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說一說古代那些慘絕人寰的“人殉”和“人祭”


說一說古代那些慘絕人寰的“人殉”和“人祭”

人殉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

   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明·郭愛《絕命辭》

我們先來翻譯一下:人生的長短是有定數的,不必太在意。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夢的話,那麼死就算是睡醒了。只是先於我的雙親而辭世,使我不能盡孝道,這讓我感到很羞愧。心中悽痛無比,不能自己,這才是我放心不下難以瞑目的事情啊!

這樣的“絕命辭”,讀來不禁使人黯然淚下,悲愴不已。究竟她為何要先於自己的雙親而去呢?又為何寫下如此悽絕的遺言呢?這裡面有個故事:

明宣宗時,安徽鳳陽有一少女名叫郭愛,貌美有才氣,不僅善於書畫,而且還精通音律,尤擅文采。《明史·后妃列傳》中還有她的記載,對她評價頗高,稱她“賢而有文”。

在郭愛十四歲那年,明宣宗病重,皇室為了“沖喜”,就給宣宗皇帝在民間選妃。一旦被選入宮,那就意味著從此與家人永不相見,這就是宮女們的悲哀。只是這還不是最悲哀的。

就在這次選妃當中,十四歲的郭愛被選進宮了,封為明宣宗的嬪人。郭愛黯然地離開了家鄉,離開了鳳陽,踏上生死未卜的漫漫前程。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明宣宗也算是她的老鄉了,然而郭愛並不知道,她的這位老鄉不久便要離開人世了。當她一步一步走進北京時,死神也在一步一步向她靠近。

郭愛進宮剛二十天,宮中就傳來了宣宗駕崩的消息,同時傳來的,還有三十名絕美的宮女將要被欽點“殉葬”的消息,而在這三十名宮女的名單上,就有郭愛的名字。

郭愛才十四歲,正是豆蔻年華,花朵一般鮮活的生命,卻要面臨殉葬的噩夢。難得的是,當郭愛聽到這一消息之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自己此去,就無法為雙親盡孝了。想到此處,郭愛痛心不已,以滿懷悲憤之情寫下了這首《絕命辭》,就此撒手人寰。

這是對明殉葬制度的一種強烈控訴,更是對慘無人道的人治社會的強烈不滿。

殉葬制度由來已久,大約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興盛則在殷商時代。慶幸的是,中原王朝在漢代以後就基本廢除了這一項野蠻而殘忍的制度,誰知在過了一千多年之後,這一制度又死灰復燃,其始作俑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說一說古代那些慘絕人寰的“人殉”和“人祭”

朱元璋


朱元璋重啟了人殉制度,他在遺詔中規定,後宮所有未生子的侍寢嬪妃統統都得殉葬。由於當時寶慶公主年幼,故而才獨獨留下了她的母親。所以說“朱元璋是個大魔頭”,這樣的評價一點都不過分。據史料記載,當時從死者達四十餘人。

由於朱元璋這個“帶頭大哥”的“典範”作用,這一制度歷成祖、仁宗、宣宗、代宗五代,直到明英宗時廢除。明英宗在臨終前頒下遺詔,廢人殉制度,他死之後,也不得有人殉葬。

明英宗的一生雖用錯了人,也錯殺了人,但其本性是善良的,他曾親眼目睹過殉葬的慘狀,於心不忍,於是在臨終前將其廢掉。


說一說古代那些慘絕人寰的“人殉”和“人祭”

明英宗


對於明殉葬時的慘狀,《朝鮮李朝實錄》中有詳細的記載:等待殉葬的三十餘名宮女吃完飯後,被引入一宮殿之內,悽慘的哭聲不絕於耳,哀號震天。接著,宮女們依次被送上木床,太監們則將宮女的頭頸按入絲帶的套圈內,然後抽去木床。就這樣,宮女們在慘烈的掙扎中停止了呼吸,一個個像伸著長長脖頸的雉雞一樣吊掛在宮殿之內。

我們再來看看郭愛殉葬時的慘狀:她將頭頸伸進絲帶的套圈內,大呼:“娘,吾去也!吾去------”話音未落,就被太監踢開墊腳的木床了。

雖然明朝在英宗之後廢人殉制度,但滿清卻又重啟了人殉之制。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大妃阿巴亥便被逼迫殉葬;清順治帝最寵愛的妃子孝獻皇后董顎氏死後,順治就用其貼身宮女為其殉葬,後來直到康熙時才被廢除。

