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感覺自己很矛盾,有點極端怎麼辦?

旅行詩人安安的大舅


人和事都具有兩面,每個人都是矛盾體,特別是我們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老去,我們自認為我們長大了有了太多的主觀意識,殊不知在父母眼裡我們始終是哪個長不大的孩子。

年少時父母省吃儉用供我們長的大,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有點好的總是想著給孩子留下。習慣這個東西是最可怕的,難改。你發脾氣父母也知道你是為他們好,可就是多年習慣改不了。

而我們的長大越走越遠總是覺得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怎麼樣,那個事應該怎麼樣怎麼樣。這是我們主觀的覺得該怎麼樣而已。

凡事不能急,沒有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漸進。我連續三年是好哄好騙帶著父母出國旅遊,可第四年是怎麼都勸不出去了,就因為他們捨不得我多花錢,讓我把錢存起來[捂臉]而且好多次父母見我錢包裡沒什麼錢了明裡暗裡的給我拿錢[捂臉]我也從不接受到接受。不接受他們總是老問,還著急擔心。接受了他們反而安心(ღ˘⌣˘ღ)的高興。

我建議你在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儘量試試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你知道的我們的好脾氣往往都給了不相干的陌生人,對於在乎自己的親人反而控制不住。剋制住自己的情緒,慢慢跟父母去溝通,俗話說老小孩兒,老小孩兒。父母老了跟哄孩子差不多,但千萬別真拿他們當孩子,不然他們會不高興,哄不好的那種[我想靜靜]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加油哦,孝順的孩子[靈光一閃]


懶蟲輪迴


嘿,你和我以前是一樣的。

我的脾氣出了名了,當然了是對我媽。我媳婦說我,我姐夫說我,我丈母孃說我,我老丈人說我。

其實我很疼她,她就是老思想,有好東西給孩子吃,準備了她的她也留著。我爸就想得開,讓吃就吃,也不是說不疼孩子。我兒子讓他倆管的時候,溺愛的不行。

我媽一不聽我的,我就想生氣,因為這生了好多氣,她也委屈,嫌我吼她。

說我的人多了,我也就自己反思了,確實也是疼父母,但是方式不對。

後來我就改變方法了,吃東西問她吃不吃,不吃我們就吃,然後回剩下好多。再問吃不吃,要是還不吃,我有一句屢試不爽的話。

那我得扔了,放時間長了就不能吃了。

這句話百發百中,她可不會浪費,吃的比誰都多。

從哪兒以後,我再也沒吼過她,吃啥也少不了她。

所以要找對方法,疼孩子是她的天性,勤勞節儉也是。換個思路,其樂融融多好!


星塵的夜空


我覺得自己是個有主見的人。奈何性格軟弱,有時候陳述自己的意見都唯唯諾諾不敢理直氣壯。搞的本來我有理卻變的沒有理起來,而且我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更是雪上加霜。不知道為什麼,工作我覺得有件事我處理得還可以,可是領導和同事都有意無意得說我看不出人情世故,而且有意無意得表現出不尊重我。我的確缺乏自信,但是有時候卻很有自信,比如我有壓倒性優勢的時候或者別人捧我的時候。其實我也挺喜歡搞氣氛的,順風的時候我可以滔天大論逗大家開心,但是一旦有人反駁我諷刺我的時候我就消停下來了,不知道怎麼處理,氣氛就尷尬起來。而且越急就越不知道如何應對,搞的灰頭土臉。跟同事喝酒,別人來敬我,要我一口喝,我知道這東西喝下去胃很不舒服,就拒絕,同事就會覺得我很膽小,專門欺負我。我知道自己內心敏感,而且是個完美主義者,有些事物不需要計較那麼多,但是如果不去計較別人就會認為你是個軟柿子,繼續捏下去。



