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朕”或者“孤”?

加油鴨的日常


中國的古代是個封建等級社會,等級分明到什麼地步,“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全都根據等級來定,當然包括最基本的說話和稱謂,可以說是“無處不等級,萬事有尊卑”。

朕,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統治者的專屬稱謂,大家都可以用,先秦著名的大詩人屈原就用過,在一首辭裡寫過:“回朕車以復路兮”,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一稱呼才被皇帝專享。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的自稱花樣就比較多了,自稱有我、吾、孤等。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按照秦漢時期的規定,侯可稱孤王可道寡,也就是說列侯包括關內侯都可以自稱為孤,但只有封王之後才可以自稱為寡人。之後各代不同,但是孤和寡都是頂級貴族,乃至於皇帝本人才可以用的。

孤、寡都是孤單的意思。

《呂氏春秋·士容》:“孤、寡 ,謙稱也。”
龔自珍《最錄尚書古文序寫定本》 :“寡者,無二無匹最尊之詞。”

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兒,意為沒有親人的孩子。寡:是指一個人,多數也是少的意思。兩個字聯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獨尊”。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有時王侯可自謙為寡人,例如《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這裡自稱寡人的是宋國的國君宋穆公,按照西周的封爵,宋國國君是公爵爵位。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這裡的寡人是趙惠文王,雖是戰國諸侯之一,但當時已經稱王了,此處也自稱寡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在這裡是齊威王自稱為寡人。

除了各個諸侯國的國君,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 “寡人” 的。例如《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不過王衍曾被封為侯爵,又位居宰輔,位高權重,一般士大夫是不敢自稱的寡人的。

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但是先秦時代的事,已經很久遠了,《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裡的寡人是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自稱。到了唐以後一般情況下只有皇帝才能自稱寡人了。


醉美木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指出:

皇帝的自稱只有“朕”,“孤”或者“寡人”,一般是先秦以前諸侯王的稱呼。

“朕”的含義和引申

“朕”這個字,古體寫作“舟”字邊,本意是指“舟中縫隙”或“舟中火種”。它經歷了兩次引申,才有了“我”這個含義。

第一次引申:徵兆、預兆

船上的縫隙或者火苗,是難以察覺的,但最終會引起大禍。事情的發展,一般都是從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

因此,“朕”有預兆、先兆的意思,可組詞“朕兆”

第二次引申:自我,起點

先兆或者預兆,一般是事情發生的起點。

由“起點”再引申為“自我”。怎麼解釋呢?因為“我”是第一人稱,一個人思考問題,首先是從自我出發的。

久而久之,“朕”這個詞,就成了第一人稱代詞。

秦以後“朕”是皇帝的專稱

先秦時期,“朕”是所有人通用的,不分貴賤。

屈原《離騷》裡就有:“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車以復路兮”,這樣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朕”,準確的解釋應該是“我的”,它不能單獨用來指“我”,必須和名詞連用才行。

司馬遷《史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從此,“朕”成了皇帝的專稱,天下只許有一人稱“朕”。即使是外邦的皇帝,如朝鮮、日本皇帝,在中國皇帝面前也不能稱“朕”。

至於為什麼用“朕”來稱皇帝。許慎《說文解字》裡認為:“朕”的本意是“舟中細縫”,比喻微小之物,皇帝自稱“朕”,有自謙的意思

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秦始皇如果想自謙,他就不會發明“皇帝”這個詞了。把三皇五帝結合起來,這樣一個人,唯我獨尊,怎麼會謙虛呢?

在我看來,選“朕”作為專稱,是因為“朕”有“起點、先兆”這個意思。而秦始皇又是開天闢地第一位皇帝,用“朕”自稱就再合適不過了。

我覺得這樣解釋才合理,你們認為呢?

孤、寡人、不穀屬於謙稱

秦以前,天子或者諸侯王稱:孤、寡人、不穀。

這裡的稱謂,個人認為的確是一種謙稱。

《戰國策》載: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孤、寡,就是說德行欠缺,需要不斷完善提高自身;

不穀,原本寫作“不穀”,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也是君王的一種自謙。

再結合前面的分析,更印證了我的推測。

我認為:秦始皇正是因為覺得這些稱呼不好,不能顯示他的偉大,所以才改為“朕”。“朕”並非一種自謙,而是從“開始、起點”引申過來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黑色大炮


“朕”的稱號來自先秦時代,那時候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但到了秦朝,秦始皇認為自己功德無量,為了顯示自己權力的至高無上,所以他需要一個不同於其他人的稱呼。自那時候起,秦始皇就下令“朕”的稱號只有皇帝能用,別人不可以再用。

