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教育恢復留級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吳霞體檢及AI教育


編者按:留級指的是學生學年成績不合升級標準,留在原年級重新學習。現如今留級制度已在幾十年前被教育部門取消。 2017年有專家表示,“希望能夠恢復留級制度,給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發育較遲的孩子一年的緩衝時間”,該觀點引起廣泛爭議。



熊丙奇評論道:“留級制度保證了人受九年義務教育權利的實現,但同時,卻也不能忽視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說不能開除犯錯誤且屢教不改的學生、不能留級任何學生。這兩個問題就會出現更多麻煩的事情。 事實上,在一些發達國家,留級或者重修是很普遍的現象,當然,留級好不好的問題,答案顯然不是肯定的。在我看來,留級和不留級各有利弊,但是利大於弊。

我心中也有一個新的留級制度的想法。“留級”制度在九幾年前是一項很不錯的教育。那時候如果誰不用功學習就被留級,被留級的都是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一般來說,如果一位學生考不上60分,就會被留下來跟下一屆復讀。 聰明一些的學生考試60分以上的可以按照留級制度可以正常升學,少部分留了幾次也能正常升學,極個別學生怎麼留都考不上60分,就這樣一直被留級。

村裡有一位男生是跟我姐姐一屆的,我姐姐學習一般都能順利升級,而跟她一起同班讀書的男生留了好幾年都沒能小學畢業,別人都上初中塊畢業了,他還讀小學六年級,最後感覺年紀大了不得不自己輟學回家。 在那樣的留級制度下,學生們都很賣命學習,只有少數幾位學生估計真不是學習的料。或者就是真的沒開化,就是考不上60分,橫豎都沒辦法,像這樣的學生只能當文盲,實在可惜。

後來九年義務教育開展到一定程度,學校又有營養午餐等制度,之後素質教育理念興起,留級制度也就退出了舞臺。留級制度退出後,所有學生都要按年紀升學,哪怕考試得零分也照樣往上升,慢慢的學生們也都沒有了學習壓力,得過且過的學生也就越來越多。

有些學生因為一年級基礎不好,又被推上二年級,二年級還沒反應過來,已經上三年級,就這樣五年級了乘法口訣都還沒掌握,老師也沒有任何辦法,也只能硬著頭皮教,有些老師教煩了就會體罰學生。 有些家長也認識到了自己孩子跟不上同學,主動要求自己孩子留級,但是被學校以學籍不給留級為由拒絕。

如果想留級就只能去醫院開證明休學留級,但是醫院怎麼會隨便開生病的證明呢?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目前的情況,學習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時間一到,上高一級就得上,上不了的就只能推向社會,各奔東西。

有鑑於此,我覺得還是要有留級制度好一些,但是又跟以前的留級制度不同。我設想的留級制度小學只能留兩年,初中留兩年,高中不留。小學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安排在三年級,和五年級這兩個學段留級,初中安排在初一和初三留級,高中不留級。

此外,為了激勵一些優等生,還輔助“跳級”的制度,學生認為學有餘力也可以申請跳級,跳級的時候學校安排測試相應的學段水平考試,合格者就可以跳級。舉個例子:A學生讀四年級,他學習很不錯,可以申請直接跳過五年級讀六年級,學生提出申請後,學校就組織該 學生測試五年級的學業成績水平,如果成績合格就可以跳級。

這樣有留級制度,又不是完全留級,還有跳級,這樣的制度又能給學生壓力,又能給他們激勵,又能給他們跟得上同學,這估計比任何制度都好吧?至於有人擔心的被留級學生的心理問題、國家教育經費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推廣的問題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肯下決心改革,不怕吃“留級”回頭草,照樣能把留級制度發揮到最好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