伴讀小生


感覺你的情況和我家相反,但是又不一樣。

教你一招,一鬨二鬧三丟掉。

我弟是不愛吃東西,我媽非讓他吃,從以前的發火,到後面的哄著,再到後面,你愛吃不吃。

你想想你小時候是不是也這樣,吃東西需要哄著,老人家年紀大了就會像小孩子一樣。一鬨:其實你可以試著哄哄她。二鬧:然後裝作吃的太撐了吃不下。三丟掉:太多了她不吃就浪費。她一定會吃的,因為老一輩的觀念就是寧願死撐下去也不能浪費。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星爺的故事,他媽媽也是捨不得吃,他就故意含嘴巴,然後吐出來,他媽媽不捨得浪費,一看孩子又不愛吃,就自己吃了。

所以你可以試試我說的方法,如果這都不吃,恐怕是阿姨她真的不愛吃。





施抒故事


我今年六十三歲 ,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小老太太。雖然沒有文化,可是,想寫作的慾望特別強烈。為了練習創作,我有過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不睡。不認識拼音字母的我,拿著孫女的卡片練習打字,寫著寫著字不認識了,趕緊去查字典。奇了怪了,明明沒文化,我非得班門弄斧。感恩!


草根一蓮


我認為這就是代溝問題。

老一輩習慣了省吃儉用,勤儉持家,把好吃的好喝的留給兒孫。我家的老人也是如此。一開始我也不理解,也很不習慣,也和題主一樣對父母發火。

但我後來體會到一句話:讓人舒服的給予和關心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強人所難,迫人受之的給予和關心並非真正的關心和愛護。

人生在世,有很多道理我們可能都懂,但是潛意識裡總似乎有個惡魔一般的存在著,只有別人認同了我們的價值觀才叫正確。尤其對待自己的親人,父母更加是如此的。

當我意識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開始,我也很不理解,現在又不是過去吃不飽穿不暖,幹嘛父母還要吃剩菜剩飯?當我明白上面的道理後,我嘗試著改變,主要做了下面幾件事情:

1,和父母吃一樣的,這是求同心理。

2,週末或者有空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去外面的飯店吃飯。

3,從外面買回來一些水果,要多一點,告訴他們都是別人送的,抓緊吃,要不然會壞掉。

4,最為重要的是做兒女的要能接受他們慢慢改變的過程,別指望一下子就能夠改變過來。

現在我的家人基本都能和我的習慣一致,甚至他們有時候都自己安排著採購。

其實,老人是最不容易的,仔細想想,他們年已花甲,還要背井離鄉跟隨兒女去新的地方生活,語言不通,習慣不同,沒有朋友親戚,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重新來過。這個社會變化又太快,很多他們都不懂,沒接觸過,沒見過,還要學習新知識,還怕給兒女增添負擔。所以我們做晚輩的,一定要換位思考,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佛之大者


我覺得你這樣不算極端。天下的父母都一樣,總想把所有的東西都給自己的孩子。我們老家農村的,家裡三個孩子。每次回家父母都準備好多吃的,媽媽總是吃的很少,大多時候吃飯都是我們吃完了她才吃。給她買衣服,也總是說她有,讓我們不要亂花錢。姐姐的脾氣比較倔,加上媽媽經常過去幫她帶孩子。因為吃飯的問題和媽媽吵過很多次架,媽媽總是在他們在家的時候做豐盛的飯菜。等他們上班走後,自己就是怎麼湊活怎麼吃。姐姐生氣,覺得媽媽活的太小心,而且不能明白做兒女的心意。我想我們的父母這一輩可能都是苦過來的,生活掙錢都不易,養成了這種勤儉樸素的習慣。我們做兒女的還是試著多去開導,但是儘量控制自己別發脾氣,因為父母是因為愛你才這麼的。


老紀家的薇薇


每個人都是矛盾體,你這個其實不算矛盾

你是現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了而已,這樣並不好。你想盡孝,想趁著爸媽還在,經濟實力也好了的時候,對他們以前過的苦日子進行一個補償,想讓他們過的更好更幸福。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你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東西—習慣。

