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多渠道服務群眾200萬人次以上

多渠道服務群眾200萬人次以上

多渠道服务群众200万人次以上

醫護人員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

明明沒有接觸史,就是懷疑自己染病了,短時間裡到醫院檢查好幾次;一天之內頻繁量體溫,明明數值都在正常的範圍內,但只要咳嗽一聲,就覺得自己符合新冠肺炎的症狀;每次外出,就會在腦海裡仔細回憶行動路徑和接觸到的人;反覆洗手、消毒,糾結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停不下來……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影響了許多人的正常生活,感到焦慮和恐慌,是自然的事——危機不只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帶來糟糕的情緒。自戰“疫”打響,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及時成立防控心理應激干預小組,開通了多條免費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為普通市民和前線醫護人員做好“心理防護”。

尊重、傾聽、理解、共情

在引導過程中給予關懷

“發生此類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時,人們可能因為各種不確定性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產生認知偏差,出現擔憂、害怕、焦慮、無助、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以及失控行為、安全感缺失、抑鬱、急性應激反應等身心症狀。”採訪中,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張偉向記者介紹了一個案例。李先生在接受了詢問接觸史、旅遊史、入院檢測等一系列判斷後,均指向其患病的可能性極低,但他卻一直很懷疑,甚至到了焦慮、失眠、恐懼的地步。

耐心聽完李先生的講述,張偉首先從普及醫學知識入手,將傳播途徑、症狀、高危情況進行了一番全面講解。接著,通過逆向推理,讓其找出可能染病的證據,逐一分析、疏導。最後,提出一系列建議。“簡單地說,我們堅持‘尊重、傾聽、理解、共情’的原則,在引導過程中給予關懷,讓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

據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月25日,醫院第一條新冠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熱線028–87577510開通,後又陸續開通了兩條專家熱線19102687862、19102687863,以及短號“96008”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熱線,每天接到不下30條諮詢來電。統計顯示,醫院現已派出心理專家200餘人次,通過熱線、廣播、網絡、現場等多種渠道服務群眾200萬人次以上。

疫情帶來啟示

思考如何跟自己相處和對話

“我曾打電話給一名重症患者做心理治療,持續1個多小時,整個治療過程中,雖然患者戴著兩層口罩,說話有點費勁,但還是有很強的訴說慾望。”除了本地的諮詢與幫助,醫院還牽頭選派了12名心理專家,隨四川省第七批和第十批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執行任務,醫療隊員劉芳講述了一個案例。

“整個交談過程中,患者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儘可能把自己的事情說清楚,曾一度哽咽。隨著漸漸把痛苦說開,就開始談及自己的兒子、孫子等情況,更多地開始面對未來的生活。”劉芳說,這種情況他們遇到了很多,都會盡可能地讓患者表達情緒,通過訴說的方式,而不是自我壓抑,“訴說的過程就是情緒釋放的過程。”

醫療隊員聶小晶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場疫情除了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威脅,也有一些啟示,讓我們有機會好好審視自己,思考有什麼地方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她建議大家,這一時期,在減少跟外界聯繫的時候,可以思考如何跟自己相處和對話,發現其中的樂趣;當疫情過去,是否可以更加豐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一些有益身體健康的新行為習慣也有保留價值,可以思考如何融於當下的生活。

小貼士

普通公眾:首先應關照身體,遠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提高自身免疫力。其次應當關照心理,可以嘗試減少關注頻率,避免因信息過載引發的心理負擔;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做好規劃,並認真執行;處理負性情緒,允許自己表達負面的情緒,積極自我對話。也可以打電話給信任的親人、朋友,嘗試與親密可信任的人進行溝通。

一線醫護:首先,同樣應當抓緊有限的時間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其次,學會接納。接納周圍環境、接納自己生理和心理可能出現的不適應;第三,善於用社交軟件、運動、獨處、哭泣等方式釋放情緒;第四,多嘗試與自己有相同境遇經歷的同事同行交流、討論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積極為自己尋找支持;最後,可尋求專業幫助來恢復自身心理平衡。(記者 王靜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