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接上期《控制河南郏县,为什么影响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镇?》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目录

1汝州区位及交通简况

2汝州经济:煤炭、陶瓷、黄金

3汝州简史

4伏牛山自然情况简介

5方城缺口

6汝水战例

7汝州军事地理功能和特点

8从战史看处于围棋打劫的位置,极具攻击性

9补充说明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李希烈掐断了南阳通往长安的商洛古道,朝廷只能走比较艰难的上津古道来缓解关中和东南的联系。由于要过了上津就要用骡子驼东西翻山越岭,这对于关中的物资供应来说当然是极为不便。可是既然技不如人,也无可如何。幸运的是,此时哥舒曜还真给面子攻克下了汝州。算是让洛阳多了一份安全。当然,汝州的作用绝不止是让洛阳多了一份安全,而且还等于做好了攻打南阳的准备。具体这里的军事地理价值,我们看顾祖禹是怎么介绍的。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唐代历史图

1汝州区位及交通简况

汝州是汝瓷之都、曲剧故乡;河南省省直管县级市。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市区域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市卫星图地形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市地形图,纸质版


汝州市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市交界地带,焦柳铁路、207国道纵贯南北,并与陇海线、京广线连通,三洋铁路(规划在建)、344国道(规划在建)洛界公路、南洛(南京—洛阳)高速、二广高速、林(汝)桐高速(林州—汝州—桐柏)横穿东西,并与京珠、连霍高速直接毗连。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高速交通图,纸质版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交通图,网络地图

2汝州经济:煤炭、陶瓷、黄金

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是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国中部经济实力20强县(县级市)。不过在隋唐时期的煤炭就主要是运用于宫廷中的燃料来使用。白居易的《卖炭翁》说明宫中还是需要柴炭来取暖,所以,百里煤海,在当时肯定不是经济热点。

另外,从经济上,汝水沿岸有两大重要项目:陶瓷和黄金。

汝州有黄金矿。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相国管仲对桓公说:“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富与王相等)之国也。”可见这里是楚国的经济命脉所系。而黄金则是最为重要的劳动产品。河南省汝州市米庙镇金沟村,位于汝州市城东北11.7公里。88年,真的在金沟村北五华里金沟河发源地一枣树庙村的老长岭山上,当地群众发现了金矿石。当地也有类似的民间故事,应当不是空穴来风。到现在还可以在网络上查到汝州地区的关于当地金银采矿企业的信息。

第二个据说陶瓷。

说起汝州地区,当然得谈到汝瓷、汝窑。可是汝窑真正成大名是在宋代。然而,其发展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的。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段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我想,占据汝州地区,郏县属于汝州,当然有利于控制这两项重要的产业,从而掌控当地的经济来源。我们之前说过李希烈集团的人本质上是安禄山的卢龙军的成份,所有应该有不少的粟特胡人在里面,自然对这两项重要的经济资源不会视而不见。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3汝州简史

现在我们简单看下汝州的发展的历史。

据公开的资料看

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此地为霍国封地。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霍国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时,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为王畿之地。后戎蛮兴起,建有戎蛮子国,将梁及霍纳入其国。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 楚国攻陷戎蛮子国,梁及霍遂属楚。 东周时期变动比较大。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春秋时期,梁 ,霍二国


春秋时期这里归郑国控制,是郑国版图内了。看此地图当知春秋初期郑国实力是在非同小可。郑庄公称为小霸,绝非浪得虚名啊。

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初,郑打败楚,梁(含霍,下同)隶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改梁叫南梁(以别于陕西韩城南部的少梁)。时南梁附近又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聚落或城邑,如阳人聚(在今汝州市西)、惮(dàn)狐聚(在今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南)、注城(在今汝州市西)等。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韩。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攻韩,战于南梁,韩五战五败,南梁遂属魏。周赧(ná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属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置 三川郡(治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三川郡。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战国、秦时期的汝州,属于韩国后归三川郡


