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抱坡、月川、東岸…看看三亞吉陽區棚改最新工作進展

核心提示

2月25日,抱坡棚改範圍內的市體育中心項目用地11棟房屋、總建築面積7114.5平方米全部拆除;同一天,月川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項目用地範圍內五棟總面積2608平方米房屋全部拆除。目前,東岸棚改回遷安置房地塊一的兩棟回遷安置房已建設完成,預計在今年5月交付使用。

時刻在狀態、保持“滿格電”,吉陽區巧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動”“靜”辯證法,科學防疫的同時,吹響復工復產“衝鋒號”,讓市民抖擻精神,讓城市發展“舒筋活血”。

抱坡、月川、東岸…看看三亞吉陽區棚改最新工作進展

抱坡——24小時在線戰“疫” 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

100天完成了市體育中心項目亞沙會主場館建設用地的徵拆工作,還讓村民成為徵拆工作最好的“代言人”。在“未補先拆”情況下,讓村民從不理解到全力支持;原定計劃120天完成亞沙會主場館建設用地範圍內的497棟房屋徵拆工作,僅用100天就拆除了497棟,搬遷221座墳墓,騰空約550畝土地,抱坡棚改刷新了棚改新紀錄、城市發展新速度 。

抱坡、月川、東岸…看看三亞吉陽區棚改最新工作進展

在抗擊疫情期間,抱坡棚改人員堅持24小時在線,用堅守為推進項目保駕護航。棚改人員化身戰“疫”者,用忙碌的身影推動市體育中心項目用地有序復工。

吉陽區副區長蔡曜澤告訴記者,棚改人員既是宣傳員,又是檢查員,更是服務員。他們對市體育中心項目內1000多名工人宣傳疫情防控要求,履行檢查員職責,對該項目內疫情防控措施進行逐項檢查,提出指導意見。同時,還幫助施工方解決施工中面臨的各種難題。

精準,讓施策見實效。找準痛點難點,解燃眉之急。春節期間,抱坡棚改辦成立2個協調小組,專門為市體育中心項目服務。 市體育中心項目其中一塊地塊電纜需要入地,涉及幾十戶農戶苗圃搬遷、青苗補助、 菜地騰空等問題,市老幹局副調研員張全全程跟蹤督辦解決;受疫情影響,預估人力缺口大,吉陽區副調研員仇小林決定提前14天搭建大數據平臺,有針對性地從省內招工。亞沙村一塊地塊需要動工打地基,涉及2畝多的爭議地,敢啃硬骨頭的仇小林連續3次召開協調會。最後,爭議地業主同意先“讓路”重點項目; 市體育中心項目周邊配套有8條新建、擴建道路,涉及村民徵地等問題,吉陽區主要領導上門協調。

服務,讓政策有溫度。眼下疫情未過,與以往相比,棚改人員的態度更溫暖、考慮更細緻、溝通更深入。拿著體溫槍上門做工作,與村民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離,拉近了與村民的心。抱坡體育中心主場館1號地塊徵拆組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李強和愛人“齊上陣”共同“抗疫”,共同助力項目推進。召開部署會、制定徵拆計劃、統籌指揮徵拆工作……吉陽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率先垂範,不懼風險,下沉一線,帶著責任、帶著感情,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他們時刻將“責任”二字扛在肩上。

細心,成為群眾貼心人。圍繞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吉陽區將難題關口前移,將問題解決在前端。追溯抱坡棚改的拆遷軌跡,創新貫穿始終,因地制宜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成為棚改加速跑的“秘籍”。 市委派出督查組督查項目進展,市人大、市政協多次到項目現場召開協調會,市政府也多次召開項目推進會議和拔釘子會議。

疫情期間,推動棚改工作不易,每天有說不盡的辛苦、道不盡的心酸。然而,一群紮根在棚改一線的“小虎隊”,不怕吃苦、不怕勞累,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堅守崗位,奮戰在一線,踩著奮進的鼓點,奮戰一線,用耐心與智慧,打開了為三亞發展續寫新篇章的新局面。


月川——解難點巧破題 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

用心做好防疫這道題,為項目有序開工打下堅實的基礎。

“體溫36.6℃,正常,可以進入社區……”連日來,隨著企業逐漸復工,吉陽區月川社區防控點,出入的居民、車輛漸漸多了起來,但進出社區的“一問二查三登記”的程序一項也沒有少。

抱坡、月川、東岸…看看三亞吉陽區棚改最新工作進展

月川社區居民委員會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蘇應鈞說,由於社區人員複雜,流動量大,根據疫情防控形勢,月川社區以黨建為抓手,將社區劃分7個防疫網格,將每一戶居民編入網格管理,由社區“兩委”幹部、志願者、村民代表等138人組成群防群控隊伍,24小時輪流在崗,緊盯防控重點。除了嚴格做好日常疫情防控工作,月川社區黨支部還成立了“黨員先鋒隊跑腿隊”,為自行隔離居民提供“跑腿”服務。

