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子不教到底是父之過還是母之過?

鄉村de記憶


這幾年國學不斷升溫,各種國學班雨後春筍般出現,從中可窺一斑。作為國學的入門,除了唐詩、宋詞、元曲、《聲律啟蒙》,能擔此重任的還有《三》、《百》、《千》。

《三》者,《三字經》也。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以經名之,小中見大。賦蒙童以善性,啟後輩之才情。為文平易,萬千大道理娓娓而敘;囊括顧典,煌煌五千年盡在於斯。試摘片語論之如下。

《三字經》有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結合一下實際,這話比什麼大道理都實在。生而不教,這父親當的可真不夠格;教而不嚴,學生惑之不解,這樣的老師真是愧對三尺講臺。如果扣一下字眼兒,“師之惰”之前是“父之過”,這樣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孩子的身上總帶著父母的影子。老師在學校苦口婆心的講一天,效果可能不如父母的一句話。我曾辦過輔導班,對這種事情深有體會。好不容易給學生講清楚某個道理,結果,回家待了倆小時,下午又回到了出發點。而且,通常情況下,母親的話比父親的話更管用。

雖然我們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深蒂固,“相夫教子”也是很多女性自己認為的“天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對母親的話也很聽從。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性,是無私的也是排他的。母愛很容易過頭,成為溺愛,把孩子寵得無法無天。

中國有句古話叫“慈母出敗兒”。當慈母之愛成為溺愛,孩子就會不知好歹,古人誠不我欺,現實中也有很多例子。最近幾天,網上風傳李某提前出獄,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出來澄清,但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當年李某的罪行,就是“慈母出敗兒”的“典範”。這是鬧得舉國皆知的反面教材,是大例子。

再說小方面。某親戚中年得子,很是欣慰。雖然家在農村,但是孩子不知道地邊在哪裡。平日生活中,父母忙著掙錢,對於孩子的愛,更多的表現在金錢上,他們認為讓兒子有充足的錢花是首要方面,只要錢到位了,學習成績自然上得去。人沒有不犯錯的,小孩子更不例外。犯了錯,給予適當的教育,告訴他們對錯之分,是父母的本分。但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對於自己兒子的錯誤,是包庇。孩子偷了東西,她只是隨口說幾句,親戚們是不能說的;孩子沒日沒夜的玩遊戲,她認為是把兒子留在家裡的好法子,可以避免他出去“瞎溜”;孩子在外邊賭博欠了一屁股債,她偷偷替兒子還上,不讓孩子的姐姐們知道......二十多年下來,這個孩子與小時候的可愛完全不同,讓人見了可恨!

二十四五的人了,總想著不勞而獲,沒錢了跟他媽要,有錢了出去逍遙。平時在家,任父母累成狗,他仍舊呆在空調屋裡不出來。即使餓得抬不起頭,也要等著母親回家做飯。家務是不會幹的,玩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親現在相管,但是孩子只要一皺眉頭,她就洩氣了。孩子的父親想管,但是孩子根本不聽他的。他總是在外邊忙著掙錢,一年到頭在家待不了幾天,孩子跟他很陌生。對這個孩子,我們這些親戚更多的是嘆氣。

這個孩子的母親曾對老師們說:“替我多管管他!”老師的回答很精闢:“你們自己都管不了,我們怎麼管?”孩子到了不識好歹的地步,該怎麼辦?這種情況,我見到的十之八九都是國家幫忙教育。

養不教,父之過,更是母之過!

古人誠不我欺啊!


幼兒書法老師


沒有教育好子女,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有責任的。“子不教,父之過”可以把其中的“父”理解為父母,這是偏義複詞一類的用法。,漢代著名的古體詩《孔雀東南飛》裡面就有這樣的用法。《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的媳婦劉蘭芝不容於婆婆,只好讓丈夫送她回孃家,臨行時和焦仲卿說“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這裡的“公姥”就是偏義複詞。所謂偏義複詞,就是一個詞只取其部分意思,其餘意思不予考慮。《孔雀東南飛》裡焦仲卿的父親早亡,只有母親健在,因此劉蘭芝作為焦仲卿的妻子,不可能還有公公,那句話的“公姥”是全面意思公公和婆婆的意思,實際上只有“婆婆”的意思。“子不教父之過”中的“父”含有父親和母親的意思,和偏義複詞用法恰好相反。

