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圖為採茶現場。川茶集團供圖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川茶產業發展,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川茶產業做優做強。全省政協各級組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政協委員也紛紛圍繞川茶產業發展履職建言,努力探求川茶振興發展之路。近日,部分政協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意見建議。


現狀:總體上大而不強,市場認可度不高


“目前,川茶產業總體還是大而不強、大而不響、大而不彰”


川酒香飄四海、名滿天下。與川酒的名氣相比,川茶品牌卻顯得有點“黯然失色”。


論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四川是中國最早種茶、飲茶、售茶的地區之一,茶文化源遠流長。川茶貿易繁榮,千年川藏線茶馬古道足以印證。


論茶客,川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茶館之盛,已成景觀。而成都茶館更是久負盛名,素有“茶館冠天下”之說,鬧市之中、公園之畔,皆能見其身影。


遺憾的是,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根基、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川茶,由於多種原因卻沒能走出一條像川酒一樣絢爛的發展之路,頗有“為他人作嫁衣”的無奈。


發展茶產業,四川根基深厚、潛力巨大,沒有理由一直“屈居人後”。


近年來,四川省高度重視川茶發展,謀求做大做強產業,讓川茶再現昔日輝煌。2014年初,省政府首次以“一號文件”形式聚焦川茶轉型升級,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成千億元川茶產業的目標。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作出構建“5 1”現代產業體系戰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把精製川茶產業列入16個支柱產業重點培育。川茶振興發展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好機遇。


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四川茶企的一致努力,近幾年時間裡,川茶發展迅速,成績斐然。前不久精製川茶產業培育機制辦公室印發的《精製川茶產業培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2018年四川省茶園面積500餘萬畝,茶葉產量28萬餘噸,毛茶產值210億元,全省茶葉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前三位,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二。


這樣的成績著實不俗。但《方案》接下來指出的另一組數據卻發人深省——我省70%以上茶葉以原料、初級產品形式外銷或被外省企業在產地就地貼牌加工,4000餘戶茶企中規模以上企業僅佔4%,茶葉銷售依賴批發、代理或坐等買家上門採購現象長期存在。


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顏澤文表示,四川是茶業大省,但並非茶業強省。目前,川茶產業總體還是大而不強、大而不響、大而不彰。川茶在全國的影響力與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茶等相比,無論在區域品牌還是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對此,邛崍市政協委員、四川省文君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曲表示認同。他說,四川茶業品牌多,但確實還沒有一個像安溪鐵觀音那樣能在全國叫得響的區域品牌,小散亂的現狀未得到根本轉變,許多茶企尚處在粗加工階段。


破局:壯大川茶產業,提升品牌是關鍵


“應以推動川茶產業品牌化進程為著力點,傾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川茶共享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將‘品質川茶’打造成‘品牌川茶’,快速提升川茶品牌知名度、美譽度”


壯大川茶,如何破局?記者在採訪各位委員時,大家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品牌”。品牌不響,是當下川茶的一個“痛點”。提升品牌,成了委員們一致的聲音。


四川省政協委員、雅安市人大常委會農業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龍嘉研說,四川是茶葉產業大省,也是茶葉消費大省,茶葉品質位居全國前列。但目前70%以上的優質川茶是以散茶和原料茶的形式進入市場,產品的品牌化程度依然很低。基於這樣的現狀,應以推動川茶產業品牌化進程為著力點,傾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川茶共享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將“品質川茶”打造成“品牌川茶”,快速提升川茶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提高四川茶葉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和盈利水平,從而帶動整個川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龍嘉研多年在雅安市農口部門工作,對於川茶發展,她一直十分關注。今年省兩會期間,她還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議將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之一的“蒙頂山茶”作為全省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進行打造。


龍嘉研還提到,縱觀全川茶產業,有省上傾力打造的“1 4”(天府龍芽 蒙頂山茶、峨眉山茶、宜賓早茶、米倉山茶)區域品牌,也有較為知名的竹葉青、巴山雀舌等企業品牌,但這些品牌每一個單打獨鬥都尚不足以扛起川茶產業這面大旗,因此應致力於打造一個高標準的川茶品牌集群。


