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巴曙鬆:有序有效支持企業復工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巴曙松:有序有效支持企業復工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巴曙松:有序有效支持企業復工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


從目前的數據觀察可以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對我國一季度經濟運行造成衝擊。由於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因此其對經濟的影響程度仍需要根據疫情的變化及企業復工的進展進行動態評估,並超前性地準備好不同情景下的政策工具組合。


從經濟運行指標看,總量上可以觀測企業復工的維度包括全國發送旅客人次及人口遷徙數據,支持復工的防控物資供應能力的填補,用電量、耗煤量、工業品價格等高頻數據。上述數據目前看來並不十分樂觀,需要提前做好政策準備。我們2月8—10日深度訪談了15個行業的50餘家上市企業,試圖從微觀上去釐清企業復工面臨的現實困境,並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


首先,物流中斷、工人到位不足、供應鏈不穩定、防疫物資短缺是企業反饋復產中面臨的突出困難,目前大部分生產企業的實際復工率大致在30%~40%,估計要再延後幾周才能較大面積地恢復正常。目前復工企業以大企業為主,數量較少,且要執行嚴格的復工條件。一些物流企業還未復工,加上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交通受阻,物流中斷,導致部分企業原材料運不進、產品發不出。外來務工人員為主的企業普遍面臨工人到位不足的問題,農民工有的返程受阻,有的回來後需隔離5至14天不等,進一步延遲了復工時間。此外,企業普遍反映口罩等防疫物資短缺、儲備不足,一些企業自主選擇延遲復工。


產業鏈環環相扣,上下游中小企業復工不同步等或將導致部分產業鏈面臨重構風險。產業鏈開工不一致,加上物流等摩擦因素,企業普遍擔心供應鏈能否暢通。有上市公司反饋一些中小企業現金流不足,如果停工繼續延期,可能會虧損甚至倒閉,進而導致供應鏈斷檔。


其次,分行業來看,疫情對餐飲旅遊行業和線下零售行業打擊最為沉重。餐飲旅遊行業企業普遍判斷上半年的衝擊不可避免。有的上市餐飲企業現金流只能支撐3—6個月,企業合同工基本上只能拿到7成左右的基本工資或者當地最低工資。非上市餐飲企業、食品經銷商等則面臨更大壓力。嵌入全球產業鏈的大型電子企業由於工人數量眾多,預計2月底才能全面復工。電子企業普遍槓桿率較高,停工無疑對其財務狀況帶來較大影響。


此外,生產企業面臨來自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雙重打擊。企業普遍面臨供給和需求的同時“急剎車”。房地產、鋼鐵等週期性行業的需求下滑嚴重、消費阻滯,不少小型鋼鐵企業已停工。供給端由於產業鏈啟動和重構需要時間,不少製造業企業原材料已出現短缺,也被動處於停工狀態,當期庫存和產能告急。


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儘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給各級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也需要對各種不利影響做好評估,及時出臺相關應對之策,未雨綢繆,防範風險。


非重點區域在控制好疫情的基礎上應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降低疫情管控的經濟成本。目前隨著不少地方疫情狀況的明顯好轉,防控難度也在逐步降低。要在有效防控的基礎上把對疫情從“靜態管理”思路向“動態分級管理”轉變。


儘快恢復正常的物流運輸,降低產業鏈斷裂風險。加快推動電商快遞行業的復產復工,給予大型快遞企業和電商平臺復工的資源支持和綠色通道。


同時,應出臺強有力的經濟託底政策,扭轉目前各方面短期內形成的對經濟前景相對偏悲觀的預期。當期財政政策的重點應是收入端的減免,包括減免受疫情影響較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稅費等。疫情之後財政政策的重點是支出端的發力,可通過發行長期國債等辦法重點推動城鎮化建設啟動內需,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和外來人口市民化的進程,加大包括醫院在內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長期處於緊平衡的公共服務。


中小企業受疫情衝擊較大,要在全國層面出臺紓困中小企業的一攬子方案,特別是針對一些受衝擊較大的中小企業儘快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包括階段性減免部分企業社保費、推行租金補貼與減免等。


相信隨著疫情的日趨緩解和最終消除,市場需求和供應都會出現反彈,並逐步迴歸到正常狀態。



【抗擊疫情 專家在發聲】巴曙松:有序有效支持企業復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