这是战国韩国时期和秦国灭韩后设三川郡时期两个时期重叠的图。韩国曾经在新郑和禹州市都做过都城。

汉为颍川、河南、南阳郡地。

晋属河南、南阳郡。后魏属汝北、鲁阳二郡。东魏置北荆州。后周改和州。隋初,曰伊州俱治陆浑县。大业初,改曰汝州徙治承休县,寻改为襄城郡。李密亦曰伊州。唐初,复曰伊州。贞观八年,复为汝州治梁县,即隋承休县。天宝初,曰临汝郡。乾元初,复曰汝州。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唐代汝州,梁县


五代因之。宋仍曰汝州亦为临汝郡陆海军节度。金因之。元仍为汝州,属南阳府。明初因之。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4伏牛山自然情况简介

从自然条件看,对汝州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伏牛山了。而东北的嵩山我们在之前其实已经说过了,而且介绍的比较多。正是伏牛山,和上面的熊耳山,与嵩山形成了汝州的大的地理单元的边界。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伏牛山,位于南阳盆地北部,是南阳盆地的靠山。是中国河南省南部山脉。主峰在河南省南阳市,归属地为河南省南阳市。东南与南阳的桐柏山相接,为秦岭东段的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为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海拔1,000公尺左右,三大主峰分别为鸡角尖、玉皇顶、老君山,其中鸡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南阳伏牛山是著名暴雨区。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5方城缺口

伏牛山脉东南段在玉皇顶以东的主脊分为两支。北支沿南召县与嵩县、鲁山县交界地带,呈东西方向一直延伸到南阳方城东北突然中断,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长约30公里,宽约8~15公里,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间堆积平原地带,缺口东南又是地势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沟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构成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方城缺口是南阳盆地北往中原唯一的天然陆路通道 ,方城与太汾、渑阨 、荆阮、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并称华夏九塞(《吕氏春秋•有始》),历史上用“南襟湘汉、西胁武关”来形容这一重要关塞。现代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贯通南北的大型工程也要从这里通过,古往近来,方城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在陆路交通上,当之无愧地承担着枢杻的角色。

方城垭口又称“方城缺口”,或俗称为“方城风口”,它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两侧地面高200米以上,地堑最低处仅145米——正是这里独特的地形,才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流出”南阳盆地,实现全程自流“碧水向京津”。

有人曾这样形容方城垭口:如果说南阳是一个“水盆”,方城县就是水盆东北部的“盆沿儿”;而盆沿儿上又恰巧有一个天然的“缺口”——全国著名的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垭口。它与淅川县的陶岔渠首、郑州穿黄、进京水道一起,并称中线工程四个关键工程环节。

方城垭口工程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长江流域之水引向黄河流域”之难。

“跨流域”是南水北调的共同问题。南水北调的东线、西线工程,都需将长江流域的水引向黄河流域,这注定长江水必须跨越分水岭。如东线工程跨越黄淮分水岭,从长江引水到黄河南岸需建设13级泵站,逐级提水,然后穿过黄河向北自流。西线工程跨越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并开挖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才能自流入黄河。

但在中线工程,跨越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既不需要泵站提水,也不用挖掘隧洞,因为有一个天然的通道——方城垭口。(《人民网4月29日专电》)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唐代方城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方城地形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从汝州入方城地形图纸质版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方城卫星平面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方城卫星平面交通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方城周边交通地形图


顾祖禹论方城:

裕州(方城明代名称)南蔽三关,北控郑、洛,东掣许、蔡之肘,右拊宛、邓之背。山连太室,川带淮、汝,此亦形胜之所也。

这里所谓的南蔽三关说的是义阳三关。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这是说从军事防御来说,方城缺口是后面三关的前面的屏障。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明代方城和义阳三关相对位置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从方城到今天大悟县,即义阳三关大体位置路线卫星图

