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穩住農業基本盤,咱底氣足足的!(堅定信心迎“大考”⑧)

穩住農業基本盤,咱底氣足足的!(堅定信心迎“大考”⑧)

安徽省六安市農科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組織農技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做好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春季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保障在地農作物豐收。陳 力攝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這樣強調。

這些年,“鄉村振興”鼙鼓勁擂,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穩中向好。當前,儘管疫情仍未散去,但是各地春耕生產的戰鼓早已敲響,大江南北,“保供給、保增收”蹄疾步穩。布穀催春的啼聲、農機隆隆的馬達聲、農人耘田的笑聲都在告訴我們:穩住農業基本盤,咱底氣足足的!

“會”種地到“慧”種地——

智慧新農具顯“神通”,大國農業根基牢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

一夜春雨,綠油油的小麥開始分櫱。浙江省諸暨市沿江新村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大戶陳沿耿忙前忙後。“鎮壓壯苗、肥水一體化灌溉、扶持弱苗,都用農機,合作社裡還有監測苗情的無人機呢!”陳沿耿一臉自豪。

自豪的豈止陳沿耿一人,從“會”種地到“慧”種地,中國農業現代化正邁出鏗鏘步伐:

——生產方式轉變。

“噴藥、除草、施肥,農業機器人可能幹了!”河北省磁縣天道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淑芹,用上了裝有智能終端裝備的植保機器人。

“好傢伙,一下子種了5萬多畝!”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南鄉仁發村村民李鳳玉感喟。過去家裡承包20來畝地就累得賊死。他能“鳥槍換炮”,靠的是合作社132臺現代化農機!

戰疫情,春耕備耕,智慧新農具盡情施展。農業農村部預計,今年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的植保無人機超過3萬臺,“北斗”定位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超過2萬臺套,投入各類農機具預計達到2000萬臺(套)以上。新農具讓廣大農民輕鬆種田、科學種田。

——生產效率提升。

河北推廣的“互聯網 農機作業”,一天可噴藥600畝,效率是人工作業的10倍,實現減藥20%左右;在新疆尉犁縣棉田,耕地、平地、覆膜、播種等作業,由“智能拖拉機”高效精準完成,每千米作業誤差控制在2.5釐米左右……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司長張興旺表示,這個跨越表明,農業生產的重要短板正在快速補齊。

藏糧於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兩區”劃定任務。這些硬槓槓,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基礎支撐。

藏糧於技。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不折不扣做到了“中國糧,中國種”。

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全國豬肉產能持續恢復。湖南吉首市出臺18項優惠政策,僅眾合農牧科技公司的萬頭母豬養殖智能化項目,就年出欄仔豬25萬頭。

“農業生產基本面持續向好,我們有能力、有底氣牢牢端穩飯碗,保障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農村部負責人的話擲地有聲。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綠色成為主基調,高質量發展後勁足

山東濱州市沾化區馬營四村種糧大戶王強一度心急如焚:1500多畝麥子等著下肥呢,可偏偏碰上了疫情。

化解春耕生產難題,各部門聯手行動——

沒等多久,支農司機將農資送到了門口;隨之,服務來了!區裡組織“線上春耕”,在手機上點一點,服務送到田頭;技術問題也解決了——打開技術服務APP,就有農技專家現場答疑。“整地、起壟、澆水、施肥,咱自己一點沒費勁。”王強笑逐顏開。

一手防疫情,一手忙春耕。農民朋友們信心滿滿:

——政策託底,精準施策解難題。

“地裡種什麼?價格怎麼樣?”春耕之前,山東無棣縣雙堠村杜青林就有了答案:“優質麥有補貼,跟公司簽了訂單,咱掙的是放心錢。”

穩糧促增收。今年政策公佈早,資金下撥快,扶持力度只增不減。針對疫情影響,多部門出臺措施,許多農資企業開展“點對點”生產、配送,確保農資進村入店。數據顯示,全國玉米種子供種總量16.4億公斤,氮肥可供應量1300多萬噸,農藥庫存量9.3萬噸,農資供應保障有力。

——調優結構,綠色生產成為主基調。

不用肥、不噴藥,這樣種水稻行嗎?陝西漢中市南鄭區裕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鄭富俊,在當地第一個“吃起螃蟹”,“除草用人工,施肥種紫雲英,產量稍低點,可綠色水稻價兒好,一斤能買到7塊多!”

