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會崛起這麼快?

冷月鉤沉


因為德日在二戰前工業就很發達,因此戰爭結束,他們依然有快速恢復發展的能力。


天空大大大


這是個很沉重,很嚴肅,很FD,很深刻的話題,講透很難,而且講透了,絕對泥牛入海。

關於二戰後德國日本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迅速,此前歸結的原因都是隻涉及皮毛,沒人敢於將根本原因講出。

歸納一下,總結的原因無非是德日的反思,美國的援助等等,實際上所有的歸納總結僅是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出發,並沒有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

事實上地球上所有的國家,立國理念主要存在兩種差異,一種是以美德英日為代表的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立國理念的,一種是以中朝越古巴巴西為代表的以馬克思資本論為立國理念的。

這兩種政治經濟學模式孰優孰劣各執一詞,水火不容,只能期以來日,或者百年二百年後才會有定論。

國富論與資本論基本都在討論勞動,貨幣,生產及ZF各類概念,併力圖尋找最能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

國富論贊成的是分工,認為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而且對於市場贊成的是少干預,讓無形的手去推動。

而資本論雖然也贊成分工,但認為分工應是根據需求組織安排,而且認為應消滅市場,分配為主。

兩種不同思維必然導致不同結果。

德日戰後很快建立了流水線,這符合國富論的分工原則,至於教育,也是因為流水線的需求。教育,也是根據需求產生。流水線的最大特徵是會提高生產效率。所以戰後西門子,大眾奔弛松下三洋東芝很快佔領了世界市場。

市場又要不干預,所以德日國家行政人員很少,龐大的機器少數人管理,又無疑節約了成本。

反觀同期採用資本論國家,分配製下產生了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反對分工,認為那是對工人的剝削,所以流水線舉步維艱,當然,對於流水線批判不僅於資本論國家。卓別林有個電影也對流水線進行了批判。認為市場應控制的觀念又塑造了龐大行政隊伍,這無疑又增加了社會成本。

事實上我們真正的發展始於2003年,在確立了以地產發展為龍頭帶動其它行業發展之後才有這十幾年的突飛猛進。也在儘量提倡市場少干預,但固化的思維改變很難。很難讓行政由領導變服務。

只講這些,講多了指定發不了。

當然,資本論也不容小覷,自由市場週期性地衰敗的確是個難題。

當然,溫水煮青蛙,能有先見之明的人畢竟少數,大多數人不會未雨綢繆的。


全是大實話


由於發動侵略戰爭而戰敗,德國和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二戰後之初聯邦德國和日本靠美國的救濟度日。


這兩個戰敗國雖然國民經濟行將漰潰,很多年青人死於戰爭,但是這兩個國家的科技水平還在,工業基礎沒有遭到完全破壞。


當時美蘇兩國開始形成爭霸,進入冷戰時期,美國為自身戰略需要大力扶植這兩個戰敗國發展國民經濟。

德國國民經濟至1950年奇蹟般的恢復到戰前水平,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5%,工業生產平均增長9.2%,從1950年到1975年聯邦德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日本戰後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的坦克汽車飛機戰艦等零配件以及其它的戰爭物資源源不斷的由日本提供,日本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至1955年日本閨民經濟己發展到戰前水平。朝鮮戰爭給了日本發展機遇,讓日本人贏得至少10年以上的發展期。

戰後德國積極進行戰爭賠款,己累記達651億零288萬美元,可是日本累記賠償僅18一22億美元,而且大多是支持美國亞洲戰略扶植獨裁政權。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一、兩國在二戰前都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基礎良好,工業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都非常高

德國通過統一戰爭成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統一後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力國內經濟得到了空前的快速發展,迅速超越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成為歐洲工業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同時德國很重視科技發展,德國的科技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

日本的明治維新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日本通過1894年的侵華甲午中日戰爭拿到的2億兩白銀刺激了國內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由於日本重視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藉助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日本快速完成了工業化成為亞洲工業化水平最高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二、德國和日本的崛起也離不開美國的大力支持

日本作為美國二戰獨立佔領的國家在美蘇爭霸的亞洲格局中是美國非常倚重的棋子,作為美蘇爭霸亞洲的最前沿陣地,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日本為美國提供了強大的物資支持和後勤保障,這一切都刺激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二戰後興起,重視教育擁有大量人才的日本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科技推動了國家經濟的高度繁榮,猶如日本的高速鐵路。日本於1964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又一推動力,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使得日本戰後迅速發展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現已被中國超越位居世界第三位)。

