的感情,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嚮往,寫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脫的共同嚮往,寫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實的人生體驗。《紅樓夢》開卷第一回有兩篇作者自序。在這兩篇自序裡,曹雪芹自述寫作緣起、寫作經歷和心得體會,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文學思想和創作原則。 他首先批評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違反現實的創作傾向,認為這種創作遠不如“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創作的作品“新鮮別緻“,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他既不借助於任何歷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間創作為基礎,而是直接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是“字字看來皆是血“,滲透著作者個人的血淚感情。

作品“如實描寫,並無諱飾“,保持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現象的豐富性。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係中,顯示出那種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著重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自覺地創造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婉約含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又是那樣的難以企及。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參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迴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嚐人生的況味。

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從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羅斯當時的歷史和現實激發的:一方面,傳統的俄羅斯是宗法社會,東正教決定了人們思想感情的方式,托爾斯泰也深受東正教的影響,不管他的態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歐洲的啟蒙精神亦深深影響著俄羅斯,這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俄羅斯傳統信仰的根基,啟蒙精神對托爾斯泰的影響亦是顯著的,這使得托爾斯泰對東正教基本的教義體系產生懷疑,他不會像一般教徒一樣思考信仰問題。但是,托爾斯泰也並沒有完全走向歐洲的個人主義的啟蒙立場,所以,他對人性的思考常常遊離於二者之間,有時像一個教徒,有時像一個人本主義者。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著烏托邦思想,主要表現為反杭暴力與奴役,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反對崇尚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論”,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命法則,回返健康的農耕生活,通過人人的勞動和道德實踐建立起充滿兄弟情誼,平等、和諧、友愛的屬於全人類的人間“天國”。

托爾斯泰創造了史詩體小說。歷史的事實融合著藝術的虛構,奔放的筆觸揉和著細膩的描寫;在巨幅的群像中顯現出個人的面貌,史詩的莊嚴肅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獨白,變化萬千,蔚為奇觀。他善於駕馭多線索的結構,千頭萬緒,銜接得天衣無縫;又能突破小說的“封閉”形式,波瀾壯闊,像生活那樣無始無終。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只在於再現宏觀世界,而且還在於刻畫微觀世界。在世界文學中空前地把握心靈的辯證發展,細緻地描寫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並且深入人的下意識,把它表現在同意識相互和諧的聯繫之中。托爾斯泰的藝術力量是真實的,它突出表現在性格塑造上。如實地描寫人物內心的多面性、豐富性和複雜性,不只寫其突出的一面或佔優勢的一種精神狀態。不隱諱心愛人物的缺點,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閃現的微光。不粉飾,不誇張,不理想化或漫畫化,總是藉助真實客觀的描寫,展示其本來面目,從而於平凡中見偉大,或者相反,於平凡的現象中顯示其可怕。描繪性格的發展和變化,自然渾成而不露斤斧痕跡。

托爾斯泰的風格主要特點是樸素。力求最充分最確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雖然在藝術上要求嚴格,卻不單純以技巧取勝,不追求形式上的精緻,也不迴避冗長的複合句,而只尋求最大的表現力。晚年的時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簡潔,不寫感受的整個過程,只寫心理過程的各個階段的主要環節;有時採取戲劇的方法,通過行動和對白來表現。不寫性格的順序發展過程,而寫突然事故引起的決定性轉變。在結構上,為了表現人物的醒悟,常常採用倒敘的方法;為了集中,長篇小說也不再用多線索,而用單線索逐漸展開的方式。在語言上,則力求質樸簡練和淺顯易懂,接近民間故事。


讀書是福


何人這麼大膽?竟敢自作主張將《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作者,標成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書上,本並沒有標註作者的名字。但自從產生了新紅學後,也不知何時何人開始在上面,胡亂地添上了“曹雪芹”三個字。以至於今天我們看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上,寫的全是千篇一律“曹雪芹”三個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作者,就是脂硯齋。白紙黑字,不容置疑!《石頭記》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兩本不一樣的書。

紅樓夢作者是愛新覺羅·弘暟!他是康熙的孫子。因為逝於“壬午除夕”。九子奪嫡最終是在親哥倆老四胤禎和十四胤禎之間爭奪,而這個十四皇子又恰恰是他的父親——胤禎!第五回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故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甲戌側批: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淚。】繼業,實乃繼承帝位也。作者乃離帝位很近之人,最終失之交臂。不得不“無材補天,幻形入世”,哭成此書。

無材可去補蒼天,【甲戌側批:書之本旨。】枉入紅塵若許年。【甲戌側批:慚愧之言,嗚咽如聞。】脂硯齋還提到“無材補天,幻形入世”這八字,是《紅樓夢》作者一生的慚恨。暗示《紅樓夢》作者也曾是一塊被廢棄的“補天石”!天,即天下,亦即國家。補天,即治理和管理國家。作者曾經是離帝位很近的人,是“補天石”的候選人。他系清王朝愛新覺羅的子孫。他感嘆自己空有一身才藝,卻無用武之地。他就是康熙的孫子——愛新覺羅·弘暟(1707年—1759年)!弘暟逝世的這一天恰好是除夕,而除夕那一天又恰恰是“壬午日”,完全符合“壬午除夕”記載。







伯仲679688


“全知視角”——一種傳統的文學敘事方法。作家對筆下人物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洞幽燭微,進行刻畫,人物性格命運盡由作家安排。

托爾斯泰的創作有全景式的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有其思想探索軌跡再現的《安娜.卡列尼娜》,最後一部長篇《復活》,則是對其思想主張——托爾斯泰主義的形象詮釋。

比較而言,《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塑造更為豐滿鮮活,也更加多面立體,貼近生活。藝術上對全知視角的傳統有所突破,如安娜臥軌前的精神迷亂狀態,跳躍錯亂,有意識流小說的先兆。

嚴格來說,這個問題有些勉強——著眼角度。因為中西文學傳統各有千秋。中國文學長於抒情而非敘事,從離騷到唐詩宋詞。明清才出現長篇敘事作品。而古希臘荷馬史詩就是上萬行的鴻篇鉅製。

就《紅樓夢》而言,多采用白描的敘事手法。沒有大量靜態的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寫,而是通過勾勒人物對話、表情、動作,含蓄簡潔,透示人物內心特點。

故此,“全知視角”就沒那麼顯豁,需要讀者揣測體味。比如賈母憐愛外孫女黛玉,也很有話語權力,為何寶黛最後還是枉凝眉?

總之,就像國畫,留白多,想象空間大,與西方滴水不漏的敘事形式有差別。硬要判個高下,恐怕還是託翁更有優勢。但不太合國人的審美口味,我就特別反感長篇大論的靜態描寫,總是迅速掃描跳過去。


亦清亦虹


如果最簡括比較:曹翁的作品——毀人。託翁的作品——救人。


松竹118


兩個作者的作品都有很高文學價值!但我個人還是認為曹雪芹的作品知識面更廣!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更遠一些!既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超前思想,又有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世界觀!不但在作品了裡體現了醫學界,演藝界,訴訟斷案等法律方面!特別是在整部作品裡!接示了封建社會從興旺走向沒落滅亡的社會發展規律!仔細閱讀確實是一部百科全書!


依楓的微博


著書滿屋知甚少,半部紅樓行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