多的調下去,少的調上來,一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田野裡的加減法,換來產業佈局的一手好牌,去年全國調減非優勢區水稻、玉米麵積,大豆、薯類、優質飼草等短缺品種補位,糧改飼面積達到1500萬畝。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調順體系,標準化生產成趨勢。

從幾毛錢到幾十元,一顆柚子憑啥大翻身?“靠的是全程標準化。”廣東梅州梅縣區梅盛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守勝揭曉答案。

“統一品種、管理、回收,以工業化思維謀農業,把原字號做成精品,一畝地多掙七八百元。”在河南正陽縣熊寨鎮的花生田裡,農民李合林掰著指頭算他的增收賬。

看全國,農民合作社達到220.7萬家、聯合社達到1萬多家。新型主體帶動新品種更新換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3%,推進減肥減藥,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農業不斷向優、向綠升級,發展後勁更加充足。

“才下枝頭,就上餐桌”——

新模式打通產銷鏈,新動能更強勁

——農田連車間,產業鏈不斷延伸。

“做饅頭要強筋的,做餅乾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河南永城市侯莊村種糧大戶侯建理快人快語,“1020畝優質強筋麥,全走的專用訂單,每斤高兩毛錢。”

增收賬背後,是從“糧倉”到“廚房”的全產業鏈。在河南,一顆麥粒“吃幹榨淨”,變身幾百種產品,全國每兩個速凍水餃,有一個來自這裡。

——新業態打通產銷瓶頸,“才下枝頭,就上餐桌。”

“您有新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在山東平度崔家集鎮扶貧農創體,10多個營銷經理人忙得團團轉。櫻桃小番茄保鮮期短,他們線上接單、線下運輸,一天往青島發貨2萬多斤。

“雲買菜”讓產銷無縫銜接。在河北固安縣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裡,社員們分菜、淨菜、裝筐不停忙碌,“電商銷售,農超對接,銷售不是難題,合作社年產蔬菜5萬多噸。”合作社理事長張順齋坦言。

阿里巴巴全面啟動“愛心助農”計劃,淘寶宣佈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幫助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拼多多“抗疫農貨”專區上線首日,農產品訂單量突破了600萬單……

日前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調度近2000家農民合作社,將他們的產品信息分批公佈在網上,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促進產銷精準對接;商務部出臺措施,鼓勵優先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

——上游企業復產復工,帶動效應明顯。

“玉米只夠9天,豆粕只剩1天。”清點完庫存,山東青島田潤產業一體化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峰緊張起來。

種苗、飼料、養殖、屠宰……養殖產業鏈環環相扣。當地積極組織上游企業復工,打出組合拳。“現在,每天60噸飼料送到1000多養殖戶手裡,基本上可滿足需要。”李峰介紹。

截至2月17日,全國9711家飼料企業,已有6384家開工復產,開工率為66%。“儘管與常年同期比仍有差距,但隨著運輸環節的疏通,肉類產品供應將更有保障。”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表示。

政策幫扶,科技助力,如今的農業,不再止於耕田養殖,隨著產業鏈條延伸,應對市場風險能力更強了。以君樂寶為例,春節以來,君樂寶奶粉天天滿負荷生產,已向各地發貨50多萬箱。“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帶動,到2020年,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農業快步邁向高質量,一批批農產品告別“洗剪吹”,新產業新業態競相發展,田野不斷集聚新動能。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這個春天,一項項好政策落進田野,鄉村大地激盪著億萬農民的追夢力量。我們堅信,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就能穩住農業基本盤。

我們能!一定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