出口型經濟也為日本金融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而這一切都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縮影。

由於戰後蘇聯控制東歐,美國控制西歐,作為美蘇對抗的最前沿德國尤其是西德的發展得到了美國的重點扶持。美國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馬歇爾計劃有利的支持了歐洲經濟戰後的恢復,作為二戰的主戰場,德國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為迅速恢復德國經濟,美國提供的支援是前所未有的。

三、戰後的德國主動修復與臨近國家的關係,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的驚世一跪也成了德國戰後主動修復和周圍國家政治關係的縮影,和日本不同,德國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被消除的非常徹底,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德國製造的優良表現和德國人嚴謹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德國崛起給世界帶來的震撼。

四、德國的統一和歐盟的建立讓我們又看到了不一樣的格局

1990年分裂為西德和東德的德國最終實現了統一,而不久後歐盟建立也讓德國的發展有了更高的平臺,也讓德國經濟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和魅力。德國科技水平發達實力雄厚依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強大動力,國家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歐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雖然被日本超越但依舊位於世界第四位。


秋雨魯北說歷史


日本地處中國的東部,地理狹小、物資匱乏,但它卻有著蛇吞象的野心。日本自古以來對中國就虎視眈眈,覬覦大陸已久。特別是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工業體系有了長足的發展,軍力也大幅提高,成為世界工業、軍事強國。
面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日本先後侵佔了寶島臺灣、旅順、青島等地。特別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又迅速佔領了東北全境。野心膨脹的日本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妄想迅速佔領並奴役中國,以實現稱霸亞洲、再稱霸世界的野心。
在中國人民十四年的浴血奮戰下,特別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打擊下,日本的軍隊、工業、經濟、基礎設施等均遭到重創,不得不於1945年8月宣佈無條件投降。然而僅僅過了幾年,特別是在五十年代,日本的國民經濟就得以迅速發展。而我國作為戰勝國,雖然國家也因戰爭受到重創,但發展的迅速遠不及日本。
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日本發展迅速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 戰爭前,日本已是工業化的國家,並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國家的工業、相關的技術水平相當雄厚。雖然戰爭將工廠、基礎設施毀於一旦,但技術人員還在,技術、管理水平還在,因此,恢復起來也就快。
  • 國民素質普遍較高。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政府對教育也很重視,並對教育進行改革,使人們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國民素質提高,接受新事物、新技術就快,就有發展、創新的條件。
  • 朝鮮戰爭幫了日本恢復經濟的大忙。戰爭後初期,日本一些企業的部分產品因沒有銷路瀕臨倒閉,朝鮮戰爭使其部分工廠起死回生。如日本三菱工廠在四十年代末就已要宣佈倒閉,但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立即向三菱訂購了一千臺重型卡車,三菱工廠也因此起死回生。
  • 日本屬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與蘇、中等社會主義陣營勢不兩立。而西方陣營大多是工業化強國,他們之間抱團發展相對來說在技術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
以上就是日本在戰敗後國家經濟又能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個人淺見,望大家討論之。

小方說歷史1990


第一,德日在二戰前都是強國,飛機坦克艦船都能造,工業體系以及國民素質都較高,一旦選定方向,假以時日,就會強大。 第二就是良好的機遇,抗美援朝中收益比較大的就是日本,美國為了對抗中蘇,發動了朝鮮戰爭,後勤供需很多都是在日本完成的,大量的訂單飛往日本,促進了工業的恢復和發展。在德國,因為馬歇爾計劃,德國也得到了恢復。 第三是軍費的開支極少,因為是戰敗國,限制軍事的發展,尤其是日本,不允許有軍隊,節省了大量的開支。 四是把節省的錢放在科研教育上。 第五制定了科學的發展方向。


八零後不哭


第一,盟國對兩國的處罰並不以摧毀為目的。盟國吸取了一戰後的教訓,認識到任何戰爭賠償就要考慮到賠償國的實際賠償能力,如果過多地超出,賠償國不但無力償還,還有可能激發戰敗國 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敗國政府 ,擺脫賠償提供藉口。也有可能引發戰敗國國內的革命或政局的劇烈變化。這樣的結果反而把戰敗國推向了對立面,對和平的維護沒有好處,反而會破壞和平。所以盟國對德日的處理,主要針對的是法西斯勢力,而不是普通百姓。目的是要促使他們重新迴歸民主社會,而不是消滅他們。兩國本來就是強國,不被摧毀意味著復興的底子還在。