秦始皇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這種叫法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結束。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在詔書或者奏摺中大多不這麼稱自己。

其實除了朕的叫法,還有很多叫法,比如說寡人、哀家。

寡人”即“寡德的人”,是一種自謙的詞,古代的君主和諸侯王都可以使用。但這一點似乎在秦始皇的身上沒有體現的出來。

後來人們發現在影視劇中還有一種叫法,那就是哀家。對於“哀家”這個稱謂人們總是很迷惑。事實上“哀家”一直是太后用的,哀是悲哀的意思,指的是先帝去世,太后哀痛先帝的悲思,這自然不是皇帝的叫法。

而後宮中女人的叫法,是本宮。本宮可以指很多人,古代皇宮中有很多宮殿,只要是一個宮殿的主人都可自稱“本宮”。


誆我呢


朕:朕是秦始皇統一之後才定為皇帝自稱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普通的第一人稱,之前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就只是“我”的意思,比如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多次出現朕這個字,但其實大家都知道屈原不是皇帝。

我自己理解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鎮守八方,保衛中華大地。“朕”諧音“鎮”所以秦始皇喜歡用朕這個字,把這個字規定為皇帝專用,其他人用就要殺頭,果真霸道。

孤:我認為古代皇帝自稱“孤”是來彰顯自己和平常人的不同,皇帝是天子,是獨一無二的,以此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身份,不過還是很貼切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皇帝作為整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對於自己的兒子都是先君臣,後父子。帝王都是權力的巔峰,唯我獨尊,孤家寡人都是說自己獨自一個人高處不勝寒的那種寂寥,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孤寂,世上只有他們待在山上而我們都待在山下。


玖石子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的皇帝都喜歡另類稱呼,連稱自己也與重不同。什麼朕啊、孤啊等等。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朕”稱呼的說法。

皇帝自稱自己為朕的,恐怕要從我國秦始皇開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國王、國君都自稱為寡人。但是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突出皇帝的高貴與威嚴,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議說,你是始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你一人的。再稱寡人不大合適,稱朕最好,這樣才能體現“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秦始皇一聽很高興,朕,不錯,好聽,就它了,寡人以後就稱朕了。

那麼有人要問了,李斯為何建議用“朕”這個詞呢?

“朕”這個字在秦以前只是個很普通的詞,大家誰都可以使用,不存在什麼特殊含義。據《尚書·商書》記載,政治家、思想家伊尹,就曾三次自已稱為“朕”。

李斯想,這個字好聽好記好叫,就這樣,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都自稱為“朕”。“朕”就只能皇上一人用了,其他任何人不準再用,否則,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那麼哪些帝王用“孤”來稱自己呢?

據說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侯中,國力較強的大諸侯的國王最喜歡用寡人自稱,而較小的諸侯國的國君才自稱為“孤”。

總之,歷代帝王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們除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連自稱的字也要顯得與眾不同,有威嚴,要獨享。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天下是“朕”的,“朕”要擁有天下。


D東哥


朕,釋義:我,自稱。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沒有任何別的特殊意思,人人可以稱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變一系列措施。“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對王號已經不滿意。他提出“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與臣下商議後,嬴政決定從“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稱“皇帝”。他壟斷了龍,自稱祖龍,即龍的鼻祖,壟斷了服飾車馬等,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任何人對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

為什麼叫孤呢?是因為古代帝王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沒有與自己平起平坐,處於相同位置的人,所以稱為“孤”或“寡”。也有寡人就是“寡德之人”一說,是古代最高統治者自謙的說法。

自秦朝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做皇帝自稱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自稱“朕”,很少自稱“寡人”和“孤”了。


百姓雜壇


古代皇帝號稱自己是龍之子,龍的傳人,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位於權力的頂峰,俯首眾生,俗話說,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無敵是多麼寂寞。皇帝已經站在最高權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謂高處不勝寒,從皇子到成為皇帝這個過程,多多少少都要經歷一些競爭,甚至六親不認,手足相殘,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殺手,逼自己的老爹讓位,更有甚者,連自己的兒女都可以放棄,武則天為了奪得權力,有殺害了自己女兒的嫌疑。