對社區外來人員開展拉網式排查,把返回三亞人員的時間、活動途徑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等信息一一登記;上門指導居民在海南省健康一碼通系統進行註冊登錄、為居家隔離觀察的人員提供“跑腿”服務。科學防疫同時,始終如一地保持凝心聚力、實幹苦幹的工作狀態,以行動扛起吉陽擔當、用落實推動徵拆前進。

解難點、巧破題,砸破難啃硬骨頭。在月川棚改辦,有人主動請纓前往一線;有人憑藉經驗傳幫帶;有人則利用專長攻破“疑難雜症”……幹部成了棚改最強勁的力量。

聽民意、解民憂,溫情棚改暖民心。民生為大,讓利於民,是月川推動徵拆工作的出發點。為了讓村民滿意,多次調整徵拆方案,為徵地拆遷戶提供轉產轉業扶持, 打消了村民的後顧之憂。月川安置區的建設,均按照月川村民的風俗習慣“量體裁衣”,有戲臺、祠堂,甚至連電梯都有兩個規格,滿足村民出行、應急使用。為了確保安置區質量,月川11位村民自發組建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小組。加入月川棚改安置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小組後,梳理工地要注意的環節、細節,制定“自檢體系”的操作規範以及流程。

蘇應鈞介紹,除了掌控好原材料的質量監控外,月川棚改安置工程質量監督小組每天不定時對工地各施工環節進行巡視,及時發現了基礎底板鋼筋的佈置不規範、基礎搭接鋼筋漏綁等問題,並通報監理方責令施工方當場整改,確保安置房的質量安全。

按照拆遷慣例,村委會和菜市場都應該是最後拆遷。為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的首期實施建設單元“騰空間”,月川棚改辦再次調整徵拆方案,在拆除月川村委會以及月川村內菜市場前,就安置好了村委會辦公地點以及搭建新市場,以滿足附近群眾需求。


東岸——多措並舉做好防控 企業有序復工復產

為穩步推進建設進度,目前,東岸棚改回遷安置房的建築工人正在陸續地復工復產。

記者在現場瞭解到,東岸棚改回遷安置房的建設,按照棚改拆遷徵收的時間先後,共分為三個批次進行建設。

●地塊一的兩棟回遷安置房已建設完成,正等待著驗收,房屋面積共分為55、65平方米兩種戶型,預計在今年的5月交付使用。

●地塊二的六棟樓房已經全部封頂,工人們正在做內部裝修和外部的牆外立面粉刷,房屋面積共分為125、155平方米兩種戶型,預計在今年年底進行交付。

●地塊三的八棟樓正在做地下室結構施工,房屋面積共設計45平方米至95平方米不等的十餘種戶型,預計交付時間為2021年7月。

疫情防控期間,為做到防控、復工兩不誤。在施工現場,東岸棚改回遷安置區項目建設的疫情防控小組,為第一次核酸檢測合格、並即將進行第二次複檢的建築工人,劃分出了新的生活住宿區和工作區,充分保障建築工人的身體健康安全。

中建六局東岸棚改回遷安置區項目生產經理高濤表示,目前將返程人員和留守人員分為兩個工作區,確保返程人員身體沒有問題,再進行統一分配任務。

在日常監管中,為降低人員流動帶來的交叉感染,疫情防控小組在建設項目內採取全封閉管理方式,無特殊情況禁止外出,並且每天都會安排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衛生消毒。

“目前項目實行一天三次的測溫管理,如果達到37.3度以上,會及時跟社區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我們每天會對食堂、辦公區和生活區進行三次消殺。”高濤向記者說道。

截至2月25日,東岸棚改回遷安置區工地復工人員近三百人,本月底還將迎來返工高峰期。為保障口罩和消毒水等防護物資充足供應,疫情防控小組正積極採購和申領。


疫情,就是一次大考。吉陽區委副書記、區長張華文說,市區合力、先難後易、庖丁解牛、層層推進、點面結合、各個擊破,創新徵拆新理念、新舉措,引領棚改項目推進拔節生長。復工復產期間,吉陽區靠主動服務,幫助解決企業遇到的突出困難,各個重點項目工地加強員工健康監測和個人防護,落實工作場所、食堂、宿舍等防控措施,減少員工聚集和集體活動,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置,有序推動復工復產。

復工就是穩就業,復產就是穩經濟。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是當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緊迫任務,也是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市政協副主席、吉陽區委書記陳躍說,正是有了全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精氣神和吉陽區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愈挫愈勇的信念,吉陽區用最周密的安排、最硬核的舉措、最到位的服務,切實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在戰“疫”中,踐行初心使命,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為建設自貿港注入強勁活力與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