當然我們也可以結合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理解。相傳《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撰寫的,後來為清朝人增補過,不管是宋朝還是清朝都屬於封建社會,而封建社會屬於父權至上的社會。也就是說,家庭中以父親為主,母親為輔,孩子沒教好首先要怪父親。不過,那肯定有失偏頗,母親的角色不是父親能夠代替的。所以我寧願用偏義複詞之類的理論來解釋“子不教父之過”的意思。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雙方都是很重要的。不是隻有父親才能教育孩子,也不是隻有母親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父母都好的家庭當然更好,因為那樣教育好孩子更容易一些。


弱水飛鷹


子不教,誰之過?我認為既不是父之過,也不是母之過,而是傳統意義上約定俗成的社會理念之過。

傳統理念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孩子沒有什麼出息,都是因為爸媽的錯造成的。

真的是這樣嗎?

父母有成人的世界,總是用成人的觀念來要求孩子,其實父母忽略了孩子們自己的世界。

父母總以“都是為你好”這句話作為藉口,粗暴的干涉孩子的世界。

成年人的夢和孩子的夢,是兩回事。

其實孩子都有自己適合的感覺、能力、天賦,他們不可能都成為學霸,運動高手,能歌善舞的文藝積極分子,他們是有著各自特長或天賦的,如果家長硬讓他們成為一個他們不願意成為那方面專家的人,孩子其實是非常痛苦的。

家長有沒有尊重過自己孩子的天賦呢?

嗯,我們捫心自問,是不是在用成人的觀念,眼光去強迫孩子成為家長想要他成為的那個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孩子沒有出息,父母真的負有不可寬恕的責任。



我們瞭解的事實是:孩子的性格、智商等人格發展,主要跟先天因素(遺傳基因)和後天環境有關,而後天環境又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同齡人群體環境)。

孩子因為遺傳因素,不僅形象、頭髮、膚色、神態、動作及行為跟父母非常相像,而且性格特點也有種似曾相識感,往往讓父母感覺到過去的自己又出現了。

基因遺傳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

家庭環境裡的父母讓孩子從嬰兒開始就有一種對家人的依附感、安全感和歸屬感,在家裡孩子受父母的榜樣影響,潛移默化。

一對優秀的父母,一個和睦的家庭,一種對孩子溫馨的無微不至的愛,孩子受教養的程度肯定會更高,未來成才的概率也更高。

家庭環境中似乎“一旦孩子出現問題,那一定就是父母的問題。”又變成了一種非常正確的理念。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類是社會化的群居物種,孩子同樣是社會化的,也是需要和外界社會打交道的。

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從兩歲或者三歲開始,實際上就已經社會化了。

孩子願意呆在幼兒園,嗯,為什麼?因為那裡有和他年齡相仿的一群小夥伴。

你會發現孩子性格會更加開朗,也懂得了一些為人相處,人際交往的基本常識,他會看別的小孩是怎麼做的,也會自己跟著學,而這些東西,可能在家裡父母並沒有教他,處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們會互相學習,互相影響。

可見,一個同齡人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這個並不是說家長不重要,實際上,他們在孩子生命中扮演了其他重要的角色。

父母有成人的世界,而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同齡人群體)孩子的世界。

準確的說,父母和孩子是處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孩子總是渴望自己在群體當中,能夠受到尊重,不被歧視和嘲笑,做的往往是同齡人群體認可的事情,而不是去做爸媽那個成人世界的事。

一旦父母不能理解,往往事情的對錯就總是在自己的成人世界去找尋答案,對孩子不停的嘮叨抱怨,這種狀況孩子是肯定不會接受的,如果再加上孩子的個性缺失,不能夠正確面對挫折,一遇到不如意就容易產生過激的行為,出現極端的反應。

就像前段時間網上說的那個“17歲的少年跳橋的行為”。

同齡人環境才是影響孩子人格成長最關鍵因素。



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孩子找一個適合他自己的,和他差不多的同齡人環境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為了儘早的進入社會化,有些父母會安排孩子提早上學,而我卻持相反意見。為什麼呢?