針對省內龍頭企業加工能力不強、品牌不響,外省茶企到四川收購原料就地加工貼牌的現象,吳曲建議,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從渠道建設、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清潔化、智能化加工能力提升、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多方面打造川茶品牌,提升川茶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我省由茶葉大省變為茶葉強省;另一方面,應更好地強化政策引導,從省級層面整合川茶產業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產業基金或政府投融資平臺的作用,快速培育精製川茶產業大集團、打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做優做精川茶大產業。


讓人欣喜的是,《方案》已為川茶衝刺千億產業目標繪製出“路線圖”,明確將在川茶優勢產業帶和集中發展區佈局6個精製川茶加工區,認定300家精製川茶清潔化加工示範企業,並形成以宜賓川茶集團、峨眉山竹葉青、廣元米倉山、雅安蒙頂山茶業、川紅等5個銷售收入10億元至5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為引領,邛崍花秋、四川早白尖、巴山雀舌等20個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小巨人”、成長型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同時,《方案》還提出,爭取到2022年,重點打造省級區域品牌1個、市級區域品牌4個,力爭重點茶區各打造1個地域品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


“這對改善以銷售原料茶、散茶為主的局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意義重大,四川茶業未來可期。”龍嘉研在談及《方案》時如此評價。


保障:打響川茶品牌,質量興茶是保障


“培育精製川茶產業,要增強質量優先、品質至上的意識,做好全產業鏈質量安全工作,確保不發生茶葉質量安全事件,把川茶產品打造成安全產品、良心產品、放心產品”。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第八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現場。郝飛 攝


打響川茶品牌,質量興茶是保障。培育精製川茶產業必須走質量興茶之路。據瞭解,近年來隨著川茶綠色防控、統防統治、配方施肥等逐步推廣,茶葉質量安全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茶葉質量安全工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質量安全就是生命線。在6月舉行的精製川茶產業培育工作推進專題會上,10個茶企負責人代表受邀參會並作交流發言,不少代表都提及茶葉質量與安全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培育精製川茶產業,要增強質量優先、品質至上的意識,做好全產業鏈質量安全工作,確保不發生茶葉質量安全事件,把川茶產品打造成安全產品、良心產品、放心產品。


“隨著勞動力日趨緊張,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力日益加大,如何生產出讓消費者滿意的優質放心茶,已成為精製川茶產業培育的重要目標。”受邀參會的省政協委員、四川省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唐先洪說,前些年省內發展茶業品種較為繁雜,部分地區因片面追求產量種植了一些品質較差的品種,對川茶品質提高造成了不良影響。此外,在種植模式上,部分茶區推廣茶果間作,而茶樹用藥與果樹差異較大,不恰當的茶果間作,難以保證茶葉質量安全。為此,他建議相關部門在品種選用和種植栽培模式上對茶農予以適當引導。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成都市大慈寺茶館一隅。記者 黃科夫 攝


高縣政協委員、宜賓川紅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崗也是受邀參會的10個茶企代表之一。他在發言中說,當前茶葉市場魚龍混雜,在售的一些茶產品存在監測質量不達標、衛生不規範等問題,要加大對茶葉市場的監管檢查力度,把產品質量達到“國標”作為川茶的最低要求。同時,他還建議加強源頭監管,特別是要杜絕茶園使用違禁農藥,控制好食品安全第一風險點。


通江縣政協委員、四川省通江縣羅村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振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要建立從“茶園到茶杯”全過程追溯體系,全面提升企業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能力。


實現質量興茶,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做好營銷至關重要。在吳曲看來,川茶對外品牌不響、競爭力不強,與川茶企業開拓市場能力差有著直接關係。


吳曲說,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川茶發展提速,但一些企業家意識和能力還未能適應現代市場的發展變化,小富即安思想突出,抱團發展意識差,闖市場水平亟待提升。建議充分發揮四川省精製川茶產業聯盟紐帶作用,以此深化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提高川茶企業抱團闖市場、抗風險、增效益的能力。同時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通過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萬企出國門”等平臺,推廣宣傳品牌川茶

講好川茶故事以文化提升川茶的核心競爭力,在更高層次和更廣範圍打響川茶品牌。(記者 黃科夫)


政協實踐


深化茶旅融合 提升邛茶知名度


作為茶馬古道西出成都第一站,邛崍具有悠久的種茶歷史、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茶產業基礎,是川西名優綠茶的主要產區,享有“萬擔茶鄉”“中國黑茶之源”等美譽。