其實很簡單,換位思考一下,就像小時候,我們不吃東西,爸媽拿著鞭子打著我們吃一樣,有的還有被踹門的經歷。你爸媽有時候可能不是小氣,其實只是習慣了而已,習慣了以前的生活習慣,習慣了愛你關心你把好的都給你,就像小時候一樣。在老人眼裡,你永遠只是他們的孩子,把好吃的給孩子在他們看來無可厚非,你要換位思考下,有時候其實並不是他們不吃,強迫他們不開心的去吃才是盡孝,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吃,開開心心的看你吃,對他們而言,和昌不是更快樂幸福呢?

還有自己的脾氣需要控制了,不能以盡孝的名義傷害些父母的感情,會慢慢讓他們對你有些“害怕”,人越老越小,就像小孩子一樣,需要呵護了。你的出發點好的,千萬不要好心幹了壞事,傷了感情,壞了心情~


呀呀0403


看了你的故事,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們的生活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一天比一天好,可是我們的父母可是從困難的日子走過來的,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習慣已經形成,哪怕生活有多富裕,也改不了省吃儉用的習慣。但是他們並不以自己的習慣要求孩子,他們的生活目標不是讓自己如何享受生活,而是怎麼能讓自己的孩子能快樂生活。他們寧可用自己千辛萬苦攢下來的資產,為讓孩子享受生活、工作的快樂而一夜付之東流。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是何等的精闢!

“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的祖訓。兒女的孝心在我們國家就是一個衡量人品的一個重要標準,誰也不會和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交朋友。有些人孝心滿滿,卻得不到父母和朋友的認可,原因在於不知道怎麼去盡孝心,他們不懂“百孝順為先”。

你的孝心毋庸置疑,在你的表述中已經看到了,但在方式方法上多有欠缺,需要你好好反思和改進,否則適得其反,成為不孝之子。

“盡孝”首先要“順從”,要了解父母的思想和行為,要設身處地為父母考慮,然後去做讓父母高興的事,父母高興了,說明你做得很好,有孝心、知感恩。但也不是說就要一味地、盲目地順從父母老舊的思想觀念,要想辦法、有策略地讓父母接受現代的思想和文化。

有這麼一個故事看後讓我很感動,看到了這個做兒子的良苦用心。一個穿著華麗的有錢人帶著自己母親去看牙醫,醫生告訴母親要換幾顆牙,看到其兒子很有錢的樣子,醫生就介紹了幾種烤瓷牙的價格,需要近萬元。母親不同意,尋問最廉價的牙的價格後,從懷裡掏出用手絹包的一些零錢付給了醫生。醫生看到她兒子在一旁無動於衷的樣子,心裡十分氣憤,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表示自己的鄙視心理。母子二人走後不久,兒子又匆匆地回來,向醫生解釋道,“花這麼多錢換牙,母親肯定不同意,我也深知母親的性格,一味強求她會很生氣,所以我就由著她。現在你給我母親做最好的牙,多少錢都無所謂,只是別讓我母親知道就行”!

看到這裡,你也應該明白了我的意思。盡孝不只在你給父母做了多少好事,更重要的是是否稱了他們的心,如了他們的意。


大唐飛歌828


性格極端的人是什麼樣的?

查看全部 11 個回答

本人雙魚座典型人格,多面敏感而極端。

共情性太強,感情用事。

感同身受這件事或許不能夠做到百分之百,但共情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尊重理解別人,這麼多年我倒是完成得很好。

能夠耐心聽朋友的意見,經歷,故事。表以理解和安慰。做決定可以委屈自己,先為別人想,考慮對方喜歡什麼,自己則可以表示完全認同和接受。

每逢感人的電影必哭,哪怕劇情再假。

原本以為這種性格是人的天性,昨天刷牙轉念一想,或許跟自己喜歡看散文有關,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考慮前因後果,在腦海裡串成作者的一生,並不把自己當旁觀者,而是當成書中的人物,會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辦。慢慢形成了這種多愁善感又超具有同理心的性格。

