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什麼感覺我們普遍對五代十國瞭解很少?

春天的小小菠菜


我們之所以瞭解少那是因為有關五代十國的宣傳少、著作少、影視劇少。

五代十國曆史背景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 後梁(907-923)。太祖朱溫本是黃巢部將,起義失敗投降唐朝慢慢坐大後又嗜殺唐昭宗。最後,朱溫又被兒子朱友珪所殺;

  • 後唐(923-936)。稍微好點,沒有後梁那麼多不堪的事。雖然被大家封為正統,但存續時間太短。

  • 後晉(936-947)。高祖石敬瑭著名的兒皇帝,勾結契丹(遼),認契丹(遼)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遼)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隨後,國家又被契丹(遼)所滅。

  • 後漢(947-950)。為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所建,石敬瑭的親信。劉知遠在位一年就死了,沒幹什麼事。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後漢隱帝。盡殺武將大臣,還盡滅其族,郭威就是其中之一,生生將郭威逼反,後漢覆滅。

  • 後周(951-960)。太祖郭威被逼無奈造反,最後黃袍加身,建立後周。郭威及養子柴榮奈何身體都不好,都太短命,讓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又演了一出郭威曾經的“黃袍加身”戲法。

其餘地方割據政權為:前蜀(907-925)、後蜀(934-966)、南吳(902-937)、南唐(937-975)、吳越(907-978)、閩(909-945)、楚(907-951)、南漢(917-971)、荊南(924-963)、北漢(951-979)、武平(951-963)等。

為什麼五代十國宣傳少、著作少、影視劇少?

通過簡單介紹歷史背景,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太亂”。

  • 中原大地是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坐。

  • 地方割據政權是偏安一隅,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由此,五代十國這段時期:秦漢隋唐的統一沒有、三國的精彩絕倫沒有、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也沒有。哪有的是什麼呢?盡是人性的醜陋、盡是軍閥的殺閥、盡是不堪的醜聞。

如此,沒有什麼可以進行宣傳、讚頌、弘揚的事實、人物拿的出手。

如此,沒有什麼可以進行著作,人物太亂又都太短命,還沒開篇人就死了,還怎麼寫?既然著作無法寫,那麼影視劇怎麼拍?難不成第一集說後梁、第二集說後唐?就演打過來打過去?

如此,只好讓五代十國這段歷史深藏冷宮不與大眾見面,只供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在浩瀚的史蹟中尋找答案。


最最關鍵的還是,五代十國這段時期的演義或者小說寫的不夠精彩、沒有故事性,造成大眾普及度不夠。



雪峰居士


第一,五代十國的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

唐朝滅亡後,後梁的建立,標誌著“五代十國”的開始。後世將它們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所謂“十國”,其實並不是只有十個,它是那一時期在中原以外地區建立的十餘個國家的合稱,總數超過十五個,混亂之程度遠超春秋戰國。



第二,藩鎮割據,自立為王,五代十國混亂不堪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相當的混亂,大將弒君奪權的情況時有發生。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各國混亂無序的景象,導致政權更迭頻繁, 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這種狀況導致歷史上不願意多寫,學者也不願意研究。


第三,道德敗壞,五代十國皇帝多變態奇葩

五代十國皇帝都是變態,奇葩皇帝更是數不勝數。

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沒有朝廷的管制,遺禍無窮,導致各自專政,為所欲為,肆意破壞法律、道德底限的情形層出不窮。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

化都消失殆盡了。”



第四,“五代十國", 完全偏離了中華文化的君臣父子綱常禮制

史學家曾經這麼形容五代十國,“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五代十國", 完全偏離了中華文化的君臣父子綱常禮制,讓人的慾望急劇放大,將人性中卑劣、貪婪、變態、縱慾粗暴地擺在光天化日之下。

,君主荒唐,奸臣當道,各國荒唐之事枚不勝舉,已經突破了今天人們的倫理底限。



麻辣嘰歪


話說,五代十國看起來好像是五個朝代十個國家,實際上這只是表像而已,實際上,五代十國是處於唐宋之間的一段非常混亂的歷史時期,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上同一時間段內存在的軍閥割據政權多的時候可達數十個。

並且這些政權之間經常會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除了軍閥間經常混戰外,軍閥內部,叛變篡位事件也層出不窮。 這樣的亂世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因此大家都會選擇性的忘掉這個時期。

另外,我們現在很多人瞭解歷史的渠道比較窄,這也是我們不瞭解五代十國的原因之一。

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很多普通人是怎麼了解歷史的,不誇張的說大概就是這兩個途徑吧,一是通過影視劇,二是通過各地政府為了塑造城市歷史形象而進行的文化宣傳。

