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去年上半年分紅超2億!飛貸助貸業務「啟示」:錢從哪裡來?

“貸款24萬,15個月後,總利息超過8萬。”近日,據新浪財經報道,消費者王先生通過飛貸在建設銀行申請這筆貸款。

在對用8萬利息詳細拆解後,王先生了解到,建設銀行實際收取利息折算不到6%,剩餘為合作方飛貸收取“服務費”。

事實上,這僅是助貸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放貸一個縮影。2019年,隨著網貸機構清退政策逐步落地,助貸成為轉型首選。

但與此同時,各種問題凸顯出來,愛又米與多家資金方“鬧掰”,飛貸被質疑收取高額服務費……

去年上半年分紅超2億!飛貸助貸業務「啟示」:錢從哪裡來?

01 借款人逾期 飛貸“兜底”

公開資料顯示,飛貸董事長唐俠曾在建設銀行工作十三年,基於這樣經歷,飛貸與諸多金融機構達成合作,其中包括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北京銀行等。

綜合近期幾起與飛貸有關民事訴訟(中國裁判文書網),飛貸與銀行合作模式是,借款人與飛貸簽訂服務合同,飛貸推薦銀行申請貸款,借款人向飛貸支付管理費。

通常而言,包括前述王先生在內,借款人向飛貸支付費用包括管理費(首期還款時一次性支付)、管理費(以貸款金額為基數按月計算)、代償費等。

其中,代償費是指借款人逾期後,飛貸需代其向銀行償還貸款本息。換言之,借款人這筆債權從銀行轉到飛貸。

代償費以逾期的貸款餘額為基數,以代償費費率為係數,按天計算。逾期10天以內,代償費率為每天0.1%,11天至30天為每天0.15%,30天以上為每天0.2%。

去年上半年分紅超2億!飛貸助貸業務「啟示」:錢從哪裡來?

若借款人長期不還款,飛貸會將這筆債權轉讓到第三方公司,如資產管理公司。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助貸扮演的角色為“中介掮客”,與P2P網貸不同,其資金方是金融機構,而非個人出借人。不過,當債權發生轉移,與中介性質大不相同。

趣識財經注意到,無論是王先生個案,還是前述民事訴訟,借貸關係集中在2016年、2017年,貸款期限長,飛貸機構承諾對貸款兜底,承擔不良貸款。

02 強監管來襲!飛貸助貸業務受限

隨著政策趨於嚴格,銀行線上貸款業務戴上監管“枷鎖”。

今年1月,《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在內部進行第二次意見徵求。

《辦法》提出,互聯網貸款業務模式涉及與外部機構合作的,核心風控環節應當由商業銀行獨立開展且有效。

商業銀行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貸款發放、支付管理、貸後管理等核心業務環節委託給第三方合作機構。

另外,商業銀行不得接受合作機構直接和變相的風險兜底承諾。商業銀行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和無信用保證保險資質的合作機構提供的直接或變相增信服務。

《辦法》還明確,應當要求合作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並在書面合作協議中明確。

不過,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今年2月公佈《廈門鑫眾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杜俊瓊追償權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顯示,借款人(杜俊瓊)與建設銀行簽訂《借款合同》中約定,“借款人向貸款人申請貸款,貸款人和借款人同意由飛貸為本貸款提供相關貸款申請、預審核、簽約、貸後管理……”

另外,在收費方面,《借款合同》提到,“借款人與服務方根據服務方(飛貸)提供的服務自行前述,相關費用由服務方按《“飛貸”額度借款合同》及本合同約定收取,與建設銀行無關”。

去年上半年分紅超2億!飛貸助貸業務「啟示」:錢從哪裡來?

由此看出,一旦《辦法》落地,飛貸與金融機構合作模式引發一定監管風險。

03 結語

事實上,於借款人而言,飛貸最大的爭議在於收取了高昂費用。而助貸確實一項暴利的業務,可以支撐金融科技企業運營和發展。

據其他媒體報道,2019年上半年,股東天圖資本(新三板掛牌企業)獲得飛貸分紅4185.12萬元。

按照天圖資本直接或間接持有飛貸約19.71%股份來算,飛貸分配紅利達2.12億。這樣紅利之下,錢就來自哪裡?恐怕羊毛出在羊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