近年來,邛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大力推動茶產業發展。今年年初,邛崍市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政協農業農村委”)在制定工作計劃時,將“邛茶產業發展現狀”定為工作重點,並將“邛茶產業園建設”作為今年的重點調研課題。邛崍市政協組織相關界別委員,多次前往夾關、臨濟、平落、臥龍、寶林等鄉鎮,實地調研邛茶產業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5月14日,邛崍市政協農業農村委組織委員開展邛茶產業發展沙龍活動。該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現場通報了邛崍市現代茶產業示範園建設情況,並指出了邛茶發展中存在的標準化基地建設規模不夠、產業人才和研發資金投入不足、茶產業文旅融合不充分等三大短板。委員們結合前期調研情況積極“把脈開方”,提出進一步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科學定位品牌和價格、加大文旅產業互動等20餘條意見建議。


邛崍市政協委員莫勝明長期關注邛茶產業發展。今年年初,他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強邛崍黑茶品牌建設的建議》提案,呼籲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邛崍黑茶知名度。“邛崍黑茶於2015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是我市近年來推進茶產業差異化發展重點推廣的茶葉產品。但因邛崍黑茶推向市場的時間較短,品牌宣傳推廣的方式單一,目前邛崍黑茶品牌知名度、市場佔有率等都有待提升。”莫勝明希望進一步完善邛崍黑茶標準體系,加強品牌宣傳策劃,加大品牌建設的投入。


邛崍市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楊躍紅表示,7月底至8月初,市政協農業農村委將再次組織委員調研邛茶產業發展,進一步收集意見建議,於9月完成相關調研報告報送市委、市政府,為邛茶產業發展貢獻政協力量。邛崍市政協副主席王萍表示,市政協將把助推邛茶產業發展作為今後重點工作,在各方努力配合下推動邛茶走出四川,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打響邛茶品牌。(杜敏傑 記者 張詩若)


延伸產業鏈 增強茶產業綜合實力


今年5月,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茶鄉旅遊發展大會上,瀘州市納溪特早茶梅嶺茶葉公園入選“2019中國美麗茶園”。“完善茶葉基地配套設施,把農業、林業資源整合利用起來,是一個很好的鄉村旅遊賣點。”瀘州市納溪區政協委員、四川鳳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世慶認為,在眾多茶鄉的比拼中,納溪區要抓住特早茶這一關鍵。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納溪茶產業園區


四川鳳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是2014年由區政協牽線搭橋引進來的一家茶企。近年來,該公司在護國鎮打造良種茶樹繁育基地150畝,建成200畝名優茶示範園,種植特早茶2000畝。在當地茶企帶動下,護國鎮的茶農依託“公司 合作社 農戶”運營模式,加快茶產業發展。尤其是特早茶上市時間較其他地區的茶葉要早,這樣的市場優勢讓茶農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納溪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一直以來,區政協高度關注這項工作。在每年的視察調研、提案中,都有助推茶產業發展的內容。“招大商、壯集群,儘快打造龍頭企業並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區政協在向區委、區政府建言的同時,也充分發揮政協聯繫廣泛的優勢,積極為納溪招引茶企。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經過多年發展,目前納溪區共有標準茶園30.5萬畝,創建了6個基地鎮、56個基地村,茶葉年產量達到1.8萬噸。納溪區也被譽為“中國特早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


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委員們看到了茶園基地的巨大潛力。在區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胡正雲、李愛民等委員在提案中提出了推動茶旅融合發展的建議。針對提案建議,去年以來,納溪區農業農村局聯合相關部門,加強茶園基地和茶莊、茶區農家樂的配套建設,推動茶企與旅遊公司、文化傳媒公司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茶藝表演、採製茶比賽等茶文化活動。


因為主要生產特早茶,以往清明之後納溪區許多茶企就要閉門“謝客”,茶農也不得不從事其他工作。這樣一來,茶旅融合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近年來,包括四川鳳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茶企都紛紛引入大宗茶生產線,茶農每年從年初要忙到十月。遊客有看頭,茶農也有盼頭。周世慶算了一筆賬,加上夏秋兩季,每畝茶年產值可增收1500元以上。


“茶產業是富民產業、生態產業,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與其他知名產茶區相比,納溪還有一定差距。”納溪區政協主席朱太成表示,只有不斷提升茶葉品質、延伸茶產業鏈,推進茶旅融合發展,才能進一步增強茶產業綜合實力。(記者 劉奕鋒)


委員訪談


扶持龍頭企業 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訪省政協委員、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顏澤文


記者:作為四川知名茶企“掌門人”,面對川茶“大而不強”的發展困境,您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破局?