如果你的孩子比班上其他孩子稍微大個半歲,孩子的心智往往要超過班上大部分同學的,不管是學習還是玩耍,或者其他什麼,都會比其他孩子表現的更優秀一點。

這個過程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樹立起自己強大自信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自信心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越來越重要。

小孩的智力差不多,關鍵就在心態,是自信、是自卑、是膽大還是恐懼。

如果孩子成績不是很理想,往往會伴隨著一些自卑和抱怨。反過來,當他感覺到(和同齡人相比)自己某方面特別厲害的時候,他會在這方面興趣增加很多,反而會成為孩子的強項。

正因為有了這性格,在其他方面也表現的往往比較自信,因自信而得到好成績,好成績會受到班上同齡人的尊重和認可,在同齡人群體獲得非常大的優勢,無論是孩子人格發展上還是社會化的社交方面,都會體現出良好的水準,成人之後,也能夠更好的應付社會的各種挑戰。

父母把孩子送到適合他成長的和他差不多的同齡人環境中,對培養良好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格發展和社會化進程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一過程中如果出現偏差,父母只需要進行及時的引導修正,起一個導航作用就足夠了。



總之,父母的教養並不能完全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及社會化,而是由和孩子差不多的同齡人環境通過相互教育,相互影響來幫助完成的。

覺得以上說的在理,請您關注、點贊、留言。謝謝!


成竹一家


《三字經》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其實《三字經》在這裡強調的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關於家庭教育,《三字經》又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可見家庭教育的責任,並不僅在父親一方,母親也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母親對子女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父親。

歷史上許多傑出的人物正是得益於母親的呵護教悔,才取得了後來巨大成功。

岳飛一生忠貞報國,至死不渝,離不開岳母的言傳身教:“孩兒,做孃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

朱德的母親是一位有著能幹嫻熟、和藹善良、有遠見、支持革命等優良品質的家庭主婦。在《回憶我的母親中》,作者這樣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

愛迪生在學習上總愛提一些問題,經常讓老師難堪,於是他們認為愛迪生是一個調皮,存心搗亂的孩子,甚至還罵他:“糊塗蟲”。愛迪生的母親認為學校老師那樣對待孩子是錯誤的,一氣之下,他讓兒子休學回家,自己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任務。正是由於愛迪生母親的勤勞和智慧,才成就了一位科學奇才。

母親對我的愛之偉大讓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驗證這種愛是值得的——夏加爾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母親——林肯

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只有和諧的家庭,只有家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子女的健康成長!


羊頭丹水


子不教父之過還是母之過?

其實這句話原本應該是養不教,父之過。很多人會說家養不教了,和父母都有關係,為什麼光說父親之過,母親到哪兒去了?難道就不該咎則了麼?

其實這個時候不是較真的責問到底是誰的責任,孩子如果真長歪了,我相信和父母都有關係。這句話其實更多的是想告訴大家一個現狀,在中國,一個父位缺教的國家,實質上是家庭教育的隱患。

很多父親就是不管不問,由母親一手包辦,父親光忙於工作,認為掙錢養家就是自己的責任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是個很重要的存在,對孩子性格等方面的養成有深遠的影響,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榜樣角色,很多孩子就是致力向父親的樣子發展,失去這個榜樣,孩子得有多迷茫無錯。

所以父親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絕對不能也不應該是配角,而是應該跟母親一樣,作為主角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甚至要起到比母親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個父親勝於100個教師,所以真心希望父親們都能正視自己的身份,在教育這方面不假手於任何人!


無殤遇上太陽花


我認為,子不教,即子女沒有教育好,既是父之過,即父親的過錯,又是母之過,即母親的過錯。一句話,孩子教育不好,是父母的過錯。這是因為:

一、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我們作父母的,把孩子生下來,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物質需要,讓他們吃好、穿好,使他們擁有健康的體格,更要教育孩子成人,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雙方不能把責任推給另一方,而應該一起齊心協力將孩子教育好,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我們有什麼理由推卸責任呢?


二、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各種生活態度,無不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許多問題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庭,父母對孩子疏於管理,教育不到位,父母雙方以工作忙等各種藉口,將孩子推給另一方,導致孩子教育缺失。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父母整天打麻將不務正業,與人交往自私自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嗎?

三、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應成為父母的共識。將孩子教育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作父母的要不斷學習,提高教育水平,要科學地教育孩子。比如訂閱有關教育報刊,閱讀家庭教育的文章,從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犯一些錯誤,少走一點彎路,科學地將孩子教育好。

路漫漫其修遠兮,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任重而道遠,父母要共同努力,提高認識,將孩子培養成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加油,天下的父母!


