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性豁達且為人率真,好美食的他交友甚廣,他曾經如是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不好人。”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詩文革新,當即被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所震撼,蘇軾深受歐陽修的賞識和喜愛,歐陽修曾斷言蘇軾:“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少年得志,故前期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那時的他崇尚儒學,渴望一展平生之抱負,能夠有所作為。

中年後的蘇軾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穿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之後變得更加通透和豁達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他的作品逐漸變得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白梨花般香遠益清。

在蘇軾的一生當中,烏臺詩案是一個重大轉折點,蘇軾的人生因此陡然而下,因此而遭貶,心情苦悶的他兩度遊覽黃州(現在湖北黃岡)赤壁時所作。《前後赤壁賦》是《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總稱。

我們來嘗試體驗一下當初蘇軾遊覽赤壁時的心路歷程,同時感受一下詩中的意境和韻味,字裡行間無不閃現著蘇軾的志存高遠,以及他瀟灑超脫的情懷。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01、暴風雨後的沉思,從“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

蘇軾的《前赤壁賦》用了一種別具一格的寫作方法,就是借用主客之間的對話,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到蘇軾在經歷了一場朝堂上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受到牽連差點被同僚置於死地,這一系列的變故引起的感慨,同時心態發生轉變的一個過程。

  • 初入官場,雄心勃勃,以兼濟天下為己願

前《赤壁賦》第一段描寫了夜色下的美麗湖景,娓娓讀來,感覺好不暢快淋漓,“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有點類似於蘇軾初入仕途時的情形,22歲的他在科考中出類拔萃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很快就在在京城任職,一帆風順,輕裘躍馬人生好不快意。

蘇軾此時正是年少意氣風發,且又有著抱負和理想,滿腔熱血,準備做出一番成就,兼濟天下,一展平生之抱負。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 壯志受挫,不禁愴然淚下

詩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詩詞語境和意境突然發生了轉折,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時的蘇軾畫風一轉,文中的”美人“暗喻曾經的凌雲壯志,蘇軾藉此感慨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沒有得到實現就遭貶,心中的失落和苦悶。

用“美人”來暗喻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無獨有偶,屈原在失意之時也同樣發出沉痛的嘆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此外,蘇軾借用曹公詩句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心中綿綿不斷的憂思,此時的他“心存魏闕”,雖然對於當時的朝廷有所怨言,但還是希望能夠擺脫目前的困境,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

  • 逝者如斯,不如遺世獨立,獨善其身

蘇軾經過一段困惑、糾結和掙扎,他伴如泣如訴之笛聲,且嫋嫋之聲不絕於耳。讓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秋夜中蘇子的孤獨之情,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獨感,不由讓人生出“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之悲壯蒼涼的心態。

後兩段蘇軾利用主人和客人的對話方式寫出了自己心境的變化,想起了當年叱詫風雲人物曹操亦成為了滾滾紅塵中的往事,他感慨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由此發出了感慨: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此時他心之所見,即口中所言,此時的蘇軾心中有了“遺世獨立”、“獨善其身”的念頭。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02、內心痛苦掙扎之後頓悟了,逐寄情于山水

  • 理想在現實面前受到了重創,內心的掙扎

短短几個月之後,蘇軾再次夜遊赤壁,寫下了《後赤壁賦》,攜酒和煮魚好不快意人生。

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後赤壁賦》

夜色中赤壁奇異驚險的景物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不禁令人浮想翩翩。

蘇子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由一時興起,丟下客人獨自登赤壁,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寫出了高處不勝寒的意境和心境,人在朝堂上很多時候都身不由己,夜晚中感受到秋之肅殺,不由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後赤壁賦》