很可惜,不管是影視劇和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大家選擇的都是一些知名度大的,且有一定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或者歷史名人。很顯然,五代十國並不具備這個特點。所以沒有人會去對五代十國進行大規模的宣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感覺五代十國都存在感不強,實際上,歷史書籍對五代十國都記錄並不少,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史海鉤沉


簡單來說,因為五代十國太亂。

一個時代能不能被後人熟知,靠的是什麼?不是歷史記錄,幾乎不會有人人翻史書的年代,現在也一樣,而是靠故事。一旦關於某個時代的故事火了,這個時代的曝光度就起來了,如果能夠持續下去,這個時代絕對能夠在大眾心目中留下一席之地。

最典型的,我們知道三國,是因為《三國演義》及其衍生品,而不是因為《三國志》史書。同樣的,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因為諸子百家、《詩經》等等;知道秦漢,是因為孟姜女哭長城、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知道隋唐,是因為《隋唐演義》、唐詩等等;知道宋朝,是因為楊家將、《水滸傳》、宋詞等等;知道明清,是因為《明朝那些事兒》、清宮劇、不平等條約等等。

五代十國在這份名單上缺了席,原因不是沒有故事,而是故事不火,故事不火的原因是載體——文學作品的質量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又能指向時代本身,往往是時代太亂導致故事難寫,進而導致傳播度不夠,時代不知名。

舉個例子,羅貫中,我們都知道他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可有幾個人知道他還寫過五代十國呢?他的《殘唐五代演義》只有個別章節有所名氣,比如李存孝和王彥章的故事,其餘都很平凡。

這就是主線的重要性,《三國演義》雖寫三國,卻是以蜀漢為主線,前期的主角是劉備,劉備死了是諸葛亮,諸葛亮死後這本書就沒多大意思了,靜候完結。而五代十國除了時間,根本撈不出主角,像馮道這種牆頭草不適合當主角,適合當主角的壓根就不可能走完全程。

五代十國堪稱中國最混亂的一個亂世,短短几十年間,比較大的政權就有十五個(五代十國),還不算那些比較小的,即便把範圍縮窄到中原,五代(梁唐晉漢周)的平均壽命是十年。

這段歷史放到書裡怎麼寫?前面才寫這個政權君明臣賢,活脫脫要一統天下的節奏,結果幾年後亡國了。取而代之的政權猛將如雲,幾年後也亡國了,讀者看著那叫一個窩火。

政權林立的同時,政權統治集團內部也極不穩定,缺乏一個穩定的政權核心,臣子普遍不忠君,父子兄弟相互殘殺,君主無力控制悍將,悍將無力控制驕兵,凌遲、剝皮、生吃活人等暴行不絕於書,用歐陽修在《新五代史》的話來說,這就是“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其他時代崇尚的仁義道德、忠君愛國,在這個時代被棄如敝履,完全不頂用,作者就算想寫,都難找落筆處。


平沙趣說歷史


你好。

個人覺得自秦代大一統以後,中國歷史上,最為紛亂的兩個時代,一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就是五代十國時期。這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到公元589年楊堅滅陳,一共369年的時間裡,一共出現了個86國家(割據勢力),皇帝更是數不勝數。

五代十國時期呢,從907年朱溫滅唐,到979年趙光義滅北漢,72年的時間裡,除了有16個國家,還有許多割據勢力。

國家興亡在任何時代都是最重要的大事,而在這兩個時期,王朝更替變得如吃飯喝水一般稀鬆平常,短短時間內出現那麼多國家,勢力,太過繁雜,非常不利於記錄和傳播。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涉及少數民族,氐人,羌人,鮮卑人,匈奴人,羯人,高句麗人,丁零人,民族之繁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對這段時期的歷史傳播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慕容垂

而且,這兩段時期,皇帝成了最危險的職業,宋武帝劉裕號稱皇帝殺手,一生殺六個皇帝,宇文護殺三個皇帝,五代十國時期這更是成了一種常態,驕兵悍將,動不動行廢立之事。

禮義廉恥在這時期完全成了空談,忠孝仁義也都被拋棄,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兩個時期也不為過。正是因為太過現實,黑暗,殘酷,血腥,令人髮指,不忍卒讀。

劉裕

而且這兩段時間出於亂世,中國在對外方面往往是處於劣勢,甚至還出現兩腳羊,兒皇帝這種屈辱事件,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民族自尊心和人民瞭解這段歷史的興趣。

不過,你願意深入瞭解的話,會發現這兩段歷史也並非那麼無聊,風流人物也是層出不窮。

陶淵明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拓拔硅,慕容垂,宇文泰,劉裕,陳霸先……等等都是雄才大略的傑出帝王。有王猛這種五百年難得一出的宰相之才,有陶淵明,江郎,鮑照,庾信等傑出文人,《世說新語》足矣解悶,《昭明文選》名傳千古。

李存孝

五代十國時期,猛將如雲,自古“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說的就是後唐大將李存孝,鐵槍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後唐莊宗一片大好毀於伶人讓人悲嘆,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天不欲我漢人收回燕雲!