第二,美國因素。二者後,美蘇兩大國分別搶佔自己的勢力範圍,希望儘可能多地拉國家加入自己的陣營以對付對方。就德國來說雖然被一分為二,但是美國陣營內的西德一直比蘇聯陣營的東德強美國通過北約和馬歇爾計劃把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歐國家牢牢地綁在了自己這一邊,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向西歐輸血,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讓西歐慢慢復甦起來。日本則是美國強行把它劃分為自己負責的受降區,實際上是獨自掌握了日本戰後的命運。美國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待日本戰犯,一些人居然還被無罪釋放,後來當上首相,這樣美國就控制了日本。在美國的保護下和支持下,日本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國內建設上。

第三,各自奮鬥的結果。內因才是食物發展變化的主壓原因。德日兩國的崛起也是一樣。西德抓住機會主動與宿敵法國和解,並主動把自己的命運與歐洲命運聯繫起來,不斷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想要回歸歐洲,永遠不會再戰。德國戰後積極主動地去承擔聯合歐洲的義務,有機會就對二戰的罪行做出深刻自我批評,慢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接受,法德主導的歐洲聯合已經發展成了今天的歐盟,德國的外交政策是成功 。日本則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美 國,心甘情願做起了美國的小弟,積極配合美國的對外戰略,以此來換取美國在軍事上的保估、經濟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當然日本也主動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開展對外援助,但對歷史問題認識存在巨大問題,這是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進一步 改善的主要障礙。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外,其他的比如:時代主題、當前國際形勢等都對德日的崛起也是影響因素, 兩國的崛起經驗值得借鑑。


詹思丁


德國和日本作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在戰爭期間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德國被拆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各個領域受到美蘇打壓;日本兩次遭受原子彈的轟炸,天皇走下神壇,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軍隊。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國家在戰後迅速崛起,日本在二十年裡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聯邦德國也成為歐洲主要經濟體。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

附圖,新幹線,戰後日本邁向經濟大國的象徵

科教因素

即便在戰後遭到美、蘇等國的掠奪,但是自普魯士時期就為德國打下了雄厚的科技基礎。戰後的西德政府更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之間的合作,促進國內的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此外,西德全面而長期的教育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

同樣,戰後日本政府按照GHQ要求改革教育體制,實行“學校教育自由化”,1947年3月31日頒佈《教育基本法》,下放教育權力予民選的各級教育委員會並延長國民義務教育至9年。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達到99%;1970年,日本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比例達到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國際因素

冷戰開始後,美國為了與蘇聯集團抗衡開始實行以經濟援助為核心的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而西德也在美國的援助之列。美國的援助增加使聯邦德國很快便恢復了工廠的運行,進而擴大了就業,穩定了社會秩序,同時增加了稅收。1951年4月,以法國、西德為代表的西歐六國簽訂了《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衝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了德國的恢復和發展。

盟軍軍事佔領期間,以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實質統治日本。GHQ官員認為經濟發展不僅可以防止日本再次出現軍國主義,並且可以防止共產主義。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開始改變對日政策,包括單方面與日本議、放棄戰勝國對日索賠的權利、允許日本設置自衛隊、幫助日本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同時向日本訂購大量軍火以及軍需產品。美國還在經濟、政治方面對日本提供援助,由此而生的“特需繁榮”讓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

附圖,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

行政因素

戰後,西德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國家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對國民經濟等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建立一定程度的國有經濟(區別於社會主義國家),並強調市場經濟。廣泛的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使得西德擺脫了法西斯因素的影響,民主化以及社會福利制度的推行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條件。

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管理和改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在政治上,日本政府於1946年11月3日公佈新版《日本國憲法》並在1947年5月3日正式實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其第九條:戰後日本放棄戰爭、不維持武力、不擁有宣戰權。其他改變還包括改革天皇製為象徵天皇制,廢止輔佐天皇的樞密院、貴族院和軍部;改革議會制,設參議院和眾議院,規定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改革內閣制,內閣總理大臣一般由眾議院中多數黨領袖擔任,規定行政權屬於內閣;改革中央集權制,實行地方自治;改革司法制度,最高裁判所掌握司法權;擴大民主權利,實行男女同權。在經濟上,戰後的日本依照GHQ指令實行“經濟民主化”,日本政府在1947年頒佈《禁止壟斷法》和《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實行財閥解體政策,禁止卡特爾式商業壟斷。

