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微信文章該怎麼配圖?我總結出六種方法

微信文章該怎麼配圖?我總結出六種方法

這可能是每一個新媒體人在寫作時都會遇到的問題:當你辛辛苦苦想好了一個題目,卻發現卡死在圖片上。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當自媒體時代的風口期過去,“注意力的爭奪”成為了自媒體人共同關心的課題,如何在第一眼留住用戶?

於是,“標題黨”和“借勢營銷”應運而生。

早在2000年初,就有人提出21世紀是“讀圖時代”,直到現在,我們雖仍依賴文字,但圖片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

怎樣用圖片“說話”,把文章內容生動表達出來?

有六種方式。

1 1.0 插圖和配圖的江湖地位

在文字裡配圖是從報紙和雜誌時代就積攢的習慣,但在新媒體傳播中,它又有了新的意義——傳達出“我在現場”的含義。

傳播學中所倡導的“接近性”,是指當你暗示這件正在發生的事情和受眾有某種程度的相關和接近時,受眾更有可能點開和接收信息。

典型的一個例子:

人們對於家門口旁搶劫案的關注度會比對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關注度更高。

那麼,文章裡的配圖是怎麼越過文字,傳達出“我在現場”和接近性的含義呢?

案例1美食和消費類KOL

“我在現場”的應用場景原先集中在新聞報道類新媒體,但是隨著新媒體發佈時間的固定以及直播的興起,美食類KOL獨闢蹊徑,率先開始打造“我在現場”的感覺,恨不得讓每位受眾身臨其境,通過圖片,把食物端到你面前。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波士頓龍蝦君lobsbostoncom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注重描摹“感受”的文章裡,“圖片”的重要性超過文字。

我們可以看到,基本在所有的美食類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中,對於圖片的選擇和修飾遠遠超過了文字,並且一旦出現四行以上的文字段落,就會考慮是不是要在中間插圖。

在這類推送裡,文字其實是次要的,說破了嘴,再豐富的文字都不如一張滋滋冒油的圖片打動人心。

用插圖和配圖激發感受,傳達出“在現場”的含義,這是圖片說話的1.0形態。

2 2.0 GIF的興起

GIF動圖作為靜止圖片的補充,效果更加立體了,因為我們可以看見連續的動作,所以GIF的說話方式,在於講故事。

這裡的“故事”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故事,而是指一小段“情節”。

因為GIF實際播放的時長非常短,所以這個“情節”裡一定要有一個共鳴刺激點或一個高潮部分,而且這個點總會迅速出現。

GIF的循環播放功能促進了快速傳播。

案例2:抖音小視頻

抖音小視頻本質上是GIF的加長形式,情節和故事性都比GIF要更加豐富,但不妨礙它作為案例。

當你點開一段抖音視頻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總是對內容有所期待,或是期待反轉,或是介紹新的知識。

如果沒有這些刺激,又如果這些期待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被快速滿足,你可能會退出抖音。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用GIF描摹“情節”,快速滿足受眾期待,是圖片說話的2.0形態。

3 3.0 圖表解析新聞

在配圖和GIF之外,為了直接地展示信息,圖表常常出現。

圖表是數據、信息可視化的一種外化,可以給受眾直接的刺激並促進其轉發動作。

案例3:尼爾森Nielsen

很多研究類自媒體號,他們會將研究報告在新媒體平臺上發佈。

對於一般的自媒體而言,在文章里加入圖表,也可以增加推送文章的科學性和信服力。

因此,很多時候,圖表的解析作用往往超過整段的文字表達。

研究報告往往冗長,這時候就需要圖表和數據來豐富, 圖片說話的3.0形式,是數據的可視化表達。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尼爾森Nielsen

4 4.0 條漫/吐槽類漫畫佔領半壁江山

從網易王三三的大學女生宿舍熄燈之後系列條漫開始,一陣“條漫”的風吹動了每一個自媒體人的心。

和以往不同的是,圖片這次不再是敘事的“搭配”而成為了敘事的主體,因此情節性更強也更加形象。

條漫的製作常常需要不止一位的編輯和美術設計師,更需要的是

主題切得好,劇情吐槽合理接地氣,這樣往往才能觸發大範圍的轉發。

案例4:地域類條漫

早期的條漫往往各擇主題,但與此同時,有一類新穎的主題脫穎而出,那就是地域類條漫。

比如:

“湖南人也太太太XXX了吧”

“重慶人的命,是XX給的”

這類文章在操作上找到了解當地文化的編輯,做至少3個滑屏的內容,都能夠引起病毒式傳播。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黃一刀有毒

條漫和吐槽類漫畫的實際上就是圖片“說話”的高級形式。

這一次圖片不再是增添現場感的配角,也不再需要四處尋求刺激點來阻止受眾退出。

這一次,圖片的說話方式是,把讀者想說的話形象地表達出來,且可以無差別地打入每個觀看者的內心。

5 5.0 橫屏長圖和畫面整體設計

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條漫讓我們看的不免有些審美疲勞,因此一種新型的條漫應運而生,它們就是橫屏長圖。

如果說條漫裡文字和畫的比例還是4:6的時候,甚至是5:5的時候,橫屏長圖已經開始強調圖片而非文字了。

比如:

故宮景色的橫屏長圖,以及一些藝術展的橫屏長圖,把手機橫過來後,會不自覺感嘆圖片的精美,側滑也非常友好。

5.0形態的圖片迴歸了圖片的本質,把視覺系路線一條道走到黑,決定用圖片而不是文字攻佔讀者的內心。

當然,橫屏長圖不是長久之計,首先新媒體的文章傳播靠的還是文字,其次一個橫屏長圖,從製作到素材積累,要求都比較高。

在此基礎上,以網易浪潮工作室、虎嗅網、GQ為首的很多自媒體大號開始另闢蹊徑,就是設計圖標和排版風格,進行排版風格的整體設計。

案例5:浪潮工作室的畫面整體設計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浪潮工作室

自媒體號通常採用的幾種微信排版軟件,實際上造成了視覺上的一定程度的雷同。

和其他自媒體號不同的是:

1、浪潮工作室微信公眾號將標題“1、2、3…”進行了自主設計

橫屏長圖和畫面整體設計的出現,圖片退出敘事舞臺,承擔起搭建風格和品牌形象的重任。

6 6.0 刷屏H5

H5是具有交互性的圖片集,將音樂和圖片結合,使得滑動切換順暢友好。

H5的說話方式是設計一系列的圖片框架,然後把文字帶入模板中,可以理解為一個在手機上觀看友好的PPT。

過去的一年裡,H5的幾次大範圍刷屏均建立在測試和賬單兩個內容上:

1、以網易出品的一系列心理測試、哲學測試、品味測試為代表;

2、以阿里系產品出產的年度賬單、音樂足跡為代表。

總結下來,H5要獲得大範圍刷屏,除了迎合受眾盤點自我、發現自我,甚至是表揚自我的特點之外,還需要建立細緻而精準的推算邏輯,以免在刷屏時遇到多個人結果相似的情況。

案例6:音樂足跡

音樂足跡是H5的切口通常為,這一年最常聽的歌,以前常聽但後來漸漸不聽的歌,某個夜晚很晚還在聽歌等,這些碎片與受眾共鳴,結尾以一個正向的名詞概括,刺激轉發分享。

H5的另外一個小聰明是,一鍵生成轉發截圖,在截圖內放置二維碼,利用大家嚐鮮的心情以及簡化的操作程序進入測試,可以說是把圖片的“功能性”玩了個徹底。

在H5中,圖片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讓位於文字音樂,但這不妨礙圖片給整個H5定調,以及成為H5的框架。

微信文章该怎么配图?我总结出六种方法

總結來說,從圖片說話1.0到5.0形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新媒體傳播中圖片從“配角-主角-框架”的身份轉變。自媒體人也似乎一直在探索圖片和文字的結合形式。

圖片能夠說話嗎?

當然可以。

當圖片越來越成為一種設計和風格,圖片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表達和暗示。

你對這篇文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