此時的場景使他產生悽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宋朝的皇帝比較重用文人,而蘇軾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本來他的仕途一馬平川,可是因為意想不到的事件,令他的人生髮生了重大轉折,甚至差一點壯志未酬身先死。正可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此處的場景和意境無不在映射蘇軾在官場中遇到的一系列變故,“烏臺詩案”對他的沉重打擊,令他心生恐懼,同時又悲從心來,為國為民忠直進諫,最後卻成為同僚傾軋的證據。所以他“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心中有了退出這些紛紛擾擾的朝堂之意,準備寄情于山水之間。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 頓悟之後的解脫,寄情于山水之間

《後赤壁賦》的最後一段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文章的結尾,酣睡中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心中的掙扎,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

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超然的情懷,一種置身物外的人生哲理。孤鶴

有著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特性,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更是表現出他內心的高貴幽雅、超凡脫俗。

陶淵明曾經在失意之時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產生了一種尋求世外桃源的避世情緒。屈原在報國無門之際寫下了著名的《離騷》,“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表達了他憂鬱憤懣之情,相比之下,蘇軾顯得更加灑脫和超脫。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03、看似“出世”,實則“入世”

有人說蘇軾的《前後赤壁賦》,表明了他內心“出世”和“入世”的一種困惑和掙扎,也有人說詩中表現出蘇軾由“入世”轉向“出世”的心境。我覺得以蘇軾豪邁灑脫的性格,是不會由此產生避世的心境,只是暫時寄情于山水,這只是為了暫避鋒芒不得已而為之。

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到杭州任通判一職。 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故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他們從中以及其他蘇軾的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此時早已退休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由此入獄一百零三天的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 即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得以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由此得以東山再起,很快升為知禮部貢舉,當蘇軾依然沒有改變心中的信仰和理想,為國為民直言進諫,他再次向朝廷進諫議對舊黨執政中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執政,新黨重新走上政治舞臺,因此蘇軾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再次復任朝奉郎,1101年8月24日,蘇軾在北歸途中即常州逝世。

從蘇軾的這些經歷,我們不難看出蘇軾從來都是為國為民請願,不會因為名利而投入任何一個政黨的懷抱,他善於忠言進諫,被朝廷上的同僚排斥,但是他始終沒有退卻過,故屢屢遭貶終不悔,他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志向。

其實這個我們從他的《前後赤壁賦》中也可以看出端倪,雖然當時的蘇軾心情非常苦悶,可是他依然能夠寫出如此清新脫俗的文字,文字背後的大氣磅礴撲面而來,讀來不由覺得神清氣爽,雖然中間偶有一些惆悵之意,但是通篇讀來依然是氣勢恢弘,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格調。

讀《前後赤壁賦》,看詩人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情懷

《前赤壁賦》中提到了: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在我看來,這是他對於當時受到不公平遭遇的一種釋懷,覺得只要自己無愧於天地就好,同時還是希望能夠希望能夠擺脫目前的困境,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此外,蘇軾在詩中提到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他表面上似乎是莊子的《齊物論》和佛家的《楞伽經》正好相吻合,《齊物論》中說萬物都是一樣的,《楞伽經》中說“生滅都是一樣的”。

而蘇軾的觀點則是"物和我皆無盡“,這裡隱含著蘇軾的超脫和超然的情懷,他認為人生在世,應該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這恰恰反應了蘇軾“入世”情懷。

從表面上看蘇軾兩次夜遊赤壁,似乎是寄情于山水,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其實這與道家提倡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不謀而合,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是小隱,真正的大隱是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在滾滾紅塵中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猶如蘇軾雖然身處險境,依然能夠欣賞美景,遊湖飲酒,笑看風雲,他對於人生的起起伏伏泰然處之,這才是胸有溝壑的最佳境界,再次證明了蘇軾看似”出世“,實則”入世“的情懷。

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和境界與蘇軾的人生經歷和態度都如出一轍,在朝堂之上敢於直諫,被貶後也能安於現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脫俗的浪漫情懷。

結語:

蘇軾一生之中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他的人生中逆境多於順境,苦難多餘安逸,但是每次他都笑看風雲,扭轉乾坤,也許就是生活給予他的一次次磨難,練就了這麼一個至死不渝的樂天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