說是軟弱也好,沒主見也罷。遇到懂得珍惜我這種性格的,會更明白在生存和生活中的苦難如何,都有我願意聆聽和陪伴。不懂得珍惜我的,也不過看不起的不果決的性格和感情用事的偏執罷了。

2. 害怕別人觸犯,敏感而多疑。

時長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刺蝟,有很多自己的界限和規定。如果有人觸犯到我的邊界,企圖侵犯我的領地,我就會豎起自己刺,瘋狂地刺傷別人。並且這種偏激無法控制,最後會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甚至被侵犯得太過厲害,會做一些極端得行為,比如扇自己巴掌,摔桌子,踢樹,或者一些自虐的行為。想過為什麼,大概是因為我是一個非常尊重別人的人,我理解別人的處境,心理,尊重別人的隱私,想法,處事方式。同時,我也希望別人能夠尊重我,給我空間,不要觸及到我的私人事件和領域,尤其是有人會不懷好意地故意刺傷我不願意提及的事情。一旦那麼做了,我又沒有還擊的能力,大概還是有些太軟了。就會變成軟弱的極端-憎恨和偏激。無法傷害別人,就會傷害自己。

3. 活潑的時候瘋狂說話,安靜的時候害怕嘈雜。

覺得自己在狂嗶嗶嗶的時候是不帶腦子的,只是怕沒有聲音,怕安靜,怕周圍的人尷尬,故意說笑話,估計緩和氣氛,讓大家感到舒服,不尷尬,好相處。但是其實這樣說話好累。

大家都覺得我是一個很愛說的人,實際上,我無處可說,也無話可說。想說的沒人聽我說,有時候話到嘴邊,只得再說一句 算了"。有人說抒發自己情感的人容易過的開心,但是我絲毫不覺得,我其實非常不想跟別人說自己得事,憋在心裡很久,無處排解才會說出口。

而安靜的時候非常陰鬱,氣場非常頹廢。而這種感覺是安靜,沉穩和踏實的。我能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專心致志,看書,跑步,欣賞景色,運動,提升自己。去年夏天,我有時候一天也說不了一兩句話,每天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安靜地學習,做筆記,刷題,投簡歷。你問我開心嗎?我不開心,但是難過嗎?好像也沒那麼難過。就在那樣一個個漫漫長日裡虛度我的時光,學到了很多,經歷了很多,卻不告訴任何一個人。不開心,也不難過。

此時我會想起太宰治,他算是極端人格的一個典型。而我時常覺得他是太”閒“了。如果他的人生滿是挫折,在苦難中掙扎出一縷陽光來,生活倒也是有滋有味了。最怕的是沒有感情,沒有值得開心的事,也沒有值得難過的事,一如去年夏天的我,沒滋沒味,便想不到生存的理由。

4. 愛恨恢恢,容易被感動。

大概是一個人在國外太飄泊,怕了這種感覺,身在其中無法脫離又都習慣了。

有朋友說回國可以幫我一些小忙,我立馬就能哭出來。曾經對一句話特別贊同,”他經歷了那麼多苦,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啊!”“一點甜就能填滿。”對啊,我一個人咬牙經歷了這麼多,沒想到如今,別人說能陪我坐個地鐵,能幫我問問房子的事情,怕我被騙。哪怕是這樣出於禮貌的關心和客氣,都能讓我覺得,原來還是有人關心我的啊,瞬間淚目。

一個人久了最怕別人關心,最怕依靠別人。突然有個人出來拉你一把了,反而不知道怎麼接受,害怕地流下感動的淚水。所以說出國好還是不好呢?沒出我還是那麼被保護得很好,很幸福的小女生。當然沒出我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練就十八般武藝,天不怕地不怕咬牙活下去。