杏壇耕夫


我覺得這句話應該理解成“子不教家庭之過”,古代這個“父”應該指的也是“父母”吧。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家庭的事情。

我見過一個只有母親管,爸爸和爺爺奶奶都嬌慣的孩子,孩子可以用無法無天來形容,想要啥必須得到啥,否則就大哭大鬧,亂扔東西,這邊母親還沒怎麼說呢,爸爸有過來和稀泥,“孩子不就要個東西嗎,買就是了,又不是買不起”。

試想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教育好,以後誰還能管的了。

父母不能總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出現

現在很多父母都忙於生計,有些在外地打工,有些常常不著家,偶爾和孩子見面可能就在飯桌上,或者孩子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這時候父母才會出現,而且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批評孩子,你說這時孩子出現問題了,是誰的錯?

教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

還有那些一個人上班,另外一個人照顧孩子的家庭,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總有一個人會說你怎麼管的孩子,把孩子管成這樣了。能這樣想的家長,你們要想想,孩子平時需要教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你又在幹什麼,你辛辛苦苦掙錢又是為了什麼,不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孩子嗎?如果孩子以後不成器,跟著倒黴的是誰?不還是父母嗎?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要認為總是對方的問題。


然規教育說


因為封建社會是父系社會,講究的是男權主義,只有男人可以上學讀書,考取功名,做官統治。只有男人才可以子承父業,當家做主。只有男人才可以經商,拋頭露臉,外出學藝,自立門戶,拍板決策。封建社會是壓制女性的,沒社會地位,不可以上學識字,不可以拋頭露臉。所以,給孩子上人生課,講道理,談理想志向,就只有父親來啟蒙並負責。並且父親有這個責任和義務為孩子樹立好榜樣,指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人生,社會,從而成長後從容走向社會。而母親基本是代表水,溫潤生命,照顧孩子起居,衣食住行就算盡到義務了。總不至於讓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給孩子講好道理,這門大學問,對吧?不然不會有父親是座山的比喻,四平八穩,堅強偉岸,剛正從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呢。當然如今女性社會地位不同了,男女平等,父母都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需要說明的是,三字經創作於古代的封建時期,不可避免留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也會因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的侷限,不夠開明通達。一個時代一個樣子,思想觀念也大大不同,價值觀也差異很大,需要你理解那個時代,然後就會多一分理解,但可以不贊同。


育兒領域


第一,人為什麼會孝敬父母?因為一個人能夠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都離不開父母對我們的養育。父母養育我們,我們內心中是有愧疚感的。所以推動我們孝敬父母這樣行為的是我們內心中對父母的愧疚感。於是,孝敬父母就有了兩個功能,一是讓父母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二是,作為子女,也緩解了內心中愧疚感。

第二,為什麼有些不孝敬父母?因為他們內心中沒有對父母的愧疚感。那麼是完全責怪他們白眼狼,沒良心嗎?哪有那麼簡單。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孩子內心是有愧疚感的。如果父母這個時候打罵孩子,那麼父母在發洩憤怒的同時,孩子內心中對父母的愧疚感也被父母打沒了。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感覺對父母有愧疚感,也就失去了用孝敬父母的行為來緩解內心羞愧的動機,於是我們大家就說這個人不孝敬父母。

所以,不孝敬父母,究竟是父之過還是母之過?答案是誰把孩子內心中的愧疚感打沒了,誰就是罪魁禍首,當然,誰也最終自食苦果。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未成年心理與家庭教育


子不教,既是父之過,也是母之過。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人,將天比做父親,將地必做母親。在家庭中也是這樣,父親給於孩子陽剛志氣,銳意進取,拼搏奮鬥。母親給於孩子陰柔品格,海納百川,仁者愛人。

正是是古代儒家所崇尚的嚴父慈母模式。

因此,一個孩子人格的健全,是父母共同努力,家庭和諧環境中教育的結果。而不能單純片面的推脫給父親或者母親。

教育不簡簡單單是把知識告訴孩子,這隻做到了言傳,還沒有做到身教,身教就是身體力行,作為榜樣作為表率。從而形成一種環境,一種正確的氛圍。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新聞媒體報道的少年負面新聞,大多數的家庭環境有問題。

1.父母離異,跟一方生活

2.單親父母,生活艱辛

3.父母雙亡,由其他親人撫養

4.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

5.童年遭受過父母虐待

6.父母關係惡劣,經常爭吵

7.父母中有一方長期凌駕於另一方之上。

8.父母有賭博之類的惡習。

9.家庭環境中,女性強勢,男性懦弱

10.重組家庭,被繼父繼母嫌棄

以上每一條都可以對應分析出,小孩的性格缺陷。但是總而言之。只要家庭環境出現不和諧,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健全心理的成長。

現實中,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高自尊,衝動易怒,暴力傾向,孤僻,自閉等等,無一沒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所以,子不教,父母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