可见,从方城到今天大悟县地区至少有三条路线可以走,一是从方城直接到驻马店,而后南下信阳。第二条是从方城到泌阳县,再到信阳。第三条则是从方城到南阳而后从新野拐到枣阳,再到随州从南侧威胁三关。

此地的功能是北方可以控制洛阳和郑州地区,东可以制约许昌和蔡州。右侧则可以从后面攻击南阳。而这三个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意义都很大。这些都是在中国心脏的部位。

下面顾祖禹从历史经验看方城之重要:

昔楚人图北方,以宛、叶为重地,所谓方城之险,州实当之。《左传》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屈完对齐侯曰:方城以为城。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盖地有所必争矣。秦白起伐楚,取宛、叶而楚之鄢、郢危魏公子无忌谓魏王: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盖方城之险,秦既得之,则足以祸南国也。《淮南子》天下九塞,方城其一。楚人谓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是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   ◎河南六  ◇南阳府》

此处,顾祖禹主要是从楚国的历史上来看方城的重要性。当然这等于对南中国的防御的意义也是足以的。要想在南中国立足,方城为必守之处,如果丢失,那几乎就是通往南方的大门洞开了。这里他举出了晋阳处父伐楚、秦白起伐楚的例子。其次,如果象魏公子无忌谓魏王提到的从叶县,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叶阳,之后是舞阳,就可以绕道许昌,这样就威胁了魏国,魏国当时都大梁。这是指秦国在拿下南阳之后的下一步的战略。也就是说从南往北和从北往南

伏牛山脉北面发展为熊耳山脉和外方山脉;南面即为南阳盆地。

伏牛山脉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淮河的分水岭。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也是河南省境内平均海拔最高、人类活动相对稀少、自然生态保存完好的山脉。

这里是北亚热带山地生态环境的标志地,南水北调的源头,中生代白垩纪恐龙的故乡。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6汝水补充战例

汝州这里除了伏牛山这座重要的大山以外。还有汝水。关于汝水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了不少内容。此处我补充两条。顾祖禹补充历史史实:


永熙末,魏主修以高欢犯洛,诏贺拔胜自荆州赴援,胜引军军汝水,即此处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 ◎河南六 ◇南阳府》


宋刘敞曰:汝水南远淮,北距颍,悬瓠之险为南北必争之处。《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   ◎河南一》

顾祖禹此处提到的刘敞(1019—1068)是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此处提到的悬瓠之险就是蔡州。以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故名。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进军,擒吴元济于此。后泛指擒敌之处。悬 ,挂,吊在空中,悬垂,悬吊。 瓠 hù 〔瓠子〕a.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刘敞这里是将汝水作为颖水和淮水中间的河流看待的。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7汝州军事地理功能和特点

我们再介绍了汝州的重大的自然条件之后,再来看这里的军事地理功能和特点。


对于当地的总的地理形势及自然条件,顾祖禹指出:

州山川盘纡,原隰沃衍。


所谓“盘纡”就是纡回曲折。山川是山和河流,迂回曲折,这是非常复杂的地理形势。这里类似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的围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孙子又说“围地则谋”。这种迂回曲折的地方正好是出奇兵的地方。

原隰衍沃:语出《召公谏厉王弭谤》。分别指不同的土地类型。原:宽阔平坦。隰:低洼潮湿 (xi 阳平)。衍:地势低而平。沃:有河流可资灌溉。要知道汝州其实是两山夹一沟的地形,而中间的平坦的地方又如此复杂。算是比较复杂了。

汝州从功能和对外联系的角度看:


南出三鸦,则拊宛、邓之背;


这是首先对于南方的影响。

三鸦镇,即鲁阳关,是古关名,一名平高城。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元和志》卷6鲁山县:“其关三鸦镇,在县西南十九里。后周置以御齐,亦名平高城。”扼三鸦路。当洛阳与南阳盆地间交通冲要。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苻坚攻襄阳,使石越率精骑出鲁阳关,即此。又称三鸦路、古鸦路。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三鸦镇旧址,平高城村旧址。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三鸦镇卫星图平面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地形图,三鸦镇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鲁山县和三鸦镇相对位置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平高城村平面卫星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鲁山县平面卫星图