當然也沒有這樣撞破頭,受過傷,深夜莫名其妙大哭,極端性格的自己。

------------------------------------來補更啦~---------------------------------------------

收到了很多人的贊同,甚至加了一個小妹妹的微信,很開心能被大家認同,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欣慰,原來這個世界還有人跟我一樣。

希望大家都能幸福安康地生活,去看看這個多彩的世界,能夠實現內心的夢想,感情能夠有個靠譜的依靠,最後,遇到珍惜自己豐富內心的另一半。

悄悄地說,我在武漢上了三年本科,在美國上了三年的研究生,現在來了北京,最近換了新的生活環境,想來寫一點新的感想。

5. 快樂很容易,卻也很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笑再也不代表快樂了。

看搞笑視頻,和朋友開玩笑能讓我捧腹大笑,但能衝擊到我內心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少了。短暫的快樂來的很容易,看到陌生人禮貌的笑,和同事領導聊天,和朋友吐槽工作,都能讓我的思緒得到短暫地放鬆,但這種快樂轉瞬即逝。逛街前以為購買慾能讓我感到快樂,挑完試完衣服卻發現精力已經被掏空,吃完甜點就各自告別,甚至在和朋友聚會完的夜晚,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覺得好疲憊,不上班的時候只想在家點外賣看劇。

6. 渴望有人無條件接受”殘缺“的自己,卻又害怕這個人出現。

曾經有人跟我說”你的心很硬,一直不讓人進去”,聽完這句話我眼眶立馬紅了,害怕被看穿,但真的被看穿的時候,眼淚又是那麼真實:”原來真的有人能懂我,而且這個人就在我眼前”。想要不顧一切抓住這個包容自己的人,但自己漂泊了這麼多年,無處安放的心突然要找到一個溫暖的著陸點,竟然那麼害怕。因為受過傷,再也無法毫無條件地依賴一個人了,不是我不願意,而是我徹底地失去了這種能力。

7. 太過在乎其他人,勝過了自己。

這些年一直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習慣了只愛自己,只表達“情緒”,不寄放”感情“,不依賴別人。時至今日才明白自己的感情是多麼需要依賴人生存,無論是朋友,親人,愛人,哪怕是新認識的陌生人,都會先在乎對方的感受,以對方的想法為主,害怕別人不開心,如果別人表現出一些情緒,都會委屈自己讓別人開心,晚上睡前總是回憶今天是不是說錯話了,做錯事了,讓別人不高興了。

曾經對一些朋友很好,然後被別人從後面捅刀子,知道之後哭得好痛,成長真的好痛,可我就是這樣一個習慣性在乎別人大於自己的人啊。被分手的時候也哭著說,我到底哪裡做錯了,你告訴我,我都願意改。回想起來好心疼自己,而如今缺失了依賴別人的能力,再也不會這樣哭著求對方別走了,那份飽滿豐富的感情孤單了好多年,無處安放,也無處遁逃。

8. 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會好。

羨慕勇敢去愛的人,把感情毫無保留地寄託在一個人身上,哪怕會受傷。

羨慕把感情寄託在工作,學習,自己身上的人,自己一個人就能讓自己的人生放光彩,沒有不確定性,只要好好努力就能得到滿足感,

我那麼渴望有人能全盤接受我的極端,懦弱,自卑,矛盾的性格和豐富的內心,又那麼害怕這個人的到來,真的有了又表現得若即若離。渴望擁有,害怕擁有,不知如何去擁有。讓內心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可又那麼想跨過這段距離,安心地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有一個依靠,讓我知道原來也有一個人會永遠為我亮一盞燈。

原來聽《一個人的北京》只覺得好聽,現在再聽,才明白其中的意味。一個人也說不上孤單地想要人陪,可真的一個人,孤單卻那麼突兀,好像除了工作,做什麼都不對。

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學習自己想學的學科,保持對生活的激情,給自己世界留一束光。中秋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