幾千年下來,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為權力內鬥,女的為後宮之位,男的為帝皇之位,每一場都腥風血雨。所以說能從眾多皇子中成為帝皇的人,內心心機必然是深邃的,不會輕易被人看破,受制於人,萬曆皇帝在位幾十年沒上過幾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術的深不可測。可以說,皇帝是沒有朋友的,坐在這張龍椅上,不僅要為國事操心,更要提放身邊的兄弟、臣子的叵測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後背捅刀子,所以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劉邦這些為了鞏固江山,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網的心理,連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殺得一乾二淨,因此,成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為謙遜、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說,“上九”就是沒有了上升的餘地,達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達到上九境界,所以為“孤”,所以為“寡”。乾隆皇帝還為自己封個“十全老人”的稱號,以示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謙虛,成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無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貴的,同時時刻提醒周邊群臣,我才是老大。至於“朕”,更是為了突出皇帝的尊貴,就像衣食住行一樣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東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貴,即使你富可敵國,否則就是僭越。這就是權力的魅力,有權,錢自然會有人送來。

這些稱呼,在先秦時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來自稱,秦統一了,這些稱呼成為了諸侯,皇族的專屬,雖然這些稱呼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認體現了專制皇權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高貴,天下只有一個我一個老大,用這些專屬的稱呼來偏導古代百姓認可自己,從而從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達到鞏固江山的目的。


刀木匠心


“孤”“寡”的含義

“孤”就是小孩沒有父親,小孩沒有父母就被人輕賤,瞧不起,古代帝王自稱孤,代表父親去世,自己可憐,謙稱。《左傳•莊公十一年》:“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這是說國家出現了災害,帝王稱自己是罪人。

“寡”就是少,寡人就是少德的人,也是謙稱。《左傳•隱公十一年》:“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就是國家有災害的時候,君王自責稱因為自己德行少,老天降災給予懲罰,所以叫自己寡人。


文化原因

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體現,《易經》乾卦•五九,五代表第五爻,九代表陽爻,乾卦五九爻最好,代表事物快發展要接近頂峰,但是沒到頂峰。事物發展到了頂峰就是乾卦•上爻:亢龍有悔。物極必反,就走下坡路了,就不好了。古代帝王也被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麼來的,他們自己為了讓自己保持九五之尊,不達到亢龍有悔,就要謙稱自己為孤、寡,不穀等稱呼,這樣才吉利

古代君王號稱自己為天子,所以要行天道,《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裡說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君王地位已經是位之極,自稱孤,寡,不穀等就是行天道的損有餘補不足。《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是說君王自稱孤,寡,不善,這是以賤為本,所以最高的讚譽無需美稱。


“孤”、“寡”、“朕”哪個朝代稱呼的多

“孤”、“寡”一般都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朕”是李斯拍秦始皇馬屁,建議秦始皇自稱朕,朕是徵兆的意思,徵兆也是起點,跟“始皇帝”的始,都表達了我秦始皇是一統六國的皇帝,一統江山萬代的意思。

後期怎麼用的都有,要看這皇帝是以什麼治天下了,要是以德治天下,稱孤寡多一些,要是以武治天下,稱朕多一些


盛京楊員外


在先秦時期,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

古代皇帝號稱自己是龍之子,龍的傳人,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位於權力的頂峰,俯首眾生,俗話說,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無敵是多麼寂寞。皇帝已經站在最高權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謂高處不勝寒,從皇子到成為皇帝這個過程,多多少少都要經歷一些競爭,甚至六親不認,手足相殘。





紅葉翩翩


“朕”是皇帝的專用詞,含義是“我”的意思;“孤”則是諸侯王公的謙稱,意為孤家寡人。漢承秦制,漢朝最高統治者名號為皇帝,自稱“朕”,漢朝分封的諸王則可以自稱“孤”或者“寡人”。一般的大臣,如果沒有封王,是不能使用“孤”或者“寡人”的,更不能使用“朕”,否則會以“僭越罪”重處,輕者丟官受肉刑,重則身死亡三族。

先秦時代,天子稱“孤”,意為孤獨一人,因為天子是上天之子,同一時間只有一人,故為孤。諸侯稱“寡人”,意為國小民少,本為自謙之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去王號,自稱皇帝,並規定皇帝稱“朕”,稱百姓為“黔首”,由於秦朝無諸侯王,故沒有規定諸侯王的自稱。漢朝建立後,繼承秦朝制度,皇帝自稱“朕”,諸侯王則延續戰國時代的稱呼,還是“孤”或者“寡人”。

《秦始皇本紀》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中國是一個有傳承的國度,凡事講究名正言順,以往的制度如果適用都會被繼承下來。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後世繼承皇帝的人,自然也要遵守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規定。皇帝的制度要遵守,那麼周禮自然也要遵守,因此那些諸侯王就自稱“孤”或者“寡人”。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他喜歡自稱“咱”,不喜歡自稱“朕”,但是朱元璋不用“朕”,別人也不敢自稱“朕”,否則會以僭越罪論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