我们看从汝州过来经过鲁山县,然后通过鲁阳关,也就是三鸦镇,走这条三鸦路南下可以到方城和南阳。这条线是南北都可以走的。如果从南阳正面不能攻下方城,还可以绕过三鸦镇再反过来从后面威胁方城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无论南北方任何一方实力比较大,都可以同时兵分两路出方城和三鸦路进入汝州地区。

对于北方:

北首伊阙,则当巩、洛之胸;


以伊阙为首,是洛阳的胸部。也就是处在洛阳下面的位置上。

对于西部:

西指嵩高,而陕、虢之势动;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影响三门峡地区


这里是说从汝州往西去会影响到今天三门峡地区,从而影响到了关中东大门——潼关的安危了。因此,即使不占有洛阳,照样可以威胁到长安。这就是汝州这个地方的厉害之处。我们看战国时期,秦和韩长期反复争夺宜阳就知道这里的作用了。从战国看,宜阳丢失,那么秦国就打开了通往洛阳和韩国的大门。所以在《史记》多次看到在宜阳的大战。

其东方则影响到:

东顾汾、陉而许、颍之要举矣。

汾、陉,顾祖禹指出是汾陉之塞,指新郑陉山及襄城县之汾丘城。

新郑陉山,又称邢山,位于新郑市西南15公里,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以山脊为界,北属新郑,南属长葛。海拔高度329.7米,相对高度170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公里,长约2.5公里。有郑南公路从西端岳口村通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新郑县志·山川志》:“陉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师于陉山。山上有子产庙及墓,墓之后,每逢夏至日落时,有虹光,其大如斗铺于地。旧志所载陉山晚照是也。里人相传,以为子产赤胆忠心云。郑相子产卒于郑定公八年(前522年),葬于陉山山顶。现存墓冢高5米,底边周长约100米,以红石块堆成,顶圆底方。墓门朝向郑国都城,以示不忘郑国,隧道封其后而空其前,以示内无珍宝。墓东侧建有子产庙。为了纪念子产,每年春天,周围百十里的群众都要到山顶子产墓前举行祭祀活动,至今香火不断。1987年,该墓被公布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新郑市陉山


襄城县之汾丘城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三十里颍水南岸汾陈村。《水经·颍水注》:“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续汉书·郡国志》:颍川郡襄城县“有汾丘”。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襄城县汾丘城故址汾陈镇


8从战史看处于围棋打劫的位置,极具攻击性

春秋时,晋、楚争郑,恒角逐于颍、湛间。及战国之季,韩、魏、楚之师,常战于三梁下。


湛,水名,源出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向流经叶县至襄城县境之后,汇入于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汉朝时期因之。隋、唐时期,湛邑先后被称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等。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宝丰县净肠河


这条湛河是古代河流的名字,现在看地图叫净肠河与汝河会合,地带应该是在郏县地区了。前文说了汝河在元代河道发生变化。这里是说春秋时期这里是楚国和北方的晋国争霸的所在。

接着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楚国也在这片地区争霸。顾祖禹在这里用的是“三梁”这个地名。具体没有查到。我猜测有几种可能。首先是这里是三川郡,可能是指三川郡的梁地。我们在前面春秋的地图中已经看到了这个地方,在今天汝州市附近。到了秦朝这里设为梁县。

梁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台村。西汉属河南郡。北魏孝昌三年 (527) 属汝北郡。北齐属汝阴郡。隋属襄城郡。唐贞观元年 (627) 废。《三国志·魏志》:建安元年(196年),“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即此。属三川郡。

