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新研究: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新研究: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

本文約為3500字,建議閱讀5分鐘

本文檢索並整理了世衛組織公佈新冠病毒全球研究的九大重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新研究: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

本文檢索並整理了世衛組織公佈新冠病毒全球研究的九大重點:新冠病毒的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識別動物宿主;流行病學研究;臨床特徵和管理;疫情防控;候選療法的研發;候選疫苗的研發;倫理評估;應對疫情相關的社會科學層面諸多問題的潛在驅動因素九個領域的新文獻,共梳理出5篇文獻,供參考。詳情如下:

一、新冠病毒的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

1. 2020年2月17日medRxiv預印版武漢協和醫院提出一個簡單的臨床參數,將有助於早期識別COVID-19患者

事件概要:

2月17日,medRxiv上發表了來自武漢協和醫院的題為“A simple laboratory parameter facilitate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OVID-19 patients”的文章,提出了一個有助於早期識別COVID-19患者的簡單臨床參數。

自武漢爆發COVID-19疫情以來,感染患者總數已達4萬多人,而且還在增長。為了便於在指定發熱門診將大量COVID-19患者與其他有類似症狀的患者進行分類或鑑定,文章確定了一種實用的臨床識別參數,可供臨床一線醫護人員方便使用。

為此,文章進行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分析對比了PCR證實的SARS-CoV-2陽性患者(n=52)和SARS-CoV-2陰性患者(n=53)之間的臨床和實驗室結果。兩組患者症狀相似,主要為發熱和呼吸系統症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或淋巴細胞減少(當前我國和世衛組織COVID-19診療指南建議的兩個參數)的患者比率在這兩組之間沒有差異,但是,SARS-CoV-2陽性患者的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率(79%)明顯高於SARS-CoV-2陰性患者(36%)。當其他疑似症狀與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症合併時,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9%和64%,遠高於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和/或淋巴細胞減少合併症狀時的48%和53%。

因此,文章認為,相比現行推薦的白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減少準則,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更可靠的實驗室預測SARS-CoV-2感染的參數。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3.20022830v1  

二、識別動物宿主

暫無

三、流行病學研究

1. 2020年2月18日《Nature》討論中國COVID-19疫情是否已到高峰期

機構或團隊:Nature雜誌

事件概要:

Nature報道稱,對中國近45,000例確診COVID-19病例的研究表明,該疫情可能已經達到高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報告指出,新感染人數最多的一天(稱為高峰)發生在1月底左右,此後每天新確診病例的數量下降。但是,在截至2月11日的研究期內,每天的新疑似病例和醫生使用胸部圖像診斷出的那些病例(稱為臨床診斷病例)都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國冠狀病毒感染的最新數據似乎表明新病例有所下降,但必須謹慎解釋這一趨勢,現在判斷這種新的下降趨勢是否會持續還為時過早。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醫師和流行病學家Raina MacIntyre同意謹慎考慮相關數據,但表示總體趨勢是有益的。MacIntyre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還顯示,中國和世界範圍內每天報告的新病例有所下降。到2月9日中國假期結束,隨著人們重返工作崗位,在2月21日前後新病例可能還會進一步增加。通常在流行病中,不止一個高峰。

流行病學家一直在試圖粗略估計疫情何時達到高峰。公共衛生官員想知道這一點,以便他們可以準備醫院,並知道何時可以安全解除武漢和附近幾個城市的出行限制。一些模型表明,高峰將隨時發生。其他人則說,距離出現高峰還有數月,該病毒將在此之前感染數百萬人或數億人。該模型假設受感染的人數超過了官方統計的人數,但是這些人沒有症狀或症狀輕沒有尋求醫療救治。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154-w

2. 2020年2月18日medRxiv福建師範大學基於玻耳茲曼函數的迴歸分析模擬和預測中國SARS-CoV-2累計確診病例

機構或團隊:福建師範大學、德克薩斯A&M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事件概要: 福建師範大學等於2月18日在medRxiv發表題為“Simulating and

Forecasting the Cumulative Confirmed Cases of SARS-CoV-2 in China by Boltzmann Function-based Regression Analyses”的文章,分別估算了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和其他受影響最大的省/市的確診病例總數,結果可能有助於遏制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研究人員使用了由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各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每日發佈的2019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14日累計確診病例的數據。研究人員利用玻耳茲曼函數以模擬每個省/市以及中國大陸確診病例的累計數量,預測了未來幾周全國和各省確診病例的發展趨勢。此外,研究人員還從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收集了中國和世界範圍內2003年SARS-CoV累計確診病例的數據,並進行了類似的分析。

