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上醫”有哪些?(三)

“上醫”有哪些(三)


明代名醫


徐春甫

徐春甫,甫一作圃,字汝元,號東皋,又號思敏、思鶴,祁門(今安徽歙縣)人。

早年攻舉業,因苦學失養,體弱多疾,遂改攻醫,師從名醫汪宦。

徐氏著有《古今醫統大全》及《醫門捷徑》。徐氏是我國民間醫藥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的發起人和創辦者,對推動醫學發展,開展學術交流起著一定作用。


高武

高武,號梅孤,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喜讀書,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嫻習。晚年研究醫學,尤長針灸。

著《針灸聚英》、《針灸節要》、《痘科正宗》等。

高氏為訂正穴位,親制針灸銅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針灸史上是少見的。


龔廷賢

龔廷賢,字子才,號雲林山人,又號悟真子。江西金溪人。

廷賢幼攻舉業,後隨父學醫。龔廷賢一生著述極豐,其中《小兒推拿秘旨》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

《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流傳最廣,它從理論上分析病理、症狀和治法,並附有方劑及400味藥性歌訣。


方有執

方有執,明代傷寒學家。字中行,號九龍山人,安徽歙縣人。兩番以中風、傷寒喪妻,五次以中風殤子,遂發憤學醫。

方有執一生篤志《傷寒論》研究,重新整理《傷寒論》條文,並在《傷寒論條辨》一書中,著重闡釋了衛中風、營傷寒、營衛俱中傷風寒之源。他敢於疑古,敢於創新,開“錯簡重訂派”之先河,拉開了傷寒學派百家爭鳴的序幕。


楊濟時

楊濟時,字繼洲,三衢(今浙江衢縣)人。世醫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選任侍醫,隆慶三年(1568)進太醫院聖濟殿,三朝任醫官達46年。醫跡遍及閩、蘇、冀、魯、豫、晉等地。

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基礎上,博採眾書,參以己驗,編成《針灸大成》,對針灸理論及臨床又一次進行了總結。

楊氏具有豐富臨證經驗,學術主張很有特色。認為治病,針、灸、藥缺一不可;重視經絡學說,以之指導辨證取穴,提出“寧失其穴,勿失其經”,這樣才能使“穴無不正,疾無不除”。

在操作上,楊氏強調“巧妙玄機在指頭”,重視補瀉手法,將前人針刺14法概括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對、指搓、指捻、指留、針搖和指拔”。後又簡化為下針8法:揣、爪、搓、彈、格、捫、循、捻。


張介賓

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又號通一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4歲隨父進京,師從名醫金英,得其傳。張氏醫名噪京師。

張氏早年崇丹溪陽有餘陰不足之說,中年後,以《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據,並受張元素影響,轉而抨擊丹溪,“醫法東坦、立齋”。受王冰影響,併發揮說命門之火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無陰精之形,不足以載元氣,提出陽非有餘,真陰亦常不足之說,成為溫補派主要人物之一。

在診斷治療思想上,張氏強調辨證論治、辨證求本,提出二綱、六變之說,認為“諸病皆當治本”。張氏臨證經驗豐富,提出不少有益見解。作為溫補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沒;但過於強調溫補,造成流弊,亦不可辭其咎。


傅青主

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陽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頗有建樹的婦科專著。綜觀全書,主要抓住了肝、腎、脾的相互關係,對婦科疾病進行調治,處方較為切合臨床實用,因而頗受後世醫家推崇。傅青主雖以《傅青主女科》一書聞名於世,但他的醫學造詣是很全面的,故有“醫聖”之稱。


清代名醫


鄒潤安

鄒潤安,江蘇武進人。

著有《本經疏證》。這是一部發掘《神農本草經》藥物精蘊和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力作。它融《內經》、《傷寒雜病論》諸書之精義於一爐,在闡述《神農本草經》藥物及其功效方面,見解獨特而又精闢,可謂頗具卓識。


劉奎

劉奎,字文甫,號松峰,山東諸城人,系名相劉墉之堂弟,清嘉慶年間名醫。他曾向名醫郭右陶學習臨床醫術,同時精研《內經》、《難經》,對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療瘟病方面獨樹一幟。他充分運用和發展了醫界“戾氣說”治疫病的理論和實踐,著成《瘟疫論類編》和《松峰說疫》。

劉奎的醫學專著不僅為國內醫學界學習運用,還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景嶽全書節文》、《四大家醫粹》、《松峰醫話》等著述。


尤怡

尤怡,字在涇,號拙吾,別號飲鶴山人,清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時家貧而好學,曾在寺院賣字為生,是為清代內科名醫馬俶的得意門生。尤怡天性沉靜恬淡,工詩詞,不求聞達。為人治病,多見奇效。好為詩與古文,稍暇即讀書灌花,飼鶴觀魚,著書自娛。

所著醫書有《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醫學讀書記》、《金匱翼》及《靜香樓醫案》等。


薛雪

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雲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薛雪精於溼熱症。所著《溼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於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原文,成《醫經原旨》。唐大烈《吳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傷科方》、《薛一瓢瘧論》等,亦傳為薛氏著作。

薛雪對溼熱病的研究,突出了溼邪與熱邪相合為病的特點,抓住了溼熱二邪輕重不同的要害,並結合臟腑、三焦、表裡等辨證方法,使之融為一體,解決了溼熱病的證型辨析,有利於臨床應用。在治療上,雖然有溫化、清瀉、清熱祛溼諸大法,同時又有補陽、益氣、養陰、生津諸法的配伍,然其用藥時時注意到清熱不礙溼,祛溼不助熱,扶正不礙祛邪,祛邪當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療不拘泥於固定成方,體現了溼熱病治療的特點,成為後世治療溼熱病的規矩,影響極其深遠。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採。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他的老師中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從12歲到18歲僅六年間,他除繼承家學外,先後踵門求教過17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條框,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人。生於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辯。自《周易》、《道德》、《陰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於醫。

徐大椿精勤於學,平生著述甚豐,皆其所評論闡發,如《醫學源流論》、《醫貫砭》、《蘭臺軌範》、《慎疾芻言》等,均能一掃成見,另樹一幟,實中醫史上千百年獨見之醫學評論大家。又著《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傷寒類方》及《內經詮釋》、《六經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見亦頗不少。後人將其所著輯為《徐氏醫學全書十六種》等,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趙學敏


趙學敏,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趙學敏初步完成了他個人的一套叢書,取名為《利濟十二種》。這套書共一百卷,含12種醫藥書,包括藥性、本草、養生、祝由、眼科、煉丹及民間走方醫療法等方面的內容。叢書子目的名稱是:《醫林集腋》、《養素園傳信方》、《祝由錄驗》、《囊露集》、《本草話》、《串雅》、《花葯小名錄》、《升降秘要》、《攝生閒覽》、《藥性元解》、《奇藥備考》、《本草綱目拾遺》,遺憾的是這12種醫書只有《串雅》和《本草綱目拾遺》留傳下來。

《串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有關民間走方醫的專著。書中記錄了走方醫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紹了有關藥物偽品、製法、食品、雜品等情況,揭示了走方醫所用的簡便治法和藥物炮製、作偽的內幕。這些資料的披露,不僅為研究走方醫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為中醫藥學提供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為了彌補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不僅糾正李時珍書中的幾十條錯誤,還增添了大量新的藥物。該書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醫藥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