總的來說,這一段歷史之所以不為大家所熟知,一方面是太過紛繁雜亂不易學習流傳,一方面內容太過黑暗,並且沒有如《三國演義》之類的書籍代為傳播(雖然有《殘唐五代史演義》,但流傳度沒法和《三國演義》比的)。


煮酒放歌


我是影妹我來回答大家對五代十國瞭解較少的我原因我認為有幾下幾點

民間的藝術創作較少

普通人對歷史文獻的瞭解較少,正史上描寫的帝王將相,神話傳說讓普通人對古代的正史並不是很感興趣,於是民間就有了小說家專門改編正史寫成小說在民間流行。

例如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改編的就是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史書三國志而成,還有說書藝人寫的《隋唐英雄傳》。這樣的作品貼近民間,老百姓看武將的陣前廝殺的興趣延續到喜歡書裡描寫的那段歷史時期。

關於描寫五代十國的小說並不出名,在《三國演義》和《隋唐英雄傳》這樣的影響力很大小說的面前顯得黯然失色,使得大多數人對那段歷史並不瞭解。

結束五代十國時期的宋王朝被吊打幾百年

五代十國那段歷史之後就是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北宋王朝的領土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地盤最小,很多人稱宋朝為“弱宋”對外一直割地賠款被動挨打,一直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等故地。

反觀其他統一中國結束分裂的王朝,例如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緊接著繼承隋朝的大唐王朝文治武功更是強橫一時,萬國來朝。直到現代外國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稱為唐人街。

所以很多在看五代十國那段歷史時期時候,看到宋朝結束了中原割據的局面但緊接著就被北方的少數民資吊打數百年,換誰誰也不想去看這個憋屈的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並不精彩

還有一點也是根本原因,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故事並不精彩,活躍在歷史舞臺的人就那麼幾個軍閥,只有朱溫,李克用這倆人的對決才算精彩,並且五代十國的主角並不都是華夏民族,契丹和沙陀人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影響。

五代十國的精彩程度相對於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諸葛亮平定南蠻,孫權開發臺灣收復山越相比,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面對的就是各種屈辱和荒唐,李存勖的昏庸被殺還有石敬瑭獻上燕雲十六州還自稱兒皇帝。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並不出彩反而有點黑暗,導致很少有人對五代十國進行研究和了解。

總結:

我認為大家不瞭解五代十國的歷史是因為民間小說家對這段歷史宣傳較少,在民間關於五代的文藝作品也比較少。

五代十國的內容也比較黑暗乏味跟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一樣,南方政權碌碌無為,整個歷史時期充滿了野蠻暴力和背叛,正面人物較少,並且銜接五代十國之後的歷史時期是宋王朝被動挨打幾百年讓人不想了解那段歷史。


影妹談


其實縱觀《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亂世,英雄輩出啊!但之所以現在很少提及諸如槍神王彥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五代是亂世,和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晉、漢開國君主性格上陰暗面比較明顯,子孫又都是昏君,歷來都是當做教訓用來警醒後人的,所以學習意義不大;

3,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歷來受到中國人,特別是華北地區人民的痛恨,這使得清朝時期從北方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比較忌憚,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時期的時間軸不像三國時期那麼好把握,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舊五代史》又長期被擱置,加上宋初對太祖陳橋兵變的極力掩蓋,以及後世君王出於維護統治需要,對五代的國君犯上奪權的貶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導致五代歷史流傳較為小眾;

5,五代時很多著名人物並非是漢族人,所以在民族認同度上不如三國時期的亂世英雄。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蒙森的生活漂流記


五代十國指的是唐朝滅亡後,到宋朝建立之前的這段政權割據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在歷史上存續了整整73年,在這期間,政局混亂,戰亂頻生,包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在內的五代,以及包括南唐,閩國,吳越等在內的十國政權更迭,分裂動盪。

