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美都能源被違約背後:買鋰電一地雞毛,大股東金蟬脫殼

美都能源公告終止收購瑞福鋰業後,瑞福鋰業原股東在協議約定的60天寬限期內仍未向上市公司償付股份回購款,已經構成逾期和違約。這對即將面對“保殼”壓力的美都能源來說,又是一個相當不利的消息。

  

2019年3月,美都能源稱考慮到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已與王明悅及管理團隊(瑞福鋰業原股東)簽署協議,擬終止收購山東瑞福鋰業有限公司股權,並約定由上述股東分8筆向上市公司支付50.23%的股權回購款,共計6.0694億元。

  

其中,第五筆回購款5000萬元應於2019年12月20日前付清,經多次溝通、催討,交易對方仍未在2020年2月20日協議約定的60天寬限期內償付。此外,能否在2020年12月20日前向上市公司支付剩餘2.6813億元,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回購款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美都能源在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即將進入階段性高點之際,連續斥巨資進行高溢價的跨業併購,留下“一地雞毛”;同時,大股東已質押出所持上市公司99%的股權,為數不多的剩餘股票仍在二級市場減持,大有“金蟬脫殼”之勢。

  

高位收購新能源鋰電業務

留下“一地雞毛”

  

美都能源主營業務涉及行業眾多,涵蓋了石油天燃氣開採銷售、新能源、商業貿易、房地產、類金融業務以及石墨烯研發等。其中,新能源業務主要是碳酸鋰、氫氧化鋰、金屬鋰等鋰電新材料,以及三元電池正極材料和前驅體產品的生產銷售。該業務由瑞福鋰業、海創鋰電及德朗能三家子公司開展。

  

新浪財經注意到,上述三家子公司均由美都能源在2017年後斥鉅額現金購入。實際上,無論從併購時點、交易估值還是標的質量和後來的業績表現等角度,可以說都算是一次又一次失敗的轉型。

  

2017年9月,美都能源公告以6億元增資入股杭州耀頂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佔有標的公司25%股權。

  

根據收購公告,收購前杭州耀頂截至2017年4月末的淨資產為-952.7萬元,當年前4個月的淨利潤為-389萬元,標的公司交易估值卻達24億之多。而根據最新數據,預計到2019年末,杭州耀頂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美都能源被違約背後:買鋰電一地雞毛,大股東金蟬脫殼


  

同樣在2017年9月,美都能源公告以2.4億元增資入股浙江新時代海創鋰電科技有限公司,佔有標的公司60%股權。

  

此次收購同樣估值離譜。海創鋰電2017年6月末的淨資產2142萬元,上半年淨利潤也僅998萬元,4億元的整體估值溢價高達1800%。

  

不僅如此,根據收購協議,2018年至2020年,海創鋰電承諾淨利潤應分別為3000萬元、9500萬元和16500萬元,而第一年實際淨利潤為1855萬元,完成率僅為6成。如果按照2019年上半年標的公司業績和行業變化看,第二個承諾期內,實際情況很可能會相差更多。

  

同年10月,美都能源再次公告現金收購山東瑞福鋰業有限公司,這次公司出手更為“大方”,擬以不超過35.96億元現金收購瑞福鋰業共計98.51%的股權。

  

而正是這項交易,為這次瑞福鋰業原股東的回購逾期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多違約和糾紛埋下了伏筆。

  

鉅額計提收場

大股東已然“金蟬脫殼”

  

事實上,美都能源對外收購遠不止幾家鋰電公司。例如2016年,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即將進入歷史高點時,就曾以超過7億元收購了杭州鑫合匯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34%股權。

  

盲目跨行參與市場熱點,進行鉅額併購,最終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2018年,美都能源開始進行全面財務計提。根據財報,當年,公司計提了鉅額的各類減值準備,其中商譽減值7.8億元,長期股權投資資產減值6.9億元,來源於併購的減值合計超過14億元。此外,公司還計提了存貨跌價3.6億元。

  

由此,美都能源在2018年鉅虧10.96億元,扣非後的淨虧損更是達到了18.6億元之多,一年時間虧掉公司此前十年的利潤。


如此鉅額虧損並沒有結束。根據公司披露的最新業績預告,2019年,美都能源預計歸母淨利潤為-79500萬元,扣非淨利潤為-76300萬元。公司解釋稱,新能源市場持續下滑、融資環境偏緊且成本較高、未開展境外貿易業務、能源業務虧損繼續擴大,以及房地產業務受開發週期影響收入下滑較大且成本持續發生,導致經營虧損並持續擴大。

  

此外,收購的瑞福鋰業、德朗能由於經營業績下滑並出現虧損,繼續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約6750萬元。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實控人聞掌華,以及杭州五湖投資合夥企業、德清百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杭州志恆投資合夥企業等在內的公司主要股東,合計已質押超過18億股公司股份,占上述股東總持有股份的99.88%,佔公司總股本超過50%。

  

更為離譜的是,即便如此,公司主要股東仍在二級市場減持手中未質押的、已為數很少的公司股份,“跑路”不可謂不堅決。

  

大股東們似乎已然“金蟬脫殼”,上市公司也幾乎無可避免會被ST戴帽,剩下的還有什麼留給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