我怀疑这个三梁很可能是指三川郡的梁地。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石台村,秦汉梁县县治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汝州石台村,秦汉梁县县治


第二个“梁”就是雍梁故城。

雍梁故城又名雍氏城,雍梁故城即为当时韩国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雍梁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狮子口村、古城村一带。相传为黄帝命大臣雍父做杵臼之处,故得名雍氏城,它沿用久远,直至汉以后。春秋时期,河南境内有40多个国家,后属郑国,战国时期,韩景候九年(公元前400年),韩被周室承认为诸侯国,建都于此。韩哀候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迁都于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此处据守于韩、楚两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历来为两国交战必争之城。《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记载楚国军队攻打郑国,楚率“锐师侵费滑、胥靡、献于、雍梁”,这里“雍”即雍氏,“梁”者为汉河南郡梁县。

如果再加上开封大梁,也算是三梁了。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雍丘城遗址所在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雍丘古城遗址所在


及秦失其鹿,沛公自洛阳南入南阳,寻复自宛、叶北出巩、洛,州其必经之道也。王莽之篡窃也,光武起于宛、邓,遂收洛阳。既而赤眉以山东之众,西出陆浑,直走弘农。是时,汝、颍之间,几于无日不战也。汉德浸衰,河南八关,广成其一,东南保障,此为要膂。关东诸军讨董卓,分道出鲁阳而北。曹操迁车驾都许,自梁而东。

这一部分是介绍汉代。开始刘邦从洛阳入南阳,而后入长安,之后又从南阳过今天叶县入洛阳。东汉光武也是从今天南阳地区北征洛阳。赤眉军也是走今天汝州这里,西出陆浑县,今天嵩县。陆浑县,本春秋陆浑戎地。西汉置,属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陆浑北二十余里。西晋改属河南郡。南朝宋后废。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东汉末灵帝时期设立的著名的广成关就在这里。在今汝州市临汝镇设广成关,以形成洛都南部第一道防线。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大将邓禹为梁侯,命他守广成关,邓禹死后就葬在广成关。今涧山口水库南边有邓禹村,就是以邓禹的名字命名的。

洛阳八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广成关即其一,也就是说从洛阳的整体安全考虑,今天汝州地区是在洛阳的整体防卫体系中的一环。

其中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当时袁术就是负责镇守鲁阳关不过他是举足不前,等着看皇帝笑话的。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嵩县,陆浑县故地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临汝镇,广成关故址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临汝镇卫星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洛阳八关图,来自网络


晋室浊乱,兵戎起于辇毂,攘夺接于羌胡,河洛多故,兵锋每及焉。元魏承之,以迄周、齐争逐之日,汝北鲁阳,朝秦夕楚。盖西不得此,则不能得志于汝、蔡;东不得此,则不足以争衡于伊、洛也。

这部分是说西晋末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里多是战场。之后拓跋元魏到宇文周、高齐时期这一带都是诸侯们志在必得之处。如果是势力来自于今天河南东部,那么不得到今天汝州地区那么就不能影响到洛阳,西部势力则不能影响到今天驻马店地区。都把争夺今天汝州地区当作影响洛阳的跳板。很明显这里是洛阳的南大门。没有黄河天险,没有高大的太行山,相对来说军队行军容易得多。

接下来是隋唐时期。

隋季纷纭,李密围东都,先断襄城之援。唐攻王世充,亦遣别军出此以多其敌。

李密围东都先断襄城之援。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之后则是安史之乱以后了。

厥后范阳流毒,因而淮西效尤,东面之防,近在汝、邓建中四年,李希烈以淮西叛,寇陷汝州,官军寻复取之。元和九年,又移置怀汝节度使于此,以御淮西。

这里说的就是李希烈了,安史造反,北方四镇反唐,李希烈跟着也谋反。唐王朝防守洛阳,而汝州防线就是东方的重要防线,从前面到现在一系列战史表明,如果从河南东部起兵,那么攻克汝州是威胁洛阳甚至是长安的重要步骤。李希烈先下汝州是正确的。这也是汝州率先发生战事的原因。到元和九年,将怀汝节度使放在汝州正是为了对应淮西,就是当时吴元济的势力,后来就是李塑雪夜取蔡州。这里顾祖禹借助李吉甫的话点明汝州的重要战略意义,即洛阳东部的屏障。传统上我们都认为虎牢关地区才是。这里也是。

