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劉備如果不征伐東吳,三國會有怎樣的走勢?

曉磊愛文史


引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這場戰役劉備打的十分艱難,艱難程度幾乎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漢中之戰歷經兩年,最終以曹操主動撤出漢中而結束。

劉備為了慶祝勝利,分封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四大將軍。關羽不滿封黃忠為將,抱怨道“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抱怨之餘,關羽還來可點實際行動,發動了樊襄之戰。東吳呂蒙趁荊州空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劉備為報關羽荊州之仇,發動夷陵之戰,征伐東吳,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兵敗白帝城。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由此急痛攻心,病逝白帝城。劉備的逝世,使剛剛建立的蜀國集團搖搖欲墜,還好諸葛亮力挽狂瀾,挽回了局面。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三國走勢會如何呢?小童認為劉備不征伐東吳,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打破,各自勢力變化可能會有所不同,下面從魏蜀吳三個角度各自分析。

一、魏,提前伐吳

曹丕在曹操征戰一生的基礎上建立的魏國。曹丕即位後,急需對內樹立威望,所以需要對外發動征戰。曹丕征戰的對象有三個:

①北方遊牧民族;

②江東孫權;

③川蜀劉備。

北方遊牧民族:

在夷陵之戰以前,曹丕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三國志》:從前西戎各國臣服,氐族、羌族來朝稱臣

江東孫權

在夷陵之戰以前,孫權預料到劉備會報復,為防備魏蜀兩線用兵,提前向曹丕稱臣。對曹丕而言,多年的宿敵稱臣,也是一種功績。曹丕選擇暫停向東吳用兵,原因為一方面孫權向曹丕稱臣,另一方面曹丕也是再持觀望態度。

《三國志》: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川蜀劉備: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征戰劉備兩條路,一走秦川,徵漢中;二出樊襄,走荊州南郡。

①一走秦川,徵漢中

當年曹操跟劉備爭奪漢中時,將漢中稱為“雞肋”,最終曹操不得於放棄食之無味的漢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曹丕深刻吸取父親曹操得教訓,在實力上不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會貿然去嘗試蜀道的艱難,發兵漢中!

②二出樊襄,走荊州南郡

南郡是荊州的門戶,曹丕欲徵劉備,還可以從荊州下手,可惜荊州已不屬於劉備,曹丕走荊州伐蜀這條路被孫權所截,此路不通。

曹丕想攻劉備,苦於無路。

曹丕有徵戰之心,無奈無征戰時機,只能選擇靜觀其變。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曹丕急於開疆拓土、樹立威望,征戰的對象首選便是孫權。歷史上曹丕曾三次伐吳,若無劉備征伐東吳,曹丕伐吳肯定會提前。

二、蜀,北伐提前

劉備征伐東吳,對蜀國的影響有:

①劉備兵敗,蜀國損兵折將

②劉備病逝,蜀國內部人心不穩。

③劉備病逝,蜀南地區發生了小規模的暴亂。

④諸葛亮平定暴亂,恢復國力,多年後才北伐曹魏。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蜀國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局面。蜀國可能有以下兩種發展趨勢:

①北伐曹魏

匡扶漢室”,是劉備扛了一生的大旗。如果沒有夷陵之戰,劉備不死,蜀國國力尚在,北伐曹魏是必然的選擇。倘若諸葛亮坐鎮後方,劉備帶兵北伐,能否克復中原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決不會像諸葛亮北伐那麼艱難!

②征伐東吳

由於孫權偷襲荊州,導致孫劉聯盟破裂。荊州做為劉備的戰略要地,在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就已經確定了下來。因此劉備伐吳,於私可報關羽之仇,於公可奪回要地荊州,所以劉備伐吳也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沒有劉備的夷陵之戰,蜀國北伐曹魏將會提前。劉備靜觀其變,適時征伐東吳,蜀國國運必將另當別論。

三、吳,伺機而動

夷陵之戰,給劉備造成了致命打擊,卻沒有給孫權帶來多大負面影響,孫權佔據荊州的事實沒有改變。如果沒有夷陵之戰,孫權可能繼續在荊州做文章。

首先來看看引起夷陵之戰的原因——孫權偷襲荊州。孫權偷襲荊州目的有三:

①全據長江;

②越荊州南郡,便於北伐曹魏;

③以荊州為跳板,可進劉備益州。

如果劉備沒有徵伐孫權,孫權會伺機而動,在荊州上做以下文章:

①合肥作為孫權北伐的突破口,曾發動五次合肥之戰,可惜的是每次都無功而返。孫權佔據了荊州以後,孫權北伐的路上又多了一個突破口。所以如果沒有劉備的夷陵之戰,孫權可能會伺機而動,兵出荊州,北伐曹魏樊襄

②孫權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孫劉聯盟已經破壞。因此即使劉備不征伐東吳,孫權也會伺機而動,兵出荊州,征伐蜀國益州

總結

孫權有長江之險;劉備有蜀道的天然屏障;曹丕佔據北方,國富民強。劉備伐不伐東吳,三足鼎立的基礎鬥沒有變,所以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改變。

雖然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改變,但三國此長彼消的形勢還會持續發展下去,三國出現對峙的穩定局面可能會推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