顏澤文:四川是我國的茶葉大省,但與江浙等發達地區相比,茶企發展起步較晚,產茶區域較為分散,因過去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導致茶業總體上大而不強,缺乏大品牌支撐。但近幾年發展迅速,勢頭很足。


當前,川茶產業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質量效益的攻關期,我個人認為可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破解發展瓶頸,補齊發展短板:一是要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產業培育的重中之重,快速培育大集團、打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更好地增強龍頭企業引領帶動能力;二是要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科學開展茶樹良種選育及繁育推廣,紮實推進基地生態化、加工規模化、產業集聚化,加快推動川茶品質革命和效益提升;三是要聚力打造川茶大區域品牌,鼓勵支持更多企業參與實施“區域品牌 企業品牌”戰略,凝心聚力、久久為功,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記者:前不久,我省出臺《精製川茶產業培育方案》,為川茶衝刺千億產業目標繪製了“路線圖”,您對此怎麼看?


顏澤文:精製川茶產業是省委、省政府構建“5 1”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產業之一,《精製川茶產業培育方案》的出臺,為精製川茶產業從市場主體、品牌打造、基地建設、市場拓展、科技創新等方面繪製了科學的“路線圖”,集中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精製川茶產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2019年6月,省政協副主席祝春秀主持召開精製川茶產業培育工作推進專題會議,我作為川茶企業代表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深切感受到了該方案對精製川茶產業衝刺千億元產業目標的重要性和關鍵性。該方案對推動川茶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就我們川茶企業而言,一方面要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保持發展定力,切實增強信心和決心,深化協同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把精製川茶產業培育好。另一方面也期待省委、省政府結合茶葉基地建設已取得良好成效的現狀,從渠道建設、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工能力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收儲資金和流動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茶企更大支持,推動四川早日實現建成千億元川茶產業的宏偉目標。□本報記者 黃科夫

(記者 黃科夫)


提案點讀


加強市場監管 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提案名稱:《關於加快四川黃茶產業發展的建議》


提案人:毛凱(省政協委員、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


提案緣由——


四川是黃茶的重要產區,著名產品為蒙頂黃芽和雅安黃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選擇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飲用黃茶,黃茶產業正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與其他省(區、市)相比較,儘管我省黃茶具有文化悠久、品牌久遠和品質優良等優勢,但仍然存在社會認知度不高、生產企業不多、品質不能保障、市場佔有率偏低等問題。


提案建議——


一、做好黃茶製作工藝的挖掘傳承


蒙頂黃芽栽培於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古時的貢品。應加大對茶葉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弄清蒙頂黃芽的功能特點,挖掘傳統制作工藝。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製出適應現代化生產的工藝流程和方法,進一步提高黃茶製作清潔化和自動化水平,切實做好蒙頂黃芽製作工藝精髓的保護和傳承,不斷提高蒙頂黃芽在全國黃茶業中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二、加強黃茶銷售市場的監督管理


隨著黃茶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茶葉企業開始生產黃茶。從市場抽樣調研的情況看,高品質的黃茶樣本並不多,大多數樣本屬於似是而非產品,即介於黃茶與綠茶之間。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黃茶市場的監督管理,規範市場秩序,促進我省黃茶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大黃茶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縱觀新中國茶產業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市場對不同產品都有一個需求激增的階段,即綠茶—青茶—黑茶—白茶—紅茶,預計下一階段將會迎來黃茶產業的快速發展期。在過去幾個茶葉發展階段中,四川茶產業得到了發展壯大,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茶農收入顯著提高。但也存在不足,即川茶在全國的知名度較低,在全國茶葉十大名茶評比中佔比較少,在全國大學茶葉學教材中的分量也在降低。建議省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黃茶產品研製,加強社會宣傳,支持黃茶學術活動開展,扶持黃茶生產龍頭企業,通過多種渠道搶佔全國市場,進一步提高川茶的話語權。(黃科夫 整理)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川茶產業大而不強 品牌破局講好故事最重要


“納特早”“古山藺水”等30類商標轉讓,有意者請留言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