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我沒忘記home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很快在戰後的一片廢墟中重新崛起,迅速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中的秘訣是什麼呢?主要的秘訣有四個。

秘訣一 低國防預算

由於德國和日本分別是第二次世界的歐洲和亞洲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戰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而日本放棄國家的戰爭權,國內只有警察部隊,戰後一段時間並沒有國防軍。德國和日本也因此國防預算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低,這極大的減輕了財政經濟負擔,能夠將注意力和更多資源專注於經濟領域和民生領域。

下圖 日本國會大廈

下圖 德國 勃蘭登堡門

秘訣二 人才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日本和德國都遭受到了慘敗,國內都是一片戰爭廢墟,但是,日本和德國的人才優勢仍然巨大,高端人才及大量技能型人才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失。這為德國和日本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迅速崛起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基礎。

秘訣三 善於利用外部環境

日本: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國內的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日本充分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為戰爭提供後勤軍需生產,因為美軍如果從國內運輸戰爭物資,成本高,效率低,只能在日本生產。這為日本以後的崛起奠定經濟基礎,使得日本迅速從廢墟中恢復過來。

下圖 朝鮮戰爭 美軍越過北緯38度線

德國:

德國戰敗後很慘,國家分裂為西德和東德。西德屬於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東德屬於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個陣營激烈對抗。德國的迅速崛起,主要指的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西德。

1947年,為了復興歐洲,為了應對未來的兩極格局局面,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也就是“歐洲復興計劃”。西德抓住美國提供的機會,參加了這個計劃,為國內經濟的復甦奠定了基礎。

秘訣四 戰爭掠奪的各種資源

日本從1931年到1945年,這14年期間,設立專門的專業機構來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比如“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和“華北開發公司”等。掠奪走了中國大量的資源,包括鐵礦、煤炭、森林、棉花、文物、銅礦、黃金、鋁礬土、鎢礦和菱鎂礦等等各種各樣的經濟資源,還發行軍用票和貨幣,對民間百姓的財富進行強迫性掠奪,金融掠奪的危害十分巨大。這些掠奪後的資源,被運回到日本國內封存起來,為其戰後的經濟崛起提供了發展上的資源保證。

下圖 戰爭資源鐵礦石

德國也是這樣,對法國的礦產資源煤炭、鐵礦石、錫礦和銅礦等的掠奪;對瑞典的鐵礦石資源設立專門機構掠奪、還有匈牙利的鋁土礦、丹麥的油料和農產品;羅馬尼亞的石油等。

這些掠奪的各種資源,為資源匱乏的日本和德國,提供了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上4點,是日本和德國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的秘訣。


寶劍鋒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爆發前,都是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雖然戰爭讓兩國的本土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工業根基和各種人才猶在,恢復起來也比毫無根基的國家快。早在普魯士還未統一德國之前,普魯士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正是依靠這些科技人才,到二戰爆發前,德國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如果不是戰爭,也許世界第一枚導彈,第一枚原子彈就會在德國誕生。而日本的工業和科技實力雖然不及德國,卻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也是亞洲唯一能夠自主生產飛機、坦克、軍艦等現代裝備的國家。


在二戰中,歐洲國家被打成一片廢墟,根本沒有資金重建,急需美國的援助,而美國為了通過經濟手段控制西歐國家,同時共同遏制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美國實施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在馬歇爾計劃的支援下西歐各個國家的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可以說戰後的二十年間西歐諸國的經濟獲得了快速穩定的發展,這與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有很大的關係。

在東方,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日本的重要性開始顯現,美國當局開始考慮把日本作為遠東的反共堡壘,並改變對日政策,轉而扶植日本恢復經濟,不但一再削減日本的戰爭賠償,還向其提供恢復生產所急需的資金和物資。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成為盟軍的軍事基地和物資供應地,戰爭需求直接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政治影響,也使日本經濟間接收益,極大助推了日本經濟的騰飛。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投降以後,國際上對其發展軍事力量做出了嚴格限制,德國被一分為二,聯邦德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日本也被美國單獨佔領,並簽訂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由於美國的佔領和保護,所以兩國都把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也加快了兩國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