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人間來信,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人間來信,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人間來信,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人間來信,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人間來信,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見字如面》抗疫特別製作版海報。

  夏江臨、許詩琨、蔡毅、林軍、王躍文、姜貝貝、張鳳……越寫越長的名單裡,或許沒有被大眾熟知的名字,但他們說的話、遇見的事,卻是此時此刻太多人的心裡話、切己事。

  過去一週,這些名字通過《見字如面》被更多觀眾認識。他們是一紙素箋的寫信人、收信人,但信的起點與終點又不止於他們——特殊時期,一封封人間來信,其實連接著所有“同身共命,同氣連枝”的人。

  已走到第四個年頭的《見字如面》素以明星讀信、讀名人信見長。總導演關正文說:“從疫情開始,我們就一直在關注、收集相關信件。全國普遍實施隔離措施之後,寫信,成了人們交流的重要方式。通過網絡,大量信件成為感動億萬人的公共素材,極具傳播價值。”於是,節目推出抗疫特別製作版,走進特殊時期不同境況中人的內心。

  展讀這些信,我們能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一線來的實錄,為特殊時期存檔特別記憶

  特別節目的第一封信來自上海。夏江臨與丈夫許詩琨是不同醫院的護士,結婚六年,今年春節,他們才第一次拿到了可以共度除夕的排班表。疫情的到來打破了計劃。作為上海首批醫療隊成員,許詩琨剛吃了15分鐘年夜飯,就在一通電話後緊急奔赴武漢。兩天後的下午,他所在的上海醫療隊正式接管了武漢金銀潭醫院北二樓普通病房和北三樓重症監護病房。大年初七,妻子在掛念中寫下家書“我多麼為你自豪”。

  六年、第一次、15分鐘、兩天,嵌在家書裡的數字沒什麼驚天動地,卻真實記錄了一對醫護夫妻從日常到戰時的時間刻度。平常時期的忙碌、戰時的高壓狀態,他們只是萬千醫護人員的一道縮影;“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又是這些天感動中國的一組英雄群像。

  已上線的五封信中,有三封出自一線醫護之手。除了夏江臨的文字,還有武漢市中心醫院蔡毅醫生寫給小賣店老闆的送別信,以及軍醫張鳳許給自己的生日願望。蔡醫生的悼念裡,那位已逝去的凡人小林固然是主角,但人們也能從側面看見醫護們的工作狀態。平日裡,“醫生忙,快遞小哥等不了”,所以醫院門口的小賣店是醫護們取快遞和外賣的中轉站;疫情當前,已連續工作兩週身處疫區的蔡醫生被通知退下休息,“但我還是決定帶著四個小夥子繼續下一個14天”“我就想留在這裡,繼續救治更多的人,更多小人物,更多武漢市民”。張鳳寫在32歲生日那天的日記裡,人們跟著她的講述,看見“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略有霧氣的護目鏡”,更讀到了方艙醫院裡醫患間的相處點滴,“八天,有幾個病人已經叫得出我的名字,好心的老太太喊我看新聞裡我們的同行”。

  隔離區外,普通人知道醫護辛苦。而這些一線來的實錄,讓人們得以跟隨醫護的主觀視角,瞭解隔離區內最細膩、切近的點滴,為特殊時期存檔特別記憶。

  平凡人的視角,承載我們血肉相連的愛與痛

  林軍是目前五封信裡唯一一位永遠無法抵達的收信人。在被新冠肺炎奪去生命前,他的小賣店在武漢市中心醫院門前開了十多年。快遞尚未普及時,他是醫護們的送貨人,推著小車準確送達。手機支付還不成熟時,他會給白大褂裡不放現金的醫護們賒賬,說是回頭給,可大家忙起來有時會忘記。時間久了,記得清賬的,林軍說個數,記不清的,就大家商量個數。十多年比鄰而居,“臉圓圓的、黑黑的,一臉和氣的漢子”成了醫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就像蔡毅醫生在送別信裡寫的,“我都不知道他叫林軍,還是林君,還是林均”。