研究人員使用蒙特卡羅方法分析累積確診病例估計值的不確定性,並使用所得平均值、中位數和95%置信區間(CI)表示結果。結果顯示,每個地區累計感染SARS-CoV-2的確診病例的數據都非常符合玻耳茲曼函數(所有迴歸分析的R2均接近0.999)。

研究人員估計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和其他省份的確診病例總數分別為79467(95%CI 71348,96569)、64261(57993,76056)、46607(41245,58129)和13906(12727,15901);六個受影響最大的省份廣東、浙江、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分別是1410(1325,1539)、1265(1201,1361)、1369(1263,1548)、1136(1048,1294)、1110(1021,1269)和1123(947,1144);中國排名前四位的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為429(395,487)、356(334,392)、365(347,393)和430(409,460)。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包括湖北省)每日SARS-CoV-2新確診病例數將在2020年2月27日至2020年3月13日之間達到最小值,CI為95%。

此外,研究發現,在中國和世界範圍內,2003年SARS-CoV累計確診病例的數據也與玻爾茲曼函數非常吻合。研究指出,正在進行的SARS-CoV-2和2003年SARS-CoV的累積確診病例數據均與玻爾茲曼函數完全吻合,表明該模型適合模擬由這些冠狀病毒引起的流行病。但是,由於所發佈數據的不確定性,對於SARS-CoV-2疫情獲得的確診病例總數和估計的關鍵日期,不應直接用於做出與公共衛生相關的決策。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6.20023564v1

四、臨床特徵和管理

1. 2020年2月16日medRxiv預印版:2019年重度和中度冠狀病毒病的臨床和免疫學特徵

機構或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事件概要: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features in severe and moderate form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文章比較了感染SARS-CoV-2的重度病例和中度病例在免疫學特徵及臨床、實驗室、放射學特徵的差異。

文章表明,重度病例的PaO2/FiO2(氧合指數)和淋巴細胞數量明顯低於中度病例。重度病例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超敏C反應蛋白和鐵蛋白顯著升高。入院時,重度病例的IL-2R、TNF-α和IL-10濃度顯著高於中度病例。此外,所有病例中T淋巴細胞,包括CD4+T細胞和CD8+T細胞均減少,但是重度病例減少得更明顯,導致重度病例中CD4+T介導的IFN-γ的表達量也低於中度病例。因此,本文得出結論SARS-CoV-2感染可能主要影響T淋巴細胞,尤其是CD4+T細胞,導致IFN-γ的表達量顯著降低。結合臨床特徵,包括T淋巴細胞減少和細胞因子升高在內的免疫學指標,可能會成為COVID-19預後及診斷的潛在標誌。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6.20023903v1  

五、疫情防控

暫無

六、候選療法的研發

1.2020年2月6日,瑞德西韋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臨床試驗方案簡介

機構或團隊: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等

主要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給我國帶來巨大影響,但目前仍缺乏有效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一種核苷前體藥物,臨床前期試驗中顯示出抗 2019-nCoV 活性。本文將介紹瑞德西韋治療 2019-nCoV 肺炎患者的 III 期多中心臨床試驗方案。試驗將採取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形式開展,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評價瑞德西韋在成人住院 2019-nCoV 感染輕-中度肺炎和重症患者中的療效及安全性,擬分別入組 308 例和 453 例患者,試驗組與對照組比例為 1:1 和 2:1。試驗組患者在標準治療方案基礎上,將接受首劑瑞德西韋 200 mg 靜脈點滴,隨後連續 9 日每日 100 mg 靜脈點滴,對照組患者接受標準治療和相同劑量安慰劑治療。臨床試驗以臨床恢復時間和臨床緩解時間作為主要終點。

原文鏈接:

http://www.chinapneumonia.cn/hotinfo/id/530

Remdesivir 1 試驗:

https://img.dxycdn.com/biz/chinapneumonia_files/edit/0206205422487.pdf

Remdesivir 2 試驗:

https://img.dxycdn.com/biz/chinapneumonia_files/edit/0206205521670.pdf

七、候選疫苗的研發

暫無

八、倫理評估

暫無

九、應對疫情相關的社會科學層面諸多問題的潛在驅動因素

暫無  

資料來源:中國科訊、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春風實驗室

地址:http://www.chinacdc.cn/gwxx/202002/t20200221_213534.html

校對:林亦霖

—完—

關注清華-青島數據科學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THU數據派 ”及姊妹號“ 數據派THU ”獲取更多講座福利及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