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老有所依?

沉塵辰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老齡化高於城鎮,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空巢”問題,農村養老變得棘手,出現“老無所養”。

與城鎮老人相比,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和養老保險,京郊、滬郊等一些省市農村合作醫療相對成熟,就醫可以緩解一些壓力。但大多數農村老人還主打“養兒防老”牌,這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而實際上,指望子女全身心地回來贍養、照料是不可能了,求助於專業機構也不是那麼容易。如何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已成為事關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一件大事。

農村面臨養老“斷層”

在一些農村,受子女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拮据等影響,高齡空巢老人仍需自養,每天干著沉重的農活兒,“老無所養”問題突出。傳統的“養兒防老”、農村互助養老受到衝擊,而新興市場化養老方式,由於成本高、農民養老觀念轉變難等問題,尚未被空巢老人接受,農村出現養老“斷層”。

據媒體報道,某地71歲農民陳大爺,本該頤養天年,但卻不得已一人撿了5戶農民的土地來種。“一大把年紀還在種地,也是沒辦法,不種地就沒收入。自己辛苦點還可以為孫女負擔學費、生活費,剩下的錢用來買藥、治病……”陳大爺苦笑著說。

村裡像他這樣子女外出務工無法承擔贍養責任,“老而自養”的高齡務農人有很多。按說老人本應靠子女供養,但子女們又要撫養下一代,經濟負擔非常重。而且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對老人日常生活根本沒法照料,“養兒難防老”比比皆是。

“我們村獨居的‘空巢老人’超過百人,老人們居住分散,一天到晚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某地一村支書說。

目前,傳統養兒防老、互助式養老難以應對農村日益沉重的養老需求,作為補充的市場化養老體系發展難度很大。只有在發揮居家養老主體作用,加大老年津貼、養老金正常增長、大病醫保等方面養老公共投入前提下,彌補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短板,發揮社會、政府、市場的合力,才能使農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養”。

村居和機構養老服務齊發力

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現在活到八九十歲也不稀罕了。伴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傳統家庭養老功能較為有限,社會養老保障應運而生。同家庭養老相比,社會養老保障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可在更大範圍內分攤養老風險,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共同發展,建立以保障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為重點,依靠專業化服務機構,提供多種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重點發展居家養老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家庭不僅是身體的住處,也是心靈的港灣。應改善居家養老環境,支持有需求的老人實施家庭無障礙改造。發展家庭服務業,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使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居家養老服務。

◆著力發展村居養老

村居養老具有親情守望、鄰里互助的特點,符合老人的認同歸屬心理。建立社區“虛擬養老院”,開創“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的養老服務模式。把村居養老設施納入農村配套建設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照料服務和短期託養功能。

◆統籌發展機構養老

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公益性特徵,發揮兜底作用,重點保障“三無”“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難老年群體的需求,確保農村老人老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