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論及殉葬規模和人數,都遠遠比不了殷商時代。大量考古和文獻資料表明,人殉制度其典型發展時期是在商代。商代的人殉,數量之多,手段之殘忍,範圍之普遍,駭人聽聞,充分暴露了奴隸主階層野蠻殘暴的本性。

人殉制度在商朝初年即已盛行,河南鄭州、安陽,湖北黃陂等地的商代遺址中都發現有以人殉葬的墓葬。在商朝晚期,商王去世之後,總有大量的奴隸為之殉葬,多則上千人,少則幾百人;即便是貴族,為其殉葬之人也可達百人之多。當時人殉成了一種制度:“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老數人。”近年考古發掘的情況,證實了這樣的記載。在已發現的殷墟墓葬裡,殉人多數都是青少年,其中有幾個甚至是幼童。如在山東益都蘇埠屯發掘的一座奴隸主大墓裡,有四十八名奴隸殉葬,其中多數是十二、三歲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隸主貴族的陵墓,成了名副其實的堆積奴隸屍骨的萬人坑。

人殉制度至商達到鼎盛,在進入周後,人殉現象才開始減弱。秦朝滅亡後,到了漢朝,殉葬之風衰敗了。分析認為,秦王的殘暴遭天下人共怨,加上當時長期戰爭造成的人口劇減,從民間走出來的布衣皇帝劉邦意識到了人心和人力的重要,所以不再實行人殉,同時鼓勵婦女多生育。但這一說法專家並不都是贊成的,劉邦死後是否有人殉葬也待考證。

劉邦之後禁止人殉,但不等於當時沒有殉葬現象,實際上也沒有絕跡。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從有人上書提出廢除人殉制,可以看出當時人殉現象的廣泛存在。時儒生董仲舒上書,稱"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

“去奴婢,除專殺之威。”就是建議朝廷打擊當時的人殉現象,這一建議得到了劉徹的重視,並影響到隨後諸位皇帝的執政行為。史載,漢宣帝劉詢在位時,趙繆王劉元要求十六個婢女從死,這一醜聞曝光後,劉元一族被取消了封國稱號。

漢朝反對人殉,這是一件好事,值得後世書生大寫特書。但是,漢朝反對人殉,只是劉姓皇帝的觀點。從一些記載來看,此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走馬燈般輪流坐莊的小皇帝,並沒有禁止人殉。即便是唐、宋這樣曾以官方形式禁止過人殉的大王朝,也有殉葬的醜聞出現。比如我們在前面說到的唐武宗時的孟才人,唐武宗在臨死前便讓孟才人為之殉葬。

而同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下,人殉制度依然相當盛行,比如北方的匈奴。而蒙古在進入鐵木真時代時,其社會形態仍然處於奴隸社會時期,比中原的封建社會要落後多了。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就有大量活人殉葬。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敘述過:成吉思汗死後,“在運送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殺死作為殉葬者,並對他們說:‘離開現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當蒙可汗的屍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


說一說古代那些慘絕人寰的“人殉”和“人祭”

成吉思汗


除了這些不幸的殉葬者外,還有四十名生前服侍過成吉思汗的美女,與他生前騎過的戰馬一道,被活活殺掉殉葬。

此後的元朝皇帝死亡後,多少都有活人殉葬。

說完“人殉”,我們再來說“人祭”。

這個殘酷制度較為簡單。古代祭祀禮儀,即以殺人作祭品來祭祀神靈。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當時社會處於野蠻階段,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凡俘虜者,婦女娶為妻,兒童則收養或殺害,男子就慘了,殺祭於祖先靈前,以告勝利。河南邯鄲澗溝就曾發現龍山文化殺祭坑,其中有不少五至十歲兒童的骸骨。商代開始,有大量殷墟甲骨文記載,殺祭是常有的是,其人數多者幾百人,少則百人不等。其方式有砍頭、割殺、剖腹挖心等。古籍中記載,商紂王就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心、“焚灸忠良”。

春秋以後,儒家仁義之說興起,人的價值提高,人祭現象隨之大量減少,但用敵方首領殺祭的現象,仍然存在。

此後,聚眾起事、發兵出師、強盜結義,也有用人頭盟誓者,如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所謂“祭旗”。雲南少數民族自古就有人祭的野蠻習俗。考古發現的滇王銅鼓,其上面就刻有殺人祭銅柱的場面,這種野蠻習俗一直保持到了近代。

不管是人殉還是人祭,都是極慘無人道的,都是對他人生命的一種漠視。也許在這裡談人權、談人道主義是荒謬的,但在人類文明的演繹史上,它們的確始終存在過。在此,我們只想敬畏生命,願冤魂安息,願生者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