广明之乱,黄巢由淮北西趣汝州,遂陷东都。其后秦宗权之徒,亦往往恣睢于此。

秦宗权(?—889年4月1日),河南郡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初为许州牙将。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许州大将周岌逐忠武军节度使薛能而代之。秦宗权也趁机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同年冬,黄巢率起义军入关,唐僖宗逃离长安出奔西川,秦宗权以蔡州军从监军杨复光攻击起义军,以功授蔡州奉国军节度使。后兵败投降黄巢,仍称蔡州节度使。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全力进攻汴州,朱温合四镇兵力,屡败秦宗权,其势稍衰,龙纪元年(889年),秦宗权为部将郭璠逮捕,送给朱温,同年送往长安,被斩。

之后宋代:

宋三京陷没,汝州沦丧。岳武穆经略中原,先收汝州,西京旋下

宋三京,北京大名府,西京洛阳,东京汴梁。这三地丢失,汝州自然也跟着丢了。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河南许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岳飞收复中原,先下汝州。后下洛阳,对于收复北方意义重大。

历史确实充满了偶然性。如果不是岳飞被高宗调走,天知道是不是能收复北宋故土。有了如此成绩,却偏安东南,强守淮河,真是让人扼腕。虽然后来有南宋经济不足支撑的说法,可是当时岳飞确实就是取得了这样重大的战略成就。

之后是金元两代。

宋嘉定八年,蒙古窥金汴京,时金人守潼关大河以拒之。蒙古乃由嵩山小路,略汝州,遂趣汴。明初,大兵取河南,分命邓愈出汝、裕,收南阳。

最后总结:

州在嵩、洛、宛、颍间,为棋劫之势,自昔用兵者所必争也。

棋劫,围棋术语。也叫劫争。开局后,当一部分棋势不利或被围困时,如按常规着法攻守将难于保全,即采取此种走法。劫,即强行劫持,借以转死为活,化危为安。对局中,黑白双方在同一处各自围住对方一子,黑方如先提吃白方一子,白方须于他处下子,待黑方应后,方可于原处提回黑方一子。如此往复提吃。这就是说汝州布局,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吃掉对手。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个攻击性很强地区。虽然对于洛阳来说是防守的一个环节。但是对于南北争雄,这里可是一个几位具有攻击性的地方。这就是顾祖禹大体对于汝州的看法。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岳飞塑像


9补充说明

本文还需配合上期《控制河南郏县,为什么影响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镇?》来读,才完整。上期我已经对汝州地区做了不少的介绍。特别是汝河。此文仍旧写的草率,本地史地内容太多,而且历史上又都非常重要,每个地方都可以写本书了。我这里主要还是服从我的唐代史,其次是以解读顾祖禹的看法为主。仅供同好者参考。本文引用了不少网络资料,不在一一表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对于从孙子兵法中九地篇来讨论汝州,我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孙子在地形篇中也提出另外的看法值得参考:“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我觉得汝州也有这个特点,就是通形之地。九地篇也说:“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另外“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这也符合前文说的汝州是打劫的好地方。但是正是如此,所以此地也是用奇计的好地方,这就是我之所以用“围地”的原因。如果用孙子的观点,汝州应该具有:“交通之地”,“衢地|、“围地”三个方面的特征就更为全面了。此三者也并不冲突矛盾。


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参考的河南汝州军事地理探析

还请河南当地朋友多批评。我这里纸上谈兵,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包含。


分享到:


相關文章: