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有人說農村老年人為主,並沒有感覺糧食生產減少,為什麼?

寶樹白石


並沒有感到糧食減少的原因是:大部分農村務工人員農閒時才出外打工,農忙時回家管理農田.播種.收割。


釣大魚的達達人


你好我是小臘月,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在農村確實老年人居多,農村一些青年中年大多外出打工賺錢,但農村老年人多並不影響糧食種植!

因為現在的糧食種植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完全靠人力來種植,現在基本都是機械化種植,從糧食播種,施肥,到糧食豐收,基本都是機械代替人工了!

記得小的時候到了糧食豐收時,學校還會放農忙假,因為小時候水稻麥子成熟後,都是人工收割,耕種,而且,收下的糧食還要曬,在裝好儲存,幾畝地都要忙上七八天,但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機械化種植,從收到種好,2-3天就可以忙完,而且,也不需要太多人力,只需把收下的糧食拉回家儲存或者直接拉去賣了。

而且,現在都是土地集中種植,一個村的地集中承包給一個人種,每年按一畝地多少錢承包費結算,這樣,土地也並沒有閒置,糧食自然也就不會少的。




我們的小臘月


你好,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在我們老家山東泰安,種地大多都是年紀四五十歲以上的,土地也沒出現荒廢現象。

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務工,要不在家上班。

而且也不會種地,地都給家裡父母種著。

有的直接外包出去給別人種。農村人很珍惜自己的土地,捨不得土地荒廢。在我們村,有的把土地無償給別人種怕土地荒廢了。

再有如果家裡地裡面慌了,會被鄰居們說閒話的,這家真懶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大家!



曉峰視野


現在農村種地的確實以老年人為主,即便是這樣糧食總產量一直增長,先看一下相關數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6日公佈,2019年中國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比2018年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

主要原因如下:

現在糧食種植不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以剛剛聯產承包時種植小麥、玉米為例,除了耕地、小麥脫粒以外,其餘的勞作全靠人工造成,那時的人們總有幹不完的農活。再看看現在,不論耕地 鋤草 打藥澆水直至收穫,都有機械化幫忙,農民得到了解放,這種情況下,年輕人選擇進城經商務工,家裡的土地,留守老年人在機械及家人的幫助下,維持糧食高產不是問題。

高品質高質量的生產資料助力。化肥農藥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科學施肥撒藥,很好的促進作物生長,導致糧食高產。

年齡大擁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農活的老把式,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種點糧食作物就像喝湯一樣簡單。

糧食高產不在於年齡大小,是由生產資料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奮鬥幸福515


一直以來網絡上關於農村沒有人種地了、土地荒廢了的信息、文章是比較多的。所以,給人產生的影響就是感覺糧食肯定會減產,未來糧食產量下降,讓人產生擔憂。

這可能只是一個錯誤的引導,或者說是一個誤導,土地拋荒,年輕一代農民不願意種地的情況確實存在。在一些農村田地以山地為主,地勢也不平坦,機械化水平幾乎為零,種地的效率差,收益低。於是,農村的年輕人開始大量的外出務工。

但是在我們的糧食主產區,這些地方大都以平原為主,而且機械化水平較高,糧食生產效率好、產量高,這些地區的糧食產量佔到全國糧食產量的80%以上,而且糧食的商品化率在全國較高,支撐著全國大部分的糧食需求。

糧食的主要產地在哪裡?

根據自然條件,地勢,水利設施等條件,把糧食產地分為4類:

①第1類產地:包括長江三角洲、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等5片。這些地方屬於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一年有好幾熟,要有悠久的農耕種植歷史,水利設施條件完善,勞動力充沛,屬於一類農田。

②第2類產地:包括淮河平原,蘇北皖北兩片,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條件好,又處於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降水量熱量無雙,持高於長江以南低於黃河以北是主要的水旱輪作商品糧基地。

③第3類產地: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遼寧中部平原。東北人心地廣,緯度高,熱量遠不如南方地區,一年只能一熟,屬於粗放型糧食經營產地,生產水平低下。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今後還需興修農田水利,肥料等,提高機械化水平和改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④第4類產地:西北乾旱區商品糧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內蒙古寧夏河套地區,黃土高原。這些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500毫升,氣候乾旱,海拔高,農作物生長季節短,一年只能一熟。但是商品化率低,只有20%。

西北河套地區地廣人稀,土地雖多,但是勞動力不足,耕作方式粗放,土地鹽鹼化,風沙侵害嚴重。今後還需新修水利、防治風沙,改造鹽鹼地新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也有一很大的商品糧生產潛力。

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戶在減少,但是影響不大。

網絡上流傳著農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輕人外出打工,勞動力不足,農田拋荒問題嚴重。實際上這些問題發生在一些糧食生產水平較低的地方,特別是在一些山區農村,山地比較多,耕作方式仍然延續以前古老的耕作方式,生產效率低下,農田產量低,直接影響的就是家庭收入。

由於貧瘠的土壤,一年地裡的產量低,收入有限,所以年輕人放棄耕種地,走向外地打工,至少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可以說土地拋荒,年輕人外出打工,家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勞動力不足,農村正在慢慢的消失,等發生的一些山區的農村。雖然家裡的土地已經很少有人種了,但是這不足以對糧食作物的整體產量有很大的影響。

糧食生產商品化率低

在一些山區的農村,種植的糧食作物一般都是自給自足的,拿來在市場上交易的比較少,這就是說商品化率是比較低的,對於市場的影響不大。即便是這些山區農村都放棄了種植糧食作物,他們只能購買麵粉,只不過也是市場化,促進了糧食作物的商品化和市場流通。

綜上所述,只要糧食的主要產區糧食種植基地不出現大的糧食種植問題,使不足以影響全國的糧食市場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裡的只是老人和兒童,農村勞動力不足,等情況可能多發生在一些山區的農村。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土地肥沃,糧食生產季節長,一年有好幾熟,機械化效率高,畝產高,商品化率高,穩定的糧食年產量,足以提供足夠的糧食,再加上進口量,整體上糧食的供給量仍然很大。


書生郎朗


有人說“有的地方的土地沒有人種糧食了,地也荒了"。這種說法存在也是個別局部地區,在中原地區,據我所知基本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年青人外出務工,在家老人可掏錢僱人種,都是平原適合機械化作業,種或收都很快,只要沒有天災人禍,糧食不會減產。另外,農民如果守著地不種糧吃什麼,去買,錢從那裡來,自已有糧最起碼有基本生活保證,所以,農民還是要種糧食為好。


鄭州阿sir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因為現在種地主要靠機器,人工的作用就是幹一些輔助的農活。比如,耕地,種地,施肥,收割,運輸這五個主要環節,現在都不用人工去做了,只有比較輕鬆的打藥,晾曬等工作需要人工完成。也就是說,莊稼從種到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機器完成的,機械化基本上代替了人的作用,這樣自然就用不了那麼多人來種地了。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這是毛主席早在半個多世紀前說的話,現在看來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遠見卓識。現在農業機械化已經很普及,大大的解放了生產力。被解放的生產力就變成了農民工,在城鎮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必將越來越高,還會有更多的農民被替代。而城鎮化正是吸納轉化這些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最佳途徑。

人工用的少了,但是其他成本增加了。現在種地用機器,雖然人舒服了,但是費用卻大大提高了,耕地,播種,收割,運輸,都得花錢。再加上化肥種子農藥,賣糧的收入所剩無幾。在有些地方打藥都已經用無人機了,還是得花錢。

人多地少,用不了那麼多人,年輕人出去打工,農村真的是以老年人為主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大量土地被佔用,我國人多地少的問題更加突出。地少了,又大量使用機器作業,農村已經沒有了年輕人的用武之地。現在說農村以老年人為主並不為過。雖然種地的都是老年人,但是由於現在種地用的化肥種子農藥等都能有效發揮作用,再加上老年人都是種地的老把式,所以糧食產量並不低。

以當前農業現狀來看,制約糧食生產的因素是糧價,是生產關係,是資金投入,而不是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問題。


十里八村眾鄉親


關於今年的糧食產量,統計局已經公佈了最新的數據,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13277億斤,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但是,儘管糧食豐產,有些實際情況我們也必須看到,留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新一代年輕人中,從事糧食種植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為什麼糧食產量卻還能保持增產呢?

從每日糧油來看,一是科技的推動,二是生產方式的變化。

先說科技的推動,從解放初期我國小麥畝產基本在三四百斤,到了上世紀90年底,一畝小麥能達到七八百斤,再到現在,我們看到一畝小麥正常年景應該在1000斤左右,這和我國的育種、農資生產水平的提高有著密切關係。

此外,還有機械化的大力推廣、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種植技術的改進等,都和我們的科技進步密切相關。

再說生產方式,我國的農業生產經歷了合作社、包產到戶,再到現在的土地流轉,這背後是在科技的推動下,生產模式也出現了質的變化,現代農業更強調規模化種植。

此外,以前我國的荒地,以及雜糧作物繁多,這些年更多的土地在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因此,糧食產量逐年攀升。


每日糧油


農村的真實情況就是以老人為主。現在的年輕人都打工去了,因為在家種地根本顧不住家庭開支,比如一家五口人,種十畝地,畝淨收入五六百元,總收也就五六千元,這點收入也只是免強夠生活開支,若是年輕人出去打工,每月就能掙五六千元,有的甚至能掙七八千元,所以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留下老年人在家,種莊稼是粗放經營,一般是人家咋做咱咋做,打多少算多少。年年都是一樣,說感覺糧食沒有減少,是真實情況,若說糧食逐年豐收,我認為在我們這兒,有點脫離實際情況。


錦繡河山O88


經常看到有人說土地荒了,沒人種。應該是山區丘陵地區,小塊地,旱不能澆澇無法排的‘死地’吧。的確,在當今種地薄利的年代,那樣的地是沒有人願意種的。

現在農村農村是老人為主,這是不爭的事實。年輕些的,只要不是村官,不在老家做點生意。能出去打工的人,沒有願意留在農村老家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有的人常年在外打工,他的承包土地咋辦呢?我的老家是平原,我也是常年在外打工。老家農村的地是沒有荒廢的。

現在平原種地可以說相對省心省力。機器耕地、施肥、播種、無人打藥(或專門有人代打藥)機器收穫、直接賣掉。就是澆水時麻煩點。只要不是過於年邁老人,管理幾畝,種植小麥玉米輪作的傳統作物,還是挺省心的。雖然算下來一畝地純收入不幾個錢。可是,呆在家裡閒著多少掙點錢,總比一點不掙好吧。所以,年輕人雖然出去打工,但老家農村的土地並沒有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