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著名的雞鹿塞—昭君出塞途經地

磴口縣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秦漢時期更成為屯墾戍邊的重要軍事要塞,因此在陰山一帶留下了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其中,尤為著名的便是雞鹿塞,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的鸡鹿塞—昭君出塞途经地

雞鹿塞 攝影/尹劍鋒

2000多年前,黃河從陰山腳下流過,形成了水草豐美的河南地。這裡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歷代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政權之間的必爭之地,因此也使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這裡不斷髮生交替、碰撞與融合。戰國時期,匈奴崛起於大漠,為了抵禦匈奴南下和擴展疆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勢力發展到了河套地區,並且在河套地區開始修城築塞。戰國末期,中原大亂,匈奴乘機南下,攻佔了河南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兵30萬奪取河南地,把匈奴趕至陰山以北,並在這裡設置了九原郡,開始修城築塞。據史料記載,雞鹿塞這個地方在秦朝時候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為什麼要在那兒修建呢?因為這裡是水草豐美、最平坦的可以通過漠北的山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匈奴南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攻關卡,所以進攻通道就必須建到此處。秦末漢初,中原又亂,但無暇北顧,匈奴再次南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派衛青率兵10萬北伐匈奴,再次奪回河南地,並將九原郡一分為二:東部地區改名為五原郡,西部地區改為朔方郡。朔方郡下設10個縣,其中有3個縣的遺址就在磴口縣境內,分別為窳渾、臨戎、三封縣。

著名的鸡鹿塞—昭君出塞途经地

巍峨陰山 攝影/劉旭

大約在公元前120年左右,漢武帝在這裡修建了雞鹿塞。雞鹿塞呈正方形,邊長68.5米,下基寬4.5米,現在上基寬2.5米,殘牆高約7—8米,佔地4692.25平方米,由天然的花崗岩、砂、石塊夾砌而成,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門向南,是我國最早的甕城之一,易守難攻。雞鹿塞的左邊有9座大體完好的烽火臺。

著名的鸡鹿塞—昭君出塞途经地

由天然的花崗岩、砂、石塊夾砌而成 攝影/李慧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27年)派漢將孫劍率35000人來到朔方郡開始修建城池,之後,又調來周邊的漢人在這裡屯墾戍邊,使這裡成為漢朝時候北方最大的墾殖區,也就成為後來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描繪的“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將軍塞外遊,杏花滿枝頭”的繁榮景象。曾經是匈奴南下的重要軍事要塞的雞鹿塞,在那時成為了漢匈之間政治、經濟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

著名的鸡鹿塞—昭君出塞途经地

雞鹿塞是我國最早的甕城之一 攝影/季敏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呼韓邪單于曾三上長安,與漢朝修好。第一次於公元前52年,此去長安的主要原因是與其兄長爭位,謀求漢朝支持;第二次於公元前43年,漢元帝派兵6萬拒守關內,以示支持;第三次於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又赴長安,漢元帝將王昭君以公主身份賜予單于為妻,同年相伴出塞途經雞鹿塞。據說,王昭君在雞鹿塞居住了2年之久,在她居住期間,每天早晨都有雄雞高唱,傍晚有陣陣鹿鳴,當地人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徵,所以取名為“雞鹿塞”。

著名的鸡鹿塞—昭君出塞途经地

昭君出塞途經地

——古 詩 詞 鑑 賞 :

無 題

隋•楊廣

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

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

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

索辮擎羶肉,韋鞴獻酒懷。

何如流天子,空上單于臺。

(注:詩中“鹿塞”即指磴口境內“雞鹿塞”。)

校對:韓宇

審核:馬若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