  五代十國是繼春秋戰國和南北朝之後,又一個歷史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朝被滅亡之後,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五大分裂政權,它們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這五大分裂政權被合稱為五代。

  而在這五代之外,還存在著一些零零散散的割據政權,這些零散小的政權被合稱為十國。五代十國開始於902年,結束於979年,但嚴格的來說,五代應該是從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之後就結束了。直到公元979年,北宋統一十國,這才結束了五代十國內的動盪分裂的局面。



波仔44028546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與同為軍閥混戰的三國時期做對比得出答案。

1、對於一個時代的瞭解就必須有史料依據,相比五代十國,三國時期的史料是比較多的也是比較全的,比如《三國志》,《後漢書》。但是五代時期的也有《五代史》,《資治通鑑》等,但是這些史書對於五代這一段時間事件以及人物記載相對零散,而且又都是貶低的評價居多,以至於導致關注這一段歷史的人比較少。

2、由第一點所說的,史書對於這一段歷史時期評價的較低是又原因的,因為這一段時期是比較混亂的,軍閥混戰,朝代更替快。雖然三國也是軍閥混戰,國家更替,但是像劉備,曹操、關羽等人都是從前期一直到了中後期,從群雄逐鹿到了三足鼎立有了穩定的政權,對於歷史記錄是有利的。五代十國卻不是如此,五代一共53年,換了5個朝代,換了將近20個皇帝,這樣朝代更替是不利於歷史記載的。

3、五代的負面評價太多,這也是對於史書記載不利的。拿朱溫和曹操對比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軍事、政治上建樹頗多被稱為梟雄,朱溫一上位就廢了唐朝皇帝建立後梁,便四處征伐沒有任何建樹,而且後梁時期額皇位更替也是歷史記錄者不願提及的。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人,自己成了“兒皇帝”,這些事件都會被打上負面的標籤,所以史書對於這一段時期的記錄也多為負面的。

4、一段歷史時期能夠被被普遍瞭解其實並非通過史書,而是通過小說、影視劇等趣味性較高的方式傳播,關於三國時期小說和影視劇就不多說了。五代這一段歷史由於史料的緣故使得相關的小說以及影視劇不易編寫和製作,這也導致五代十國時期瞭解的人少。

善於寫朝代更替過程中軍閥的羅貫中也有寫了一本關於五代的小說,叫做《殘唐五代史演義》,如果對於五代史感興趣可以從這本書入手,《殘唐五代史演義》精彩程度是一定不能和《三國演義》比的。


歷史百貨鋪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處於分裂的一個時期,它在唐朝和宋朝之間。唐朝和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很大的朝代,很是著名,處於它們夾縫中的五代十國,名聲就小了,知道的也就少了。而且,五代十國的時間也不長,總共才幾十年的光景,沒法和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唐宋那些朝代相比,瞭解的自然不多。

公元907年,唐朝宣告滅亡,在我國的中原地區,相繼建立了梁、唐、晉、漢、週五個短期的王朝,總共歷時五十三年,都城大都在汴京(開封),歷史上稱作“五代”。

與北方的五代大約同時,在我國的南方,分別建立了前蜀(都城成都)、吳(都城揚州)、閩(都城福州)、吳越(都城杭州)、楚(都城長沙)、南漢(都城廣州)、南平(都城江陵)、後蜀(都城成都)、南唐(都城南京)一共九個王朝,加上北方的北漢(都城太原),歷史上稱作“十國”。

要說唐朝的滅亡,首先要講到朱溫。唐朝末年,他因參與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做了唐朝宣武節度使,駐紮在汴州(今河南開封)。後來,他憑藉強大的兵力,在公元907年,滅了唐朝,自立為帝,國號梁,建都於開封,被稱為梁太祖。在公元923年,與後梁為敵的李存勖稱帝,國號唐,就在當年滅掉了後梁,建都於洛陽。投靠契丹的石敬瑭,公元936年,滅掉後唐,建立後晉,定都於開封,做了契丹的“兒皇帝”。公元946年,契丹攻佔開封,滅了後晉。第二年,後晉的太原節度使劉知遠乘機稱帝,建立後漢,在契丹北撤後建都於開封。過了兩三年時間,,後漢的內亂又發生了。公元950年,後漢大將郭威攻入開封,滅了後漢,自立為帝,國號周。到了後周第二個皇帝——周世宗柴榮統治的時期,他在國內實行了一些改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先後統一了關中地區、淮河流域以及幽雲各州的一些地方。

在公元960年,後周的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陸陸續續,發動了消滅割據勢力的戰爭。直到公元979年,總算統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