  “小人物”,是蔡醫生筆下反覆提到的詞。醫院就是人世間,往來都是平凡人,無論小人物林軍還是每個病患,“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在我們身邊,不那麼起眼。突然沒了,我們才發現,他在我們生命中是那麼重要”。事實上,“小人物”之所以重要,因為像林軍那樣,他勤勞善良熱愛每一天的模樣,也是我們希望自己努力生活的樣子。“小人物”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次戰“疫”中犧牲的、逝去的、戰鬥的每個人,本是社會各個崗位上日復一日的奮鬥者,是所有平凡人共同撐起了社會運轉,構成了美好人間。

  蔡毅為平凡人寫下疫情時的讚歌與輓歌,夏江臨和張鳳的信則是再度讓大眾看見“白衣戰士原本生而平凡”。作為妻子,夏江臨掛念丈夫,“你好,家就好;你好,病人們就好”。站在女兒、母親、妻子的不同角度,張鳳的三個生日願望平凡得天下人沒有不同——願長輩健康長壽;願孩子無憂無慮;願“陽光早日照進黑暗,讓四方歸家之人找到回家的方向”,待她和同為軍人的丈夫再相聚時,“我們將不再揹負厚厚的防護服,可勇敢安全地去擁抱每一個我們愛的人”。

  網友為許詩琨兒子的童言眼眶一熱,“爸爸去打怪獸了”;為蔡毅的肺腑之言淚流滿面,“也許我也會頂不住壓力,我也會被感染,但是,那又如何呢?大疫當前,有何懼哉?!”也會為張鳳所思考的問題激盪滿懷,“我並不後悔,哪怕不久後的某一天我將回歸平凡”。共情,因為平凡人的視角,承載著我們血肉相連的愛與痛。

  致未來的思考,以敬畏與珍惜撥開生命迷霧

  準確說來,王躍文和姜貝貝的信沒有具體的收件人。湖南作家王躍文寫了一首詩《假如我還能活下去》,成都的中學生薑貝貝以擬人口吻替新冠病毒寫了封“病毒來信”。異曲同工的是,他們的目光所及都包含了未來。

  中學生的信中,她讓病毒成為主角,生動模擬了邪惡的病毒入侵人類的過程、戰術、計謀和心態變化。站在“對手”的視角,她講述了武漢、湖北和全國人民奮勇抵抗的故事。關正文說,這場戰“疫”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戰士們上前線,普通人堅守堡壘,未成年的孩子們也希望以他們的方式盡己之所能。所以這封信裡,“病毒”對戴口罩、不聚會的人們無計可施,在人們團結一心的場景前“感受到了末日氣息,我就要投降了”。

  作家把對未來的思考寫進了詩歌。疫情終將過去,劫後餘生的我們,將有怎樣的改變?“假如我還能活下去,我要加倍愛我所愛的人”“我會有更多敬畏”“我的餐桌上會更加簡單”“我能想到的恩人,是種棉花的農民,是織紗布、制口罩的工人,是送口罩到家門口的快遞小哥,是也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不眠不休與死神搏鬥的人”……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作家的話寫進了太多人心裡。網友留言,更珍惜健康,更珍惜家人,更敬畏自然,更敬畏生命的守護者。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陽光下撒歡,去向往的地方行走,向所愛的人表白,在少年的心裡種下成為凡人英雄的種子。

  生命的迷霧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疫情過後,我們都將拿著沉重的臺本,重新踏進日常生活的河流。這些人間來信,從不同維度讓人明瞭,那些消逝在身後的人與事不再回來,“敬畏”與“珍惜”也不是抽象的詞,而是雲開霧散後,值得每個人握在手中的生活的答案。

“假如我還能活下去”——人間來信,讀懂中國人的戰疫觀、樸素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